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部气四溢的奇书。熏香、脂香、药香、体香、花香……
香,以各种奇妙的方式氤氲在《红楼梦》这部书的始终,它以各种形式展示着环境的高雅庄严,映衬着人物性格特点,提示着故事的转折走向:在厅堂焚香、在卧房焚香,在书房焚香,在寺庙焚香……
有人以香为名,如香菱、芸香、麝月;有回目暗里藏香,如“蒋玉菡情赠茜香罗”;有地因香得名,如天香楼、遣香洞…..余韵悠长的香,如梦如幻的香,销魂蚀骨的香,萦绕在这“千芳同哭,万艳同悲”的《红楼梦》里,成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完成写作理想的重要载体之一。
壹.  红楼香
《红楼梦》中记载的香有数十种之多:藏香、麝香梅花香、安魂香、百合香、迷迭香、檀香沉香木香、冰片、薄荷、白芷等等。香的形状也很丰富,有香、瓣香、线香、末香等。
在《红楼梦》中,我们更可以读到诸多焚香场景:祭祖、宴请客友,抚琴坐驱邪逐秽……袅袅香烟,卷舒聚散,营造着或肃穆、或高雅、或温馨的气氛,还可以治病救人。
节日庆典用香。第十八回元春省亲,元宵之夜的大观园:“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香烟袅袅之间,贾府在一派隆重喜气中迎接娘娘元春的回来。这说明在重大场合,香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百合香温厚儒雅,悠长恬淡,最适合将气氛营造的庄重面不失温情。特别适合娘娘省亲这样既隆重又喜悦的场合。这应该是清代贵族在重要场合使用最多的香氛。


祭奠先人。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浪荡子情遗九佩》,黛玉用了几样贡品,祭拜五位美人。呆雪雁并不知黛玉让紫鹃拿出香炉是什么意思,因黛玉身体孱弱,大概是肺气失畅,素日并不喜焚香。她哪知黛玉是准备在院子里祭奠西施、虞姬、王昭君、绿珠和红拂五位才色俱佳、命运多舛的古代女性。在祭奠五位美女的神圣场合,即使不喜闻香,黛玉还是要郑重的焚香叩拜,以示诚意。祭奠五美,是红楼梦中重要的一个章节,并不是所谓闲情逸致附庸风雅的描写,作者在用五位美人的高洁和才情来暗示黛玉的品格---“堪怜咏絮才”、“质本洁来还洁去”。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黛玉这也是在向世人昭示自己的类属,同时“凶生矣”,五美红颜薄命,也暗示了黛玉不久将香消玉殒的悲剧命运。作者用心可谓良苦。

作药引子。第七回里,宝钗在叙述“冷香丸”的药物配伍时,除了四时之药和四时之水外,也特地说明和尚给了一包“异常香气”的“没药”作引子,指的就是某种有止咳化痰作用的芳香药。关于宝钗的香,下文另有叙述。


用来治病。第九十七回写宝玉在婚礼上揭了新娘的盖头,发现竟不是朝思暮想的林妹妹后,旧病复发昏愦起来。家人连忙“满屋里点起安息香来,定住他的神魂”。安息香,载于唐代的《新修本草》,有开窍辟秽、行气活血的功用。看,香在古代是用来治病救人的。

手炉焚香饼。第十九回袭人“向荷包内取出两个梅花香饼儿来,又将自己的手炉掀开焚上,仍盖好,放与宝玉怀内,然后将自己的杯斟了茶,送与宝玉。”可知当时贵族的手炉里是放有香饼儿的,走到哪里,哪里都是香氛,真是雅致。


写诗填词“用香”。第二十三回宝钗《灯谜诗》:“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午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谜底是“更香”。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妙玉有:“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宝玉诗《夏夜即事》“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有丫鬟名檀云、麝月)


