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道家修炼 | 道医辟谷丹道武道丹尊丹道

道家绝学 辟谷胎息





“交而不泻”和“还精补益”是古人对“玉闭坚精”最简约、最通俗也最准确的注解

1.寿尽在竣,中西共识,千古一理

老子悟透了宇宙自然和社会人事之理,将“中和”的旨趣贯穿、渗透在《道德经》中。主张守中致和,和气致柔。如“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弱者道之用”、“复归于婴儿”、“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等。老子还以超人的智慧将事物发展的规律总结为“生、长、壮、老、已”,并断言:“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在老子看来,若能守中、致柔、处弱就推迟了发展壮大,趋老至已的过程,这就是他的中道观。这一思想对后世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对养生学中的防老抗衰,驻颜益寿方面就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这方面前文已有论述。中国古代养生家从性器官“与身俱生而先身老”得到启示,从而发现了人体“老”、“已”的关键在于性腺、性机能和性器官的衰老,而延缓性腺、性机能和性器官的衰,增强它们的机能与活力就成了抗衰防老、延年益寿的关键。

1973年底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早期墓葬中刻于竹简之上的《十问》,盘庚向耈老请教养生长寿之道,耈老明确地告诉盘庚:你一定要珍重保养与身同时产生而先于身体衰老的性器官和性功能,如果性无力,就要使之加强,变得有力;如果性器官短小或性交时间过短(早泄)就要锻炼性器官使之增粗增长,并掌握房事中和之术,多交少泄延长性交时间;如果体质虚弱就要用补导之法使身体健,就像贫穷的人要多分给他食粮一样。房事补导之法要在行气、导引、心志安和、采气咽津,还精补益(脑)等,可使精日怡,这就是耈老接阴食神气之道。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先哲最少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了人类衰老与“性”密切相关。《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是人体肾中精气充足、充实、旺盛、充满、趋衰、衰退、枯竭的结果(精与气相对而言,精可代表物质,气可代表功能)。这也成为中国古代房中“玉闭坚精”、“精气还化、填满脑髓”的理论根据。

西方现代科学研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人体衰老最主要标志是性衰弱和性衰老。抑制和防止性衰老,可以改变和延缓人体和各种衰老特征”;“近年来美国的科学家发表了一种惊人的新理论,他们主张绝大多数妇女在更年期到来时,就使用雌激素,并要求最多要用8年时间。他们提出此论点的理由是中老年妇女在更年期及时补雌激至少可使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40%左右,还可确实防止可怕的骨质疏松症。这是美国科学家通过对万名坚持雌激素治疗的妇女,进行长达10年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柴中元《老寿星彭祖长寿秘诀》)人体如果摘除了性腺(如睾丸)之后,就会出现新陈代谢衰减,颜面老人化,身心皆发生明显衰老。

缺乏男性激素,可引起脂质代谢障碍,从而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性腺功能减退者,高血脂症和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离异的男性患心脏病的可能性是有配偶男性的两倍。日本长寿山谷119岁的人瑞仍有性爱生活,或许适度的性爱生活也是长寿的秘诀之一。据斯塔·韦纳的报告,在被访的800位60至91岁的老人中97%的人仍在享受性生活,75%的人认为他们从性生活中得到的快乐与年轻时一样多,甚至更多。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补肾中药可改善下丘脑垂体功能延缓下丘脑垂体功能的老年性变化。动物实验表明,温阳药可延缓雄性老鼠睾丸酮的减退。

而中国古代房中养生家在至少2000多年前就运用补导、服饵(包括含有性激素的上药)、房事中和之术等方法来防止肾气的衰退,获得健康美容、长寿等效果。

2.“玉闭坚精”、“还精补益”的唯象科学原理

(1)精、气、神的概念略说

精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气为用,神为使用。

精、气、神有先天后天之分,而且三者又可以相互转化。持“交而不泄(或少泄)”、“还精补益”观点的性修养学派乃至清修派(包括远色派)均认识到了“精”、“气”、“神”的微观层面,而人伦派只认识到“精液”的“形而下”层面。

张伯端在《悟真篇》和《金丹四百字》明确指出:修道养生主要是通过性命双修“修炼人体一身之精、气、神耳”。张景岳在《类经》中强调说:“修真诸书,千言万语,无非发挥精、气、神三字”。由此可见,精、气、神在人类生命话动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精“是人的生命之本。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微),狭义之精专指具有生殖功能的物质(生殖之精)。《内经·素问》中说:“夫精者,生之本也。”

