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东汉书法已经从早期的实用书写逐渐走向了独立的艺术创造,书法迎来了自觉时期。因此,东汉时期也就开始出现了专门讨论书法的理论文章。

 

从本专题开始,我们除了梳理出各个时代的书法史以外,还将对各个时代的重要书法理论篇目进行介绍。

 

现今见到的最早专论书法的文章是崔瑗《草书势》,而最早涉及到书法话题的文章则是扬雄《法言》许慎《说文解字序》。扬雄的“心画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与书法的关联并不十分密切,因此,要了解汉代的书法理论,应从许慎《说文解字序》说起。(长文预警!)

 

许慎

 

命题角度

名词解释

书体类:“秦书八体”“新莽六书”

书法现象类:“书同文”

书法家类:许慎

书学论著类:《说文解字序》

 

简答题

1、简述许慎《说文解字序》在书法上的意义。

2、凡涉及到文字起源、书法的象形、书法与儒家思想等话题均可从此文中引经据典。

 

《说文解字序》原文及注释

(把文中加黑体的部分背下来!)

 

古者庖牺氏①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②,视鸟兽之文③,与地之宜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⑤,以垂宪象⑥。及农氏⑦,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yì),万品以察,盖取诸夬(guài)。”“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及下,居德则忌也⑧。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⑨。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⑩。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结绳在文字中的痕迹

 

〔注释〕

①庖牺氏:也写作伏戏、宓羲、伏羲、包牺。传说中远古帝王之一,指导渔猎畜牧,创制八卦。

②观象于天、观法于地;观察各种天象地理

③鸟兽之文:“文”指行迹。

④地之宜:宜者,仪也,即地理现象。

⑤八卦:古代哲学推理的符号化系统。

⑥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宪:大法。

神农氏:传说中的 上古帝王。发明农具,发现药草。

⑧“百工以乂(yì),万品以察,盖取诸夬(guài)。”是解释卦卦象的一句话,意为:在朝廷宣布决定。文字的作用就是在朝廷上作文化教育的宣传,君子凭借它给下面的不带来思惠,增修德政,明白禁忌

⑨依类象形:按事物的种类模画外形。故谓之文:因此把所画的形迹叫做文。

⑩形声相益:表形和表音互相配合而提高了表意的作用。

?文:即象形、指事的单体字。本:原本的形象。

?字:形声、会意的合体字。孳乳:繁衍增生。浸:渐渐。

?如也:字形就如事 物的形状。

?改易殊体:经过改变,字形不同了。

?封于泰山:在泰山封天地

?七十有二代:泛言多数。

?靡:无

《周礼》①:八岁入小学,保氏②教国子③,先以六书④。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iéqū)⑤,“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⑥,以见指?⑦,“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注释〕

①周礼:周代的制度。

②保氏:官名,掌管教育。

③国子:公卿士大夫的子弟。

④六书。汉字的六种造字用字方式。

⑤诘诎:弯曲

⑥谊:同“义”。

⑦?:同“挥”,指向。

及宣王太史籀①,著大十五篇,与古文或异。孔子六经②,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③。其后诸侯力政④,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⑤,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⑥。

 

〔注释〕

①太史籀:太史,官名。籀,人名。与古文或异:与“孔壁古文”有些不同。

②六经:儒家的六种经典。包括:《诗经》、《尚书》、《易经》、《仪礼》(汉代后换为《礼记》)、《乐经》、《春秋》。

③厥意可得而说:厥,其。那些古文的字义还能解释。

④力政 :政通“征”。

⑤恶(wù):憎恨。害己:妨碍、损害自己。

⑥异亩:一亩的面积不一样。如周制六尺为步,百步为亩,秦孝公规定二百四十步为亩。车涂:指车路的宽度,轨,车轮间的宽度。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①。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②。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③。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④。

 

