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在清代后期得以复兴,当时有“南郑北林”之说。“南郑”为扬州的郑簠,“北林”就是“林体隶书”的创始人、上庄镇蔡官屯村人林钟潢。

“林体隶书”主要在林氏后人中传承民国时期,林钟潢的孙子林汝助擅写“林体隶书”,名重一时。今天,林钟潢六世孙林钧鉴则成了“林体隶书”的世家传人。

林钧鉴,上庄镇蔡官屯村人,当代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威海和荣成市两级书法家协会会员。




5月的一天,记者驱车来到了上庄镇蔡官屯村,拜访 “林体隶书”的传承人、清代隶书大家林钟潢六世孙林钧鉴。

一个普通的村庄、一座普通的院落、一个笑容可掬的老人,三间小屋,简朴而宁静。这一切,与农村的其他人家并无两样,但是,当你进入屋中,你就会从墙上悬挂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农村难有的书气息。




林体隶书

隶书是两千年前汉代“规范字”,所以隶书又叫汉隶。“林体隶书”由林钟潢所创。

林钟潢,上庄镇蔡官屯人,生于1639,卒于1717年,清廪生,字西清,别号兰溪,善书,尤擅汉隶,胶东名家,据《中国美术家补遗辞典》记载,是光年间举人。著有《碑铭汇编》3卷。林体隶书当时享誉全国,其出版的《碑铭汇编》为学隶之士必备藏书。清代后期书法界掀起复古风潮,隶书得到复兴。“林体隶书”的创始人林钟潢当时与扬州的郑簠齐名,因此,清代隶书有“南郑北林”之说,其中南郑指郑簠,北林是指林钟潢,他们以隶书齐名,而闻名天下。由于当时的文化中心在南方,加之林钟潢成名后回老家威海继续潜心研究书法,在市面上很少流传他的书法作品。现在出版的不少书籍里只提郑簠而没有提到当时与郑簠齐名的林钟潢。好在他的后人几代传承,“林体隶书”并没有在书法的艺术长河里被埋没,而今终被人们发现。林钟潢以隶书成就显赫,严谨中有逸气,自成一体,一度成为中国清代隶书的领军人物,林氏子孙皆善隶书,因此被称“林体隶书”。




对“林体隶书”,书法界有着极高的评价。一篇文章这样写道:“林体隶书”讲究的是规矩俨然,而清灵飞动,儒气十足,既有古源宗法,又有灵犀独慧。书法讲究的是能把字写活,使抽象的线条富有生命力和运动感,如人们所说的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等等,有一种气韵。林体隶书,笔法在似不经意中的自然,垂形而又重势,使其书点画呆板之病尽去而逾显生动。




林氏后人多有习“林体隶书”者,涌现出不少书法名家。

林钟潢后人林汝助,便将“林体隶书”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地区碑刻牌匾多出其手。林汝助,字季峰,人品端正,勤学好问,乐于助人。他在继承“林体隶书”方面有较高造诣。1891年清军水陆两营在威海天后宫建码头义学,其担任威海码头义塾副教习(正教习系举人吕正恩),非常勤恳,因独树一帜,其民国年曾给少帅张学良当过老师




在张学良研习书法过程中,林汝助尤为重要。林汝助自幼深受其祖父清代隶书大家林钟潢的影响,得其真传,加上勤奋,书法功底自是不凡。张学良的书风形成,林汝助没少倾注心血。

林汝助的书法作品,刚中带柔,沉稳宁静,金石味浓,文气十足,淡然中带着几分意。

林钧鉴父亲林基祥,95岁高龄离世,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在练习书法。

隶书是一种和楷书有着不同用笔、不同解体的字体,若要写出书法的金石气、书卷气,必须和古人“对话”。大量存世的摩崖碑版、简牍帛书正是不说话的“古人”。林钧鉴曾回忆少时在旧书店见到汉碑石刻拓片的心情,那风蚀斑驳中凸现的浑朴静穆让人心灵震颤。

林钧鉴说,隶书成为当代书法创作的一大支点,这说明隶书正大气象、雄浑风骨、变化多样契合当代的审美要求。他认为,隶书创作入门的门槛较低,但若登堂入室一窥堂奥,必须静下心来揣摩体悟,悉心“问道”于古人。



