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国书法家第一人——李斯  

4
李斯(?~前208),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政治家,著名书法家,文字改革家。少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西入秦为丞相吕不韦舍人。后当了秦王贏政的客卿,曾因上《谏逐客书汾》为赢政所重视,被提升为廷尉官职。因得说秦王,王听用其计,竟并天下,位至丞相。秦二世时为赵高所构陷,腰斩于咸阳。

作为秦始皇战略谋士的李斯,他的人生获得极大成功。政治上的登峰造极,使他文化上获得英雄造时势的机遇。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李斯成为中国文字全国统一工程的总设计师。在李斯主持下,中国文字拥有了一种新的统一形式——小。从商代甲骨文以来,在“六书”(六种造字法)引导下各诸侯国创造的“同字异形”文字,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以来“文字异形”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中国文字的 “构字法”(笔画构成)基本定型,中国书法的“造字时代”结束。接下来,中国书法进入“造形”时代。李斯因为其在小篆创造和推广方面的功绩,历史给予他极高荣誉,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称其书法为:“画若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之法”。

  李斯对整理小篆,统一中国文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祝嘉《书学史》日:“(李斯)精大篆,为小篆之祖。”李斯取法自然,韦续《墨薮》谓李斯用笔日:

“夫书功之微妙,与合自然,篆籀以前,不可得而闻矣。自上方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不多详。今则!删略繁者,取其合理,参为小篆...”

       李斯留下的书法墨迹比较丰富。如《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等,皆为当时颂秦德政而立,传由李斯所书,被人们推崇为小篆的经典作品,可以说达到了完美的地步。

      



让学界为之癫狂:东汉大书法家张芝 

东汉是中国书法从实用艺术向实用兼抒情表现“两栖”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秦汉之交开始的中国书法笔法革命——“隶变”,解放了文人手中的毛笔,也解放了知识阶层心灵。敦煌张芝,“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后人称他为“草圣”。文献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他是当时知识界的一个让人忌妒的偶像。东汉文献《非草书》记载了当时他的草书风靡知识界的盛况:“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张芝)之草书过于希(稀、珍视)孔(子)、颜(回)焉。孔达写书以示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无怠倦焉。于是后学之徒竞慕二贤,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为秘玩。”这些学生痴迷书法近于癫狂,以至于一位很“道学”的学者赵壹愤怒难忍,专门写了一篇《非草书》大加伐挞:读书人都痴迷草书不务正业,国将不国了!——书法就是这样以美丽的故事,登上了中国纯艺术的舞台。



中国女书法家第一人——蔡文姬


蔡文姬,原名蔡琰,约生于东汉桓帝初年,死于献帝末年(约168~ 220), 东汉蔡邕之女,汉末著名女诗人,书法家。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自幼博学多才,善长书法,通晓音律。一生命运非常坎坷,但有灵性,又颇得家父真传,真书、八分之章草皆善。

      宋《淳化阁贴》卷五中,有蔡琰章草一帖,共2行,14字。书体倚正韵致,笔调劲练畅达,草书字字独立,连绵笔画不多,排布整齐,波磔分明,既飘扬落,又蕴涵雅朴,颇类从隶书演变而来的章草。在封建礼教时期,作为一女性能有如此宏大的开拓进取精,实为时代一绝。现存的书法史料证明,文姬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位著名女书法家。她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而且获得了良好声誉。

因此,当代著名女书法家林岫赞曰:

胡笳响过阵云黄,十八拍余边月凉。

笔清陈留偏瘦劲,妙无成格韵清长。



蔡邕精通诸体,尤善于隶 

 

蔡邕字伯喈( 133~ 192),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著名文学家、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少年博学,善于文辞,通晓经史,释解音律,明了天文,工书绘画,善篆书,尤善隶书。他对书法专心致志,刻意追求。因见到役人用条帚刷墙,受到启发而创造飞白。
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东汉政府为校正儒家经典文字,在洛阳太学前立了46块石经碑,史称“熹平石经”,其中部分为蔡邕所书。传世的作品还有《真定宣父碑》《范巨卿碑》等,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蔡邕隶书《熹平石经》拓印