〔注释〕

①秦文:即小篆。

②《仓颉篇》:已佚,现有王国维辑本《重辑仓颉篇》。中车府令:主管皇帝车马的长官。《爰历篇》已佚。胡毋敬:复姓。《博学篇》亦佚。汉人将三书统称《仓颉篇》或《三仓》。或颇省改:有些多多少少的省略变动。这种变动大约有减少笔画和调整部件位置两种情况。

③官狱职务:行政和诉讼事务。

④隶书:把小篆圆多曲线的笔画,简化为平直方正的笔画。隶书是汉字形体变化的一个转折点。《汉书 ·艺文志》言隶书之名因“施之于徒隶也”。约易:简单易写。

《说文解字》的书影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①。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②。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③。书或不正,辄举劾之④。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⑤。

 

〔注释〕

①自尔:从那时。此句即为“秦书八体”,在专题四“秦系文字”中已详细介绍。

②《尉律》:关于廷尉的规定。秦朝掌管刑律的官叫廷尉,简称尉。讽,背诵。

③郡移太史并课:郡县转送太史令,把认读小篆九千同八体字合并考试

④不正:不正确。举劾:举,提出来;劾,批评。

⑤不课:不考试。小学不修:小学,文字学。小学不修,不研究文字学。莫达:不能通晓。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①。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②。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③。

 

〔注释〕

①从受之:跟着“通仓颉读(dòu)者”学习。

②礼等:爰礼等。元士:魁首。《训纂篇》:字书。60字为一章,34章,2040字。书已不存,清冯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辑本。《汉书艺文志》:“至元始中,征天下通小学者,以百数,各令记字于廷中。扬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训篆篇》。”

③略存:大略保存下来了。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①。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左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②。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③。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④。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⑤。

 

〔注释〕

①亡新居摄:指王莽摄政。王莽代汉后国号称“新”,“亡”指它被刘秀所灭。“亡新 ”犹言“伪新”。应制:奉皇帝之命。

②六书:六种字体。与文字构制的“六书”不同。此句即“新莽六书”,已在专题六“汉代篆书”中进行了详细介绍。

③鲁恭王:汉景帝之子刘余,封国在鲁,谥号为恭。他为了扩大王府,拆毁了一些孔府房屋,在夹壁中发现一些前代藏书。字体头粗尾细,形似蝌蚪,称“蝌蚪文”,又称“孔壁古文”。实际是六国文字。

④鼎彝:鼎是炊具,彝是器,泛指青铜器。铭:铸在青铜上的铭文用字。⑤汉字更远的历史状况虽不可再见到,但详情的大略可以做些解说。

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①,故诡更正文②,乡壁虚造③不可知之书④,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⑤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⑥,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⑦。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⑧。“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⑨。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之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⑩,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曰: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注释〕

①“大共非訾”句:大都是非议毁谤讲说古文字的人,认为都是好弄奇怪的人。

②故:故意。诡更正文:弄假改变字的正确写法。

③乡壁虚造:向壁伪造。“乡”通“向”。

④不可知之书:不可理解的错字。

⑤诸生:今文家博士们。

⑥父子相传:即一代一代传授下来。

⑦猥:曲,卑贱。猥曰:鄙陋地说。许慎认为这三个字形体的解释都是不对的,是由于不知字形的演变所致。

⑧廷尉解释法律条文,错到竟然用字形的误解来解释法律。

⑨苛人受钱:汉代律令中有“诃人受钱”一条。是说诃责审案人接受贿赂。当时的隶书俗体又写成“可(苛)”。苛人受钱”,不再审理而钩取被审者的钱。

⑩卖弄他们习以为常的错误说法, 拒绝接受很少听到的正确解释。

?通学:通达合理的学问。

?字例之条:字形的规律,即六书。

?怪旧艺而善野言:对传统的解释感到奇怪,喜欢听途说。

?究洞:深知圣人深奥隐微的旨意。

?幼子承诏:幼子指学僮:承诏谓师之教告。秦汉以前,“诏”字有一般 的“教训”义,不专用于帝王的文书命令。

?神仙之术:指传说中的黄帝死时乘升天。既然《他颉篇》是黄帝所作,要“幼子承诏”继位,由此可知书中必记有黄帝升天的仙术。这是望文生义者的错误推理。

?迷误不谕:执迷不悟。

 《说文解字》书影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①”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②。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矣夫!③”盖非其不知而不问④。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⑤。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⑥。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⑦。