潜研书艺

林钧鉴自13岁起练习书法,15岁后专攻“林体隶书”。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缀,夜以继日,彰显出林钟潢、林汝助一代大家的秉性,且为人谦和,不计名利,每至春节或者家有喜事者,林钧鉴都以祥隶书相赠,分文不收,周围乡里得其书法美者无数,赏识者越多,林钧鉴心里越是快乐。林钧鉴所习《千字文》,为林钟潢早年书写。几十年心摹手追,林钧鉴已能将《千字文》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终有钟潢的风范。上世纪70年代,他已临摹得非常逼真,后又经过几十年的研习,林钧鉴掌握了“林体隶书”的真谛,在干湿、燥润、布白、疏密、收放、灵动、对比方面更加随心所欲。林钧鉴说,“林体隶书”是以隶书为主体但也包含、楷、草书笔画的八分体,非常讲究燥润、虚实,粗细对比、蚕头燕尾等,较传统隶书区别很大,它具有集篆、行、楷诸体特点,用笔一气,求变化,重创新,横竖笔画极具金石味,更富有艺术感染力,间架结体,布白均匀,疏密有致,收放得当,气韵灵动,其书作以“字形方正、端正大方、潇洒灵动、圆润流畅”为突出艺术特征。在汲取钟潢先生“八分隶”之精髓的基础上,又赋予“林氏隶法”全新的内涵,荣成书法界泰斗张锡成评价林钧鉴先生的字体有灵气,堪称隶书典范。 




在隶书创作上,林钧鉴推崇“宗汉石法、尚简书意、取摩崖象”,将汉隶的“法意象”融于一炉,初步形成自家的隶字面目。林钧鉴从师之始,就没有囿于师门樊篱,而是在林钟潢创立的“林体隶书”基础上,直击古人,又能积极地吸收当代大家们的营养。林钧鉴说,每次进行创作前,他都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让笔情墨趣尽情表达出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刻的灵感启迪。而他对书法的节奏、韵味、用墨、章法等也颇有心得。他说,在节奏上,要讲究急缓抑扬,时卷时舒;韵味上,要今中蕴古,让传统的墨香散发出浓浓的时代气息;用墨上,要浓淡兼施,充分体现着墨的五彩光泽和迷人情趣;章法上,要深悟层次的变化,由点画的长短、大小、疏密、壮纤等丰富变化,形成千姿百态、飞腾跃动的奇妙画卷,给人以酣畅淋漓、变幻莫测的深层次艺术享受。


林钧鉴认为,隶书既是一种把握的书体,也是一种极难写好的书体,说它易把握,是因为隶书笔画较为规整简练,说他极难写好,也是因为它的笔画过于规整简练,难于“出奇造险”,不易“护短遮丑”,有人可能几天就学会隶书的笔画,但却一辈子未能把隶书写好,究其原因,终是没有领略“既要把握规律,更要破出规律”的要则。林钧鉴先生倾心研习书法,其着力之处重在架构、结体、章法三点。架构上,以“横粗竖细”为着笔初始,凡横画必摁笔铺毫,刻意夸张,以显粗重;凡竖画则提笔聚峰,细描淡写,轻纵于横。此种架构,加重了字形的扁平感,强化了书作的体积感和感染力。




结体上,林钧鉴以“饱满”为显著特征。无论是多画字还是少画字,都力求字体饱满方正。此法难度在于笔画少的字,在运笔上除要刻意加重加粗外,还要力求笔势变化的丰富多样。正如古人所谓“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令大”。如此结体,使通篇具有字形扁阔,体势开张,横平竖直,内紧外松,笔画匀称,疏密自然的特点。林钧鉴坚持每字每行端正笔直的传统布局,力求壁垒森严,以“字距小行距大”为布局主调,充分表现隶书横向取势、重横轻竖的特点。就连落款钤印也毫不马虎,一般署名以行草书体,钤以与款字大小协调,风格一致的印玺,以反衬隶书布白的严谨,避免布局板滞。通篇纵成列横成行的整齐排布,充分展现了隶书严谨华贵的章法阵容,给人以规整严美的视感。




