在线播放列表

1 2 3

 

养生

道家修炼 | 道医辟谷丹道武道丹尊丹道

道家绝学 辟谷胎息

 
 


 

 

一、实做心法

 

1、观心得道,乃至虚无

2、洗心退藏,添油接命;

3、要点提示;

4、玉液炼形,通关荡秽。

 

1、观心得道,乃至虚无:

 

这一转系九转还丹全功的纲领,即“观心得道”。太上云:“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乃至虚无。”尹真人曰:“夫观心者,非观肉团之血心,若观此心,则有血热火旺之思,不可不慎也。”九转还丹,亦是九鼎炼心。此“心”非指我血淋淋一颗肉心,而是心性,实指天地之心、道心。丹道修炼,由后天先天,主旨在于先天,即将人身内作为一个小天地,与身外这个大天地结合起来。这是每一个修炼者必须首先要清楚明白的一点,否则总会在后天色身做文章而终身不能自拔。

 

这个“心”的位置,就体内小天地来说,就是插图所示的“心源性海”,就是人们常说的“心性、心情、心心意、心中、心肾”等等形容心的种种称谓。闭眼体会一下这个“心”的位置,就是在我们的身体之中心,即心下肾上(或心下脐上)这一个虚无空间,后面即是夹脊双关。此处上有离宫心源,中有丹鼎黄庭,下有坎宫性海,此处感到温暖舒适,就属正常。如果此处过热、闷胀、发冷、发酸、疼痛、脊背畏寒、气短、烦躁等不适,就表明你定有心病无疑。当然心病,不仅仅只是心脏有病,也关联了其他脏器或思想上的疾病

 

所谓“心源性海”,实指心肾之阴阳二气。心象征离火,外阳内阴,其实属阴,丹经喻为姹女汞;肾象征坎水,内阴外阳,其实属阳,丹经喻为金公白虎。这说明心肾二脏为体内阴阳的代表,亦是性命二字的概括。万物造化不离阴阳,人之生存,在于性命。故阴阳不可分离,性命亦不可分离,二者既矛盾又统一。就五脏来说,心为统领,心不病则神不病,主生气常存;肾为将帅,肾健康则身健康,主精气旺盛。心肾二脏与阴阳二气,属于性命的本源。

 

可见这个“心”的含义非常深远。丹经有称为“天心”者,其意是指“玄关”,就是道经所说的“玄牝之门”,是丹道修炼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不理解这一点,就没有得道的可能。

 

“有欲观窍”,观身内这个心的位置,即是心下肾上这个虚无窟子中心,其中心,即黄庭中宫,后为夹脊,正是心意所在之处。起初用工,黑乎乎什么也没有,为混沌状态,日久功深,心平气和,无思无虑,入静致虚,无我无相,则会感到心如明镜,光透明堂,且虚室生白(眼前见到光亮),就是证验。入静致虚,虚即无的意思,什么也没有了,无我无相,就会进入“无为”先天状态。“无欲观妙”,这个妙,就是先天境界。

 

所谓观心之“观”,是指不能用眼睛去“看”,而是用二目合一之光,即天目观照,如果仅靠意守而不用观,是不能凑效的。丹经定义丹道修炼,不过二字而已,即“静”与“观”。观的前提是静。唯有入静、心无杂念,静下心来,一心观照,则慢慢就会出现光明,就会明心,明心就会见性,发现真我。但观不是紧紧守住此窍不放,而是似观非观、似有似无、自然而然为诀窍

 

何谓“回光返照”?就是实做心法的开始。因人的全身除了左日右月(女性相反)两眼为阳之外,其他各处都是布满阴气。阴即黑暗阻滞的意思。先要两眼平视前方,由远而近(注意如在室内不要因有物阻隔而影响平视远方,加一个意念,视眼前为无物,如身在室外广野即可),慢慢收回垂帘一线观照鼻尖,而鼻尖对正脐眼,即是正确身形。所谓垂帘一线,是指眼皮不要全闭,留个缝隙,使一线之自然光线进入山根、印堂部位)。熟练后,眼皮可以轻闭,以能见到光明为度。因人本有第三只眼,俗称天目。起初观照,取决于光源程度,对着亮光,则会看到隐隐约约的一片白光;若在黑暗中观照,只能是一片黑暗而已,但不要对光有分别心。初期可以“借假修真”,即发挥思维意识,眼前如有一轮红黄之月一般,或体内空穴出现光明,或心如明镜等。

 

所谓借假修真,属有为有作之法,不可经常使用,只用在初功入手阶段。丹道的精髓是无为自然,故应当经过练习,逐步过渡到自然真实的境界,这就是“性光”。性光只有功深入静至虚无时才会出现,所以要很好的认识与体验“虚无”的真正含义。

 

请反复自然地演练几遍,注意放松、自然,不要用两眼去照,要忘掉眼睛,接着忘掉整个头部,甚至忘掉整个身形,即无我无相,什么也没有了,这时就会见光。这是秘法,关键在于“无我无相”之虚无,与虚空合一,与光合一。反复实验练习,这全在于悟性,掌握了要领,立马就可见光,你全身就会融合于光的境界。

 

此观光秘法,初期观照山根,时间不可过长(只需数分钟,而血压偏高者更须注意,最好不要观照,直接守中即可),随着日久功深及以后各转的修炼,则可适当延长观光时间。要领全在于一个“自然、虚无”意识。不可有意追求,否则会因有血压高及阳亢暗疾而致头昏脑胀,或因要领不佳而致死守死观明堂一点,反而久久不见性光,致使气结出偏。这全在于一个自然,无我无相,以空虚灵明为得法。

 

接着就是回光返照,即引眼前光团,进入脑中泥丸,照亮整个头部;再将此光团分作两股顺两耳后侧分别引下经喉管(十二重楼)而到“心下肾上”这个窨冥空间的中心,静静观照涵养。这是后天有欲观窍的入手方法,还不是我们“观心”的真正目的。真正的观心目的,是由此入静进入先天,“无欲观妙”。这个“妙”,就是即将开启的玄关“天心祖窍”,位在“坤宫”。经曰:“人有三心,曰人心、道心、天心。人心者,妄心也;道心者、照心也;天心者,玄关祖窍炁穴是也。太上观心者,以道心而普照天心也。”在此提前指出“炁穴”一词,因天心就是玄关开启后的玄窍,属虚无丹田,是真炁发生之处,属窍中之窍,故称炁穴,这是指先天而言,是真正的丹田。

 

注意,话虽这样说,但还是不可想到什么大脑、整个头部、喉管、腹部等,是说顺着这个路线下来,但要忘掉这个路线的一切,什么也没有,则光明就自然扩大下来,自然照亮身中。但也没有什么身中,好像在虚空,与虚空合一,与光合一,无我无相,只有光明。如此反复练习、熟练,久久涵养观照,体会其中即将发生的造化。这个造化,就是玄关开窍,就是动气热量,就是真正的“气穴”。此即一转回光返照涵养本原继而过渡到二转歙聚先天的基本方法。

 

注意静观要领:全身心放松,似观非观、似有似无、自然而然,心中有这个意识即可,就是知而不守的功夫。要有个本体如天地虚空、窨窨冥冥,静观这个窨冥虚空的无极中心,兼顾周围。不要死盯着一点不放,任何时候都要有个重点之外的全局整体意识。随着功深,会有无极演变为太极。这个要领,实际就是阴与阳、黑与白、有与无之间的临界状态。观看太极图,即可明了其义,其中的S曲线,就是阴阳鱼之间的临界线。

 

 

太极图是道家对宇宙学说的全息缩影。其外圆,表示虚空无极,为一;黑白鱼形表示虚空无极中含有阴阳二仪,由一生二;其中的黑白两点,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交后产生造化,为二生三。世间万物,都是有此原理而来,即一生二,二生三,生生不息,形成无穷无尽个第三者来。阴阳鱼相交的S曲线,正是阴阳相交的临界状态。这个临界状态,却是似有非有,似无非无;似白非白,似黑非黑;似交非交,非交似交。

 

我们静观某处,既不能观有,也不能观无;既不能观白,亦不能观黑;既不能观,又不能不去观。有为而观,就是执着;无为而观,就是顽空。唯有以中立的态度,观其临界状态,自然而然,等候其阴阳相交而产生造化。这就是我们静观的目的。所谓兼顾全局的整体意识,犹如观太极全图,并非只紧盯其临界线不放。凡以后遇到类似静观问题,都应遵从这个要领,兹不再述。

 

这还是静观的要领而已,直至功深,什么太极图,什么临界状态,什么S曲线,统统都似废话,实际什么也没有,无我无相,只有光明。我与虚空合一,我就是光,光就是我;我是虚空,虚空是我。总之,是在虚无之中,与虚空合一。唯有这样,你必在虚无、光明之中!

