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斌教授、主任医师为患者施灸近影



什么时候?是谁?提出了经脉理论。这是一个没有清晰明确回答的问题。但是,要研究经脉理论的内涵,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点。

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的通行说法是:“经络学说来源于医疗实践,其形成和发展,是与我国独特的医疗保健方法如针灸、按摩、气功等的应用是分不开的(李鼎主编《经络学》,1984)。”并将现存最早的经络理论,由原来的《黄帝内经》,推前到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1973年)和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1984年)的简帛医书(《足避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书》等)时代(沈雪勇主编《经络腧穴学》,2007)。据考古研究发现,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埋葬时间为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的埋葬时间是汉代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至文帝初年间(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70年),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墓葬年代相仿。这些出土文献,给我们断代研究提供了关键性的时间标杆之一。

由此可以推测:至西汉早期,“脉”的概念已经建立。但是,这些出土文献中并没有“经脉”名称的出现,也就意味着此时“经脉理论”还没有构建成熟。

 





 “经脉”首次出现在《史记》中

依据目前所见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经脉”作为专门的医学术语,最早出现在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所编著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经脉理论的构建和完善,与仓公淳于意关系最大。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详细记载了仓公淳于意(前215年~前140年)的学医过程和传承谱系,还转载了25个“诊籍”(即医案)。从这些史料中,可以发现仓公淳于意构建经脉理论的过程。

《史记》记载,仓公淳于意师从公孙光、公乘阳庆、和其他数位老师,分别从这些老师那里获得了不同的传承。如从公孙光那里,学习了《化阴阳》《传语法》等;从公乘阳庆那里,学习了《黄帝脉书》《扁鹊脉书》《脉书上下经》(有指《脉书》和《上下经》两书)《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接阴阳》等;其他数位老师的学习,内容不详。由此可以发现,仓公淳于意学习了不同流派的《脉书》,这为他构建经脉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史记》还详细记载仓公淳于意传授弟子姓名和内容。其中有:传授宋邑《五诊》;传授高期、王禹有《经脉高下》《奇络结》;传授马长、冯信有《案法》《逆顺》《论药法》;传授杜信有《上下经脉》《五诊》;传授唐安有《五诊》《上下经脉》《奇咳》《四时应阴阳重》;传授平的内容不详。这里,至少有四位弟子的传授中出现了《经脉》的内容。

从淳于意学医师承,到其传授医学,可以勾勒出仓公淳于意脉学的传承谱系。这个传承谱系,给我们展现了由“脉”到“经脉”的演变。作为《史记》中仅有传纪的两位医家之一,仓公淳于意在世时间与司马迁很近,史料的可信度是很高的。因此,“经脉”理论,最大可能是由西汉名医仓公淳于意所提出并构建。






淳于意是如何构建经脉理论的?

“经脉理论”是淳于意的原创还是其他医家构建,仍然需要更多的史料来佐证。但是,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全篇《诊籍》的“经病”“经主病”以及5次提到“络脉”来看,淳于意对经脉、络脉理论的把握是很娴熟的。“经脉”替代“脉法”“脉书”等,提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经脉”概念出现、“经脉”理论产生,就在此时发生了。我们还可以从淳于意的临床诊察、病症分析和临床治疗等方面,进一步探密仓公淳于意构建经脉理论的过程。

首先,淳于意引用《脉法》分析病情。淳于意留下的25个医案,有9处引用《脉法》进行病症分析。从长沙马王堆汉墓、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等出土的古医书看,《脉法》当可能是《脉书》的内容之一。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在这里有了对话和交流。


其次,淳于意精通四诊,尤其重视诊脉。从25个医案中,有20例患者均采用诊脉,符合其“必先切其脉乃治之”的思想。淳于意重视诊脉的实践,必将积累丰富的诊脉知识和感性体验。其诊脉部位主要有:“脉口”“左口”“右口”“太阴脉口”“太阴之口”“右脉口”,以及“乳下阳明”“肝与心相去五分”“三阴俱抟”“蹶阴有过则脉结动”“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大识其病所在”等,另外还有2个医案分别提到“番阴脉”与“番阳脉”,同时提到“番阴脉入虚里”“番阳入虚里”的记载。淳于意所用诊脉方法,有“寸口诊脉法”“遍诊脉法”“虚里脉法”等。这些诊脉方法的综合运用,也为进一步探索脉象与病症、尤其是远隔部位病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可能。第三,淳于意还运用经脉的内外、上下联系,进行病症分析。如齐侍御史成“头痛”案,除了通过脉象判断病主“在于肝”,并从经脉循行分布上分析病候,有“热上则熏阳明……热气已上行,至头动,故头痛”,阳明脉上联系到头面,故有此例为“阳明头痛”案。结合经脉理论,尤其是经脉循行所过部位,进行病症分析。类似的病候分析思路,还见于多个案例。不同部位之间病候的相关性和联系,也为探索不同部位之间的联系,也为建立和运用经脉理论,提供了临床实践资料。