《内经·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钢,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说明人体各部组织都含有精的成分,都需要“精”的濡养。

元精”是修养学的专用词汇,又称先天之精,是无形象的特殊状态,是一种与身俱来,禀受于先天的生命起源物质。《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黄元曾说:“元精者,即元神元气酝酿流行之精华也,但言神气而不必言精也”(《乐育堂语录》)。概即儿童未发育前却能兴阳之物也。活子时阳物之勃起,绝不仅仅是生殖器之充血,而是元炁运化之征象。

“后天精”,由先天衍生而来,但依赖于后天五谷饮食的饮养,与脾胃化生而成,其精华部,传输到脏腑,构成了“脏腑之精”,这也说明了二者的关系。但不论是“先天精”还是“脏腑之精”都必须依靠“后天精”的不断供养和传输。它们相生相成,共同构成了人体一身的“精气”,肾为精气的贮存之处。“肾藏精主骨、生髓、益智,为气之根”。《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上清黄庭外景经》也说:“五脏之主肾最精,伏于太阴成吾形。”房中养生法理虽多,但均是以“保精”为其核心。因为“百病皆由肾病起,人死多在精竭时”。

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十问》提出了“接阴之道”必须身心安定,尽量做到精关坚固,精液不外泄(玉闭),从而保护性功能和保存性能量,达到长寿的目的。“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尧曰:“治生奈何”舜曰:“审夫阴阳”。尧曰:“何故而阴与人俱生,而先身去?治之奈何?”舜曰:“必爱而喜之,教而谋之,饮而食之,使其题禎坚强而缓事之,必盐之而勿予,必乐矣而勿泻,材将积,气将褚,行年百岁,贤于往者”。舜之接阴之道。该段以问答形式讲了生命最为宝贵,而要保卫护养生命,须通晓房中养生。通过引发兴趣,接受训练,饮食补养,性交时享受到性愉悦但闭精不泻,就可避免性机能的早衰,并且积精累气,长命百岁,这便是舜的房中养生术。

《素问·上古天真论》:“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说明肾与精的关系尤为密切。中医将肾与生殖的功能相联系。《灵枢·本神》中说:“生之俱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所以,养生和治病都要十分重视脾肾的保健与康复。

“保精爱神”是中国古代性学的核心内容。可以通过养气、导引、服饵来补养精气,再过“乐而有节”、“玉闭坚精”不使之漏泄(交不即泄和交而不泄)来提高性腺机能并延缓其衰退,达到青春永驻,健康长寿的目的。

气是在精的物质基础上产生的,是推动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我国古代的先民们把世界上一切生命活动都看成是气的作用,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

气的化分方法很多,分为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原气、宗气、真气、营气、卫气、五脏六腑之气等。下面略说先天之气,后天之气和真气。

①“先天之气”来自元精,所以又称“原气”或“元气”。《难经·六十六难》有云:“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由于其气发源于和肾相通的命门归藏丹田,输布于三焦,周营于全身,为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乃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活动的原动力,所以被称之为“原气”。

②“后天之气”包括后天呼吸之气和饮食精微化生的营卫之气。

③“真气”为藏于丹田下气海的先天原气,以及积于胸中上气海的后天宗气互相结合的产物。《灵枢·经脉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因此,真气是由先天原气(元气)和后天宗气(包括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结合而成。

传统修养学中,炁,指先天无形无质元气;气,指后天无形无质之气。元气(炁)是滋养本神,维持生命的资粮。气是炁与精(形)之间过渡的桥梁。

“性理养生”中有一个核心技术,叫“还精补脑”。《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引老子曰:“还精补脑,可得不老”;《素女经》曰:“能动而不施者,所谓还精。还精补益,生道乃著”。“还精”是将精还原到先天“炁”的性状(炼精化气);“补脑”实是补神(炼气化神)。并不是常人理解的以有形之精上补有形之脑,所谓“炁足神全”,即是元气盈于身,内视则周身光洁,通身透彻,智慧灵明。

现代性医学认为,男子以泄精为性欲达到最高潮的标志,而我国古代养生家却提倡“动而少泄”。《玉房秘诀》曾记有一则对此的解说,其主旨是,夫妇房事虽以泄精为乐,但男方泄精后常感身体倦怠、耳鸣嘈杂、目闭欲睡、喉咽干枯、全身无力。故虽有短时的快感,但终归不舒畅。倘若交合而不泄精,则常气力有余,身体灵爽,耳目聪明。当时虽有所抑制,但情爱更加深甜。古人的这种具有一定哲理和心理、生理学的经验总结,是颇值得进一步探究的。

