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

#伤寒

1 清热救阴

凡外感热病,邪热入里化燥,势必伤阴。如原书说:“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人参汤主之。”又说:“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前者因表邪人里,化热伤津,热邪充斥,病势亢盛,故而出现“四大证”,后者热邪内伏,热深厥深,即所谓“热厥证”。二者热邪有内外之别,而其热盛化燥,劫灼津液,则是一致的。所以,均可用白虎汤重剂以撤其热,保存津液。张锡纯说:“方中重用石膏为主药,取其辛凉之性,质重气轻,不但长于清热,且善排挤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达出也。用知母者,取其凉润滋阴之性,既可佐石膏以退热,更可防阳明热久者之耗真阴……”张氏善治伤寒之学,对石膏研究至深,用白虎独具卓识,值得效法。再进而言之,论中用白虎及其加人参的目的,均在于保存津液以救阴。因为大汗大渴脉洪大之症,为热邪充斥,势必伤及阴津,故加人参以益气救阴。同时,后世从热盛伤血的病机着眼,以白虎为基础,加人凉血清热的犀角、玄参,改名为化斑汤,突出其清热凉血化斑的作用,是有临床意义的。此外,伤寒善后劳复中,有因伤寒虚赢少气,欲呕吐者,用竹叶石膏汤例。本法亦属救护胃阴,益气降逆。笔者体会,方中半夏二味,因其性味辛燥,若热病后期胃阴不足,仍嫌其过燥,可代之以竹茹或枇杷叶,似更贴切。

2 泻热存阴

伤寒邪热人里,病传阳明,其人多汗,津液外泄,胃中燥热,大便必硬。此乃阳明化热成实,病机中心在胃肠,病变的因果关系是,热邪内聚胃肠,气机阻滞不利,致成里热实证。所以,原书说“……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论中承气汤的临床特征,约之为:潮热、谵语,手足汗出,腹胀满痛,不大便等症。即前人所谓“痞满燥实坚”的意思。故应攻下逐实,以存胃阴。用承气者,以大黄、芒硝泻热,以厚朴、枳实行气,泻热行气并用,使之达到清热顺气,泻热以存阴的目的。但必须明了,阳明有急下三证,其症虽只提“目不了了,睛不和”,以及“发热汗出多”等,其所述之症,似乎可下的腹征不足。然而,这些需急下的表象,正是热盛于内,热极阴伤至甚的特征,非急下釜底抽薪,不能制其燎原之势。故尤在泾强调:“……治之者,如救斗然,迟则正被伤矣。”所谓正被伤,即指阴液耗竭的意思。如不急于攻逐胃肠之实,势必损伤胃阴,故阳明三急下法,旨在救护胃阴。还必须指出,论中攻下逐热大法,无疑是对胃肠实热结聚之腑实证,可以取得急下存阴之功。但若严格地分析,此法只能撤胃中之热,尚不足滋胃中之阴,故温病家合攻下与滋阴法同用,如增液承气等既清热又滋阴,两者配合,相得益彰,实在是发伤寒之未备,值得借鉴。

3 润燥养阴

阳明有胃强脾弱的脾约证。因为弱者受强者之约束,气馁不用,脾失转输,不能布津,但输膀胱,所以小便数,大便硬。程郊倩说:“脾约者脾阴外渗,无液以滋,脾家当先自干槁,何能以余阴荫及肠胃,所以胃火盛而肠枯,大肠坚而粪粒小,麻仁丸宽肠润燥,以软其坚,欲使脾阴从内转耳。”程氏指出本证是脾阴不足,胃火燥盛。因其津伤有热,所以采用麻子仁丸润肠滋阴通便。此外,论中尚有少阴咽痛证,亦属阴虚津耗,虚热内扰,故以猪肤汤清虚热,止咽痛,使之润燥以滋阴。

4 降火滋阴

少阴有阴虚阳亢,心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证。本证是少阴热化证,推究其病机,关系到手足少阴的心与肾。肾属水,心属火,水不升,火不降,心肾不交,所以不能安寐,故心中烦、不得卧。不过,心烦与不寐,又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因为心烦而影响睡眠不能安卧,因为不能安寐而使心烦益甚。故欲求其安寐,必先除烦,而除烦又务在滋肾阴制心火,黄连阿胶汤方是清热滋阴并行,确为交通心肾之良方。但应指出,本方与栀子豉汤主治相同,其鉴别要点是:前者为阴虚阳亢,其舌质必红绛,且或干燥乏津,并无热扰胸膈的见症;后者为热扰胸膈,其舌苔多见黄苔,并有心中懊憹、心中窒、心下结痛等症。所以,后者宣清郁热,前者降火滋阴,不能不辨。

5 利水育阴

阳明病篇有“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的阴虚有热、水气不利之症。这里的发热、渴欲饮水,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机理似雷同,其辨证鉴别之处,在于小便利与不利。小便通利而烦渴大汗,属热灼津伤,应以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小便不利而无大汗出,是阴虚有热而水气不利,故以猪苓汤清热利水滋阴。同时,论中指出“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的禁例,学习时应从这一禁例中得到启示,猪苓汤的主要作用是利小便,旨在清泄下焦湿热,育阴润燥。所以,临床上凡下焦湿热,要使之利水而不伤阴,猪苓汤法是最为恰当的。

6 柔肝复阴

论中以酸甘配伍而达到柔肝复阴的目的。其代表方是芍药甘草。芍药酸苦,甘草甘平,酸甘既能化阴,又能养血,是柔肝复阴之首方。吴遵程说:“芍药甘草汤,甘酸合用,专治荣中之虚热,其阴虚相乘,至夜发热,血虚筋挛,头面赤热者之方。”的确如是,本方在论中记载甚详,临床运用亦广。原书中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并治腹中不和而痛等症,皆取其酸甘合化,柔肝缓急。由于本方长于滋养阴血,和营止痛,作用专一,所以,用其主治脚挛急,是因为肝主之筋,营阴不足,不能濡养筋脉所致,故以酸甘配合,柔肝以复阴。

7 通阳补阴

论中通阳补阴即是复脉法,见于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证,用炙甘草汤主治。临床上结代脉并见,则多属于阴血大虚,真气不续的现象。而结代脉又与心动悸同时并见,是为气血虚弱、阴阳不足之证,故应通阳补阴,以炙甘草汤滋补阴血,通阳补气而复脉。吕搽村说:方中“以炙甘草,坐镇中州;而生地、麦冬、麻仁、大枣、人参、阿胶之属,一派甘寒之药,滋阴复液;但阴无阳则不能化气,故复以桂枝、生姜,宣阳化阴;更以清通经隧,则脉复而悸自安。”本方养阴复脉,贵在滋阴补血之中,寓有宣通阳气。但认真深究,从炙甘草汤的功用主治来推论,实际是论中唯一的补阴大法。后世温病学家以本方化裁的加减复脉汤、大定风珠方等,使之发挥其救阴之所长,既取法于伤寒而又高于伤寒。

 

REF:陈瑞春.略谈《伤寒论》的救阴法[J].中医杂志,1982(11):59-61.



整理丨蔓

图片丨菟丝子

校对丨Lily




中华医学杂志天人合一与中医理论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伤寒论》救阴七法发布于2023-05-26 12:43:4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