 

〔注释〕

①引句见《尚书·益稷》,意为,我要看古人的图像。

②穿凿:牵强附会。

③引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意思是:我还赶上看到史书里有阙疑的话。古人的阙疑以待知者,就好比自己有马而不调习,借给善驾驭马的人骑着来调习。现在人没有这种态度了。

④孔子这话就是批评那不知还不问的态度。

⑤那些人凭着主观猜想作解释,是非就没有正确的标准,天花乱坠的邪说,使学习者疑惑。

⑥经艺:经学,指六经。本:基本,即指文字。

⑦道:指文句要表达的意思。赜,精微,深奥。对文字的意思理解正确了,文句要说的道理自然就明白了,也就能认识天下最深奥的道理而不会认识混乱。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①,信而有征,稽撰其说②。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③。万物感睹,靡不兼载④。厥谊不昭,爰明以谕⑤。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⑥。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⑦。

〔注释〕

①现在解说篆体,也结合着解说古文、籀文,广泛地采纳了高明学者或大或小的见解。

②只要是可靠而有根据,我都搜集起来,加以介绍。

③理群类:整理出各种头绪条理。达神旨:讲明奥妙之所在。分别部居:分成540部 ,各归其类。杂厕:杂乱堆积。厕,通“侧”。

④表示万事万物的字,没有不收在书中的。

⑤如果有那些字的意思不明显,就援引经黄作解说。厥:其。谊:义也。

⑥《易》,孟氏:汉代孟喜对《易经》的讲解。孔氏:汉代孔安国。毛氏:汉代毛亨。凡是没有注明学者名字的经典,按段玉裁的意见,是因为许慎对此经“学无所主”,即不采一家之言。

⑦阙如:缺然。只好存疑,缺而不论。“如”是形容词词尾。

 

《说文解字序》全文翻译

(附)

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凶。

 

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

 

(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这就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于君王的施政。君王运用文字工具,更便于向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以立德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捞取爵禄。

 

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

 

《周礼》规定:八岁的士族子弟进入初等学馆学习,学官教育他们,先教“六书”。“六书”的名称,第一叫指事,指事的含义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二字即属此例。

 

第二叫象形,象形的含义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自然物的态势相一致,日月二字即属此例。

 

第三叫形声,形声的含义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叫法,挑选可相比譬的声符和义符组成文字,江河二字即属此例。

 

第四叫会意,会意的含义是:比联起事理有关的字素,构成文字;掺合字素的意义,可以得知新字的字义或旨趋,武信二字即属此例。

 

第五叫转注,转注的含义是:立一字为头、为根,创制类属字,类属字对根字的形音义有所承袭,与根字意义相通,考老二字即属此例。

 

第六叫假借,假借的含义是:没有为某事某物造字,而按照某事某物的叫法,找一个同音字代表它,令长二字即属此例。

 

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大篆十五篇,籀文同古文有了差异。(不过古文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写“六经”,左丘明著《春秋》都还在使用古文;古文的形体、意义仍为学者们所通晓。

 

再往后(到了战国),诸侯们依靠暴力施政,不服从周天子;他们憎恶礼乐妨害自己,都抛弃典籍(各行其是)。中国分为七雄并峙,田亩的丈量方法相异,车子的规格尺码不同,法令制度各有一套,衣服帽子各有规定,说起话来方音分歧,写起字来相互乖异。

 

秦始皇初灭六国,丞相李斯就奏请统一制度,废除那些不与秦国文字相合的字。李斯写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了《博学篇》,都取用史籀大篆的字体,有些字还很作了一些简化和改动,这种字体就是人们所说的“小篆”。这个时候,秦始皇焚烧《经书》,除灭古籍,征发吏卒,大兴戍卫、徭役,官府衙狱事务繁多,于是产生了隶书,以使书写趋向简易,古文字体便从此止绝了。