对于“精气还化,填满脑髓”的原理,柴中元先生在《老寿星彭祖长寿秘诀》中精辟地论述道:

“还精补脑是按照人身气化原理,参合内视所见而得出的一种理性认识,按此种认识:人身摄入天地间的生气后就化生成精,贮于精室,精室盈满后,在命门少火的热力推动下,蒸精化气,这种‘中实含水’的气,挟脊上行,入于脑中,对脑起到营养补益作用。用意念或药物促进并加强这种生理机制、气化过程的进行,就叫还精补脑术。

精好像是釜中之水,釜中无水是气化无源,所以积精养精使精室充盈,这是还精补脑术的一个先决条件,用气功法敛气吞津以意念导之下行,用房中术闭固不泄,服熟地类滋养阴精之药,目的都在养精积蓄,使精室充盈,精室充盈后,道家从‘留之则生身,泄之则生人’的认识出发,为了养生目的,认为泄虽顺乎阴阳生化之大道,但留之化气,补脑自养,这虽逆乎阴阳生化之大道,毕竟更益于己身,故大倡‘逆则生’。”

柴先生还认为,精的闭固也要掌握适度,不是绝对不泄精,这一观念承袭了古代房中养生家的经验:“养精原则不能违背,但不要频泄(不要妄泄,不要交而即泄,更不要屡交屡泄)。而且要通过房术、气功、服饵等办法,使泄后恢复至盈的自行调控能力加强。其次,须知留之化气,还精补脑,这决非逆乎阴阳生化之大道,精室盈满后,精的去路有二,就好像人身血液有大循环小循环一样,不能把‘留之生身’和‘泄之生人’完全对立,精室需要不断的纳入和输出,精通过不断纳入和输出,才保持了它的新陈代谢,而‘泄’和‘精化为气’就是精输出之二路,养生之道、还精之要,就是使从泄而出这一路的精减少,化气上升这一路的精增多,这不能看作为‘逆’。促使蒸精化气之法有三:一是运用气功意念进行导引,即设想精室中充盈将泄之精气挟脊循经上行入脑,道家的双修功和彭祖的‘五字诀’,均有此种意念活动。二是在服用滋补阴精药物为主的同时,佐以少量桂枝、附子,微生少火,温暖水脏,促使精化为气。三是在下焦阴寒较盛、蒸化生机衰弱时,采用温热补益和具有穿透性能之药熨灸蒸脐,亦可祛逐阴寒,振奋机能,促使蒸精化气之力加强,故于年老体衰、下部虚寒之人,亦有很好强壮之效。”

《房中炼已捷要·五字妙诀》云“夹脊之骨,前有二穴,右为命门,左为肾门,即在腰眼间也,汞炁(精气)毕从此出。若采取之时,觉汞欲出,急定心意(应有锻炼过程),存想汞炁自尾闾上入泥丸”。《摄身总要·还精采气篇》亦云:“著论成功,止其不泄未足为奇,要在还精采气,斯为大道”并作详述。《玉房秘诀》、《千金要方·房中补益》亦有详述。

蔡俊、李文坤主编的《性科学与中国传统性修炼》,对“还精补益(脑)”亦有精彩的论述:

“那么到底应怎样看待‘还精补脑’的说法呢?我们知道‘精液’的形成过程为:元淩?元精(先天气)?气(后天气)?精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元淩’是无形无质。元精是有形无质,气是有质无形,精是有形有质的。所以在‘元淩’还没有转化到有形有质的‘精液’之前,即在‘先天气’‘后天气’的过程中,采用一定的方法,‘还精补脑’,应该是可行的”。

“交而不泄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达到‘还精补脑’。从传统性修炼学理论而言,不泄精,本身有元精、元气的量的积累,能对神有养育的作用;成功的房中生活,因有神的参与,对神有直接作用,如马王堆房中术医书中所多次强调的:‘审操玉闭,神明将至’、‘十动产神明’。从现代医学也能找到依据,性激素的反馈调节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机制,主要受高级神经中枢的影响。近年来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已初步揭示:在大脑皮层中存在着性中枢。”