 

初期静坐观心,由于过去七情六慾的影响,必然杂念纷纭,静不下心来。而此转的重点之一就是“止念”,念头不息,就谈不到入静,不能入静,就不能致虚,也谈不到修炼。故止念是重中之重。但只要眼神观照,不使分心,就会杜绝杂念侵袭。只要进入虚空、光明,什么也没有了,可以说,连呼吸都没有了,还有个什么杂念?

 

如果忽然杂念袭来,这是你分心了,也不要强行止念,也不可任其发展,而是“觉知”即可,因“觉之既无”。要注意训练这个觉之既无的功夫,就会自然了。方法是,立刻恢复观照,则杂念自无。因此杂念袭来,是由于分心失照的原因造成,故只要收心恢复观照,其杂念自然就没有了。

 

全功自始至终都是自然呼吸,以深长匀细为得法,而且自然吸气深入坤腹,并形成腹部呼吸(一呼一吸意念都在腹部),亦即丹田呼吸,这就是“息息归根”。初功为了激活气机,可在意于呼气而不在意吸气,而且自然吸气到小腹后,由小腹有意呼气到心窝处即可。只需几口有意呼气即可,感到腹部乃至心窝内有了热感,即可恢复自然呼吸。然后息息归根,行丹田呼吸法,或叫气穴呼吸法。直至神息相依、无我无相时,就自然忘掉呼吸了。

 

由于是初入手静坐练习,必然会不习惯,不熟练,杂念也很多,不容马上就静下心来,故只能以意静观温养心源性海这个虚无空间,不要勉强追求虚无与光明,只要有个与虚空合一、与光合一的意识就行了。诀窍:“似观非观,似守非守,知而不守”,自自然然,不可追求。随着日久功深,自然会慢慢达到入静致虚而见光的境界,则静坐时间自然会有所延长,几个小时也感到只是很短的时间,甚至可以以坐带睡。

 

如果你以前具有一定的内功基础,那么根据这个方法,就会立即得到验证。但如果你是初涉内功领域,此前毫无内功基础,那么你千万不可急躁追求,只当播种待收,“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根据万物生长定律,循序渐进,百日之期,定有收获。而收获的多少,取决于你用功的程度和质量。

 

丹道以精(坎水)、神(离火)、意(中土)三者为无上至宝,又称“身(坎水)、心(离火)、意(中土)”为三家。精水即元精,先天真一之水;神火即元神,以光来体现;意土即中宫。精水为基,意土为体,神火为用。人身有三魂七魄,而元神藏于魂;识神则依魄而生,亦依附于识神而用,故魄为识神之体,阴性。丹道修炼就是要保魂制魄,要断绝识神。而回光返照,就是保全三魂消解七魄,即消阴制魄之唯一方法。魂在天心,为轻清阳气,自太虚得之,与原始同形;魄乃沉浊阴气,附于有形之凡体。魂好生,魄望死。一切好色动气,皆魄(即识神)所为。修炼者只要回光返照,自然精水充足,神火发生,意土凝定,则圣胎可结;炼去阴魄识神,就是纯阳之乾体。

 

此转所谓“观心得道”,亦即“观、止”两个要点。观即回光返照,止即制止杂念。此转由于是入手修炼,静观心意仅在体内这个小虚空,相当于“守中”,还谈不到“抱一”的概念,其实质是在训练性光与命炁的涵养方法。唯有功深入静乃至入定,进入虚空无极(如二转境界),才能真正体现其“抱一”真髓与“观心得道”的奥妙。不过这个方法要求修炼者具有上根器者,专接引资质极佳且有悟性者,故适合上根器者。一般人恐达不到这个标准,故有了适合中下根器者的方法,即“洗心退藏于密”,作为常人添油续命而观心得道的渐进入手秘法。

 

如何知道你属于那种根器?这个你可经过试炼即知。首先按此步观心入手方法试炼几次乃至一周时间,感到能够静下心来,静坐时间较长,甚至能够入静,杂念很少,体内微微发热而舒适,那就可以证明你属于上根器者或具有上根器的基本素质,你就可以按此步方法修炼,当有了气感反应,就可顺势进入二转“安神祖窍,歙聚先天”的修炼。

 

一般丹法的入手,教人直接意守下丹田,这在原理上来说是正确的。因心神离火与命气坎水相交,即阴阳相交,才可产生造化,这是丹道修炼筑基阶段的必经步骤。但这个方法并不适合于绝大多数世人,仅属于上根器者或具有相当内功基础者。绝大多数人,由于后天识神的干扰,不可能使心神与命气一下子实现阴阳相交,这有一个涵养过程,就如谈恋爱一样,由最初的相识到熟识以致如胶似漆、两情相恋,才可实现最终的阴阳相交。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一点也来不得强迫。唯有这样,以后的结合,才会牢不可破。否则,事与愿违,不是留下日后祸患或者发生矛盾而产生不良后果。

 

丹道的筑基过程,说到底就是要实现心肾“先天”二炁的相交,即阴阳交媾,才能出现造化,即结“丹”。这个“丹”,不是单纯的气功之气团,而是行满三百周天数足后生成一团真息,即是“丹元”。丹元初成,大如黄豆,再经过炼炁化神的十月胎养,成就状如朱橘的“还丹”,亦即金丹

 

这就是丹道修炼的基本原理,这在不承认传统道德者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丹经曰:“上药三品,神与炁精”,即人们都认可的“精气神三宝,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也是片面的思维,即都从“后天”这个角度去认识事物,而完全忽略了“先天”这个根本的思维概念。什么是“先天”?先天就是“虚无”就是“空”,属于无为状态;什么是“后天”?后天就是“实有”,属于有为状态。而这个后天的“实有”,却来自于先天的“虚无”空间。故“空”,并非“顽空”,是无中生有;而后天的“实有”,却最终要消亡,即“有而实无”。这就是事物的辨证原理,是实实在在的科学现象。如果不承认这个辨证原理,那就无法开展丹道修炼;不承认先天虚无而只认后天实有,那就永远也体验不到丹之果。

 

“上药三品,神与炁精”,相当于三种药物而促进生命的延续,它具有先后天性质。后天性质,即心神与精、气的同时存在,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三者不可分离,这就是我们作为“人”的概念,但具有时效性,即正常情况下,百年左右,就会自然逝世。如果三者偏废,则疾病丛生,在痛苦中异常死亡,只不过短短数十年而已。而先天性质,即是儒释道三家圣人指出的由后天返先天之先天大道,告知世人可将性命掌握在自己手中,即“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逆天而行理论,其奥妙就在于“先天”二字。而进入先天的奥秘,就是将精气神三宝逐级转化合三为一。如“炼形化精”,即由后天返先天,寻着玄关,将后天精水或经血,化为元精;接着“炼精化炁”,将元精化为元炁;再接着“炼炁化神”,将元炁化为元神...。

 