 

从这个时候起,秦代的书法有八种书体,第一叫大篆,第二叫小篆,第三叫刻符,第四叫虫书,第五叫摹即,第六叫署书,第七叫殳书,第八叫隶书。汉朝建国以后有草书。

 

汉朝的法令规定,学童十七岁以后开始应考,能够背诵、读写九千个汉字的人,才能做书史小吏;进一步是用书法“八体”考试他们。通过郡试之后,上移给中央太史令再行考试,成绩最优的人,被用为枢秘处的秘书。官吏的公文、奏章,文字写得不正确,“尚书史”就检举、弹劾他们。如今条令虽在,却停止了考核,文字之工不讲习,士人不通汉字之学很久了。

 

汉宣帝时,征召到一位能够读识古文字《仓颉篇》的人,宣帝派张敞跟着那人学习。(在这以后)凉州的地方官杜业,沛地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也能读识古文字。汉平帝时,征召爰礼等一百多人,要他们在未央宫讲说文字,尊奉爰礼做“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集大家的解说著了《训纂篇》。《训纂篇》总括了《仓颉篇》以来的十四部字书,计五千三百四十字,典籍所用的字,大都收入该书了。

 

到了王莽执政摄行王事的时候,他要大司空甄丰等人检校书籍,以标榜自己尽力于制礼作乐之事。这期间对古文字很有一些改动。那时有六种字体,第一叫古文,这种文字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中收藏的一批古籍;第二叫奇字,它也是古文,不过字体又同古文有别;第三叫篆书,也就是小篆,是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创制的;第四叫左书,即秦朝的隶书;第五叫缪篆,是用在玺符印鉴上的文字;第六叫鸟虫书,是写在旗幡等物上的字。

 

鲁恭王拆毁孔子住宅,(无意中)得到了《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等古文典籍。(古文典籍)还有北平侯张仓所献的《左传》。一些郡县、诸侯国也往往从地下发掘出前代的宝鼎和器物。它们的铭文就是前代的古文。(这些古文字数据)彼此多相似,虽说不能再现远古文字的全貌,但是先秦古文字的情况却能知道大概了。世人无知,极力否定、诋毁古文,认为古文是好奇的人故意改变现行文字的写法,假托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伪造出来的不能知晓的文字;(认为古文)是诡变正字,搅乱常规;(认为拥护古文的人)是想借它炫耀于世。

 

很有一些儒生(喜欢凭着臆断)争着抢着解说文字和经义。他们把秦朝才有的隶书当做仓颉时代的文字,说什么文字是父子相传的,那里会改变昵」?他们竟然瞎说:“马字头作一人字是长”“人握十是斗”“虫字是屈写中字的一竖”,掌刑官解说法令,竟至于凭着拆析字形来臆断刑律,比如“苛人受钱”(原义是禁止恐吓人犯,索取贿赂,「苛」是「诃」的假借字,可是)有人说,「苛」字(上为“止”,下为“句”),意思是“止句”。类似上文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这些解说)都同孔壁中出土的古文字形不合,同史籀大篆的字体相违。

 

粗俗浅薄的人,欣赏自己习见的东西,对于少见的事物则格格不入,(他们)没见过宏通的学问,不知道汉字的规律、法则,把古文典籍看成异端,把无稽之谈当做真理,把自己知道的东西看得神妙至极。(他们)探究圣人著述的深意,又看到《仓颉篇》中有“幼子承诏”一句,便说《仓颉篇》是黄帝时代写的,说那句话寓有黄帝仙去,让幼子承嗣的深意。他们迷误不通,能不违背事理吗?

