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一绝 / 食荔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割去枝丫之意。原来,古人已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对此,明代李时珍也认可。《本草纲目·果三·荔枝》〔释名〕:“按白居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大约东汉开始,“离支”写成“荔枝”        

     现在夏季荔枝寻常可见,古时因为交通不便,所以荔枝可不是寻常之物,清代涨潮《幽梦影》中记载:笋为蔬中尤物,荔枝为果中尤物,蟹为水中尤物,79/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酒为饮食中尤物,月为天文中尤物,西湖为山水中尤物,词曲为文字中尤物。

在文人眼里,荔枝可以在里、在诗词里、在气里。荔枝外壳红艳,果肉晶莹通透,人口凉润,香气清雅,让人无比喜爱。

唐代名相张九龄《荔枝赋并序》中直言:“百果之中,无一可比”。到了宋代,荔枝形成了一种独特审美形象“仙果”。

 

 

·白居易 

《荔枝诗十八韵》:

 

嚼疑天上味,嗅异时间香。

润胜莲生水,鲜逾桔得霜。

燕支掌中颗,甘露舌头浆。

物少尤珍重,天高苦渺茫。

荔枝壳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的果皮。性苦、味寒。入心经。具有除湿止痢,止血作用,主治痢疾、血崩、湿疹等。

在宋代的制香业中,荔枝壳是用于“合香”,也就是生产复合香调的制品,《陈氏香谱》中就明确记载:“取其壳合香,甚清馥。”各种香谱也具体记录着用这种果壳与各种珍贵香料一起合成香品的配方与工艺。古代人喜欢焚香,但是沉檀麝这些名贵香料价格高昂,于是很多便宜香料就被开发出来,荔枝壳就是其中一味。

 

明代《墨娥小录》中记载了一种“四叶饼子香”,主料是荔枝壳、松子壳、梨皮、甘蔗渣,《香乘》里还有一种调香方子,用的是荔枝壳、甘蔗渣、干柏叶、黄连,成品的名字简单明了,叫“山林穷四合”。

若加入降真末、檀香末同研磨,熏之香气文雅美妙。

1

明人周嘉胄《香乘》记有“脱俗香”:
  香附子(半两,蜜浸三日,慢焙干)、橙皮(一两,焙干)、零陵香(半两,酒浸一宿,慢焙干)、楝花(一两,晒干)、榠櫖核(一两)、荔枝壳(一两)。右并精细拣择,为末,加龙脑少许,炼蜜拌匀,入磁盒封,窨十余日,旋取烧之。

2

 

 
 

《小四合》香橙皮、荔枝壳、甘蔗滓以及榠楂核或梨滓中的任一种,“等分,为末”,调和成丸上炉熏,得瓜果清爽之气,虽然不如沉檀龙麝的气味敦厚绵长,但是这“清爽”二字确实独到之处。

3

 
 

《岭南荔枝谱》中记载了一条黄庭坚的荔枝汤:“榨荔枝汁,然后与蜜糖水混和,即加入鲜剥荔枝肉,火煑滚,然后注入热盏中饮用。”有“香癖”的黄庭坚喝荔枝时要"用纱囊盛龙脑先扑热盏"

       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割去枝丫之意。原来,古人已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对此,明代李时珍也认可。《本草纲目·果三·荔枝》〔释名〕:“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大约东汉开始,“离支”写成“荔枝”

 

美学家李渔在《闲情偶记》里说吃荔枝口生香,早上吃几颗口气清香,抽完烟吃几颗不会有烟味,常吃还会有体香!

 

荔枝美味,切莫贪嘴。。。

注意事项:在吃荔枝前后适当喝点盐水、凉茶或绿豆汤,或者把新鲜荔枝去皮浸入淡盐水中,放入冰柜里冰后食用。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虚火,还具有醒脾消滞的功效。另外,用荔枝壳煎水喝,能解荔枝热。

 
 

唐·白居易。《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影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花如桔,青荣;实如丹,夏熟;……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荔枝在香方中的妙用(附香方)发布于2021-04-21 17:3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