这个“元神”,就是胎元金丹。由此可见,先后天之虚无与实有,实际就是一个“神”字!神与炁精的关系。丹道修炼,说到底就是“神炁”而已。神与炁,它不是两个概念,而是一回事,神即炁,炁即神。对于三家来说,道家将神称作炁,炁就是道;家将炁称作神,神就是道;而早期儒家解释的最明确,将炁称作精神,即“浩然正气”、精神不死。其修炼目的,实际都离不开“神”字。之所以“神”,正因为其虚无而实有,散则成气,聚则成形,千变万化,在无形中普渡众生。这就是“神”的真正含义。神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仙”,即大觉金仙,就像三圣老子、释迦、孔子一样,成为万世师表,后世楷模。

 

2、洗心退藏,添油接命:

 

此法属于圭旨“添油接命”之秘法,是针对性钝之中下根器者,是为后天体破、杂念不止、心烦意燥而不能正常静坐者而设,尤其是对身有慢性疾病,后脊发冷、胃寒、咳嗽、身冷等身体亏虚者最为有效。一转实做心法之所以以此步作为第一步,就是考虑到多数人,以便尽快进入功态,同时治愈有关疾病。另外还具有很好的制止杂念的效果。在此需要指出,丹道属于修炼,在修炼中,一些慢性疾病会自然消除,业债也会自然还清,故不可抱着治病的心态去修炼!如果仅仅为了治病,那就不是修炼,而是以暴制暴或以恶制恶,不但治不好病,消不了业债,反而会激化矛盾,适得其反。

 

一些专一执迷于所谓完全“无为”甚至“顽空”修炼者,没有很好的研读《性命圭旨》真正含义,抱着门户偏见而断章取义,将小周天筑基中的一些无为下的有为引导之渐法权进视为“误人”,故大加诋毁诽谤。实际这是不明丹法原理所致,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道德经》以及《周易参同契》等火候原理,他们吃不到葡萄,就以为葡萄都是酸的。只要稍加用心研读了《性命圭旨》者,就不难看出,其本意均首先强调自然无为之基本原则,指明在筑基期间以渐进之法,性命双修,由有为进入无为,由无为而无所不为,一开始就切入先天以开通“玄关”的修炼正题。随着功夫的进展,到炼炁化神后,才实现真意的转化至真正无为的境界。

 

为此,笔者提醒后学,在研读《性命圭旨》时,不可片面理解其中一些有作有为方法,更不可断章取义,使其主辅颠倒、有意追求而落入后天小道曲径。如二转的“龙虎转炁”、三转的“伏气”(胎息)方法、四转的“有为采药”以打通后天气路等方法,甚至五转的“卯酉周天”,都是有其前提的,即先天状态下返至后天乃至收功时的无为中的有为,是完全顺其自然的方法,并非有意造作而故意为之,这方面圭旨均一再作了提示,须句斟字酌,不可走马观花草率掠过,否则就是因“自误”而误人了!就是看图,其窍穴名词,集三教所有,先、后天一贯罗列而名称众多,故须知其用法不同而叫法不同的意思,所以必须站在胸无任何偏见的立场,全面认真地理解,方不致有误。更多精彩,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言归正题,夹脊关两旁内下有腰肾与命门气穴,坎之水;正中对黄堂,坤卦之土,内上有绛宫,离卦之火。“洗心退藏于密”,所谓“密”者,即意守夹脊关后出现的玄窍是也。守住此夹脊关窍(注意不必寻找非常准确的部位,感到在后心与腰部的命门之间即可,其两旁即是内肾),则自然实现上下兼顾,自然通于虚无气穴一窍。久之,此处必然发热而舒适,似有火灼一般,而两肾有如热汤倾注之验。观守夹脊双关实际就是使意气自然通向心源、气穴与中黄,亦是“守中”的意思。所谓“双关”,因夹脊穴关联整个脊柱的上下两个关窍的起手与结尾,故称双关。

 

对于“夹脊”的理解,须有先天与后天两个意识:在先天关联中黄、太极、天心、祖窍、玄牝之门,统称玄窍;在后天,则关联中宫黄庭与气穴之鼎炉。其作用贯通上中下三个丹田,此即退藏于“密”的所在。故夹脊双关历来有称为玄窍者。

 

夹脊双关乃修真入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窍穴,《尹真人皇极闔闢仙经》南樵子注曰:“此夹脊双关一窍,在人脊背二十四节上下之正中,真可以夺神功改天命。”同书闵小艮则注曰:“按此窍在脊前脘后而有形无形。未开谓之玄关,既开谓之玄窍,学者行到虚极静笃时,此窍乃现,胎息息于此也。我身元神于此升降,乃谓得道道路也,谓得天得地也,故此元神一入,自觉此中大无外细无内也。丹书一名神室,又曰黄房,其名不一,总之结胎、养胎,甚至脱胎,皆基于此处。”《尹真人闔闢仙经》又说:“学者诚能凝神夹脊之窍,守而不离,久久纯熟,则里面皎皎明明,如月在水相似,自然散其邪火,消其杂念,降其动心,止其妄念。”这都实指“外玄关”之妙。更多精彩,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其起手方法,为“存想山根”,即是如前所述之明堂天目。《吕祖金华宗旨》一书闽一得注曰:“而山根为人身之性户,上达泥丸,中达黄中,下通脐后者。故凝聚光于此处,由此而下注,是乃不易之工法。”接着引光气沿颈椎缓缓逐节而下至夹脊,使夹脊与山根明堂形成一个充满光明的炁路,是为此法的特点。自然呼吸,注意“深、长、匀、细”,息息归根(下丹田),使之心息相依为正法。更多精彩,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注意要非常自然地进行,意念神光一路照亮。“神光”来自于“意念”,意念与吸气要同步。练功纯熟,只要意到山根,则所吸天地正气自然沿此路下达于气海关元(下丹田),为“归根复命”。此呼吸之法,走的是“黄道”、先天来路。然后呼气至心窝,但不可超过心窝。这是一转刚开始的几口呼吸,心窝部发热即停,改为丹田气穴呼吸法,即吸气到气穴(命门),呼气到下丹田(不超过脐眼),再由下丹田吸气到命门,由命门呼气至丹田,腹部亦随呼吸而自然微微起伏收缩,继而逐渐忘掉呼吸,此为息息归根之法。而意念、内观始终微微在夹脊部位。久之,一吸一呼,呼吸之间可夺天地正气,护住自身元气,起到巩固根本,救护命宝作用。唯有固本护命,才能谈到修炼,此乃具有洗心制燥、止念、添油接命之妙法

 

圭旨云:一切常人,时吸皆随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不能与祖气相连,如鱼饮水而口进腮出,即庄子所谓,“众人之息以喉”是也。若是至人,呼吸直贯明堂,而上至夹脊,而流入命门,得与祖气相连,如磁吸铁,而同类相亲。即庄子所谓,“真人之息以踵”是也。踵者,其息深深之义。既得深深,则我命在我,而不为大冶陶铸矣。其中“真人之息”,指内呼吸之真息;“踵”实指真气大周天运行。

 

又云:此窍初凝,就生两肾,次生其心。其肾如藕,其心如莲,其梗中通外直,拄地撑天。心肾相去八寸四分,中余一寸二分,谓之腔子里是也,乃心肾往来之路,水火既济之乡。

 

又云:欲通此窍,先要存想山根,则呼吸之气渐次通夹脊,透混元,而直达于命府,方才子母会合,破镜重圆,渐渐扩充,则根本完固,救住命宝,始可言其修炼。

 

心息相依,一吸一呼,行之既久,入于气穴,乃自然而然之妙也。意念、内观始终微微在夹脊部位,呼吸之间可夺天地正气,护住自身元气,起到巩固根本,救护命宝作用。平日无论行住坐卧,凝神于此窍,守而不离,日久则里面皎明如月在水,自然散其邪火,消其杂念,降其动心,止其妄念。妄念止则真息自现,而性存命固。

 