 

《尚书》记载,舜帝说;“我想看看古人绘制的图像。”这话表明舜帝制订制度,必按旧典行事,而不穿凿附会。孔子说:“我还能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又说“(这种‘存疑精神’)现在的人没有了啊!”(“存疑”)不是作者自己不懂就不闻不间,(而是担心)人若凭着自己的猜想去解释古史古事,那就会弄得是非没有定准;巧言诡辩将给世上的学习、研究者造成疑团、困扰。

 

文字是经史百家之书的根基,是推行王道的首要条件,前人用它记述自己的经验传示给后人,后人依靠它认识古代的历史。孔子说“本立而道生”,这是因为(确立了根本)能使人懂得世上最深奥的道理,而不会再受困扰。

 

现在我叙列篆文,参照古文、籀文,博采诸家之说,做到出言无论大小,都确凿有证,在考稽的基础上撰写出自己的说解。我想用这部书总编万物,剖辨谬误,使学习的人了悟(文字的本原),通达文字的妙意。

 

我采用分立部首、以部首系联字头的办法编排文字,使它们不相错杂。万事万物都能从本书里见到,没有哪一样不涉及、不记载的。遇到读者不易明了的事物,我就援用可资说明的东西比喻它。书中提到孟喜的《易经》,孔安国的《尚书》,毛亨的《诗经》以及《周礼》《左传》《论语》《孝经》等,都指古文版本。遇到我不知道的事物,就告缺不论。

 

许慎及其《说文解字》

 

许慎,生卒年不详。是我国东汉时期有名的经学家、文学家、训诂学家和词汇学家。唐张怀瓘《书断》卷上谓许慎卒于东汉安帝末(约125年)。后人考其事迹,认为许慎当生于东汉明帝时(75年以前),卒于东汉桓帝时(147年以后)。汝南召陵万岁里(今河南省郾城县东)人。字叔重。为太尉南阁祭酒,校长等。人称许控长或许祭酒。性淳笃,博通经籍,时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语。工书。

 

北魏王愔《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汉,吴五十九人,中有许慎。唐张怀瓘《书断》卷下云:“许慎少好古学,喜正文字,尤善小篆,师模李斯,甚得其妙。”列其小篆为能品。许慎以篆书为正字;著有《五经异义》、《淮南子注》、《孝经古文说》和《说文解字》十四卷等。《后汉书》卷七十九下有传。

 

《说文解字》收入正文9353字,重文1163字,合计为10516子,全书解说用字133441字,首创540个部首编排法。《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宽字典,它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比较系统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论,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字典,也是1800年来唯一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今天研究古文学和古汉语的必不可少的材料。

 

如果没有这部书的流传,我们将不能认识秦、汉以来的篆书,更不要说到商代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与战国时的古文了。因此,它不但过去对汉字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现在和将来的汉字研究仍有巨大的意义。

《说文解字》书影

 

《说文解字序》在书法上的意义

 

《说文解字序》叙述了文字的产生与变迁,涉及各种书体的演变过程,是一篇重要的书论著述。其意义有以下几点:

 

1、许慎论书的核心在于揭示了书法的象形意义。这种象形意义首先来自于对文字起源的理解,强调了中国文字的本源在于象形。

 

许慎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其次,文字的象形意义还表现在文字的构成上。

 

许慎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在肯定了文字具有表象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书者,如也”的著名论断。此处所谓“如”,即是指文字取法物象的属性。

 

2、许慎《说文解字序》中对书体的演变言之凿凿,堪称一篇极简明的书体发展史。许慎之所以要如此原原本本地论述各体文字的源流正变,目的在于矫正后代字体紊乱的现象。

 

许慎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很明显许慎关于文字功用的论述在于倡导儒家“经世致用”之说,提倡文字应以典正为尚。

 

《说文解字序》中对文字起源、文字发展和构字方法的论述大都是正确的,其中对古雅典正的偏爱则往往被后代某些食古不化者奉为圭臬,产生了若干消极影响。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许慎《说文解字序》——书法史论高分笔记之专题九:汉代书论(一)发布于2021-04-19 19: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