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北京时间7月6日23时14分,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标志着即将“出梅”入伏,炎炎盛夏开始登场。 

小暑的由来

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为“小暑”,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小暑”即“小热”,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季节就要结束,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面临盛夏“大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小暑,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一般在夏至后的第28天入伏,此时正值小暑。

暑热深入,便忧热烦渴困溽才暑,溽是湿气蒸腾,所以说,暑也是蒸,溽景薰天,炎光折地,热不可耐。但溽是湿气上升,溽露飞甘,舒云结庆,所以,暑天的清晨最美。午后溽气凝为云山,又呼风唤雨,待雨弹光鞭过后,林梢簇簇红霞满,暑天的晚霞、星空、虫鸣不眠之夜,都是最美的。

小暑三候

 

1

一候,温风至

此时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吹来的风中都夹带着热浪。

2

二候,蟋蟀居壁

暑气难耐,蟋蟀纷纷离开田野,躲到庭院墙角下,寻找一片难得的阴凉

3

三候,鹰始鸷

地面气温太高,老鹰振翅高飞,开始在更清凉的高空,探索新的领域。

小暑养生

 

小暑,中医术语谓之长夏。这个时节养生更注重化湿。

勿犯湿:出汗即刻换衣,天晴晒被褥衣物,除去潮气

勿大汗:少行剧烈运动,免伤津。

勿犯冷:空调不宜多吹,尤其不宜当头吹。夏季瓜果、冷饮、烧烤食品适量,应吃一些消化的食品。

勿冒暑:即当热不宜外出。

宜避暑:如有条件,可入山或临水避暑。

食补上,南方生火,火赤,生苦,气焦,焦苦入心。色以正红。长夏将至,少食甘。助火生土。可配藿、新鲜苏叶、新鲜薄荷、西瓜、莲子、薏米熬粥,清热化湿,祛除湿邪。

在调心上,可遵先贤言。黄帝说过,心是一身君主,掌管人身重要的明。老子也说过,如何康健,常使心内空虚无一物一念,甚至这无无亦无,如此心神即安静凝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肌肉方可具有很强的执行力。

小暑习俗

 

▌食新:客家人的忆苦思甜

小暑时节,各地流行“食新”,即吃新米、喝新。这一点,客家人尤甚。由于战乱灾荒,客家人从中原不断南迁。由于许多平原良地被土著或早先来到的居民占领,客家人只能靠山居住,在山区开荒造田,大都生活比较艰苦,一日三餐靠稻米煮成稀粥充饥,或以茨粟杂粮作为主食,要想吃顿干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客家人在南方定居后,晚辈对祖先辛勤垦殖、营造良田怀有崇敬之心,自宋朝末年时起,在民间出现了在每年小暑过后早稻成熟开镰食新的习俗。人们在自己吃第一口新米饭之前,把新米做成干饭,酿成新酒,备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丝瓜、茄子,有种忆苦思甜的味

具体仪式据文献记载是这样的:

物品摆放在五谷大神位上敬奉时,在烧香点烛后要念:“请五谷大神食新!多谢五谷大神恩泽,五谷丰登,保佑一家顺劲,身体强健,紧做紧有来。”待香火成灰后,便烧上衣纸。然后把干饭酒肉菜摆放在自己的饭桌上,念“请先祖(上辈)们尝尝新”,用双手拜上三拜。待中午时分,请来帮工收割过稻谷的乡人一同食新,并交流生产经验,共谋发展生产的计划。

以自己亲手种出来的稻谷做出来的干饭,吃起来香喷喷,富有亲切感。一般来说,所请之人都是乡间的帮工兄弟。久盼的一顿干饭,加上富有特色的酒菜,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如今,虽然吃干饭是件常事,但食新之俗仍在客家农村普遍盛行。

而在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一起食用。

食疗:吃面吃肉消暑排毒

“热在三伏”,小暑是进入伏天的开始,气候炎热起来。有民谚称“小暑大暑,有米也懒煮”,意指天气太热了,人变得散漫,连三餐都懒得准备。于是,人们通过适当的食疗来改善对热天的不适感。

古人无论迎接隆重节日,还是面临寒热变换的节气,皆从“吃”开始,然后用新的形式或符号去发展节日、节气内涵。就连怎么度过酷热难耐、胃口顿失的伏天,古人也先用“吃”来壮胆。