“性生活单纯从泄精这一个角度而言,仍然是有能量的消耗的,这种消耗,不仅仅是现代西方医学所认为的是极少许的蛋白质等物质的排泄,也有着“气”的损害。但作为常人而言,一次成功的性生活在心理上能带给双方极大的满足,生理上也是极其有益的。从能量的运化上讲,性生活能激发双方能量的运化。也就是说,性生活在能量方面,也存在三种效应:正效应,即双方能量的增加;负效应,即双方能量的减少;零性效应则介乎二者之间。但真正能从单纯性生活中获得能量增加的常人并不是很多。”并认为精的泄漏“是元炁这种高质量的物质突破正常循行之道,变成有形之渣质矣!如高压下之蒸汽,泄漏而为液态水”。尤其是功态下的泄漏更应警惕,因为“功态下泄精或其它形式之走漏,不仅仅是外存有形物质的损耗,而是有内在高质量物质之损耗。”

人是“秉天地之灵气”而生的,宇宙虚空中充满了元炁,只要心态、方法适当,我们便可直接从宇宙中汲取“元炁”为我所用。

明确了以上的观念,下面让我们看一下双炼的作用:

“我们今天的研究认为:双炼主要是通过男女双方的性行为和意识活动,交换男女双方的真阳、真阴之气而烹炼元炁,或调动起潜伏于男女双方身体之中的精炁或能量,并使之活跃,靠性行为激发起来的自身体内的精炁或能量冲破人后天形成的种种障碍,使潜伏于人身深处的‘本神’得以显露,使人直入先天状态,即使双方处于高峰期,并利用此高峰期,男女双方守定此状态,由本神自动聚敛,烹炼宇宙中的‘元炁’,达到修炼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男女双方体内调动起来的元炁,如果不加以利用的话,便会按两种方式转化:第一种是元炁?元精(又称先天气,可分为真阴、真阳两种)?气(后天气)?精(生殖之精),而排出体外,这也是仙家所讲的“顺生人”的过程。第二种是元炁?元精?气(后天气)?充盈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人感到健壮,精力旺盛,而事实上这两个过程都是元炁的消耗过程,称不上是修炼,修炼必须是一个人体内元炁的不断的增加过程。

二是要求双方必须无淫欲之心,有很强的控制力,在心神微动的时候便能停止或结束性行为。

三是双炼阶段还是一个各自修炼的阶段,无论是过程中还是过程后要求双方一定要协调得好。”

性养生学中精与气的关系非常密切,精气互生,相融不分。“治气有经,务在积精”不仅如此还要有神的参与,“以志治气”如此才能“目明耳聪,皮革有光,百脉充盈,阴乃自生”(容成)。

古人还认为性兴奋基于“脏气至”。

古代医家、性养生家多将男子性行为时阴茎的变化用几种不同的‘脏气至’(即脏腑功能的生理反应)来表达其性兴奋和性欲的强弱。如“五至”、“五美”、“九气”等名词概述,无非是取象比类的认识,其学术意义在于揭示:人类的性兴奋、性高潮与全身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即‘脏气’)是密切相关的;其性冲动并非全部来源于生殖器,兼有其它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内容反映。这种整体观性欲反应的刻画,虽难免某些机械唯物论观点之嫌,但其从整体的脏气关系来表达人体性兴奋呈现的各阶段征候,则是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的,它可能为现代性学的研究提供某些新的思路和课题。”

国外研究发现,精液能在人体需要时自行分解出一种荷尔蒙回到血液,刺激细胞的再生,从而加强了机体的功能,恢复人体的精力,说明了精与神气有相互转换的关系。

关于人体内部的气化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作了简明的论述:“阳化气,阴成形……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

需要指出的是气化、化气现象是内修过程中的内景现象,气化理论就是这种经验的升华。

以上可知,“精”和“气”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即所谓:“人含气而生,精尽而死。”精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故男子射精绝非仅是现代科学测出的有关物质,尚有无形无象的“炁”亦随精泄出,故古人提出“玉闭坚精”的性养生思想是有其深层的理论基础的。晋代著名炼丹家、养生家葛洪总结道:“房中之法十余家,或以补救伤损,或以攻治众病,或在采阴益阳,或以增年延寿,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一事耳”(《抱朴子》)。可谓一语中的。

中医所说的神,主要指人体生命活动内在的精与气的外在总体表现,包括人的精神、思想、意识等心理活动。简而言之也就是指大脑支配视、听、言、动、觉、思的特殊功能。精、气、神是人身三宝,它们互相联系和转化。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气则是在精的基础上发生的能量和各种功能,神是在精与气基础上生命活动的更高的总体表现。所以《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是说神的产生离不开先天之精,神的活动有赖于后天水谷之精的滋养,两精抟和方为神。《太平经》说“人有气则有神,气绝则神亡”;“神者乘气而行,精在其中也”。范缜也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说明“神”是赖精气和形体的存在而体现其作用的。反过来,神又指挥着气和精,“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即是说“意(神)为气之帅”。

