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我们分析了刘邦打败项羽而得天下的性格因素,这一集我们来说项羽。
 
司马迁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历史哲学家,明知他的巨著《史记》最终会让汉武帝过目,但是他不惧触犯颜,毫不隐晦的表达了自己的历史哲学观点:项羽虽败但仍然是一位大英雄,故而将项羽传记以“本纪”单列,甚至放在了汉高祖刘邦《高祖本纪》前一章。
 
01
 项羽具备的明显优势
 
1、个人魅力。项羽不仅人年轻,而且出身高贵,武艺高强,性格豪爽,典型的“高富帅”。与之相比,刘邦确实卑微、寒碜,不务正业,街头小混混一个,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一个,都叫他刘季(刘三或刘四),得天下后才取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刘邦”。
 
2先天优势。项羽家世显赫,便于起事。项羽祖上一直为楚国大将,其祖父更是楚国名将项燕,到他这一代虽然开始没落但是离家族最得势的时期毕竟只相差一代。
 
二十出头其小叔叔项梁就带着他造反创业,期间有多次都是因为项家乃名门之后而被推举为盟主或者首脑,占尽了政治优势。
 
3、有优秀的引路人和跟随者。有小叔叔项梁这样的人物带领他成长。
 
项羽父亲虽然过世得早,但是叔叔项梁一直把他带在身边,创业之初更是带着他历练,使其逐渐走向成熟,起事的八千亲兵也是项梁交给他的。
 
而最初跟随刘邦的是一些什么人呢?犯人。这里很有必要交待一下。
 
刘邦做亭长时,一次押解一帮犯人,途中不断有犯人逃跑,刘邦一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干脆找到一个地方把犯人的捆绑全解了,并摆上好好肉。
 
对大家说:
 
“今天,我们好好吃一顿,完后就散了……”
 
犯人们一头雾水,简直懵了……
 
刘邦继续说
 
“一路上你们都想方设法的逃走,我又不忍心杀害你们,等把你们押解到位时,估计也就跑得差不多了,我的命自然也就没有了……”
 
犯人们一听,还有这样的人,多数都愿意留下来跟着他一起混。
 
要是换做项羽,估计多数人都是脑袋搬家。
 
从上述1-3点可以看出,他们的起点完全不一样,刘邦较项羽相差十万八千里。
 
4、项羽的威名是一战一战打出来的。
 
项羽24岁跟随叔叔项梁起义,历经百战。最出名的战役是巨鹿(今河北平乡)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两个著名的成语便来自这场战争:
 
作壁上观:当时楚弱秦强,双方兵力约为1:4,且秦主将是名气与白起、蒙恬齐名的章邯(项羽的叔叔项梁便死于章邯之手)。参与与楚国共同作战的诸侯各国军队最初均为“围观”者,作壁上观。
 
破釜沉舟:在诸侯军队“作壁上观”的情形下,项羽的英雄本色得以充分体现——“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楚军以一当十,历经九战掌握战局,是时,诸侯各国军队才倾巢而出,迅速歼灭秦军。
 
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项羽威名震天下。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如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阵仗:诸侯各国将领来到项羽军营大门后,都不敢站着走进去,只能低着脑袋跪着前行。
 
而刘邦,“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最喜欢说的一句是“为之奈何”(那该怎么办)。从“显而见”的个人能力上,刘邦似乎不能望项羽之项背。
 
5、都入关中时,项羽军队40万,刘邦10万。
 
兵力比较倒是其次,关键是气势上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天下将姓项几乎成为当时共知——除了项羽的最大谋士、其亚父(干爹)范增外。
 
02
如此优势下项羽为何失败
 
 
我们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论述。
 
01 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
 
由于项羽的鼠目寸光,致使他在政治上犯了两大致命错误:
 
1、杀子婴、烧阿房、屠咸阳
 
在上一集中,我们交待了刘邦先入秦国都城咸阳后“约法三章”“秋毫不犯”并且善待已经投降的秦国末代皇帝子婴。
 
“好酒及色”的刘邦虽然很想在阿房宫住一住,享受一下美食、美色,但是终究还是忍住,住回了军营。也正是因为这一举动,范增断定刘邦“其志不在小”,必将是项羽最大的竞争对手,因此才在“鸿门宴”上非杀死刘邦不可。
 
而刘邦让出咸阳后,项羽是怎么做的呢?“……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高下立判!
 
