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病之注释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伤寒论》)

【注】山田正珍曰:“但”字之下,脱“恶寒”二字,宜补之。因原文所说“但"者,示无他事之辞也,如“但头汗出,余无汗”、“不恶寒但热"、及“温疟身无寒但热”等语可见。少阴病岂得以“但欲寐”之一证尽之乎?若以“但欲寐”为少阴病,则所谓“太阳病十日已去,脉微细而嗜卧”者,亦名少阴病耶!其为缺文也明矣。但恶寒者,所谓无热恶寒者是也。故麻黄附子细辛汤条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通脉四逆汤条云:少阴病,反不恶寒。可见无热恶热,乃少阴之本证也。凡外邪之中人也,其人属实热者,则发为太阳;其人属虚寒者,则发为少阴,寒热虽不同,然均是外感之初证耳。故太阳篇辨之云: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此二“发”字是示其初证也。今邪从虚寒之化,故其脉微细,但恶寒而欲寐也,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也(求真按:山田氏谓麻黄附子甘草汤者,云少阴病有表证之处也,非谓治少阴病之全体也,不可误之)。
上说甚是,本条宜作“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恶寒欲寐也。”故假令一切之病证,苟有此证候时,皆宜作少阴病而施治之。以下所载诸方,亦不外此义,然其证剧者,不无兼发厥阴病,不可忘之。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色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伤寒论》)
【注】术条似非仲景之正文,然能示少阴病之病形,故列之。凡阴病者,为新陈代谢机能之沉衰,若此病渐达高度时,更使其机能衰减,因使尿中少固形成分,故尿中清白也。
附子汤之注释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伤寒论》)
【注】《医宗金鉴》曰:背恶寒者,为阴阳俱有证。如阳明病,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乃白虎人参汤证也。今少阴病,但欲寐,得之二三日,口中不燥而和,其背恶寒者,乃少阴阳虚之背恶寒,而非阳明热蒸之背恶寒也,故当灸之,更主以附子汤也。
魏荔彫曰:“少阴病”三字中,含有脉沉细而微与但欲寐之见证,却不发热,只该背恶寒,此为少阴里证之确据也,全篇亦视此句为标的。
求真按:二说虽俱是,然口中和者,是味觉与平常无异也,宜附加之。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伤寒论》)
【注】太阳病之身体骨节痛,必脉浮。今虽身体骨节痛,然手足寒而脉沉,则以少阴病之本方为主治也。
附子汤方
附子5克,茯苓、芍药各7克,人参5克,术9.5克。上细锉,以水二合五勺,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先辈之论说治验
东洞翁曰:附子汤,治身体挛痛,小便不利,心下痞硬,或腹痛者
求真按:治身体挛痛者,附子芍药术也;疗小便不利者,附了茯苓术也;医心下痞硬者,人参作用也。
附子汤方  是真武汤之去姜加参者也。真武汤条下有心下悸、头眩、身瞤动证,则此汤证有脱证也明矣。
求真按:本方虽不可无心下悸、头眩、身瞤动证,然不过是客证,故仲景不言及之。
《方机》本方主治曰:脉缴细,其背恶寒者,身体痛,手足冷,骨节痛,脉沉者(应钟),身体痛,小便不利(仲吕),心下悸,或痞硬者。
《成绩录》曰:一男子两脚疼痛,不得屈伸,手足寒,腹拘挛,食颇减,羸瘦尤甚,时时痔血二三升。他无所苦。先生与附子汤,疼痛退,拘挛缓,食亦进,能行步,唯有痔血,乃投黄连解毒散而止。
古方便览》本方条曰:一僧年三十六,请余诊治,曰:“贫二十前后,患淋疾二三年,愈后诸证杂出。此后腰下冷,如在冰雪中,虽盛夏。须覆重絮,每发时心腹?痛,而手不得动,腰脊痛,痉而不得反侧,甚则不能息,又忽忽少气,终夜不安席,大抵每夜必发。且自幼即有痔漏,自初患至今,经十四年矣。"余诊以心下悸,痞硬,腹皮拘挛,乃使饮附子汤及平水丸(商陆,甘遂,芫花,芒硝,吴茱萸),时时以紫圆攻之。服半岁许,诸证痊愈。