神还有先天本神(元神)和后天用神(识神)之分。元神具有先天元性,处于“不识不知”的婴儿,能无为而动,并能感知冷热饥饱。元神不受人的意识思维活动支配,而主宰生命活动。元神的本体是由元精、元气组成的,内修有素者可内观其性状,而常人常态是无法窥视的。因为它是纯净不染的虚在,着心动念即与错失,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神”不仅是人体生命的根本,而且也是修身养生的关键。如上阳子陈致虚在《金丹大要》中说:“紫阳盖欲提醒世人:未得先天地之阳神,与身中精气神相配,终不仙也……。纯阳祖师云:精养灵根气养神,此真真外更无真。曹真人云:此来修炼赖神气,神气不安空辛苦。又云: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虚静大师云: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白真人云:此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是皆不外神气精三物,是以万物相感,顺则成人,逆则生丹。何谓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合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只在先天地之一物耳。”


识神,是人脱离了母体,感受天地自然界万事万物后,在后天形成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包括耳、鼻、舌、身等感觉,并对其起主宰作用,但识神并不是人的生命的本体。它随着肉体的消亡而消亡,所以家把这表象的生命形态称为假我。识神是后天智性,人的言动视听皆有为而发,并且受七情六欲的役使,而不能自主,所以道家将识神(用神)称为“欲神”。宋?张伯端《青华秘文?神为主论》指出:“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气质之性”。由于人是生活在社会上,从婴儿离开母体开始,直到衰老 ,死亡为止,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人无不处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之中,受到各种刺激干扰,“识神”经常被无限制的运用,从而压制和损害了“元神”。因此,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都主张以先天制约后天,以后天返于先天。张伯端《神为主论》云:“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心耳。有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以有为返乎无为,然后以无为而莅正事,金丹之入门也。”古人将先天元神喻为“君”,将后天识(用)神喻为“臣”,将人体喻为“国”,常人多是“臣”谋“君”权,执掌一身;而有修养的人则是“君临天下”,亲统一身。由此可知,元神才是人的生命的真正主人,它包含了人所有时空的遗传信息,人的穷达祸福往往与元神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有关。

(2)精、气、神三者的关系

精、气、神三者既为构成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又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三者之间,彼此原为一体,都是由先天祖炁所化生。正如《性命圭旨》所说那样“大药虽分精、气、神,三般原是一根生。”只是:“以其流行,谓之气;以其凝聚,谓之精;以其妙用,谓之神”。因为元精、元气、元神原本一体,所以后天的精、气、神三者之间就能相互促进,相互为用。但“神为主导,神产生于精和气,又作用于精和气,精为基础,气为动力。精、气、神相互促进,相互为用,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此外,精、气、神三者还具有相互转化的关系。《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先天之气,气化为精,后天之气,精化为气,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旺矣。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三者合一,可言道矣”。金代医家李东垣在《省言箴》中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大矣哉!积气以成神,积精以全神,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张景岳在《类经》中说:“人生之本,精与气。精能生气,气亦生精,气聚精盈则神旺,气散精衰则神去。这与古代修养家讲的“积神生气,积气生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同出一辙。

(3)精、气、神学说在中国古代性学中的应用

在性养生学中,虽然流派众多,但无不以怡神、保精和积气为宗旨。其中又以保精为要务,因为精不漏泄,则神有所养,气有所化。于是,要为达到保精的目的,又有一系列固精关的方法,不仅如此,还有更精深的精、气、神转化的秘炼技术,以确保“玉闭坚精”不产生任何流弊。在中医性学中非常重视调节饮食的营养和“上药”的调补,并以“乐而有节”来保养“先天精气”。在修养性学中,对性生活的心理调节非常重视,要求“心志安和”、“徐缓从容”,并在性愉悦中使“心”这个人体高级的指挥系统,进入到一个特殊的保护性抑制状态,使大脑各组织细胞获得了休养生息,全身物质消耗降低,储能增加,并使人体各系统的功能活动趋向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使精、气、神三者统一在“O”态中。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古代修养家通常把修炼分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几个阶段。入手工夫落实在“炼精”上,一般男性意存于以脐为中心的腹部丹田,因为在脐肾之间有命门动气。“炼精化气”是指“精”可以转化为“气”,而神意的运用则可进一步加强并促进其转化。《内经》中早已明确指出了“精化为气”、“移精变气”的观点,翁葆光在《悟真篇注》中也说:“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荣卫一身,莫大于此。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身健则少病。内则五脏敷华,外则肌肤润泽,容颜光彩,耳目聪明。”