蔡邕隶书《熹平石经》拓印

蔡邕不仅创造飞白,而且又开创了书法理论的先河。所著的书论有《笔论》、《九势》、《篆书势》《隶书势》等诸篇,其中以《笔论》尤为精绝。传说钟繇正是从蔡邕墓中盗取《笔论》,书艺大进。
他曾提出:凡欲结构一字,皆须像其一物。主张书法家把在自然中获得的美感,通过线条和笔姿,概括到书法形象中去,对后人如王羲之等影响极大。

蔡邕隶书《熹平石经》

      

行书之宗——刘德升


刘德升,字君嗣,颍川(今禹州市)人,东汉桓帝、灵帝时著名书法家。行书书法创始人,因创造了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行书”字体,又被后世称为“行书鼻祖”。德升的行书书法虽草创,但字迹妍美,风流婉约,务求简易,笔划从略,离方遁圆,浓纤间书,如行云流水,非常快捷,被后人列为“妙品”,独步当时。

相传行书为其所创,当时胡昭,钟繇并师其法。唐张怀灌《书断》卷上云:“行书者,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书断》卷中又云:德升“

书法史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两重功能的。从上古的结绳记事到文字的成熟,书写有契刻范畴到毛笔书写,文字从不太规范统一的大篆发展到小篆、隶、楷、草等体,应该说进步是非常大的了。但,篆、隶、楷书的法则,使其书写不够快捷;而草书的简约随意,又辨认不易。东汉时期,一种既书写便利,又便于识认的新书体,已经呼之欲出。刘德升,就是这个任务的完成者。
刘德升,字居嗣。颍川人。生活在汉末桓帝、灵帝时期。他创造了一种新的书体—行书。唐张怀瓘《书断》说:“(德升)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
三国时,魏国的钟繇,胡昭两人因学德升的纡书笔法而著名。二人精研德升书法艺术的特点并达到较高的境界。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也学习德升的纡书字,而且十分娴熟精到,达到较为的高度。唐代张怀瓘在他的《宜和书诱叙记》中说:“真几(迈)于拘,草几(迈)于放,介于西间者纡书有焉。”由此可知,德升创造的纡书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占有很高位置,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很大影响作用。
刘德升自幼酷爱书法,一生钻研不辍,于各种书体均有建树。据史籍记载,汉末流行小篆十一种书写方法之一的“璎珞篆”,即为其“夜观星宿”后所创,此书体曾广为流传,“后汉儒士并皆致学”。而其毕生以书法影响后世者,首推其草创行书书体。唐张怀灌《书断》卷上说:“行书者,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书断》卷中又云:德升“以造行草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列刘德升行书为妙品。明陆深《书辑》云:“德升小变楷法,谓之行草。兼真谓之真行,带草谓之草行。”
刘德升草创的行书,字体妍美,风流婉约,务求简易,笔划从略,离方遁圆,浓纤间书,如行云流水,非常快捷,既不象楷书那么拘谨呆板,也不象草书那么狂放难认,一经问世就广受欢迎。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精研刘德升行书至为娴熟,将行书推进到臻的艺术高度。
虽然是刚刚开始创造的一种字体,也很漂亮。书法风流婉约,是当时仅有的一家。胡昭、钟繇的书法,都师法于刘德升。世上人说:“钟繇善行狎书,就是这个缘故。而胡书字体肥,钟书字体瘦,他们都从刘德升的书法里汲取了长处。
刘德升以创行书而名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刘德升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卫恒,其有《隶势》曰:
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事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用之,独符玺幡信题署用篆。隶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鹄宜为大字,邯郸淳宜为小字。鹄谓淳得次仲法,然鹄之用笔尽其势矣。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之法也。汉末有左子邑,小与淳、鹄不同,然亦有名。魏初有锺、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锺氏小异,然亦各有其巧,今盛行于世,作隶势云。

  晋卫恒《四体书势》记载:“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南朝宋羊欣亦云:“(钟、胡)二子俱学于德升,而胡书肥,钟书瘦。”这些是西晋以后普遍流行的说法。钟即钟繇,胡即胡昭,二人均是由汉末入魏的书家,因此刘德升善行书传二人是有可能的。唯经刘德升之手的行书比起民间流行的新书体要美观、规范些,但较之晋时的行书在笔法上显然要“原始”一些。从刘德升将行书之法传钟、胡二人看,当时的书家己·卜分重视对民间崛起的新书体的艺术加工和整理。文人书家这种敏锐的艺术眼光,在二晋时代更为突出地显现出来。