此处,一则题外话向大家交待一下。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研究,他认为,刘邦入咸阳后,萧何做了两件他作为“后勤主管”的份内要事:第一,收集秦国户籍资料(以便刘邦得天下后使用);第二,派专人守护阿房宫中秦始皇收集的大量书籍、文献。
 
可惜,阿房宫被项羽这个武夫一把火给烧了。因此,南师认为,秦始皇并没有“焚书”,他只是将一些他认为不宜流传的书籍收藏在了阿房宫,真正焚书的是项羽。
 
    2、放弃咸阳而东归
 
项羽占领咸阳后,有人提出,咸阳是一个好地方,长期为秦国首都,更可以辐射中原,“可以霸”,应该定都于此。
 
这位楚霸王说了一句什么话呢?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论出身,刘邦这样想似乎倒还合情合理,这与项羽高贵的出身确实不相符。难怪此话一出,马上就有大臣说道:“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被项羽知道,立马将言者扔进了油锅。
 
这里,两个成语又与项羽密切相关:衣锦夜行、沐猴而冠。可惜都是贬义。
 
就这样,项羽带着在阿房宫搜集的财宝、美女,一车车浩浩荡荡的回到了起家的地方彭城(今江苏徐州),过起了属于他的“贵族生活”。
 
而刘邦呢,正如上集所说,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野心,私底却开始密谋天下。
 
二人的政治格局天壤之别!
 
02 刘邦能屈能伸,项羽匹夫之勇
 
作为一个“好酒及色”的小混混登场的历史人物,刘邦的韧性极强,从他的行事风格来看,他虽没有读过《老子》,但是深得老子《道德经》的真谛:处处显弱,从不示强。
 
一次,两军对垒,项羽在军前架起油锅,并将抓获的刘邦父亲捆绑在油锅旁边,对刘邦说:
 
“你要不认输我就把你父亲扔进油锅给煮了!”
 
这事儿换做谁来恐怕都不好应对。
 
可刘邦举重若轻、轻描淡写就给化解了:
 
“我们同在怀王手下做事时,约为兄弟,战场上也总是联袂东突西进,互为首尾。因此,我父亲就是你的父亲,煮熟后可别忘了分我一勺肉羹……”
 
自负了得的项羽同刘邦比“无赖”那不是小巫见大巫龙王面前耍宝吗?
 
项羽见此计不成,又对刘邦说:
 
“楚汉相争已有年月,苦了将士、惨了百姓,干脆我俩单挑定输赢吧!”
 
难怪一说到项羽,韩信就是这么四个字“匹夫之勇”!
 
刘邦一听:
 
“你要单打独斗,那我只有溜之大……”
 
说完,拍马便往自己军中逃去。
 
项羽随即弯弓搭箭,一箭射向刘邦,正中刘邦后胸。刘邦随即弯腰扶住脚跟,并大叫道:
 
“妈的,射到老子脚了!”
 
这就是成语“射胸扪足”的出处。怕影响自己军队的军心、反而鼓舞了项羽军队的士气,故意说射到自己的脚。
 
这可是瞬间的突发事件,刘邦的反应完全也是一种出于本能的反应,足见刘邦骨髓里蕴含的大智慧,这是项羽无法相比的。
 
再说楚汉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当项羽已经处在四面楚歌境地时,作战间隙,项羽对自己做了总结:征战8年,作战无数,几乎从未吃过败仗,同刘邦打了五十来仗,大战役从未败过,但是如果就是这一仗就要彻底定输赢,那就是“天亡我也”,而非自己不能战。
 
于是再次披坚执锐,告诉残存的将士:
 
“你们看着,看我是怎样拼杀、如何痛宰这帮崽子的……”
 
是,你很能拼杀,可是你是统帅、是主心骨、更是精支柱,你这样不要命的显示自己个人的勇猛,哪怕你杀了对方一千一万,那不也累都把你累死了,又有什么用呢?
 
典型的匹夫之勇,也是让韩信最看不起的地方。
 
03 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小
 
上集我们提到,刘邦为了战略上的胜利,是非常舍得的:准备围歼项羽时,韩信你不是要“假齐王吗”,我封你真齐王;彭越你要哪块地、想在哪里做王就直接告诉我,完全满足你;给陈平四万两黄金贿赂、瓦解项羽部下,随便你怎么花,我不管不问,你也不用填单据报销;当面被郦食其骂了,立马笑嘻嘻待为上宾……
 
这些,都是大气度。
 
而项羽呢?举个最典型的例子。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困在关中后,张良告辞。因为张良是韩王韩成的人,当初因为韩王看好刘邦,就把张良“借”给刘邦使用。秦国已灭,因此张良此时得回到韩王身边。
 
可就是因为这么一个事,项羽在封诸侯时倒也封了韩王,可是不让他“之国”(到自己的地盘当王),而是困留在彭城。那这个王还是一个王吗?不仅如此,最后还找一个机会把韩王杀了。这彻底激怒了张良,张良随即奔赴刘邦,死心塌地的辅佐刘邦,与项羽为敌。
 
04 刘邦心狠手辣,项羽滥杀无辜
 
项羽有一个很不好的毛病,喜欢“坑人”“屠城”。我数了一下《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明确记述他坑杀降军和屠城各有三处。坑杀得最多的一次就是秦将章邯率领投降的20万秦军,屠城最厉害的一次就是秦国首都咸阳。既然是“屠城”,那就不是只杀军人,见谁杀谁,名副其实的奸淫掳掠。
 
如此滥杀无辜,岂有善报?
 