太上《道德经》之“有欲观窍、无欲观妙”的至理名言,是丹道修炼的基本指导方法,此步的静观原则,与观心得道的要领是一样的,最终都是入静至虚无,与虚空合一,与光合一。两种方法可以交替练习,根据自身实际,以取得最佳修炼效果为准。所谓交替练习,其法:首先按上述(一)之观心得道乃至虚无方法修炼20分钟左右,然后接着按(二)之退藏于密,添油接命方法再修炼20分钟左右。如果能够入静致虚,那就没有时间概念了,能久坐,则功效立显。

 

3、要点提示:

 

此转的核心,只不过“观心、止念”四字而已。要在“回光返照与止念”,即“观、止”。观之及久,天目渐开,眼前便会显出慧光,别名丹光、性光。慧光如月光,一般以O表示;随着功深,此O会越来越明亮(性光园明)。若养足就是蟾光,而蟾光如金光,高深为紫光。

 

配合之法:自然呼吸,息息归根。洗心退藏于密,不离“心息相依”。息者,一吸一呼为息,重在“听息”,听息用耳。息之出入,不可使耳听到声音,听其无声为度。久则微微气息似断,则胎息渐现。“止念”为口诀中之口诀,唯有止念,才能静下心来,才能入静致虚,也是贯穿于九转全功的主线。无念才能无思,无思才能无虑,无虑才能无欲,无欲才能无为,无为才能无我,无我即是混沌杳冥虚无先天,则真炁自来,真性自现。

 

修心的同时,也在炼气,即心息相依,息息归根。虚心实腹之旨,要在虚其心才能实其腹,故为“命宝”。心印经解曰:修士炼己,道在虚心实腹。《悟真》曰:“虚心实腹义俱深,只为虚心要识心。不知炼铅先实腹,教君守取满堂金。”心象《离卦》中爻空虚,本是先天之乾,因与坤交而中爻陷入坤中,以成坎,乾遂虚而为离,离即乾之变也。是则心本象天,天体既虚而灵明,则心亦未尝不然。惟其心虚,腹乃可实;又惟腹实,心乃可虚。

 

注意此转之核心即是前法的观心止念与调息。内观者,眼不外视;内听者,耳不外听;调息即听息无声,甚至忘记呼吸,功深胎息(真息)自至。此三者全在于一心,眼观实是心观,耳听实是心听,心静自然息之,此即“心息相依”之真谛。直至心明如镜、心如止水、气息微微、入静致虚为效验。心即天心玄关之窍,观照意守夹脊关实际就是自然通向天心玄窍。届时可及时转入二转的修炼,可进一步得到验证。

 

顺便提一提静坐常识,此常识可使静坐提高质量。静坐又称打坐,一些人如果因腿硬而不能正常盘坐,可以坐在椅子上、两手心分别轻捂在两膝盖上练功;也可以两腿自然伸直、两手心分别轻捂在两膝盖上坐在床上练习。当然,应当尽量及早培养盘坐的习惯,这可是静坐修炼的基本功。静坐的质量是看其能否入静。入静须注意太过于无意,亦不可太着意。太过无意即是“顽空”或“死虚”,即什么也不想,无窍无用,如槁木死灰,甚至出现昏沉之弊;而太着意即是过于执着,不能自然放松身心。正确方法是“有意无意、若有若无、似观非观、似守非守、似听非听、自然而然”,这样才会得到真消息,真造化。另外如果感到阴气沉沉,即气冷、息沉、寒衰等,或者心猿意马、杂念纷纷而不能制止,甚至随杂念而入欲色界,那就更差了,坐而无益。

 

一般来说,初学静坐的时机,应是睡眠醒来之后,尤其是清晨,此时杂念最少,精神也好,正是打坐的好时机。如果身心疲惫欲睡或因事干扰心绪不宁而勉强打坐,则会出现昏沉或散乱疲乏之象,坐亦无益。初功原则是,想坐便坐,想睡便睡,须尽量顺其自然。待日久功深,进入佳境,则适当延长静坐时间,甚至于以坐代睡,这才是打坐功夫。至于一日四时打坐时机,即子卯午酉,以及节气交替、初一十五、生日或日月食之机、身体忽然发热等,可收天人合发之效。不过初功不宜觉察,随着日后功深,自会有所感应,效果卓著。

 

一转的“洗心退藏于密”,属于初功,对坐姿并无什么过高的要求,建议初次介入者,可随意而坐,感到舒适即可。对于手诀,初学者以“握固”法为宜。如果初功即行过高要求,反而不利于入静。

 

即日起,要注意或节制眼耳鼻舌身意六漏。特别要控制身(精)漏。同时日常言行注意树立道德观念,慢慢从思想、行为上脱离世俗习气,经常保持心平气和、性情舒畅,使已经装满填实的心意,逐渐变为空虚,最终达到,无心之心。“无事常教心空,有事不教心乱。”这可有效防止或减轻生活中的各种不顺因素对于修炼的影响。

 

如果修炼几天,气感不明显且心意杂念干扰严重,则每于功前作忏悔,即自我批评、自我检讨,将过去感到做错的地方、对不住人的事情、杀生行为等,统统做一反省悔过。如此连续七天或四十九天即可。这个方法比较灵验,有利于静功修炼。

 

口中津液,是生命活水,修炼后即是玉液、金液,真正的“丹”即是此液形成,故不可吐掉,须随机咽入腹中。

 

此转用功时间,一般以百日为期,总以达到功法要求为准。原则是,没有练好这一转,就不可勉强进入下一转。这在有条件专修者来说,很容易实现,但对于业余修炼者,就不要拘泥于时间限制,总以取得功效后再转入下一转为原则。既然进入修炼,那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了,而是一辈子的事,所以不可急躁冒进而违背自然原则,以免形成夹生饭后果。

 

青华老人曰:“以炼心为最上一乘:从此结胎,是个圣胎;从此出神,是个圣人;放大光明,超出三界,与太虚而常存,后天地而不毁,此西方古佛修行之妙道也。奈何世之师家,但知炼命,不知炼性;但知开关闭气、移炉换鼎之法,不知性始真空、浑然无物之理,所结之胎原是凡胎,所出之神原是凡人,依旧上不得天,依旧参不得圣,无可奈何,只得重做工夫,使这孩子重去修真学道,重去明心见性,实者虚之,有者无之,此所谓因其本而反求其末也。仙家炼命之学,补原之药也;炼心之学,去病之药也。欲要炼命,必先炼性;欲要补元,必疏其杂病而先去之,此一定之理也。是以精修之士,独重炼心,淘得一点元神如水月交辉,火候到时,胎神圆满,揭开鼎盖,跳出轮回,尽天地,遍乾坤,都化作一团紫彩金光,上贯三清,下彻六道,将见元始至尊与毗卢遮那古佛欢然来会,与之握手叙契阔之多时,恨相见之已晚。此近在顷刻之间,而更何九年温养之可言哉?” 