本真情怀

林钧鉴先生为人低调、谦逊、宽厚,即便在“惜字如金”的书画商业化时代,却依然保持鲜有的淡泊名利之气。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书法。市城区各类书法班逐渐增多,随着知晓林钧鉴名气的越来越多,登门恳请林钧鉴合作办学校、办培训班的人逐渐多起来,提出要给林钧鉴高昂的报酬时,都被他婉拒了。他说:“钱不需多,够花就行。”书法既实用又有艺术品质,在内容上可以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在形式上可以表现点、线的结构与力度之美,是“无声之音”,是“纸上的舞蹈”,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凝聚了自然之灵气,最重要的是书为心画——它是心灵的艺术。林钧鉴所追求的,正是心灵的享受。



过去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落黑就睡,为的是第二天能有充足的体力从事农业劳动。但是,林钧鉴从不轻易放弃每个夜晚。他在昏暗的油灯下认真研习着每个字,从形态到韵。也许是身上带着文化的基因,在艺术的天地里,他更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研习书法丰富了林钧鉴的生活,也为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1968年,林钧鉴在生产队开拖拉机时,经常外出,不能像往常一样在家练习书法,可无论走到哪里,时间再怎么紧张,只要看到谁家对联上面的字好,他就停下来看一会儿,看时,手还在不停地摸索着写。他在25岁那年夏天写了四条屏,共计240多字,挂在墙上。第二天醒来,忽然发现墙上的四条屏没有了,后来在不远处的一个墙角找到了它们。原来,老鼠被墨香所吸引,便趁着他熟睡的当儿,把它们拖到了墙角。为了自己的书法作品不再被老鼠“侵犯”,林钧鉴买了个铁皮箱子。



林钧鉴曾在城里外甥家住过一段时间,但他并不喜欢城里的生活。他对记者说:“我在农村住惯了,就喜欢这里。我现在的生活比你们上班的还规律呢:早晨在村里散散步,吃过早饭后和乡亲们凑在一起,拉拉家常,中午喝点小后午睡,下午和晚上练练书法。”他说自己的一生中,唯有书法和美酒,不达到极尽情怀,绝不罢手,他说:“喝酒、写字、做人,都是一样的道理。”已届耄耋之年的林钧鉴,谈及以后,他说:“以前是因为喜爱写字,现在写字是想着传承,外甥和孙女都很喜欢写,写得也不错,孙女平时下班在家里写,周末就回来写,经过指点,已经非常好了,一定要将‘林体隶书’传承下去。”




林钧鉴先生居于田野,事于农耕,农事闲暇方得以研习书艺,是植根于广袤沃野,土生土长的农民书画家。正是淳朴敦厚的黄土风度与儒雅严谨的书门遗训的融合交汇,造就了他人品与书品的独特魅力,林钧鉴说,写字得练到最后,不能光靠技巧支撑。“一定要有字外功!”字外功,有天文地理,有人情世故,有世事洞明,有人间沧桑。识得字外功,方为好书家。而做好人,行好事,就是字外功中的一项基本功。正因为如此,他在荣成书画界和朋友圈里口碑好,人缘好。他一旦挥毫,就进入深然忘我的境界,屏气凝神,一丝不苟,尽显书家的谨严和对艺术的执着。




林钧鉴认为,一个好的书法家,应当是人品书品并重,以人品为上,书品为次,以追求真善美作为创作的方向和灵魂,把最优秀的书法作品奉献给社会。对于乡邻所求,他从不讲条件,有求必应。




论语》里说,一个知识分子人格的成长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林钧鉴读书不多,但是,长期研习书法,不能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中国文人的情怀。那是一种境界:一种铅华尽洗的淡定与从容;一种笃定的生活方式积淀下的大气与成熟。孔子说:“不忧不惧,是为君子。”意思是,自己内心做到欢喜、宁静、宽广,是君子渴求的。几世的传承,几代的耕耘,这已经超越了书法本身的魅力,中国的传统文化,书法绘画,如果都具有了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书法的传承和发展一定会后继有人,一定会发扬光大,一定会充满了希望。这,对于林钧鉴来说,正与此殊途同归。衷心地祝愿林钧鉴先生的书法艺术从百炼工纯走向更高的境界。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中国荣成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林中传古调浑然似云雷——记“林体隶书”传人林钧鉴发布于2021-04-22 11: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