妇人,年五十余,患胸痹,饮食无味,身体尪羸,半岁许不愈。余诊之,心下痞硬,心悸,小便少,即作人参汤及三黄丸使饮之,二十余日未见其效。病者欲速,乃更他医。医视之,率尔灸脐旁,忽心腹切痛,下利数十行,臭秽不可近,殆至欲死。于是复召,余乃以大承气汤下之。五六日,诸证顿退,饮食倍前。七八日,小便不利,遍身浮肿,心下痞硬,腹皮拘挛。余又用附子汤平水丸,三十日,诸证痊愈。
一十岁儿,脊梁曲而伛偻,两脚挛急不能起,已二年矣。余以此方及紫圆使饮之,两月痊愈。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水病,遍身肿满,小便不利,心下痞硬,下利腹痛,身体痛,或麻痹,或恶风寒者。
《金匮·妊娠病篇》曰:妇人妊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张,腹痛恶寒者,小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按扇,扉也。《正字通》曰:户之开合,犹如鸟羽之翕张,故从户从羽。今验之妊娠六七月间,小腹时时缩张而为痛者,多发热恶寒,小便不利。若用附子汤、当归芍药散,则小便快利,胀痛速瘥。又按“愈张"者,恐为“翕张”之误,此条似张氏之口气,用之即有效,学者试之。
真武汤之注释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
【注】山田正珍曰:“擗地”二字,诸说纷纭。按(中略)《字典》云:僻,音僻。《类编》:仆也。《正字通》云:躃与辟通。又《字典》“擗”字注云:通做“辟”,合考之,“躃”、“擗”、“辟”三字通用,所谓擗地者,即躃地也。盖字以音为本,形则亚之。若音既同则互相通用,而不泥于字义。又按《脉经》作“仆地”,字异而义同。《宋版》注云:擗,一作僻,是亦同音,故通用耳。(中略)此条谓太阳病,以麻黄、辈大发其汗,其人充实者,当汗出复常矣;若虚弱者,汗出,表证罢,病仍不解,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欲仆地者,此因汗出多亡阳故也,虽有发热,非表不解之发热也,乃虚火上炎之发热也,即后世所谓真寒假热者是也。心下悸者,胃阳虚,水饮停蓄也。头眩者,头中之阳虚也。《灵枢·卫气篇》所谓“上虚即眩”是也。身瞤欲仆者,经中之阳虚也(求真按:头眩,身瞤欲仆者,由阳虚者无论矣,然水毒之侵装与大有力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条所谓“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是也。此为表里上下俱虚之候,故与真武汤以复其阳,行其水也。
求真按:患太阳病者,身体虚弱或误发其汗,或身体壮实因误汗,虽汗出病犹不去,病者续发其热(此非表证之发热,少阴之发热也),心下悸,身体亦肉瞤筋惕,震颤而欲倒地上者,为表里俱虚。若已陷于少阴者,则以本方为主治也,与“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相似。而有阴阳虚实之别,不可误也。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
【注】尾台氏曰:《玉函》“或小便利”,作“或小便自利”。按“或下利"者,当作“或不下利”,否则与上文“自下利”语不相应故也。或下四证,亦管为本方所治也。
此说是也。“或”以下,宜看作“或咳,或小便自利,或不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余不及解。
真武汤方
茯苓、芍药、生姜各2克,术7克,附子3克。煎法用法同前。
先辈之论说治验
《伤寒绪论》曰:不得眠者,皆为阳盛,切禁温剂。惟汗吐下后,虚烦,脉浮弱者,因津液内竭,则当从权,用真武汤温之。
《医史·撄宁生传》曰:宋可与之妻,暑月身冷,自汗,口干。烦躁,欲卧泥水中。伯仁诊其脉,浮而数,内之,豁然而虚数。曰:“(中略)此为阴盛隔阳,得之于饮食生冷,坐卧风露者。”煎真武汤,使冷饮之。一进汗止,再进烦躁去,三进而平复如初。
简方》曰:真武汤,不惟阴证伤寒可服。若虚劳之人,憎寒壮热,咳嗽下利,皆宜服之,因易名为固阳汤。
求真按:虽虚劳之人,憎寒壮热,咳嗽下利,然不认为阴虚证,则不可漫然服本方。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腹痛,小便不利,或呕,或下利者。