 

一转作用要点:此乃常人丹道修炼起手时的救护补益、返本还原之功,旨在将已扩散于耳、目、口、鼻及四肢百骸的精气神而复返归于肉团之心,所以叫做涵养本原。

 

诗曰:“未炼还丹先炼心,此心不炼难成真。四非原是治心法,悟得即能日日新。”  

 

4、玉液炼形,通关荡秽:

 

此为本节辅助方法,为玉液炼形法则,具有通关荡秽作用,可每日因地制宜练习,现以白话文解释如下:

 

建议自然站立式,两脚分开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于体侧,全身放松。意注玄膺穴(舌根处,见修真图片),舌尖下舐,待津液自生,将舌头在口腔内逆时针搅动十八圈,再顺时针搅动十八圈,如井水般,满口时徐徐以意引下十二重楼,经膻中、中脘、脐眼稍下,分开两路,经左右大腿外侧而下至脚背、大拇指尖,然后转入脚底涌泉,到脚跟、脚弯、循大腿内侧而上至会阴,尾闾,合作一处,微微提肛,经命门肾堂、夹脊至大椎,再分成两路送达两肩、两膀、两臂外侧至手背,由中指尖转入手掌,经劳宫、手腕内臂,腋窝、肩内胸旁历颈后,过玉枕而入百会,从脑灌顶,再复下经颅门、明堂、上腭(此时舌舐上腭,以舌搭鹊桥迎至玄膺而止。此为一转毕。

 

如此重复行功三至五次。最后将津液咽送至下丹田,应有汩汩水流之声。

 

二、《道德经》心法要点(清·黄元):

 

学人下手之初,别无他术,惟有一心端坐,万念悉捐,垂帘观照。心之下,肾之上,仿佛有个虚无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一往一来,但以神气两者凝注中宫为主。不倾刻间,神气打成一片矣。于是听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觉心。久之恍恍惚惚,入于无何有之乡焉。斯时也,不知神之入气,气之归神,浑然一无人无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聩也——若使昏聩,适成枯木死灰。修士至此,当灭动心,不灭照心。惟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于无知无觉之际,忽然一觉而动,即太极开基。须知此一觉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来真觉。

 

道家为之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人欲修成正觉,惟此一觉而动之时,有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无念虑、无渣滓一个本来人在。故曰天地有此一觉而生万物,人有此一觉而结金丹。但此一觉如电光石火,当前则是,转眼即非,所争只毫厘间耳。学者务于平时审得清,临机方把得住。古来大觉如来,亦无非此一觉积累而成也。

 

修士兴工,不从无欲有欲、观妙观窍下手,又从何处以为本乎?虽然,无与有、妙与窍,无非阴静阳动,一气判为二气,二气仍归一气而已矣。以其静久而动,无中生有,名为一阳生、活子时;以其动极复静,有又还无,名曰复命归根。要皆一太极所判之阴阳也。两者虽异名,而实同出一源——太上为之一玄。玄者,深远之谓也。学者欲得玄道,必静之又静,定而又定,其中浑然无事,是为无欲观妙。此一玄也。及气机一动,虽有知,却又不生一知之见;虽有动,却又不存一动之想。有一心,无二念,是为有欲观窍。此又一玄也。至于玄之又玄,实为归根之所,非众妙之门而何?所惜者,凡人有此妙窍,不知直养,是以旋开旋闭,不至耗尽而不已。至人于玄关窍开时,一眼觑定,一手拿定,操存涵养,不使须臾或离,所以直造无上根源,而成大觉金仙。

 

下手工夫,在玄关一窍。太上首章即将无名有名、观妙观窍指出,足见修道之要,除此一个玄关窍,余无可进步也。故开头四句,说大道根源,实属无形无状,不可思议穷究。惟天地未开之初,混混沌沌,无可端倪,即如人直养于静时也。天地忽辟之际,静极而动,一觉而醒,即人侦气于动,为炼丹之始基。第此转眼之间,非有智珠慧剑,不能得也。要之,念头起处为玄牝,实为开天辟地之端。自古神仙,无不由此一觉而动之机造成。又曰无欲观妙,有欲观窍,两者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故同出而异名。凡有形象者,可得而思量度卜,若此妙窍,无而有,有而无,实不可以方所名状。纵舌如悬河,亦不能道其一字,所以谓之玄玄。学者亦不有视为杳冥,毫不穷究一个实际下落。果于此寻出的的确确处,在人视为恍惚,在我实有把凭。久之著手生春,头头是道矣。

 

太上特示下手之工,为大众告曰:凡人打坐之始,务将万缘放下,了无一事介于胸中,惟是垂帘塞兑,观照虚无丹田,即凝神又调息,即调息又凝神,如此久之,神气并成一团,倾刻间入于杳冥之地,此无为也;及无之至极,忽然一觉而动,此有为焉。我于此一念从规中起,混混续续、兀兀腾腾,神依气立,气依神行,无知有知,无觉有觉,即玄牝之门立矣。由是恪守规中,凝神象外。一呼一吸,一往一来,务令气归玄窍。息息任天然,即天地人物之根,圣贤仙佛之本,此最为吾道家秘密天机,不容轻泄者也。

 

学者须从虚极静笃中,养出无美无善之真出来,才算修炼有本。其道惟何?玄关窍也!舍此则无生矣。修道者舍此玄关一窍,别无所谓道矣!如以美善为道,亦属后天尘垢。太上以此言警之,望人因流而溯源也。不然,美善之称,亦三代以下之君子,又乌可厚非哉。

 

修行人务以沉神汰虑、寡欲清心为主。那知觉思虑之神、恶妄杂伪之念,纷纷扰扰,此念未休,彼念又起,前思未息,后思又来。我必自劝自勉,自宽自解——如乱丝之纠缠,我必寻其头绪而理之;若蔓草之荒芜,我必拔其根株而夷之。如此则纷纭悉解,而天君常泰矣。虽然,此独居习静之功,犹未及于闹处也。苟能静而不能动,犹是无本之学。必静时省察,一到热闹场中,尤要竞竞致慎!

 

凡事让人以先,我处其后,尊人以上,我甘自下。若此则与世无忤,与人无争焉。又况好同恶异,世俗大体皆然。我惟有随波逐流,从其类而和之,虽有光明正大之怀,我决不露其圭角。惟有默识其机,暗持其体,同己者好之,异己者听之。所以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古圣人当大道未明之时,莫不以此混俗也。又观六祖得衣钵之后,道果虽圆,尚未尽其微妙,由是留形住世,积功了道,隐于四会山中,猎夫与居,恬不为怪,所以得免于难。若非和光同尘,乌能长保其身?

 

太上将道之体,画个样子与人看,又教体道者欲修大道,先认道源。欲寻道源,先从自家心性中闲邪存诚,自下学循循修之,久则底于神化之域,方知吾心性中有至道之精,常常不离怀抱也。须从静中寻出端倪,用存养省察之功,以保守天真,不以盛气凌人,不以繁冗乱性,即张子所谓解脱人欲之私也。拨开云雾,洞见青天;轩断葛藤,独露真面。一旦动与人交,不知有光埋光,在尘混尘,或显才智,或炫功能,抑或现烟霞泉石之身,露清致高标之态,历观往古,惹祸招灾,为大道之害者不少。如汉朝常锢之禁,晋时清流之祸,虽缘小人之奸,亦由己不知明哲保身之道也。人能混俗和光,与世同尘,一若灵芝与众草为伍,凤凰偕群鸟并飞,不闻其香而益香,不见其高而益高。如是藏拙,如是直养,则湛寂真常之道,则恍惚于眉目间,不存而若存,有象而无象。《中庸》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非居帝之先而何?   

 

三、《性命圭旨》精华摘录

 

(一)观心口诀:

 

大道茫茫,当从何处下手?是以齐襟必举领,整网要提纲。昔尹师指出:修行正路一条。教人打从源头上做起。若源头洁净,天理时时现前,识念自然污染不得,譬如昊日当空,魍魉灭迹。此一心地法门,是古今千圣不易之道。

 

故老子曰:若夫修道,先观其心。观心之法,妙在灵关一窍。人自受生感气之初,禀天地一点元阳,化生此窍,以藏元神。其中空空洞洞。至虚至明,乃吾人生生主宰。真所谓有之则生,无之则死,生死盛衰,皆由这个。

 

儒曰:灵台。

道曰:灵关。

释曰:灵山。

三教同一法门,总不外此灵明一窍。

 

释教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论其所也。

 

玄教曰:大道根茎识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为君指出神仙窟,一窍弯弯似月眉。论其形也。

 

盖此窍乃神灵之台,秘密之府。真净、明妙、虚徹、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众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彻融融,故曰法界,寂静常乐,故曰涅槃。不浊不漏,故曰清净。不妄不变,故曰真如。离过绝非,故曰佛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隐覆含摄,故曰如来藏。超越玄秘,故曰密严国。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其实皆一窍也。背之则凡,顺之则圣。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

