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之注释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伤寒论》)
厥阴病者,益南涯曰:厥者,谓其病之暴迫也。血气暴迫,上攻内位者,谓之厥阴。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能食,此其候也。阳明与厥阴,均是暴急者也,厥起上行,直在内位,外不循气,四肢厥逆,此为阴气暴剧之状,因名曰厥阴。阳明者,阳气明实,故曰阳明,而不曰明阳也厥阴者,厥而有阴状,故曰厥阴,不曰阴厥也。

吉益羸齐曰:里极,而无实状也。先于表里之位,血气不行,而成厥状。内之血气,不循于外而上迫,极则血气不得止,却反下行,而现下利,致成阳状也。故设厥阴篇,示其极后不实而上迫,有见阳状者。

如上所述,因阴证之极,病毒迫于上半身而及头脑,致现消渴(渴虽饮水,然尿利不增进者),心中疼热等证,且虽感空腹,然不欲饮食,强食时,则吐蛔虫;若误下之,遂致下痢不止也。言尽之,此因阴虚证而致上热下寒之剧者是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伤寒论》)
本条山田正珍云:伤寒脉迟句下,当有发热二字,可与下文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语相应。盖黄芩汤本为治太阳少阳合病之方,岂可用于不发热者耶!通,除去也。经典通作(中略)除中者,谓中气翦除也。(中略)除中反能食者,胃气将绝,引食以自救也。
如上说,脉迟发热者,为阴证之发热,所谓真寒假热证是也。误与黄芩汤除去其热,致腹中冷却,不能饮食,至当也。今反能饮食者,称为除中,恰如灯火将火,一时反加明者,必死也。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伤寒论》)
山田正珍曰: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者,谓血气痞塞,不能升降,所谓天地不交否者,是也。尝考《和兰解体书》,人身血行有二:一起心脏,以顺行周身是谓动脉一起动脉尽处,受动脉之血逆行,还入于心,是谓血脉(求真按:静脉也)。更出更入,如环无端,若有痞塞,则出者不入,入者不出,厥逆于是发,脉于是绝,乃至于死也。所谓阴阳二字,盖动脉,血脉是也。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伤寒论》)
本条解如《金鉴》曰: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者,是大腹不满,惟小腹满,按之痛也。《论》中有小腹满,按之痛,小便自利者,是血结膀胱证小便不利者,是水结膀胱证手足热,小便赤涩者,是热结膀胱证也。此则手足冷,小便数白,知是冷结膀胱证也。
程氏曰:虽发厥不结胸,然小腹满,作实结痛者,则似可下矣。然下焦结多冷,不比上焦结多热也。况手足厥而上焦不结,惟结于膀胱关元处耶,故曰冷结也。
钱氏曰:关元者,任脉穴也,在脐下三寸。
求真按:本条是暗示厥阴病,冷结膀胱者,不可泻下之所以也。另示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之瘀血结在膀胱者,大黄甘遂汤之水与血结在膀胱者,大承气汤之热结膀胱者之鉴别法也。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伤寒论》
阴证之极,里寒外热,下利厥逆,加躁不得安卧者,必死也。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伤寒论》)
厥不止者,谓服药无效,则至死必然也。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伤寒论》)
山田正珍曰:不利便者,当作小便不利。有阴无阳故也,六字系后人之言,此说是也。
伤寒五六曰,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伤寒论》)
山田正珍曰:濡,程应旄改作满,是也。若腹濡脉虚而厥,则皆无可下之理,而曰不可下,则为无谓矣。
此说亦是,可信。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伤寒论》)
山田正珍曰:以灸挽回阳气,继以四逆辈可也。
此说亦可信。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趣,《成本》作趋。《伤寒论》)
本条山田正珍曰:此乃心下有水,渍入肠中,为利之兆。盖承厥而心下悸(求真按:伤寒厥而心下悸者,指先宜治水,宜服茯苓甘草汤条也)而发也。俚语有之,肠鸣者必下,盖喻事必有前兆也。此条之意与一百五十七条生姜泻心汤证曰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同是有水而雷鸣也。《金匮》曰: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者,附子粳米汤主之。此条亦宜用粳米汤,不可用生姜泻心汤也。水虽则一,然证有痛与不痛之别也。
自患伤寒四五日,腹内疼痛,水鸣自上方下走于下腹部者,必为下利之先兆也。附子粳米汤证,虽如山田氏说,然此汤与生姜泻心汤,不但有痛与不痛之差,且有阴阳虚实之别也,不可不追加之。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伤寒论》)
本条宜作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服白通加猪胆汁汤,而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也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伤寒论》)
山田正珍曰:下利清谷者,为里寒甚,宜与四逆汤温之。虽有表证,不可发汗,汗出,则表里俱虛,中气不能宣通,故令人胀满(求真按:胀满,即腹胀满也),亦四逆汤证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不还之下,《玉函》、《千金》有不温二字,是也(《伤寒论》)
