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质疑中药的作用,有很多人认为中药治病是心理安慰作用,或者说中药治病是一种偶然,是一种几率。因为目前的研究还不清楚中药里是哪一部分起效,主要的成分和机制是什么。
我们想要了解中药是怎么治病的,要先了解中医的原理。
首先我们来讨论人和人得病的原因。人身体的状态,它是合于四时,合于五脏的。四时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四季,春夏秋冬,人每过一岁都经历一个春夏秋冬。
冬天特点是寒,春天的特点是温,夏天的特点是热,秋天的特点是凉。经历了寒热、温凉,人身体就留有了寒热温凉的属性。
一、寒热温凉对人体的作用
寒热、温凉这四种作用对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十分重要的。
举个例子,我们知人的生命活力全都是保存在肾精中。
正是冬天的寒,才能够让人体的肾保持藏精的作用。在寒冷的状态下,人体的毛孔收缩,血压升高,阳气向里收,这时人的身体代谢是缓慢的,也就更大限度的保持了身体的精气不被利用和疏散。
自然界中有个现象,在纬度偏高的寒冷地区生活的人种和动物,特点非常鲜明,首先能抗寒,并且体型、身材都会比较魁梧。原因是长期处在气温比较低的状态下,身体消耗的少,肾藏精比较多,肾主骨生髓,骨架就较大,身体就长得壮盛而结实。
春天的温促进了肝气的升发。春天的温暖,让人的身体也逐渐的变暖,从冬天寒冷蛰藏的状态开始活跃起来,这个过程正好促进了肝气向外生发和疏泄的功能,身体活力逐渐开始增强。
夏天的热为心火的旺盛、心的兴奋创造了条件。热能够促使身体代谢加快,汗液从体内排出,这时人的代谢是旺盛的,精神是兴奋的。正常的热,能够让人心火旺盛、心神旺盛,但是过多的热就会让人烦躁,扰乱心神。
秋天的凉成就了肺收敛的功能。秋天凉气来了,树叶开始黄了,人的代谢也没有那么旺盛了,出汗也没有那么多了,正好符合肺收敛的功能。
肺收敛的时候是减少出汗,减少人的精神兴奋,收敛到一定程度,把人身体有用的阴液和脏腑的精向下输布收敛,最后归于肾。
自然界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成就了万物的生长、收藏,人体也因此获得了肝心肺肾的升降出入的功能。中药有四气五味,四气指的就是寒热温凉。
二、中药的四气
简单来说,中药里有些是寒凉药,有些是温热药。如果人身体不寒了,肾藏精的功能就出现问题了。
这时我们可以用寒凉的药,比如小儿容上热、容易积食,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用一些消食的,寒凉的药把这种热的状态变成寒的状态,这样有利于肾藏精,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
如果身体不温了,升发疏泄的功能就会出现问题。这时可以用一些温热的药来扶助肝气。比如桂枝,桂枝就是桂树的嫩枝,能够疏散肝气,最常用的方就是桂枝汤,桂枝汤是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之前给大家介绍过,这个方子主要是去热解肌,更多的用途它可以温暖小腹,治关元的凉,也能够温暖心脏。如果心受寒了也可以采用这个方子。
如果一个人身体不够热,那么他心火,心神就受影响,我们可以用热性的药物来温暖身体的阳气,回阳救命。最著名的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这三个药能够助阳,回阳救逆。



这个方子主治的病证,就是脉微细但欲寐。脉是细的,精神不佳,只想睡觉,就是受了寒邪。通过四逆汤就能够温暖阳气,驱除寒邪,恢复精神,恢复脉力。
如果身体不够凉,肺收的功能就弱了。这时可以服一些凉性的药物,帮助人收敛肺气。比如一个人大热烦渴大汗出,这时我们要让身体凉下来,可以服用白虎汤,就是知母、石膏、粳米、甘草。
服用白虎汤后,人身体就不出汗,人身体开始变得凉了,这样肺的收敛功能就回来了。所以说中药治病的原理就是用药物的寒热温凉状态,来改变人身体的寒热温凉状态。
三、药物的五味
药物除了有寒热、温、凉四性之外,还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五味是归人体五脏的。
酸是入肝的,苦是入心的,甘是入脾的,辛是入肺的,咸是入肾的。
酸味入肝,酸味的东西能够养肝血。比如说五味子就能养肝血。现代研究也证明了五味子里面含有齐墩果酸,它作用就是能够改善转氨酶增高的问题。