 

欲息轮回,莫若体乎至道。欲体至道,莫若观照本心。欲照本心,应须音眼虚鉴,常教朗月辉明,每向定中慧照。时时保得此七情未发之中,时时全得此八识未染之体。外息诸缘,内绝诸妄。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四肢不动,使眼耳鼻舌身之五识,各返其根,则精神魂魄意之五灵各安其位。

 

二六时中,眼常要内观此窍,耳常要逆听此窍,至于舌准常要对着此窍,运用施为念念不离此窍,行立坐卧心心常在此窍。不可刹那忘照,率尔相违,神光一出便收来,造次弗离常在此,即子思所谓不可须臾离者是也。

 

先存之以虚其心,次忘之以廓其量,随处随时,无碍自在,正合龙虎经云:至妙之要,先存后忘。此又口诀中之口诀也。

 

然要进除六识,尤在知所先后。意虽为六识之主帅,眼实为五贼之先锋。故古德云:心是枢机,目为盗贼。欲伏其心,先摄其目。盖弩之发动在机,心之缘引在目。机不动则弩住,目不动则心住。

 

阴符经曰:机在目。

道德经曰:不见可欲,而心不乱。

鲁论曰:非礼勿视

朱子曰: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

 

金笥宝箓曰:眼乃神通玄牝门,抑之令眼使归心。

 

眼守此窍不离,即如来正法眼藏,合涅槃心之秘旨,故楞严经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又观经观心品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毕竟沉沦。

 

道德首章云:常有欲以观其侥者,观此窍也。常无欲以观其妙者,观此窍中之妙也。

 

黄帝三月内观者,观此也。

 

太上亦曰: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乃至虚无。

 

观心非易,止念尤难。是以念头起处,系人生死之根。

 

古仙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

 

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起信论云:心若驰散,即便摄来,令往正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于此。

 

虚靖天师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

 

当知妄念起于识根,对境成妄,实非有体。在众生时,智劣识强,但名为识。当佛地时,智强识劣,但名为智。只转其名,不转其体。初一心源廓然妙湛,由知见立知,妄尘生起,故有妄念。若知见无见,则智性真净,复还妙湛,洞彻精了,而意念消。

 

意念既消,自六识而下莫不皆消。即文殊所谓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既无六根,则无六尘;既无六尘,则无六识;既无六识,则无轮回种子;既无轮回种子,则我一点真心独立无依,空空荡荡,光光净净,而万劫常存,永不生灭矣。

 

此法直指人心,一了百当。何等直截,何等简易。但能培养本原,观照本窍,久则油然心新,浩然气畅,凝然不动,寂然无思,豁然知空,了然悟性。此所谓皮肤剥落尽,一真将次见矣。

 

工夫至此,自然精神朗发,智慧日生,心性灵通,隐显自在。自然有一段清静阖辟之机,自然有一段飞跃活动之趣。自然有一点元阳真炁从中而出,降黄庭,入土釜,贯尾闾,穿夹脊,上冲天谷,下达曲江,流通百脉,灌溉三田,驱逐一身百窍之阴邪,涤荡五脏六腑之浊秽。如服善见王之药,众病咸消。若奏狮子筋之弦,群音顿绝。所以云:一心疗万病,不假药方多。

 

是知一切诸圣,皆从此心方便门入,得成祖佛,为人天之师。凡夫不能证者,由不识自心故。故曰: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六道群豪皆此门出,历千劫而不返,一何痛哉。

......

 

若不知入门下手功夫,安能遽到了手极则地位?若未能尽心,而安能知性?未能明心,而安能见性?夫明心尽心之要者,时以善法扶助自心,时以赤水润泽自心,时以境界净治自心,时以精进坚固自心,时以忍辱坦荡自心,时以觉照洁白自心,时以智慧明利自心,时以佛知见开发自心,时以佛平等广大自心。

 

故知明心是生死海中之智楫,尽心是烦恼病中之良医。若昧此心,则永劫轮回而遗失真性;若明此心,则顿起生死而圆证涅槃。始终不出此心,离此心别无玄妙矣。后面虽有次第工夫,不过是成就这个而已。更多内容,请关注修行圈公众号。

 

噫!莫看易了,至人难遇,口诀难闻。故张平叔云:只为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殊不知经中口诀自载,大都秘母言子,不肯分开说破,使人凑泊不来。况多为譬辞隐语,使学者眩目惑心,以致中途退步。余甚悯之,今将丹经梵典中之口诀,一指出,留与后人,为破昏黑的照路灯,辨真伪的试金石。    

自然居士云:

心如明镜连天净,性似寒潭止水同。

十二时中常觉照,休教昧了主人翁。

 

智觉师云:

菩萨从来不离真,自家昧了不相亲。

若能静坐回光照,便见生前旧主人。

 

天然禅师云:

心本绝尘何用洗,身中无病岂求医。

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鉴高悬未照时。

 

主敬道人云:

未发之前心是性,已发之后性是心。

心性源头参不透,空从往迹费搜寻。

 

无心真人云:

妄念才兴神加迁,神过六贼乱心田。

心目既乱身无主,六道轮回在目前。

 

高僧妙虚云:

惺惺一个主人翁,寂然不动在灵宫。

但将此中无持碍,天然本体自虚空。

 

太乙真人云:

一点圆明等太虚,只因念起结成躯。

若能放下回光照,依旧清虚一物无。  

 

大沩智颂云:

真佛无为在我身,三呼三应太惺惺。

若人不悟原由者,生劫茫茫认识神。

 

唯宽禅师云:

劝君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

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

 

段真人云:

心内观心觅本心,心心俱绝见真心。

真心明彻通三界,外道天魔不敢侵。

 

薛道光云:

妙诀五千称道德,真诠三百颂阴符。

但得心中无一字,不参禅亦是工夫。

 

无垢子云:

学道先领识自心,自心深处最难寻。

若还寻到无寻处,方悟凡心即佛心

 

逍遥翁云:

扫除六贼净心基,荣辱悲欢事勿追。

专炁至柔窥内景,自然神室产牟尼。

 

解迷歌云:

若要真精无漏泄,须净灵台如朗月。

灵台不净神不请,昼夜工夫休断绝。

 

佛国禅师云:

心心即佛佛心心,佛佛心心即佛心。

心佛悟来无一物,将军止渴望梅林。

 

宝积经颂云:

诸佛从心得解说,心者清净名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染,有解此看成大道。

 

世奇首座云:

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诸法同。

诸法我心无别体,只在而今一念中。

 

中峰禅师云:

从来至道与心亲,学到无心道即真。

心道有无俱泯绝,大千世界一闲身。

 

张无梦云:

心在灵关身有主,气归元海寿无穷。

 

彭鹤林云:

神室即是此灵台,中有长生不死胎。

 

道玄居士云:

一出便收来,既归须放下。

 

海业禅师云:

动不忘于观照,静不忘于止息。

 

冲妙云:

身不动而心自安,心不动而神自守。

 

徐无极云:

性从偏处克将去,心自放时收拾来。

 

佛印云:

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春。

 

陶宏景云:

修心要作长生客,炼性当如活死人。

 

无着禅师云:

明即明心空寂,见即见性无生。

 

华严经云:

若能谛观心不二,方见毗卢清净身。

 

马丹阳云:

若能长守弯弯窍,神自灵明气自充。

 

丘长春云:

当时一句师边得,默默垂帘仔细看。  

 

以上数语,皆成仙作圣之要、入道入德之门也。首阿难多闻总持积岁不登圣果,息缘返照,暂时即证无生。盖凡夫之心,终日趋外,愈远愈背。唯返照者,检清摄念,摄念安心,安心养神,养神归性。即魏伯阳所谓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是也。咦!炼矿成金得宝珍,炼情归性合天真。相逢此理,交谈者千万人中无一人。    

 

 

(二)退藏沐浴工夫(添油接命)之原理:

 

 