《方机》本方主治曰:腹痛(消块),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咳,或呕者。心下悸,头眩(应钟),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舌上干燥而生黑苔,口中有津液,身热,头眩,手足振振,或下利者(紫圆)。
求真按:阳证舌之黑苔,以舌上干燥,口中亦干燥,而决无津液者。阴阳虚实,宜判别之。
《成绩录》曰:一僧年三十许,胸中烦闷数日,吐下黑血,诊之脉沉微,腹满,小便难,手足浮肿,沉重不仁,大便日二三行,默默不欲饮食,食即停滞胸间,入腹则气急,腹满殊甚,其状如世所谓黄胖病者。先生与真武汤,百患悉治。
一妇人腹痛,硬满挛急,时时发热,小便不利,手足微肿,微咳,目眩已百余日。一医投大柴胡汤,诸证日甚,热亦益炽。先生诊之,与以真武汤。一二日,热退利止,经五六日,小便快利,而肿随去,食亦渐进,腹已不痛,目亦不眩,但硬满挛急如故。兼以当归芍药散,诸证痊愈。
《古方便览》本方条曰:一男子,年四十二,患下疳疮后,左半身不遂,手足颤掉,欲掷地,且兼发痫,十日五日必一发,食时使人代哺之,仰卧蓐上已三年矣。余诊之,自小腹至心下硬满,心悸而拘挛,乃作此方及三黄丸与之,时时以备急圆攻之。服一月,痫不发。又作七宝丸服之,每月一次,凡七次而痊愈。
求真按:自小腹至心下硬满者,即右腹直肌挛急之谓也。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治痿躄病,腹拘挛,脚冷不仁,小便不利,或不禁者。腰疼,腹痛,恶寒,下利日数行,夜间尤甚者,此称疝痢,宜此方。又久痢见浮肿,或咳,或呕者,亦良。产后下利,肠鸣,腹痛,小便不利,肢体酸软,或麻痹有水气,恶寒发热,咳嗽不止,渐成劳状者,尤为难治,宜此方。
《方伎杂志》曰:某人年四十,乞诊云:“二三年来,气分非常不舒,而食无味,夜不安眠。”诊之,面色青黑,一身无滋润气,少有水气,舌色刷白,声嘶息迫,脉不浮不沉,但无力如绵,所谓游魂行尸状,重患也。余说明之,使病人有所觉悟,先与真武汤。半岁许,少有气力,息迫亦缓,声音渐出矣。冬月腰痛,自脚至少腹麻痹而息又迫,转八味丸料,通计一年而全快。因思纵令难证,而尽力治之,亦有得效者,医人之于术,不可不勉焉。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以内有水气为目的,而与其他附剂不同。此因水饮,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觉麻痹不仁,手足牵引,或水肿,小便不利,其肿虚濡而无力。或腹以下有肿,而臂、肩、胸、背羸瘦,其脉细,或浮虚而大,心下痞闷。而饮食无味者。或四肢沉重、疼痛、下利者,用之有效。方名宜从《外台》,及《千金翼》,作玄武也。
《橘窗书影》曰:一人旅行后,婴瘟疫,医疗之。数十日不解。微热,水气,脉沉微,四肢微冷,精恍惚,但欲寐。余诊曰:“病在少阴。”因与真武汤加人参,二三日,精气大复,微热已解,而食大进,调理数旬而愈。余每逢此等证,不论热之有无,与真武加人参,每每奏效。或难曰:“异于仲师之旨也。”余曰:“唯认其为少阴病。与真武汤、附子汤等之正方耳,况发热一证,真武汤中具载耶!”
一妇人年垂七十,自春至夏,头眩不止,甚则呕逆欲绝,脉沉微,两足微肿,医二三疗之,不愈。余与真武汤兼用妙数,数日,目眩大减,起居得安矣。
摘自:皇汉医学.[日]汤本求真 著;张立军 编;周子叙 译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2-09 / 

版權聲明:本平臺所使用的圖片、音視頻、文字僅用於學習交流,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侵權及使用不當情況,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或協商授權事宜。

轉載請注明出處

中华医学杂志天人合一与中医理论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少阴病及附子汤、真武汤解析发布于2023-05-26 12:00:5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