“凝神聚气、积气生精、和气全神”(张伯端语)使习炼者初步获得“精足、气满、神旺”,气通任督“周天”或中脉,从而完成“百日筑基”关。

“炼气化神”,是指精化为气后,通过修炼,气再进一步转化神,完成“大周天”,又称中关。

“炼神还虚,是指在初关、中关的基础上,使神与太虚化合,从而进入一个更高级的境界。不仅表现在生命质量的提高(健康和长寿),而且还反映在“还虚”的“O”态所出现的智慧和某些超常能力。这便是传统修养术讲的功成或丹成。正如《紫阳指玄集》中所说:“能固其精,宝其气,全其神,三田精满,五脏气盈,然后谓之丹成。”所以修养性学和内修工夫将重点放在精、气、神的保摄与转化上,否则损精、耗气、伤神,非但工夫修不成,并且形体也不会强健。明代朱权《神隐肘后》有云:“凡人修养摄生之道,各有其法”,“大概勿要损精、耗气、伤神。此三者,道家谓之全精、全气、全神是也。三者既失,真气耗散,体不坚矣。”房事中和之术可以“交而不泄”、“还精补益”使性腺机能活力增强,性腺和性器官的衰老延迟,有利于精、气、的保摄与还化,令“三田精满、五脏气盈,然后谓之丹成”。

修养性学的根本目标在于从外向损耗转向补漏、止漏,进而达到无漏之境,也就是从后天精气神的有为锻炼转向先天能量的积累,形成新的身体能量的内化机制,并向更高的层次行进!

3.“玉闭坚精”的技术要旨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玉闭坚精”具有增进夫妻性快感(女快意,男盛不衰)、夫妻互补(乐而不损,还精补益)、肢体有力、耳聪目明、健康长寿、通达神明等一系列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交而不泄”(或交而少泄、交不即泻,数交一泄)和“还精补益”呢?笔者师传《精经》和研究历代房中养生(包括民间秘书)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达成“玉闭坚精”的五项黄金法则。这五项黄金法则相互关联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缺其一则不能达到房事中和之术的完美境界。这五项黄金法则分别是:五脏充实、性肌强力、性脑交通、龟头脱敏、心志安和。关于这五项黄金法则的具体训练方法,请参阅拙作《核爆你的性潜能》。这五条法则看似平常,却有着深层的秘炼机理,绝不像急功浮躁者传授的那样浅近。概此五项法则其易如穿衣吃饭,一学即会;其用如驾驯马,随心所欲;其效如桴击鼓,立竿见影;其进修则可“把握阴阳”,“通达神明”。正所谓:不遇师传,强猜难为。一经点破,豁然洞开。

4. 开源节流   富庶一身

宋儒朱熹有首名诗“观书有感”,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作者“观书有感”并借景抒情的理趣诗,富有深刻的哲理。水清则明,如镜映物,“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人只有心静才能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半亩方塘”如果没有“源头活水”的流注,就会很快混浊甚至腐臭。人体如果没有吐故纳新,没有新陈代谢,生命活动就将终止。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橐”。源头活水就是讲“开源”,又因是“方塘”自能“节流”。

“玉闭坚精”为主旨的房事中和之术既能开其源又能节其流,自可精满、气足、神旺,与那些不知开源节流的病弱破漏之身相比,岂不是“富庶一身”吗?

仙学大师陈撄宁先生曾形象的以富贵来比喻“内养”与“外援”(招摄先天一炁)的修证关系:“富贵之家,重在保守。贫穷之人,要能赚钱,徒知保守,而不善于赚,虽一钱不用,仍是一个穷人,又何济于事。理财家以开源为第一要义,节流为第二要义。能开源又能节流更好;能开源不能节流,亦无妨;不能开源,仅能节流,虽可获益,颇嫌微末;既不能开源,又不能节流,只能坐以待死耳。”

道家强肾生精、固精、化精功法咨询


强肾功王老师

长按 咨询




道家丹道宗师道教三清武道丹尊洞天福地


延伸资源下载(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玉闭坚精的微观机理及技术要旨发布于2021-10-06 13:32: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