以龙脑香、麝香送礼。第二十四回贾芸为了谋上大观园里种植花木的差事,想在舅舅卜世仁开的香料铺中赊四两冰片、四两麝香给凤姐送礼。被舅舅卜世仁拒绝后,从醉金刚倪二那借了十五两三钱银子,买了香料后,一大早便送到荣府。凤姐正在办置端午节用的香料,便接了锦匣,分派了贾芸做了花儿匠的监工。由此可知,每到节日,香料铺的生意多么兴隆。除了焚香外,大户人家还常用香饼熏衣增香防霉,用香末置于书橱画甑中驱虫防蛀。贾芸用十五两三钱银子买了四两冰片、麝香,可见当时香料的价值非常昂贵。
做金贵的香露。第三十四回,两个玻璃小瓶,都有三寸大小,上面螺丝银盖,鹅黄笺上写着‘木樨清露’,那一个写着‘玫瑰清露’。袭人笑道:‘好金贵东西!这么个小瓶儿,能有多少?’”可见当时桂花香露和玫瑰香露已经在贵族中使用,但十分稀少,不是人人能用的上的。


用百合香祛秽。第四十一回,“袭人一直进了房门,……只闻得屁臭气满屋,一瞧,只见刘姥姥扎手舞脚的仰卧在床上。……忙将当地大鼎内贮了三四把百合香,仍用罩子罩上。”这一次百合香真是立了大功,不然宝玉那个只喜女儿香的公子哥回来还不知要给臭成什么样。
 
由上可见,香在《红楼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红楼梦》里用香不可谓不多,对香品、香具、用香的描写不可谓不丰富。这给我们了解当时贵族家庭的的生活状况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贰. 钗黛之香
钗黛之争,不仅在《红楼梦》里如火如荼,此书成后的几百年间,读者也是分成钗粉和黛粉两队经常对垒。那么,曹雪芹到底更喜欢黛玉还是宝钗?或许从对二位美人体香的描述中可以一窥端倪。
《红楼梦》中每位女儿都有自己特定的香。
秦可卿卧室里洋溢的是一股“甜香”。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让贾宝玉眼饧骨软。这是一种什么甜香?为什么这一股甜香能袭人呢?
这绝不是简单的一种香味儿。宝玉闻之便很快入梦,神游太虚幻境,一场春梦引动他的动了春思,以致于和袭人初试云雨情;


史湘云醉卧芍药茵,一身的芍药花香是免不了的。她还爱吃烤鹿肉,一边大快朵颐一边说:“是真名士自风流”。这就是湘云雅俗共赏豁达豪放的个性。
而悲惨莫过于的妙玉,“欲洁何曾洁”,她被一阵“闷香”所薰而昏厥,被歹徒劫持而去

那么,黛玉和宝钗是什么香?
其实黛玉的香,作者用了重要一个章节来描写。大家一定会想到是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文中说道:宝玉总未听见这些话,只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宝玉一把便将黛玉的袖子拉住,要瞧笼着何物。黛玉笑道:“冬寒十月,谁带什么香呢。”宝玉笑道:“既然如此,这香是那里来的?”黛玉道:“连我也不知道。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摇头道:“未必,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毬子,香袋子的香。”

这一节关于黛玉体香的描写,是《红楼梦》宝黛两人相处最和睦的一节,也是两人由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青春萌动的过渡章节。脂砚对宝玉在这一节里的表现批曰:“却像是淫极,然终究不犯一些淫意。”,脂批黛玉是“正是:按谚语云:人在气中忘气,鱼在水中忘水。余今续之曰:美人忘容,花则忘香,此则黛玉不知自骨肉中之香同。”

黛玉身上发出的这香,其实是人体的暖香。但是细读前文,便知也不尽是人体之香。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黛玉的香应该是仙草的香味。也便是第五回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说的‘群芳髓’的味道。自然不是凡尘俗味也。所以脂批说她“不知自骨肉中之香同”。