圭旨云:“易之洗心退藏于密这句话头,唐宋神仙谓之沐浴,近代诸人标为艮背,总只是这个道理,这个窍妙。原夫心属乎火,而藏之以背之水者,洗之之义也,心居乎前,而藏之以背之后者,退之之义也。”

 

初学修炼者,因心绪纷乱不宁,后天识神占据一身,未免有烦躁火炎之患,所以暂将心火之南而藏背水之北,水火自然交养,自然念虑不生。即白玉蟾所谓洗心涤虑为沐浴是也。沐浴可以洗心降燥,退之艮背更有止念效果,但主要作用还不仅仅是这两点。古仙有言曰:“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以其上通天谷,下达尾闾,中通心肾,召摄灵阳,救护命宝。”人若明得此窍,真可以夺神功,改天命。

 

因人在没有出世以前(生身受气之初),“在胞胎内随母呼吸,受气而成此缕,与母联属,渐吹渐开,中空如管,通气在来,前通于脐,后通于肾,上通夹脊泥丸,至山根而生双窍,由双窍下至准头,而成鼻之两孔,是以名曰鼻祖。”

 

人之所以能夺天地之正气者,由其有两孔之呼吸也。所呼者自己之元气从中而出,所吸者天地之正气从外而入。人若根源牢固,呼吸之间,亦可以夺天地之正气而寿绵长久。若根源不固,精竭气弱,所吸天地之正气随呼而出,身中元气不为己之所有,反为天地所夺。何也?盖为呼吸不得其门而入耳。

 

一切常人,时吸皆随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不能与祖气相连,如鱼饮水而口进腮出,即庄子所谓,“众人之息以喉”是也。

若是至人,呼吸直贯明堂,而上至夹脊,而流入命门,得与祖气相连,如磁吸铁,而同类相亲。即庄子所谓,“真人之息以踵”是也。踵者,其息深深之义。既得深深,则我命在我,而不为大冶陶铸矣。

 

今之人,有调息、数息、抑息、闭息,皆是隔靴止痒,不得到于玄窍。

 

此窍初凝,就生两肾,次生其心。其肾如藕,其心如莲,其梗中通外直,拄地撑天。心肾相去八寸四分,中余一寸二分,谓之腔子里是也,乃心肾往来之路,水火既济之乡。

 

欲通此窍,先要存想山根,则呼吸之气渐次通夹脊,透混元,而直达于命府,方才子母会合,破镜重圆,渐渐扩充,则根本完固,救住命宝,始可言其修炼。按了真子曰:欲点常明灯,当用添油法。尹师曰:涵养本原为先,救护命宝为急。又曰:一息尚存,皆可复命。人若知添油之法,续尽灯而复光明,即如得返魂之香,点枯荄而重茂盛。所以云:油干灯灭,气绝身亡。然非此窍则不能添油,非添油则不能接命,命不接则留性不住,性不住忽一旦无常到来,则懵懵然而去矣。故吕公曰:啬精宜及早,接命莫教迟。果然是接之则长生,不接则夭死。

 

况此着工夫最是简易,不拘行住坐卧,常损此心,退藏夹脊之窍,则天地之正气可扯而进,与己混元真精凝结丹田,以为起生之本。盖以天地无涯之元炁,而续我有限之形躯,不亦易乎?  

 

嗟乎!人生如无根之树,全凭气息以为根株,一息不来,命非己有。故欲修长生者,必固其气。气固则身中之元气不随呼而出,天地之真气恒随吸而入。久之,胎息定,鄞鄂成,而长生有路矣。  

 

此法当与第三转蛰藏气穴同看,即凝神气穴,心息相依,要在玄关,玄关乃真正意义上的气穴。须知一刻之中,亦有炼虚化炁、炼炁化精、炼精化神、炼神还虚之功夫在内 的道理。夹脊、命门以下,常人及体虚者常感发冷,藏密气功称之为雪山地带,瑜伽功称其为根达尼,是人体智能库。将心火引至此处,熔化雪山,使其溶液下降至腰椎尾骨,进入尾骨的两个小孔髓洞,然后会随功深而向上至脑,为髓通督脉,系国内外开发人体智能极为重视的地方,可见此法之重要。

 

 

(三)玉液炼形法则(日常辅助):

 

(玉液炼形图) 

 

初学之人,平素劳碌,乍入圜中,一旦安逸。逸则四肢不运动,安则百节不流通。以致脉络壅塞,气血凝滞,此通关荡秽之法不能无也。 

 

盖吾人灵明,一窍六合而内,六合而外,本无不周,本无不照,其不能然者,为形所碍耳。直要炼到形神俱妙,方纒与道合真。

 

夫行气用眼者何也?故施肩吾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主,便是得仙人。普人谓,目之所至,心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亦至焉。斯言确之矣。

 

炼形用液者何也?道家谓之荡秽玉液是津,玉池是口。黄庭内景云:口为玉池太和官,漱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炁香蘭,却灭百邪玉液颜。审能修之登广寒。盖液中有气,气中有液,液气相生,日充月盛,为金液之基,作润身之宝。况能穿关透节,无处不到。古歌曰:华池神水频吞咽,紫府元君直上奔,常使气通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

 

夫玄膺一窍,乃是津液之海,生化之源,灌溉一身,皆本于此。故太上云:舌下玄膺生死岸,子若遇之升天汉。法华经颂云:白玉齿边流舍利,红莲香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润,心内醍醐滴滴凉。此乃小玉液炼形法也。

人之孔窍所以通乎其虚,达乎其气,而周流于一身之内焉,一或有所蔽塞则为瘀痰、为壅血,而一身脉络不能相通使生疾病。今以此法日行三、五次,但得气血流通,百脉和畅,病即去矣。止而勿行。此与退藏救护是为表里二段并行而不相悖。   

 

火候法则(根据自身实际选用参考)

 

上品及最上乘丹法以定、忘,为全始全终工夫,并无火候;守中抱一,即其火候也。虚里还虚,身内身外,自然感应,其工夫全不落于形相也;中品则有、无参半,比上品已着相矣。中士及全无半点气功常识者、体虚多病者等行之,初期不易取得气感,须多做入门前的有关辅助动功的练习,感到无法静坐时,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不过要提醒的是,此乃下品即后天有为方法,不利于先天大道的修炼,最终恐达不到大乘水准,仅可起到治病健身为主的效果,但也强过其他养生之法,故仅供参考。

 

丹道修炼,相当于炼丹的功夫,搞过冶炼或打铁出身者,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与理解。而无此经验者,或从事过煮食、熬煎中药者,也会有一般常识的理解。故火候的概念,十分重要,这关系到修炼的质量与成败。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是最好的火候调节方法。

 

一些从未接触过气功或体弱多病、年老亏漏严重者,一般都阴盛阳衰,阴阳失调,在卦为火水未济。故在练习丹道时气感不佳或进展缓慢,需要借助于后天火候的加强与调节,故产生了各种经验方法,旨在尽快激活气机。岂不料,这些经验方法,下士趋之若鹜,视为高明。其实这些不过小道小术而已,仅可供健身祛病延命一时之用,被列为下品,修士不可不知!