正书之祖——钟繇  


钟繇,字元常( 151~231) ,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时政治家,杰出的大书法家,文字改革家。三国明帝时丞相,进太傅,封定陵候,世称钟太傅。楷书为王次仲所创,钟元常为祖,史书多有记载。《宣和书谱》云:

上谷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书。所谓楷书,即今之正书也。

 钟繇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融会贯通,兼善各体,尤精隶、楷、行书。其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钟繇自幼习书,特别勤奋于学,《金壶记》记载他同胡昭一齐学书16年,“末尝窥户”。又精思学书30年。如此刻苦钻研,正是他书法成就显赫的主要原因。其苦学书法的精神对后世影响极大。元常之贴传于今者尚有数种,如《贺捷表》、《宣示表》、《荐季直表》《丙舍帖》等。
      钟繇书艺精妙,点画隽齐多奇趣,结体茂密而酒脱,朴实而厚重,笔势严谨,超逸潇酒,出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第一代新面貌。所以他上和张芝并列钟张”,下与王羲之齐名“钟王”。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几乎就是中国书法的代名词。如果说要推选中国书法第一人,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民间,大家都会不约而同推荐王羲之。因为他对中国书法,影响无人可及。王羲之对中国书法的意义绝非仅仅在创造一种新的汉字书写视觉样式,或在技术上集时代之大成,创造了形式妍美风格典雅的正书、行书和草书,开一代之新风。更重要的是在人格、价值观、行为品格上,他以万人景仰的超级贵族佳子弟的身份而超越俗流,在艺术形式与文人精神品格之间,创造了一个超然独立的幻影般理想人格,诠释了儒道思想大师在着作中阐述的中国文人名士理想。故而,他被中国历代文人尊为“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被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北朝书圣——郑道昭 


郑道昭(? ~ 516),字僖伯,荥阳开封人(今属河南)。北朝魏书法家,自号中岳先生。幼小好学,综览群典。流传的书迹有《郑文公》上、下碑、《论经书诗》、《登云峰山观海诗》、《大基山诗》、《白云堂题名》、《白驹谷题名》等。


鄭道昭正書白雲堂題字民國拓本,此為山東萊州大基山摩崖。
郑道昭书法艺术不独在北朝居首,在真书中亦属佼佼者。其代表作《郑文公》上、下碑,为郑道昭歌颂其父郑羲功德之碑,结字疏朗俊逸,气度凝重浑穆,给人以雄强之感。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把由其所书的云峰山刻石列为妙品。
书法在由隶变楷过程中,郑道昭起着先导作用,其书堪称一大流派,对唐楷的影响颇大。因此,叶昌炽《语石》曰:“唐初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之内。”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大,郑道昭不愧为北朝书圣。
      

唐初四大楷书家之一 一褚遂良 

 

褚遂良(596~ 659), 字登善,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县)。官至右仆射河南公,世称褚河南,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同为唐初最著名的四大书法家。遂良年轻得志,虽身居高位,但为人正直坦诚,多次直言不讳地上谏李世民。为初唐政治家,尤以书法扬名。
      遂良广涉文史,博学通识,传有“王佐之才”,颇得父友欧阳询器重。他擅长隶楷,初学欧阳询。继而师以虞世南,后取法二王,融会魏晋隶书和隋唐正楷。所书疏瘦劲练,道逸婉媚,丰艳流采,韵致畅达,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为初唐书家后起之秀。

褚遂良的代表性作品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龛记》、《房玄龄碑》、《倪宽赞》、《阳符经》《枯树赋》、《赐观贴》等。其中最为著名的《孟法师碑》,是一种洒脱俊逸的楷书体,可说是集魏、晋、隋、唐于一身的汇合楷书。因此方笔与圆笔俱备,清劲与浑穆兼蓄,闲雅与刚捷并存,艳丽与丰貌同在,充分体现了褚书的独特风格,对后世书坛具有很大的影响,不愧为唐初四大楷书名家之一。