这一节也暗示黛玉对宝玉有一种致命的吸引,那是从前世带来的,是宿命的安排的吸引。很多人说宝玉与黛玉的相爱是柏拉图式的,是纯净到没有肉体联系的,其实从这一章节来看,曹公并不赞成所谓“灵魂的相爱”,宝黛二人的灵犀,不止在灵魂,在肉体上的也存在一种不能抗拒的互相吸引。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曹雪芹的爱情观,也是他为什么在宝黛初见时对二人的容貌进行细致描写的原因。灵魂必须依附于肉体才是可爱的,所以“宝玉看到宝钗的雪白的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许还可以摸一摸,偏生长在她身上”(第二十八回)。你看,宝玉多么在意黛玉的身体。所以黛玉的肉身死去了,宝玉就找不到相知相爱的人,于是决意一别红尘遁入空门。他和黛玉的爱是灵肉合一的爱,也是宿命之爱,更是灵魂的惺惺相惜,是世间难得的爱情。一段体香的描写,活色生香,却毫无淫色之意,是作者对男女纯真之爱的讴歌和留恋。


那么,黛玉所说“衣服上熏染的”香是又是什么香呢?
其实古人在衣服上熏香是常有之事。
熏衣香,古代汉族服饰风俗汉代贵族上层社会,普遍有燃香料熏衣之习。用以燃香之器有香炉、熏笼等,后世沿之。人对于熏衣这件事很在意,认为是身份的象征。于是便相应发展出一套细致的熏衣法。
宋人洪刍《洪氏香谱》中记有“熏香法“,熏衣程序如下:
凡薰衣,以沸汤一大瓯置熏笼下,以所薰衣服覆之,令润气通彻,贵香入衣也。然后于汤炉中烧香饼子一枚……置香在上薰之,常令烟得所。薰讫叠衣,隔宿衣之,数日不散。
黛玉所说“衣服上熏染的”香便是这种香。
 


假如说,宝玉从黛玉身上闻到的香是暖香,是奇香,是‘群芳髓’,那么,宝钗身上的香就是冷香。
“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
她这里暗指薛宝钗吃冷香丸一事。在第八回中作者写道:“宝玉此时与宝钗挨肩坐着,只闻一阵阵的香气,不知何味,遂向:“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没闻过这味儿。”
宝钗道:“我最怕熏香,好好儿的衣裳,为什么熏他?”
宝玉道:“那么看这是什么香呢?”宝钗想了想,说:是了!是我早起吃了冷香丸的香气。”


第八回的这一段文字和十九回描写黛玉体香的文字,遥相对照,真是妙哉。看来黛玉在进去之前已经听到了宝玉和宝钗之间的对话,否则也不会有后来的含酸拈醋。作者之所以写林黛玉的体香之奇,不仅为使她更有魅力,更重要的是衬托黛玉的“仙葩”之气,不落尘俗的天然气质。以此告诉读者,黛玉天然纯真,自带仙气,乃世间难得之人。而宝钗之香却是冷香丸的香,她是在借助冷香丸来修饰她本身具有的气息,暗指宝钗善于掩饰自我、熟于世故人情的性格特征。
其实,宝钗不仅只借冷香丸的香,她的住所正是大观园中最香的地方----蘅芜苑。


蘅芜,是香草的代称。《红楼梦》里,这二字蕴含着丰富的寓意
一是说宝钗有“青云之志”。汉武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帝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气犹着席、枕,历月不歇。”典出晋·王嘉《拾遗记》卷五,讲的是汉武帝思念李夫人并梦到她赠香草的故事。也就是说,宝钗的志向是像元春一样当皇妃。
二是说宝钗是借香的高手。蘅芜苑里香到什么程度?第十七回,读者从贾政的眼中可以看到:“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贾政更不禁要点头赞叹,告诫随行的众人:‘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香矣。’”


