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

#伤寒

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全方由甘草四两(炙)人参二两干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生姜三两(切)大枣三十枚(擘)组成。具有益气滋阴补血复脉之效。孙思邈用治虚劳,王焘用治肺痿,吴鞠通变通改名为加减复脉汤用于温病善后,喻嘉言曰:“此仲景伤寒门,治邪少虚多,脉结代之圣方也。”后世应用不限于伤寒之疾,凡因血气亏损而致脉结代、心动悸均可应用,收效十分显著。

炙甘草汤究属何经方药?赵开美复刻宋本、成无己本等均载本方在“太阳篇”,陈广源一九八四年撰文提出既然心动悸、脉结代病机病位均在少阴心肾,何不将本方纳入“少阴篇”;又因四逆汤为少阴阴盛阳衰之主方,黄连阿胶汤为少阴阴虚阳亢之主方,设想可列炙甘草汤为少阴阴阳两虚之主方(陈广源, 许玉鸣, 石恩权. 关于炙甘草汤几个问题的讨论[J].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5).)。次年童增华发表对争议问题的看法,认为还是将本方放在“太阳篇”中恰当,理由是:(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经之间相互联系,除反映本经脉证外,还涉及它经证候,(2)太阳和少阴互为中气,所以太阳篇可见少阴证候;(3)据第182条条文,可知这一阴阳两虚证是在外感病初期出现的;(4)阴阳相互依存转化,阴经中可有阳证,阳经中可有阴证(童增华. 对炙甘草汤争议问题的一点看法[J]. 陕西中医, 1985.)。

炙甘草汤中究竟何为君药?目前大多数医家都持炙甘草为君的观点。一种意见是炙甘草具有“通经脉、利血气”的作用;另一种意见是炙甘草具有补泻两方面功能;赵崇学则认为炙甘草一物兼三用,即益宗气、通血脉、守护津液,而单纯认为炙甘草为“补气”、“补益脾胃”、“引心经”、“载引地、冬上承肺燥”或“补血”等等观点均有欠妥之处。但是蒋励力对炙甘草为主药提出质疑:(1)炙甘草益气之力不及人参、养血之力不及地黄,滋阴之力不及阿胶,温通之力不如桂枝,起不到滋阴复脉的作用;(2)按一方中药量的多少是区分君臣佐使的主要依据,则炙甘草仅为地黄量的四分之一;(3)甘草次酸可引起水肿、高血压等,会加重心脏负担,(4)根据作者治疗经验,用大剂量炙甘草治疗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属气阴两伤的患者,期前收缩仍发,减少药量则期前收缩消失。所以作者认为将炙甘草作为主药是不妥当的(蒋励力. 炙甘草汤主药质疑[J]. 辽宁中医杂志, 1986(11).)。

本方的临床常用量为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生地30克,桂枝9克,阿胶6克,麦冬、麻仁各10克,大枣30枚。目前许多意见倾向于大剂量比小剂量好。如童氏认为在药量上当遵从经义,折合成甘草60克,生姜45克,人参30克,生地250克,桂枝54克,麦冬、麻仁各30克,大枣30枚,其中清一味(七升,约合现在1400毫升),引证诸家医论认为当是古代醪醴之类,一般可用黄酒100-200毫升,白酒30-60毫升。另一种意见则是根据叶天士、吴鞠通医案找出一条规律,即在扩大本方使用范围时,舍脉从证,不强调甘草用量,原方可去姜、桂,甚至人参,而在舍证从脉时,则强调重用甘草,此时目的在于复脉。

本证是由阳虚不能宣通脉气,阴虚不能荣养心血所致。本方一般根据阴阳两虚,虚多邪少辨证施治。如唐氏分析全方九味,益心气有三(甘草、人参、大枣),养心阴补心血亦有三(生地、麦冬、阿胶),适用于气阴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而对其它类型并非适宜。

REF:范欣生,许济群.炙甘草汤的研究和应用概况[J].江苏中医,1989(01):41-45.

本方为滋阴补血、通阳复脉之剂。凡因伤寒、汗、吐、下或大失血后, 血气虚损所引起的脉结或代, 心动心悸虚劳肺痿咳嗽、血气两亏者, 皆可用之。方中炙甘草甘温益气, 滋阴增液, 通经脉, 利血气, 治外感热病后阴血虚损之脉结或代, 心动心悸, 为君药;地黄、阿胶、麦冬、麻仁滋阴补血, 养心阴, 充心脉; 人参、大枣补气益胃, 以滋脉之本源; 桂枝、生姜行阳气, 调营卫, 通心脉。因地黄 、阿胶等滋阴补血药阴凝粘滞, 故以桂枝、生姜辛温通阳之品佐之, 制其黏滞,使其轻灵流动, 更益于血脉运行。正如张景岳所说 “善补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 必于阴中求阳, 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本方阴阳双补, 血气并调, 使血气充足, 阴阳调和, 则脉之结代、心之动悸自能恢复正常。伤寒后期, 温热耗阴, 液枯肠燥, “无水行舟”, 故本证当有大便燥结 。因此, 方中以生地、麦冬滋阴润燥, 增水行舟; 麻仁甘平油润, 润燥滑肠, 兼能补虚, 配地黄则养血滋阴润燥, 对血亏津枯, 大便秘结者, 甚为合拍。如果便溏,则去麻仁。

一般学者多认为: 炙甘草汤所治脉结代、心动悸, 即心律失常。但往往忽略了本条经文中冠首的“伤寒”二字。我认为“伤寒”二字恰是关键, 是病因,是病理形成过程。外感发热性疾病, 古代皆称为“伤寒”。如《素问·热论》所言: “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就其脉症而言, 把本条置于太阳病的最后部分,说明本证是因外感发热, 已经过一段时日, 或失治,或误治, 外邪损伤了气血津液, 造成脏气虚衰, 津血亏耗, 运行无力, 脉搏不续, 因此出现脉结代、心动悸。如果忽略“伤寒”发热的过程, 则“脉结代, 心动悸 ”有多种可能, 如“心虚胆怯, 心脾两虚, 肝肾阴亏,心阳不振, 水饮凌心, 血瘀气滞, 痰浊阻滞”等。这诸多证,炙甘草汤何以应付? 本证的“心动悸”是以津血不济的“脉结代”为前提, 如无“脉结代”而只是“心慌心跳”, 则不完全是炙甘草汤的适应证。应详加辨证。根据本人临床观察, 炙甘草汤对于外感发热之后的“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疗效较好。联系现代医学, 对于各种急性外感热病所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之心律失常、心慌心跳, 效果满意; 而对高血压、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等伴发的心律失常, 则疗效不佳, 甚至使病情加重。说明一点: 结脉是“脉来缓慢而时一止, 止无定数”; 代脉是“脉来动而中止, 不能自还, 良久复动, 止有定数”。结代脉是两种不同的脉象, 不可能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出现。仲景所说的当理解为“结或代”。在有的杂志上, 报某病例时, 常见 “脉结代”的描述,是否欠妥?

REF:周平安. 对炙甘草汤方证及煎服法的思考[J]. 北京中医, 2007(12 ): 797-798.



整理丨王德福

图片丨敏哥

校对丨Lily


中华医学杂志天人合一与中医理论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炙甘草汤方义、方证、剂量探讨发布于2023-05-26 12:43:5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