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科书中一般把火生土的理论归纳为肾与脾的关系。例如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脾阳,而症见饮食不健,五更泄泻,治宜温肾暖脾,补火生土,方用四丸。此外,脾肾阳虚,火不生土,水反侮土,则临床表现为恶寒肢冷,腹痛水肿,治宜温肾散寒健脾利水,方用真武汤。至于脾气寒虚,气不摄血,而见便血、崩中,可用黄土汤。方中附子温肾阳,灶心土、白术温运脾阳,意在温阳益气以止血。

但是,运用五行学说来探讨脏腑之间的生理和病理,火生土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秦伯未在《谦医学讲稿》一书中也认为:“只将火不生土认作脾肾关系,从整个五行生克规律来讲,就很难说通了。”首先,以脏腑的生理而言,火也就有二。心属火,为君主之官,其火为君火。肾属水,为水火之宅,右肾命门为相火之源,故命门又有“小心”之称。心居上焦,命门之火上助于心,焕发神明。君火、相火之间,同气相求,相辅相成。土亦有二,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故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热多实,而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所以,补火生土一般多着重在脾家虚寒,而少见于胃家不足。实际上并不尽然,临床上胃虚、胃寒病实属多见,治法上不仅可以从胃,亦可以从心。前人就有“心火生胃土”之说。清·陈士铎《石室秘录·论五行》云:“心火本生胃土也“。考据文献,追本溯源,这一理论最早起源于《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云“二阳之疾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二阳之疾”就是阳明胃的疾病。说明思虑劳心过度,耗伤阴血;血虽主于心,而藏于肝,统于脾。病本在心,势必波及肝脾,而致血虚肝郁经闭;病标在胃,表现为饮食减少,消化不良,久之则生化乏源,面色萎黄,形消骨立。这种病按五行而言,属于火不生土,母病及子,治疗上应分别从心脾、心肝血虚论治,心血一足,则胃疾自除。历代医家对这一法则颇多发挥,灵活应用于临床的,首推张仲景为代表。例如《伤寒论》治腹中急痛,心中悸而烦者,用小建中汤。方中桂枝辛甘温通,色赤入心,寓补心火生胃土之意。《金匮要略》治胃气虚寒,干呕、吐逆、吐涎沫,用半夏干姜散。方中干姜温心阳、暖胃土,半夏降逆止呕。其他如大建中汤证、黄芪建中汤证在治法和药物配伍方面均包涵着同一个宗旨:子病从母治,虚则补其母。反之,仿其意而变通,仲景治心火亢盛,吐血衄血,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中大黄直入阳明胃腑以降其上逆之热,能止血消瘀,仍心病从胃治,实则泻其子。

综上可知,火有君相,土有阴阳,君火生胃土,命火生脾土,二火生二土,各有侧重点不同。因此,补火生土的概念并非局限脾肾之间的虚损不足之证,对于心胃之间也是同样适用。这是补火生土的第一层含义。补火生土的第二层含义是心肾之火均为少火生气脾胃之土也是燥湿互济,因此,心火生胃上,亦可生脾土;肾火生脾土,亦可生胃土。这一点在临证上不乏应用,试举例说明之。

譬如《金匮要略》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证由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气不化水所致。治宜温化痰饮,用苓桂朮甘汤。取桂枝温通心阳,苓术健脾渗湿,心脾同治,火旺则土运。此外,防己茯苓汤所主的阴水证方义亦如此。再如便秘属于阴结冷秘者,症状为大便艰涩,腹中或有冷痛,四肢不温,小便清长。一般以老年人和弱者多见。病因系下元虚冷,胃逆不降,犹如水寒则凝冰,非以温化,难通腑气。故以局方半硫丸温肾和胃,命火复而能推荡,胃气和而腑浊通,充分体现了肾火生胃土的运用。临床上更为常见的是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呕吐泄泻,或腹满食少便溏。临床上在温中补虚的同时,则可心肾之火俱补,以暖脾胃之土,例如桂附理中丸。值得一提的是,补火往往同时具有温心阳和补肾阳的作用,而附子、肉桂偏于补肾阳,桂枝则专补心阳。温心阳的药物常具有温胃阳的作用,如干姜。温肾阳的药物为附子、肉桂也具有温脾阳的功效。在使用上应针对病情,明确脏腑,区别对待,有的放矢。

Ref:夔明.试谈补火生土[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02):8-9.



整理丨王德福

图片丨XY.L



中华医学杂志天人合一与中医理论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补火生土”丨君火生胃土,命火生脾土发布于2023-05-26 12:53: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