香不香?是真香,我们会想:住在这里的,一定是一位天真烂漫纯真无邪的女孩子,一定是一个闺房摆设很讲究的人。然而进入宝钗的房间,见多识广的贾母也是吓了一跳,作者只用四字来形容:“雪洞一般”。
第四十回写道:“看薛宝钗的房间: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装饰往往是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的外在反映,宝钗的内心就像这屋子一样,固然干净清雅,但是也雪洞一样冰冷无情。仿山中高士一般参透禅机,其实也不过是借着满院子的香草来自命清高,来掩饰内心的冰冷和空洞。 
 
曹雪芹惜字如金,草蛇灰线,在描写宝钗的冷香之后,又写黛玉的暖香,以香衬人,以香表人,实是用意深远。“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那么,你看出作者更欣赏谁了吗?
 
.红楼香道一脉相承
《红楼梦》中的香文化应算得是中国香史和中国文化史上一脉相承的重要内容。
曹雪芹出身于江宁织造曹府,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注重香事家族。清代医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曾记载:“王景略曾为织造寅公制藏香,其方云得自拉藏,予求其法,附载于此。”可见,曹雪芹家所用藏香,正是从拉萨找到香方,特请匠人制作而成。赵学敏在书中收录了曹家所用香方,并强调了藏香的药用价值:有“杀邪治祟”之功效,能令人痘疮不发、催生明目。
乾隆时期,江南文人沈叔埏的母亲染病,江宁布政使袁鉴送给他数束藏香,使得其母病情好转。沈叔埏特写下《藏香酬袁春圃方伯》一诗,描述藏香的神奇功效:辟邪兼辟寒,却秽同却瘴


在这样的家族熏陶和特定时代的文化影响之下,曹雪芹一定从小就深谙香道,所以在红楼梦中,各种香事才能信手拈来,且成就一段段精彩的情节。
从红楼用香宕开一笔,不妨多谈一点香道之事。也好更加深刻地明白为什么曹公如此钟情于用香。
焚香
用香,自古以来就为上流社会的所推崇。
古人九大雅事:焚香、品茗、听雨、赏雪、候月、酌酒、莳花、寻幽、抚琴。将香道列为第一位。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都把焚香视为名士生活的重要标志,焚香一直是雅事之首。焚香代表的是一种品位与雅致,文人墨客皆惜香如金、爱香成癖,更有人感叹“无香何以为聚”。


至宋元时期,宋人吴自牧在笔记《梦粱录》中写道:“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人们将品香、斗茶、插花、挂画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件雅事”,第一件也是香道。
宋代文人喜香、爱香、用香、赠香成一时风气。研修学问、修道拜佛、赠礼往来、诗文述怀,都与香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宋代文人焚香,更多的是追求山林气息和清致生活。南宋理宗时陈郁曾论文人焚香最重清雅,尤其是山林四合香,以荔枝壳、甘蔗滓、干柏叶、茅山黄连等寻常之物合之,清韵胜过珍贵香材沉香、檀香、龙脑、麝香合成的四合香。山林四合香乃自然之香,呈现出文人的山林之志。宋代文人的香事,不只是作为风雅的一种点缀,而是溶入他们骨子里的一种生活情趣,一种性灵追求。


那一年被贬赴海南儋州的途中,他曾购买10多斤沉香,并建一轩叫做“息轩”,他素日就在轩中焚香静坐读书写字。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他在《沉香山子赋》中描述海南沉香:“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惟膏液之内足,故把握而兼斤。”寥寥数语,把海南崖香的特征写得形神毕现。
制香
古代文人不仅爱焚香,更酷爱制香。 
苏轼为合出早春梅花初绽时的香气,费尽周折。经过几年调制,仍感觉香气不对。一直到宋哲宗元五年正月初七,突至春雪,苏轼取出御赐的羊脂玉碗,吩咐爱妾和侍女取九百九十九朵梅花的花心之雪放于其中。再将炮制好的种种香料按顺序配好,耗时七年,苏轼终于配制好“雪中春信
他调制的“雪中春信”,据说是古代最美的香之一,能于雪天闻到梅开之意境。