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唐代书家兼理论家孙过庭  

孙过庭是一个悲剧性大书法家,少有大才,但一生不得志,做一个八、九品小官,且不幸中年夭亡,给历史留下巨大遗憾。他的草书传“二王”笔法,而另开蹊径,自成一家。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理论上造诣极高,达到同时代的最高水平,在整个中国书法史上也少有匹俦者。传世名作《书谱》,既为草书名帖,亦为中国书法史上最杰出的书法理论着作之一,全文洋洋洒洒三千七百余言,珠流玉溅,处处闪耀智慧光芒。其文述书体源流、析书道妙谛,鞭辟入理,读来常令人有不尽慨。清人王文治论及孙过庭,曾作诗曰:“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未易论;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此诗可以说道出了后代许多书家的共同心声。



深识书者唯观神采:唐代书法家兼理论家张怀瓘  


张怀瓘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理论家之一。和孙过庭一样,他也是唐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中国书法理论的奠基性人物

张怀瓘在更广阔的艺术理论视野背景下对书法艺术进行了探讨和阐释。他认为,书法和文学一样,是可以“化育天下”的“不朽盛事”。与文学相比,“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定已见其心”(《文字论》)。”书法的图形语言表达,比文学更直接简约。他提出:一流的书法家应该“直师自然”,“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文字论》)”, “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从大千世界汲取各种生命和运动形式之美,化为变化无穷的笔墨语言,“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书议》)。真正的书法鉴赏应该是超功利的——“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只在精神层面交流……等等。以“自然本体论”为中心,张怀瓘从艺术哲学高度对书法艺术的本源、人生价值、社会意义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同时从技术、审美标准、历史评价标准等多维度,提出了相应的理论,编织了气势恢宏的理论自成体系,极富思辨性。在整个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可以说超越前人。因此学书法的人,不读张怀瓘书论,就不能说已经理解了中国文人的书法理想是什么。

喜怒窘穷一寓于书:唐代狂草大家张旭

草书发展到唐代,在东晋“今草”基础上又有飞跃发展。草书的字形进一步被打开,草书中汉字的实用信息传递功能进一步被消减,书法的抒情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一种与音乐相类似的通过汉字书写表现情感的纯艺术——“狂草”由此诞生。推动草书艺术走峰巅的,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人——大书法家张旭。唐代大文豪韩愈曾描述曰:“往日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唐人好以书饰壁,相传张旭经常是狂饮大醉,然后举笔“呼叫狂走,乃下笔”。甚至疯狂地“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因此他在历史上得了一个外号“张颠”。张旭的草书纵横奔放,气势凌厉,一如李白的诗,弥漫着一股盛唐时代特有的浪漫气息。这里凝聚着他一生的悲欢,也融铸着他一生的愤懑忧郁。时人以李白之诗、裴旻之剑、长史之草书为盛唐“三绝”。

鲁公变法出新意: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由于唐太宗的提倡,在唐前期的书坛,率以“二王”妍美书风为宗。至盛唐时代颜真卿出,“鲁公变法出新意”,书坛风气一。颜真卿早年从张旭学书,得笔法。他善于向民间书法学习,变法出新,自成一家。他的楷书,点画浑劲,体势宽博,被称为“颜体”。这里不但凝聚了有史以来书法笔法的各种体式美(如篆之圆、隶之方),而且融入了士大夫积极入世的理性精神;在传统理想人格与艺术形式之间,找到了一种和谐的形式。他的行书线条浑朴自然,字势奇逸,在书法史上也自成一家。颜真卿为悼念其在安山叛乱中牺牲的侄子季明而写的文稿《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我书意造本无法:北宋大书法家苏轼

苏轼是宋代大文豪,兼文学家、文艺理论家、书画家于一身。他早年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一生忠君爱国,但屡遭小人陷害,遭贬斥流放。胸中块磊,发而为翰墨,溢而为文章,为历代文人敬仰。苏轼的书法自成一家。他的楷书出于颜体,丰满宽博,骨丰肉匀,如“绵里裹铁”,个性特征明显,历史上称“苏字”。他的行书上承晋唐诸贤,而变化出新,率情而运,笔势跳宕,天真烂漫。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大家”。苏轼在书法理论上也很有建树。他认为:“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又称:“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黄庭坚称赞他:“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瘦金始祖——宋徽宗 


