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医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

#伤寒

本方见于《伤寒论》76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本方由栀子、豆豉二药组成。栀子苦寒,可导火热下行,且因其体轻上浮,清中有宣,故与芩连之苦降直折不同。豆豉气味轻薄,既能解表宣热,又可和降胃气,宣中有降。二药相伍,既可清解胸表之热,又可宣泄火郁之烦,还可调理气机之升降出入,对火郁虚烦之证疗效颇佳。刘渡舟指出:临床使用本方,一定要先煎栀子取其味,后纳豆豉取其气。原文方后有“得吐者止后服”一句,验之临床,有吐的,也有不吐的,因此不可拘泥。其实,栀子与豆豉并非催吐药,但为什么有时在药后可以吐呢?从本证病情特点看,这种吐是属正气驱邪外出的表现。因其火郁于胸膈,胸阳被困,药后火郁得宣,正气得伸,正胜邪而驱邪外出,故有吐而作解的机转。一般来说,郁烦懊恼越严重,火郁越甚,正邪交争越激烈,药后得吐的机会亦越多。这种邪郁胸膈得吐而愈与邪在肠胃作泻而解的机理相同,也可以说是《内经》关于“其高者引而越之,其在下者引而竭之"论治法则的具体体现。但在临床上,用本方后出现得吐而解的机会也并不普遍,不见吐而使火郁得泄、心烦得除者,亦往往有之。后世医家根据张仲景用栀子开火郁治虚烦的理,不断扩大了栀子治疗诸郁证的应用范围,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治疗肝气郁结、血虚生热的八味逍遥散证,就是在逍遥散舒肝健脾养血的基础上,又加入丹皮、栀子,以清宣郁热为主;又如朱丹溪所用的越鞠丸,治疗气、血、痰、火、湿、食等六种郁证,其中即有栀子,以治疗火郁为主。

REF:刘晓倩,闫军堂,王雪茜,等.刘渡舟教授运用“栀子豉汤”类方证治经验[J].国医论坛,2015(1):3-5.1 


得吐者乃是郁伸之意,而非呕吐古人曲解仲景之意,主要是把“得吐者止后服”的“吐”理解为呕吐之吐,由于临床得吐者少,不得吐者多,遂使仲景之注成为千古之谜。实际上,吐的含义不仅仅是呕吐一种,还有一种最常用的含义是说出来,常见的词汇如谈吐、吐露、吐实、吐字清楚等。如将此引申为吐气,则可以解释为吐出胸中郁闷之气。成语扬眉吐气就是形容被压抑的心情得到舒展而快活如意。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就已经写道:“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可见吐的含义自古就不是呕吐之一种。由于《伤寒论》是一部医书,注家皆从最接近医理的呕吐进行解释,没有跳出呕吐含义这个圈子,不知仲景栀子豉汤类方治疗的是热郁胸膈之证,病人服药后胸中之郁如能发泄,则病得愈。此证的形成,多由太阳病误用吐下所致,正气已伤,郁热解后,就当中病即止,以免损伤胃气。所以仲景特意在方后注曰“得吐者止后服”,并在论述栀子豉汤类方诸条后专列一条论述该类方剂的运用禁忌,即《伤寒论》81条“凡服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栀子豉汤是清宣之剂,非为吐剂。古人把栀子豉汤当作吐剂,主要是因为方中有豆豉二升,而《伤寒论》中唯一的吐剂瓜蒂散中亦含有豆豉。没有任何一位医家提出栀子有涌吐作用,但是,若认为涌吐作用的是豆豉,则栀子干姜汤、栀子厚朴汤二方均不含豆豉,方后之注则不当有吐,然仲景于此二方后也有“得吐者止后服”六字,由此说明豆豉涌吐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再如栀子生姜豉汤,张仲景明确指出“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生姜是张仲景治疗呕吐最常用的药物,在此方中重用至五两,难道服后还会引起呕吐的反应吗?所以,把仲景栀子豉汤类方当作吐剂的理由不充分,从呕吐解释方后注也是行不通的。

REF:张保伟.《伤寒论》栀子豉汤“得吐者止后服”析疑[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02):56.


整理丨王德福

图片丨贯贯


中华医学杂志天人合一与中医理论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栀子豉汤“得吐者止后服”析疑发布于2023-05-26 12:45: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