 

方法如下:

 

从山根吸气入于泥丸,同时配合眼神(两眼合一之光)观照,再经颈、脊椎而下直入下关窍命门内部气穴,稍停动一下,意注气穴;接着呼气,随意念缓缓上升至上关窍心位,即心窝内部。要注意呼气与意念观照同步进行,以其神光照亮心区,似心花怒放。主要是意念要跟上。同时要眼神返观内照气穴,形如鸡子大小之光团,闪闪发光,呼气时光芒四射,照亮所行区域,历历在目。如此自然反复进行,直至胸腹部有发热之感时,就要停止气机升降,将心意停在中宫,静静地温养,进入恍恍惚惚的入静状态。

 

这是道家的方法,系后天心肾二气相交,进入先天状态时就是坎离龙虎交媾,这对于正常且身心健康之人来说,初功即可会有效验。也可以按佛家的调息方法,以激活气机,效果亦非常明显且独到:方法如下:

 

意想腹部气穴处有一朵盛开的莲花,其颜色可以为红色,亦可以为白色或黄色,各有所主象征。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非常圣洁并具有灵性。莲花闪闪发光,照亮五脏六腑,尤其是心臓。吸气时心臓舒张而莲花收缩,其光芒亦收敛;呼气时心臓收缩而莲花绽开,光芒四射照亮心田及四周。呼吸次数,可以灵活掌握,直至胸腹发热得气为准。然后进行温养,方法同前。

 

一呼一吸为一,其火候要领,有文武区别。有意加重意念与呼气,这是武火,是以有为之法,尽快激活我内部气机,同时利于排除杂念。武火调息的次数,初次练功者,道家方法可以行一至四个九息,至三十六息为度。采用释家方法者,可以以自己年龄大小进行,即今年你四十岁,那就行四十息即可。呼吸的原则,是深、长、匀、缓、柔,总以自然、舒适为准。  

 

在上下升降的呼气和吸气的转折交换处,应有闭息概念。紫阳真人曰:静坐之际,先行闭息之道。闭息者,夫人之息,一息未际,而一息续之,今则一息即生,而抑后息,后息受抑,故续之缓缓也,久而息定。抑息千万不可动心,动心则逐于息,息未止而心已动矣。 是说呼吸的转折交换处,缓缓地自然停顿、抑制一下,如藕断丝连,约一、两秒时间,再缓缓接气而息。要非常地自然,不可动心而着意停顿。

 

伺功深时,只要调息三至七次,即可激活气机。气机调动起来后,就要停止意念升降活动,一切恢复于平静,无思无念,只微微守住心源,但应以似守非守、有意无意为原则,以至知而不守,这才是功夫,这就是文火

 

文火也不是一味地死守,当觉得意守部位热感将要消失时,就须及时加温,即再从山根随意念吸气至气穴后,行上下升降武火之功。热感恢复时,再行文火温养。如此以武火激活,文火温养、观照心田,直至入静,久之忘记呼吸,鼻息似无,似呼吸非呼吸,非呼吸似呼吸,犹如胎息状态(非真胎息,是向胎息的过渡)。

 

火候的应用与调节,对于外行非常重要,这个方法一直贯穿于炼己筑基整个过程,是由有为到无为、后天返先天的必然步骤。丹道的精髓,在于无为、自然、清净、虚无、胎息。只有入静,才会达到此种境界。经曰:道自虚无生一炁,这个炁,就是真气、阳气、先天之炁,是丹道修炼的目标之一。

 

如觉热感消失,杂念忽起,即行武火调息之功,再以文火温养。寂然常照,委志虚无;身心无为,万念俱消。久之,即觉心气平静,呼吸自和,渐而下丹田微觉震动,渐而胸中热液下降丹田,渐而下田温暖,渐而震动,传及全身,达于四肢。只须以心意神光照在原处。微阳愈动,仍要坚持温养,这是积精累炁的要诀。开始腹中气动微小,久则渐渐通达全身,皮肤状如虫行等八触现象。    

 

口中必然产生津液,乃活命神水,开始为玉液,要用目光护送入气穴中。平时可多行玉液炼形辅助之法,具有通经活络、滋润肌肤、养颜驻颜神奇之效,并为后续采药归壶开通道路。

 

看完了吗?感兴趣就可以继续学习


 

道医辟谷丹道武道丹尊强肾洗髓功四大原理

一、以外肾强壮内肾

 

通过洗髓垂吊功,在二阴上悬挂重物强壮外肾(二阴),人体内外肾功能相关,气血相连,达到激发内肾的作用。

洗髓垂吊功不仅具有生精固精的作用,对于人体脏腑系统、气血系统、免疫系统都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悬挂之后,倍显神清气爽、头脑清晰。

 

二、形吊气升,添精补髓,生命再造

如灯中添油,再续光明;

能挽青春、壮痿阳、续命脉、救颓废;

柔弱胜刚强,玉茎能力举重物;睾丸抗打;

七、八十岁,仍然可以重返龙虎之身。

三、固精生髓

专伏男子九丑:

天道衰弱;弱而不振;振而不丰;

丰而不循;循而不实;实而不坚;

坚而不久;久而无精;精中无子。

四、动力澎湃,百战不殆

男性睾丸好比汽车的发动机,如果睾丸出现异常或者生理性衰退,就会引起各种精力不济、性生活不和谐等各种问题,道家强肾功强壮男性睾丸,恢复和提升睾丸生理功能,好比给汽车换了一个新的发动机。

元气生于先天而补于后天。洗髓功的练习能使心肾相交,肾阳固秘,脾阳健运,胃气通降,从而使胃腑和降,善于纳腐,脾运有度,营养周身,这是洗髓功练习对于后天脾胃的作用表现。洗髓功对先天之精气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先天之精藏于肾,洗髓功垂吊术意守丹田命门之法,就是充实精水之术。洗髓功通过外肾垂吊锻炼,激活肾精以及多种性激素(荷尔蒙、睾酮素等),阴精自然充实,肾中元精得满,则元气自充,延迟衰老,重获青春。这就是“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的必然结果,也就是洗髓功培补元气的机能所在!

垂吊的功效

1、洗髓开肾:

通过下体垂吊,拉住腹股沟,拉通神经络,把肾里的污浊通过新陈代谢的方式,排出体外,列如:大小便、出汗等。

2、恢复元气:

通过吐纳、固精等方法让自己快速恢复肾气,保持肾活力。达到精满气足神旺的状态。

3、巩固精关:

练到中期,可以控制精关,达到随意射精的状态。

4、增硬增粗:

通过垂吊,可以让阴茎上的经络更宽、血管变粗、充血量增加、海绵体维度增加。提高持久度、硬度、循环度、长度、粗度提高性生活的质量。

5、精子质量:

可以使精子活力提高,增强后代基因

6、健康长寿

活血养颜、延缓衰老,彻底激发生理机能的活力。

 

通过运动睾丸这个腺体,不断增加它的活力、强度。刺激分泌雄性激素,分泌更多的精子。达到我们想要的目的,性命双修性能力强的人,一定是长寿的。

正是因为洗髓功垂吊强大的功效,引得不少人学习,甚至私下模仿,在这里提醒大家,洗髓功垂吊绝非单纯吊重,练习请在专业老师指导下进行。

 

 

注:欲学习正统的强肾养生、道家房中术、髓脉周天丹道入门强肾固精功法加微信咨询:

 

感谢这份短暂的相遇

您的关注和分享正在改变生命...

 

 

 

佛心,丹道,筑基,回光返照,性命双修,金丹,正法,九转还丹功,无量劫,观心得道,心无杂念佛心,丹道,筑基,回光返照,性命双修,金丹,正法,九转还丹功,无量劫,观心得道,心无杂念佛心,丹道,筑基,回光返照,性命双修,金丹,正法,九转还丹功,无量劫,观心得道,心无杂念佛心,丹道,筑基,回光返照,性命双修,金丹,正法,九转还丹功,无量劫,观心得道,心无杂念佛心,丹道,筑基,回光返照,性命双修,金丹,正法,九转还丹功,无量劫,观心得道,心无杂念佛心,丹道,筑基,回光返照,性命双修,金丹,正法,九转还丹功,无量劫,观心得道,心无杂念佛心,丹道,筑基,回光返照,性命双修,金丹,正法,九转还丹功,无量劫,观心得道,心无杂念佛心,丹道,筑基,回光返照,性命双修,金丹,正法,九转还丹功,无量劫,观心得道,心无杂念佛心,丹道,筑基,回光返照,性命双修,金丹,正法,九转还丹功,无量劫,观心得道,心无杂念


延伸资源下载(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性命双修金丹正法(九转还丹功二)发布于2021-10-06 12: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