刘邦从来没干过这样的事。
 
但是刘邦确实也是一个心狠手辣的角色。不过他的杀戮完全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比如杀彭越、诛韩信这样的重要角色。按照我们普通人的观点,这两个人确实也死得有些冤枉,但是在刘邦眼里为了他刘家的大汉江山,这两个居功至伟的异姓王爷必须死。我们很难说这种“心狠手辣”对与不对,站在刘邦帝王角色来讲,或许他就是对的。
 
就似后来刘邦的孙子汉景帝刘启在想方设法杀周亚夫前问以太子身份监国的汉武帝刘彻的一句话:
 
“你镇得住他吗?”
 
(名将周勃之子周亚夫因平定“七国之乱”而担任汉朝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一职,因居功自傲又飞扬跋扈被称为“跋扈将军”。)
 
在“杀人”这块,项羽有一个很奇怪的性格特质,那就是喜欢“群体性杀人”,而且杀人不眨眼,前面的“坑杀”也好,“屠城”也罢,都是如此。但是他极少因为某一件事情而杀一个人,比如战场上杀死与他情同父子的叔父项梁的章邯他不仅没有杀,还给封了王。这又与刘邦有很大的不同。
 
笔者很想搞明白其中原因,正在收集各方面史料。
 
03
  四首诗的品味
 
其一: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项羽与刘邦决战前的“绝命诗”,读起来颇为悲怆,也是项羽一生性格的写照:儿女情长、将失败的责任归为天意。
 
纵横驰骋八年有余,英勇无敌,可最后连自己最亲密的宝马和爱人都保不住了……。
 
虞姬也很悲伤,眼含热泪,起而舞剑,边舞边歌,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自刎身亡,好不悲壮!
 
其二: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战败项羽大致一统华夏后,内乱频仍,在这首诗创作的前几年,新建的汉帝国相继经历了燕王臧荼、韩王信、陈豨的叛乱。
 
这首诗是他亲自率兵铲除能征善战的英布叛乱后,借道回家乡与乡族同宴时写的。表露了其南征北战一统华夏和连年平乱的不易,同时对北方匈奴的虎视眈眈心存忧虑。
 
没有项羽的豪气干云,但是处处显露着大格局。
 
因此,项羽虽出身高贵,但在精神境界上完全与“好酒及色”“小混混”出身的刘邦不在一个段位,这也颇值得我们后人玩味,“时势造英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不欺人也。
 
如果没有当时的“时势”,如果刘邦没能顺势而起,恐怕刘邦一生也就是一个酒色之徒。故而,一个人的造化,一定是在场景中展现。
 
其三:题乌江亭(唐·杜牧 )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是杜牧游历乌江亭,缅怀项羽而做的一首诗,意思很简单,诗人认为项羽在可以渡江而逃的情形下不该自尽,而是应该忍辱负重保住性命,回到江东后如果能真正汲取失败的教训,以江东天时地利人和为凭借,东山再起,重新与刘邦一较高下也为未可知。
 
这是一种对项羽理性的审美,我想很多男性同笔者一样都赞同杜牧此观点。可惜,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输不起”,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
 
其四: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作于靖康之乱后,其时,金人南下,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而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出任建康知府时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国耻和家耻令李清照深感悲愤,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写下了此诗。
 
抛开李清照的隐喻不提,这是女性爱慕英雄的典型审美。因此,项羽绝对是多数女性心目中的完美英雄——大战将至,明知即将赴死,但是在死前还能与爱人“对酒当歌”抒发对女人的爱和不舍,这,是让女人心醉和神往的。
 
    刘项二人都是大英雄,一个悲壮一个丰满,一个是“力量型”的本色英雄,一个是“时势型”人文英雄。悲天悯人是人之常情,因此历史上对失败者项羽更多充满了同情,而对胜利者刘邦则多了几分苛责。
 

二十四史两汉风云,项羽,刘邦,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十四史,两汉风云,项羽,刘邦,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十四史,两汉风云,项羽,刘邦,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二十四史,两汉风云,项羽,刘邦,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地址:《趣说二十四史》之《两汉风云》第8集:项羽因何在大好形势下败于刘邦发布于2021-05-06 17: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