苦味的东西能够入心。比如夏天我们吃苦瓜是为了去心火,莲子心也能够清心火,黄连能清心火,助睡眠。
甘味的东西能够入脾,人吃了甜味的东西能够变得有力气。如大枣能够补血,蜂蜜,能够入脾,养脾胃润肺。辛味可以入肺,我们日常生活中吃了辣椒、很多人容易出汗,就是促进了肺的宣发的功能。
咸味可以入肾,比如说龟板,它味咸,能滋肾阴。还有鹿茸也是味咸,入肾能够补肾阳。龟板和鹿茸合在一起,既能够养肾阴,又能够养肾阳。这两者可在一起泡,还可以做成龟鹿二仙膏。
四、药物对气机的影响
人身体有气机的流动,药物对气机也有作用。人体有气机的升降出入,药物有气机的升降浮沉。
气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形象的给大家解释一下。肝主散,在肝的作用下,人逐渐变得兴奋,变得活跃。
些药物可以改善肝气不散的状态,比如心情抑郁了,这个时候可以用一些柴胡或者薄荷,能够帮助肝气向外疏散,既能够治疗感冒,也能够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
心火主上,心火足,人才能有精神,有气力。如果心气不足,心火不旺,就会出现心慌、胸闷、气短、乏力,甚至心力不足的状态。
这时可以服用人参,人参大补元气,能够助人体气机向上,因此吃完人参会兴奋。当然过服人参,会出现鼻孔流血、烦躁、不能睡觉这种现象,严重的还可能危及生命。
肺是主收的,他主管的气机收敛下降。如果气机不收敛不下降,就会造成有痰咳嗽,或者说胃肠中有食滞。中医有个著名方子叫三子养亲汤,由苏子、白介子、莱菔子构成,这三子能治疗咳嗽、气喘痰多、胸闷、食少难消化。
主要作用就是让肺和胃的气机收敛下降。莱菔子和人参这两个作用正好相反,一个补气、向上的,一个向下、收敛的。如果喝了人参汤,再喝萝卜籽,那么人参的补养作用就没有了。人参和莱菔子的关系是相恶,不要在一起同用。
肾是主收藏,气机下沉的。气机不下沉会造成上实下虚、上热下寒,腰腿病或者失眠。我们通常用一些重镇安神的药物,比如牡蛎,我们这里说的牡蛎指的是牡蛎壳。
牡蛎壳往往被丢弃,在中药里,牡蛎壳和骨通常相互配合,能养心安神、平肝熄风、化痰止咳、去内火的作用。这些都是能使气机向下的。
所以中药治病的本质就是用药性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人偏热了,我们就用寒药,人偏寒我们就用热药。
这就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也是一样,人们身体缺什么就喜欢吃什么味道。比如说肝血虚了,就喜欢吃酸味,阳气不足了,他就喜欢吃辛味,肾虚了就会喜欢吃咸味。
人体的偏性和药物的偏性都是由自然界形成的,比如说在沙漠地带,人在沙漠地带通常都喜欢喝水,怕干燥。而沙漠里生长的植物,比如说芦荟、仙人掌,它体内多汁,就有清热的作用。
在同一种环境下,温燥的环境容易让人体内水分缺失,而植物能在这个环境下生存,就是能够有抵抗这种沙漠干旱缺水的能力,所以它一定是具备清热、滋润、多汁的作用。
黄芪产自于西北,西北地区的特点就是风比较大,气候也相对偏干旱。黄芪就能够抵抗那种干旱和多风的这种环境。人生活在这个地区,体表容易被风吹透,容易表虚。黄芪就能帮人补气固表。
莲花产在西藏,西藏属于高原,地势寒冷,人容易得关节病,而雪莲能够抗寒,能治疗关节肿胀、疼痛、风湿。四川地区属于盆地,寒湿比较重,人在这种寒湿的情况下,特别容易得骨关节病,容易伤肾的阳气。
当地在阴寒潮湿的地区,产出一种药物叫做附子。附子能温经通络,通行十二经,帮助人恢复阳气,去除十二经络里的寒气。
古人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人知道了自然之道,明白了天地之理,就知道了天地之间、东南西北,构成了四气五味,认识了中药的药性,然后再认识了人体的偏性,以药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
通过药的四气五味,调整人身体的气机和五脏六腑。这就是中药调整人身体疾病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知识传统中医典籍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药大部分是草根树皮,为什么就能治病?发布于2023-07-05 11:38: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