本条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服通脉四逆汤,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手足不温者死也。晬时者,《证类本草》弘景云:晬zui4时,周时也,即今旦至明旦也。方有执云:晬,音醉,晬时,周时也,即昼夜也。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伤寒论》)
《金鉴》曰:伤寒下利,日十余行,则正气虚矣,其脉当虚。今反实者,邪气盛也,正虚邪盛,故主死也。
山田正珍曰:《素问·玉机真藏论》曰: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皆难治。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伤寒论》)
《金鉴》云:心烦而呕者,内热之呕也渴欲饮水而呕者,停水之呕也。今呕而有脓者,此内有痈脓,故曰:不可治呕呕俟脓尽,而自愈矣。此是体内有化脓性疾患,而有呕吐脓汁者,决不可镇吐,而以适方排脓,脓尽时,则呕吐自治矣。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伤寒论》)
因呃逆而腹满者,视病者之前(小便)(大便),知因何者不利,以适方利其不利,则呃逆腹满,皆自治矣。然哕而腹满,恐是腹满而哕之误。何则有因腹满而呃逆者,然未有因呃逆腹满之理也。又,若非腹满为主,呃逆为客,则下文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数句全无意义矣。
乌梅圆之注释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曰,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圆主之,又主久利。《伤寒论》)
成无已曰:藏厥者死,阳气绝故也。蛔厥者,虽厥而烦,然吐蛔已则静,不若藏厥而躁,无暂安时也。病入藏寒,胃虚,蛔动上膈,闻食臭出,因而吐蛔,与乌梅丸温藏安蛔。
希哲氏曰: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十字,为一句。(中略)藏寒者,胃寒也。古书有指府为藏者,不可拘泥也。
《医宗金鉴》曰:伤寒脉微而厥者,厥阴之脉证也,至七八日不回,手足厥冷更加通身肤冷,躁无暂安时者,此为厥阴。阳虚阴盛之藏厥,非阴阳错杂之蛔厥也。若是蛔厥,其人当吐蛔,今病静而复时烦者,不似于藏厥之躁无暂安时,则知为蛔上入膈,故其烦须臾复止也。得食而吐又烦者,是蛔闻食臭出,故又烦也。得食蛔动而呕,蛔因呕吐出,故曰其人当自吐蛔,主以蛔厥之乌梅圆也。又主久利者,此药之性味酸苦辛温寒热并用,故能解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之邪也。
喻氏曰:脉微而厥,可知阳气衰弱矣,然未能定其为藏厥、蛔厥也。惟肤冷而躁,无暂安时者,乃为藏厥,用四逆汤及灸法,而厥不回者,则死矣。
参照上之四说,可知本条之义矣。
乌梅圆方
乌梅、细辛、附子、桂枝人参、黄柏各12克,干姜20克,黄连32克,当归、蜀椒各8克。上细锉,以蜂蜜及米糊为丸,一回4克许,一曰三回服用。
先辈之论说治验
《内科摘要》曰:乌梅丸,治自胃府发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圣济总录》曰:乌梅丸,为产后冷热剂,治久下不止也。
《方舆輗》本方条曰:吐蛔证,先哲已有论之。或为寒,或为热,其治法由此丸分出。虽似各有确见,然余以此药由寒热各性,错综成方,即是立方之妙旨。故余常守故规,不为一味之去加,而屡得巧验,兹举一二例以证之。一人年二十余,久患虫积腹痛,更医数人不效,上呕下泄,羸困颇甚。余以此丸为料,用之十余帖而痊。以此丸为料用,不载于书,又不见世医为之,顷读陈复正《幼幼集成》以乌梅丸方为末,水煎十分之一亦可,此说可谓先得我心矣。
《百疢一贯》曰:以乌梅圆煎剂亦有效,蛔证虽有脏寒、热病之分,病末吐蛔,多难治而死,此处后世有用理中安蛔汤者,即古方之乌梅丸也。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胃反、噤口痢,间有宜此方者,以生姜汁汤送下为佳。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之蛔厥,全冷者也。痛、烦,有休发者。轻证起时,有厥者。柯琴谓不仅蛔厥,概为厥阴之主方,又厥阴多寒热错杂证,茯苓四逆汤、吴茱萸汤外,运用此方多能奏效。故虽别无蛔厥之候,亦用于胸有刺痛者,又反胃之坏证,以半夏干姜人参丸料,送下此方,有奇效。又能治久下利也。
乌梅之医治效用
本草纲目》曰:
乌梅(求真按:由梅实熏制而成也)
气味酸温,平涩,无毒(杲曰:寒,忌猪肉)
主治下气除热。(中略)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蚀恶肉。(《本经》)去痹,利筋脉,止下痢。(《别录》)
(上略)治伤寒烦热。(弘景)
止渴,调中,去痰,治疟瘴,止吐逆霍乱,除冷热痢。(藏器)
治虚劳骨蒸,消毒,(中略)治休息痢,有大验。(大明)
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漏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时珍)
由此等说观之,本药为清凉性收敛药兼有杀虫、杀菌、赘肉腐蚀作用矣。
摘自:皇汉医学.[日]汤本求真 著;张立军 编;周子叙 译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12-09 / 

版權聲明:本平臺所使用的圖片、音視頻、文字僅用於學習交流,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侵權及使用不當情況,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或協商授權事宜。

轉載請注明出處

中华医学杂志天人合一与中医理论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厥阴病和乌梅丸解析发布于2023-05-26 12:01: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