春秋时期开始,人们在入伏以后就会吃羊肉、热汤等高热量的食物来防暑驱疾这种方式有点出现代人意外。其实,这是因为远古时流行“五行相生相克”,先民普遍认为最热的伏天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了伏天,“金必伏藏”。同时与中医倡导“以热制热”养生方也有很大关系。

到了东晋,达官显贵改吃面条了。东晋史家孙盛撰《魏氏春秋》说:“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南朝梁宗懔写的《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

旧时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

山东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有唱:“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此外,“小暑黄鳝赛人参”,相传古代有些大力士,之所以力大无穷,就是因为常吃鳝鱼的缘故。清代张璐《本经逢原》上,还真有大力丸的配方,其中一味主药就是鳝鱼。鳝鱼味鲜肉美,而且刺少肉厚,又细又嫩,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美味。

晒伏:衣服书画“日光浴”

小暑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衣服的习俗。

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光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选择这一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民间的轿铺、估衣铺、皮货铺、旧书铺、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城市和农村的黎民百姓要晒衣服、被褥。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那天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因此,有的地方称之为“晒衣节”或“晒伏”。

民间如此,皇家也不例外。每当六月初六,如果恰逢晴天,皇宫内的全部銮驾都要陈列出来暴晒,宫内的档案、实录、御制文集等,也要摆在庭院中通风晾晒。

除了皇宫要拿东西出来晒之外,寺庙里也要拿经书出来晒,俗称“晒经”。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寺庙道观要在这一天举行“晾经会”,把所存经书统统摆出来晾晒,以防经书潮湿、虫蛀鼠咬。

小暑注意事项

 

1

精气养心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所以,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

心为五脏六腑之首,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2

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清淡适量

小暑时节的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

所以,这一时节的饮食,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而且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多食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苡仁、猪苓、泽泻等材料煲成的汤或粥,多食西瓜、黄瓜、丝瓜、冬瓜等蔬菜和水果。

3

外出做好防暑工作

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小暑时节的天气特点更是容易发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带好遮阳伞、遮阳帽等工具,多喝水,并尽量避开午后太阳热辣时外出。

4

勿冲凉水澡,少进冷食

天热了,人们就喜欢吃冷饮,冰淇淋、雪糕、冰镇饮品很受大家的青睐;有的人从外面一回来就冲澡,还喜欢冲凉水澡。殊不知,这些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或者埋下健康隐患。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天气也将越来闷热和潮湿,灼热铺天盖地,让人无处藏身。从小暑开始,就需要做好迎接酷暑的准备。

 

 

 

 

盛夏,小暑,吃伏,晒伏,月令七十二候,食疗,消暑,排毒盛夏,小暑,吃伏,晒伏,月令七十二候,食疗,消暑,排毒盛夏,小暑,吃伏,晒伏,月令七十二候,食疗,消暑,排毒盛夏,小暑,吃伏,晒伏,月令七十二候,食疗,消暑,排毒盛夏,小暑,吃伏,晒伏,月令七十二候,食疗,消暑,排毒盛夏,小暑,吃伏,晒伏,月令七十二候,食疗,消暑,排毒盛夏,小暑,吃伏,晒伏,月令七十二候,食疗,消暑,排毒盛夏,小暑,吃伏,晒伏,月令七十二候,食疗,消暑,排毒盛夏,小暑,吃伏,晒伏,月令七十二候,食疗,消暑,排毒盛夏,小暑,吃伏,晒伏,月令七十二候,食疗,消暑,排毒盛夏,小暑,吃伏,晒伏,月令七十二候,食疗,消暑,排毒盛夏,小暑,吃伏,晒伏,月令七十二候,食疗,消暑,排毒盛夏,小暑,吃伏,晒伏,月令七十二候,食疗,消暑,排毒盛夏,小暑,吃伏,晒伏,月令七十二候,食疗,消暑,排毒盛夏,小暑,吃伏,晒伏,月令七十二候,食疗,消暑,排毒盛夏,小暑,吃伏,晒伏,月令七十二候,食疗,消暑,排毒盛夏,小暑,吃伏,晒伏,月令七十二候,食疗,消暑,排毒盛夏,小暑,吃伏,晒伏,月令七十二候,食疗,消暑,排毒盛夏,小暑,吃伏,晒伏,月令七十二候,食疗,消暑,排毒


延伸资源下载(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微风至,盛夏始今日小暑,从“吃伏”到“晒伏”,看古人如何过伏天?发布于2021-11-15 06: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