苏轼的学生兼朋友黄庭坚更是痴迷香道。并自称“香痴”。他在诗中写道:
“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迎燕温风旎旎,润花小雨斑斑。一炷烟中得意,九衢尘里偷闲。”黄庭坚的作品中记载的香方有多种,其中,意合香、意可香、深静香、小宗香最为知名,被称为“黄太史四香”,与苏轼的“雪中春信”齐名香界。
值得一提的是,黄庭坚的外甥洪刍写下了一本《香谱》,是今存北宋最早也是保存比较完整的香药谱录类著作,很难说不是受了舅舅的影响。 


咏香
宋代文人留下的咏香诗文,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人拍案惊叹。文坛名家几乎全有咏香的诗文佳作。李煜、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苏轼、黄庭坚、范成大、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都留下了咏香的灿烂文辞。这既是当时文人爱香的写照,也是中国香学文化步入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李煜的不少词中也写到了焚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在对醉生梦死的欢娱和亡国之恨的冷清描述上,香发挥了重要作用。
欧阳修有“沉麝不烧金鸭冷,笼月照梨花”,“愁肠恰似沉香篆,千回万转萦还断的诗句,写出了一段淡愁闲恨。


李清照的词中更是香气弥漫,她存世的五十九首词中,有二十二首和香有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沉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不同的香料、不同的香具、不同的用香之法、不同的用香环境,写尽了她的喜怒哀乐,写尽了她跌宕起伏的人生
赠香
宋代文人往来,赠香是十分清雅高尚的事。《陈氏香谱》记载当时非常有名的“韩魏公浓梅香”香方中,附带说明:如欲遗人,圆如芡实,金箔为衣,十丸作贴。显见当时以香为礼品的风尚。南宋孝宗淳熙元年,周必大写信给刘焞,就以海南蓬莱香十两、蔷薇水一瓶为赠。


苏轼在给其弟苏辙六十岁的寿礼中,挑选了一尊沉水香山子,并附上了一首《沉香山子赋》送给了弟弟,其弟苏辙赶紧和了一篇《和子瞻沉香山子赋(并序)》,兄弟俩就沉香写就了两篇名赋,成为香界文坛共拥之佳话。
 


如此说来,深受古代文人思想影响和家学熏陶的曹雪芹,会在《红楼梦》中就香道用足文墨以形成特定的人物性格和文化氛围,就不足为奇了。
正是因为有那些不同的香在文字间氤氲,《红楼梦》的贵族生活才更加真实生动,人物性格才更加立体饱满,故事才更加跌宕起伏,气氛才更加迷离奇幻。曹雪芹以前八十回《红楼梦》中的香道,为人类文学史遗留下一抹永不淡去的艺术香氛,我们姑且称之为红楼香道吧。红楼无香,则失之诗意,失之雅意,失之文意,失之幻意,而不称其为《红楼梦》矣。香梦沉酣,且与知音同醉。
 

 


参考资料:
《香谱》  北宋.洪刍
《新篡香谱》 南宋.陈敬
《本草纲目拾遗》 清.赵学敏
百度百科及部分网络资料


猜你喜欢:
第二届《红楼梦》文化主题吟唱会节目作品集锦
寻找曹雪芹(上)
寻找曹雪芹(下)
曹公遗迹在南城  ---20年前曹雪芹蒜市口故居学术研讨会追记
鲁迅先生眼里的《红楼梦》
《红楼梦》到底有多少版本?高清抄本这里几乎全有!
《红楼梦》最了不起的是什么
《红楼梦》中经典对联书法爱好者请收藏
热读《孟子》浩气生
116种《紅樓夢》作者說
《红楼梦》中十大智慧成语
《红楼梦》人物关系结构详解
我喜欢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妙极啦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香梦沉酣在红楼发布于2021-04-21 15:03: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