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

#伤寒

伤寒论·太阳病篇》中说:“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此条原文为五苓散主证。因发汗过多,水分显著减少,血液的渗透压上升,使位于下丘脑视核处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而产生口渴感。同时由于渗透压感受器的兴奋,从脑垂体后叶释放出抗利尿激素(ADH),使尿量减少。此时如补给适当的水可消除口渴。如果给予一定的水,仍有口渴,就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饮水后止渴,是人体的正常生理情况。饮入的水由消化吸收后,进入血液中,降低血液的渗透压,使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恢复平衡,而达到止渴。五苓散证,就是在饮水后,依然口渴。这是因为在胃内与细胞间隙中水液潴留,而血液中的水分不足

因为血液的胶体渗透压必须与消化道内、组织间液之间有一定的渗透压差,而本病消化道内和组织间液及血液的渗透压大致相同,因而即使给予足够的水分,还是感觉口渴。故认为渗透压调节的能力下降 ,是本病的主要原因。五苓散证可经常出现口渴、小便不利、腹泻 、呕吐、头痛等症状,此时的头痛是由于细胞外液的增多而产生的 。因此认为五苓散的主要药理作用,是能够调节渗透压,使其恢复正常。

REF:殷晓明,陈宜.关于五苓散证的探讨[J].日本医学介绍,1981 (01 ):30. 

森田认为,口渴是由于组织细胞渗透压升高所引起的,尿量减少是血液渗透压升高所致。五苓散能供给细胞和血液以水分,有使渗透压下降的作用。

大冢认为:在五苓散证时,血液中的水分有向血管外流动的倾向,组织和胃内有多余的水分,而血液内的水分减少。若给予五苓散,胃内等血管外的水分再度返回血液,结果是血液被稀释而渴止,小便通畅。

森田等认为血液渗透压上升,水分贮留在组织间隙。可是,将血液和组织间液隔开的内皮细胞,除蛋白质外,所有的晶体均能自由通过,所以,除胶体渗透压之外,在血液和组织间液之间,不可能持续地存在渗透压差,即血液和组织间液之间晶体渗透压是相等的。

伊藤从适应高温的实验结果及渗透压调节点降低的病例,推测五苓散证的发病机理。若接触高温,反复出汗、口渴、多饮,则血中ADH量上升,以增加水的保存量,致使血浆渗透压下降,进而使渗透压的调节点降低。这时如果大量出汗,钠的丢失更多,饮水量加大,则血浆渗透压就会显著下降,调节点进一步降低。因此,如再次出汗,血浆渗透压稍许上升,则在低于前一次渗透压的水平时释放出ADH,以保持水分。在如此反复的过程中,为了保持水分,调节点下降得过低,从而表现出呕吐、腹泻、头痛等症状。

提高血中ADH量的因素,能促使五苓散证的发生。例如,因肝功能受损,致使ADH的灭活能力减弱,就与伴有胸胁苦满的五苓散证的发病有关。从伊藤的上述推论来看,认为五苓散证是渗透压的调节点降低。那么,五苓散的主要药理作用即为提高渗透压的调节点。其作用可以认为是:直接作用于渗透压感受器、经分泌细胞、口渴中枢神经元,通过影响这些结构的向心性冲动间接发生作用,降低ADH的作用。

伊藤在推论由于渗透压调节点降低、体液稀释增量而引起五苓散证的基础上,又制作了五苓散证的实验模型,对健康成人在10分钟内给予水或生理盐水20毫升/kg体重,使体液稀释增量。结果为:对照组未见变化,而实验组出现头痛、腹泻等五苓散证的症状者较多。可见,在五苓散和五苓散证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特异的方证相对的原理。有必要从基础和临床方面继续研究五苓散证的实质,探讨五苓散的药理作用及各种生药中单一成分的作用机制,阐明其有效成分。明确了五苓散证的实质及五苓散的作用机理,就有可能扩大五苓散证的范围及其应用范围。

REF:伍锐敏.五苓散的临床应用及五苓散证的病理生理[J].日本医学介绍,1981(10):13-14.



编辑丨王德福

图片丨菟丝子




中华医学杂志天人合一与中医理论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五苓散与渗透压发布于2023-05-26 12:44: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