第四,淳于意还提出了“经病”“经主病”“络脉有过”“络脉主病”等。淳于意运用“经病”和“经主病”,表达了病位较深、程度较重的性质和状态。当经主病时,病在“筋髓”,则很容出现“人则去”的严重后果;也会出现“时参击并至,乍躁乍大”的脉乱之象。出现“经病”“经主病”的概念,则与“经脉”“经脉主病”的理论相去不远。而“络脉有过”“络脉主病”等概念,也见于医案

第五,运用经脉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在淳于意医案中,除了药物等治疗外,还7处(5个医案,2个误治)针对“脉”进行砭灸治疗的记录。这些记载提示:淳于意已经有明确针对足少阳脉、足蹶阴之脉、足阳明脉、足少阳脉口、少阴脉、左阳明脉等进行针刺或者艾灸等治疗,对于这些脉分布部位的认识应该是清晰的,而且具有“脉口”兼有诊断和治疗的职能。一些治疗部位,虽然也已经进行针刺等操作,但还没有经脉的归属,如“足心”等。针刺时,可以针对一条脉或者一个部位,也可以有不止一个治疗点,如“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刺其足心各三所”等。在针刺或者艾灸治疗中,还注意区分左右,如“病龋齿,……灸其左阳明脉”。

由此可以发现,仓公淳于意是在传承多个流派《脉书》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中对于病候的分析、临床诊察以及治疗等方面的经验积累,提出并构建经脉理论的。

 




 

淳于意构建经脉理论的时间考证

司马迁曾有“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感叹,作为与扁鹊并列记载在《史记》中的医家,淳于意在脉学方面的造诣,在当时也是巅峰级的。仓公淳于意构建经脉理论,是得到淳于意25医案佐证的。

淳于意医案是以“奏章”的形式以答汉文帝诏问的一部分。这个奏章包括了淳于意学医经历、行医经过和主要病案、授徒情况等。据沈澎农(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年)考证,淳于意的答问(“奏章”)很可能发生在汉文帝13年至14年间(前167或前166年),距司马迁编撰《史记》约早60~70年。司马迁于太始元年(前96年)任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因此,淳于意25则医案,虽然由司马迁选择并记录在《史记》中,原创的可能较小,应当是抄录淳于意答复汉文帝的奏章。

因淳于意在当时的医学影响力,司马迁将其与扁鹊齐名列传。从司马迁的记载可以发现,淳于意很好地继承了上古脉法的思想,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加以验证、运用,而且还有创新性地发展。其中“经脉理论”的构建和完善,应该是由淳于意在中年到晚年时期完成的,大约在公元前170-公元前140年间。

张建斌教授,一个会看病、爱研究、热心教书的针灸人。入行三十余年,前半程在医学院历练,后半程在中医药大学纯化。秉承“澄江针灸学派”之范式,全方位审视中医针灸理论,多角度探索其临床运用。曾主编出版过《十二经脉理论临证指要》《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or depression》《中医古籍珍本集成·针灸推拿卷》《针灸推拿学专业导论》等著作。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针灸推拿学博士生导师。







经络是什么?这是一个令中医学界内外广泛关注、但却也是最令人困惑的课题之一。目前,对于经络是什么,已经有了近百种的回答,但是却依然没有一致的共识。同样面对经络是什么的问题,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科的张建斌教授,以学时史和学科史为视角,化了十余年的时间,对经络进行了系统梳理,其编著的《经络千古裂变——理论演变轨迹与临床应用范式的断代研究》(简称《经络的断代研究》)日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购书中医养生中医理论左下角“八字命理六爻”。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澄江针灸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经络理论断代研究张建斌:谁构建了经脉理论发布于2021-05-05 22:16: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