赵佶( 1082~ 1135),又称裕陵,即北宋神宗第11子宋徽宗。徽宗独好笔研丹青,图名射御,与王诜、赵今穰、吴元瑜、黄庭坚等交往。赵佶很喜爱书法,在位之年,尝召文臣辑成《宣和书谱》、《宣和博古图》、《宣和画谱》等书。并设立书、画、琴、棋院,亲自掌管画院,列他院之上,任米芾为书画学博士,用科举办法选举画家。诚然,对书画艺术起了推动和倡导作用。
《秾芳诗帖》

▲宋徽宗《秾芳诗帖》,楷书,27.2×265.9cm, 绢本,卷,后期风格,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秾芳诗帖》大字楷书,每行二字,共20行。这是赵佶瘦金体的代表之作。清代陈邦彦曾跋赵佶瘦金书《秾芳诗帖》:“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既是对这一诗帖的评赞,也是对“瘦金书”的艺术效果的很好概括。

赵佶善书,真书师薛稷、薛曜。自创一种瘦硬锋利的书法。疏朗劲逸的结体,如同屈铁断金”,自谓之瘦金体”,独具风貌。存世作品有:御书《千文》十体书、《洛神赋》;石刻有《大观圣作之碑》、《宣和御制化道文碑》;法书墨迹有《草书千文》《御书临写兰亭绢本》等。
      赵佶虽政治昏庸,穷奢极侈,疏斥正士,但其重视书画,自创“瘦金体”,对书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赵佶自创的“瘦金体”对后世影响颇大,直到今天临习书写瘦金书的还不乏其人。

《宋徽宗牡丹诗帖》

▲宋徽宗《牡丹诗帖》,纸本墨笔,纵34.8厘米,横53.3厘米,后期风格,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九、明清神笔——王铎


王铎( 1592~ 1652), 字觉斯,号嵩樵,别号痴阉、烟潭淦叟、痴仙道人等,为明末清初大书法家。河南盂津人,世称王盂津。明末书风竞尚姿媚而少奋发为雄的气概,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等,提倡取法高古,创书风振兴书坛的活动,当时呼之为“三株树”。

      王铎自幼博学好古,笃工诗文,善绘山水兰竹,精擅多体书法。真、行、草书初宗钟繇、二王,后师颜真卿、米芾,气势宏济博大,笔力遒劲雄健。明末清初时期,书坛乃笼罩着一片“崇董推赵”的气氛,书风呈现由拘谨渐临滞弱、婉约趋于媚俗的倾向。王铎大刀阔斧,顺应潮流,殊生慧眼,独具匠心,创出自家的险劲峻拔、苍郁敦厚、雄秀灵动的风格,独步当时。他的书法声誉与董其昌齐名,而其笔势气度,大有凌驾董书之概。传世作品有《拟山园刻石》等。

晚明的社会政治黑暗腐败,民生凋敝,社会矛盾尖锐,内忧外患丛结。恰恰是在这时,书坛英雄辈起。如果生活在汉唐盛世时代也许他们一生风平浪静,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在历史上足以光焰万丈。然而时势不然。李自成、张献忠揭竿而起,清兵大军压境。吴三桂、陈圆圆、剃发令、屠城令……瞬间天崩地裂,使文弱的书生也许一夜间立即必须做出一生选择。有的人慷慨赴节,成为万世讴歌忠义烈士;有的人不忍丢弃身家和荣华富贵,于是无可避免地历史又出现了一批灰头土脸的人。明末清初大书法家王铎,不幸赶上了这一时轮。他在明朝廷任要职,后降清。在《清史列传》里,就列入了缙绅引以为耻的《贰臣传》。这使他承古开新、大气磅礴、本已在历史的制高点超然独步的书法,因此而遭受历史蒙尘。



欢迎加入悟石书院書畫聯盟平台!

临走记得点下方拇指如觉文章不错,转发给更多朋友,传递咱的中国立场。


中医养生国医大师经方

内容来源于悟石书院,图片来源于文人空间,中科国腾编辑,版权归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中科国腾

                                     八字命理奇门遁甲六爻:casgtvac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中科国腾CASGTVAC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悟石书院】历史上的书法家有哪些发布于2021-04-22 08:5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