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注本二十四史·新五代史》前言

       

 《今注本二十四史·新五代史》项目组


    

      

 


 

    《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纪传体史书,《新五代史》虽然篇幅不大,仅记述了五代十国短短数十年的历史,却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在编修宗旨、成书经过等方面均有别于其他正史,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和历史研究价值。
             


  一  《新五代史》成书经过



    《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撰,共七十四卷,计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世家十卷、十国世家年谱一卷、考三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述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共五十四年的历史。初名《五代史记》,后人为区别于薛居正《五代史》,故而称欧史为《新五代史》,薛史为《旧五代史》。
     开宝六年(973),宋太祖命薛居正监修五代史,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昉、李穆、李九龄等同修。此次编修多取材于五代实录及范质《五代通录》,编纂方法仿照《三国志》,内容按照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次序各由本纪、列传两部分组成,一朝一史;以五代时期诸割据政权入《世袭列传》《僭伪列传》,契丹、吐蕃、回鹘等入《外国列传》。另有天文、历、五行、礼、乐、食货、刑法、选举、职官、郡县等志。薛史修成后,时人对其“实多漏略”“义例无次”多有不满,要求重新修定或别加撰著的意愿愈发强烈。
    欧阳修于宋仁宗景祐年间任馆阁校勘期间开始编撰《新五代史》,约成书于皇祐五年(1053)。欧阳修采取的编修方法,柴德赓称为“既仿《春秋》,又学《史记》。仿《春秋》是指褒贬议论,学《史记》是指编纂方法”(《柴德赓点校新五代史》前言)。欧阳修不仅改变了薛史五代分书的写法,而且打破了朝代界限,按照时间顺序将本纪、列传分别排序,列传分立《家人传》《臣传》;同时别立《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其余一人事多朝者入《杂传》。十国史事入《世家》,并年谱一卷。契丹、奚、吐谷浑、达靼、党项、突厥、吐蕃、回鹘、于阗、高丽、渤海、新罗、黑水靺鞨、南诏、牂牁蛮、昆明、占城等入《四夷附录》。欧阳修改“志”为“考”,仅作《司天考》《职方考》,记叙天文地理,他认为“五代礼乐文章,吾无取焉”(《新五代史》卷五八),故其他典章制度则付阙如。
     宋宗熙宁五年(1072),欧阳修去世后,其家人将《五代史记》奏上朝廷。宋人晁公武称,“永叔没后,朝廷闻之,取以付国子监刊行”,熙宁十年五月,“诏以欧阳修《五代史》藏秘阁”(《郡读书志》卷二上)。当代学者尾崎康、唐雯等皆认为,熙宁十年后,《新五代史》即被刊刻,此后大抵有刻本、国子监校勘本、抄本盛行于世。
     鉴于对薛史“繁猥失实”的批评,欧阳修对于五代“非干大体”之史实,“尽宜删削,存其大要”(《文忠集》卷六九)。欧阳修重修五代史旨在发微《春秋》明义,书写取法《春秋》之“寓褒贬,别善恶”,如别立《死节传》《死事传》《义儿传》《唐六臣传》等,另外他在叙述战争时使用“攻”“伐”“征”“讨”等字,严格区分,皆体现了“褒贬善恶”。书中注文阐明了欧阳修对于史实的选择标准:如帝纪,“自即位以后,大事则书,变古则书,非常则书,意有所示则书,后有所因则书。非此五者,则否”;兵事,“五代乱世,兵无虚日,不可悉书。故用兵无胜败,攻城无得失,皆不书”(《新五代史》卷二);命官,不书,“非常而有故则书”(《新五代史》卷三)。州县废置,见《职方考》,“惟京都则书”(《新五代史》卷二);游幸宴乐,“游幸若不过度,则小事也,皆不书,惟庄宗及晋出帝之世则书者,著其过度耳”(《新五代史》卷六)。文末论赞,以“呜呼”开头,发表议论。
     欧史以薛史为蓝本,一方面尽量简化薛史之文,另一方面杂采诸书,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五代史阙文》《九国志》等,特别是笔记小说,如《北梦琐言》《玉堂闲话》《洛阳搢绅旧闻记》《南唐近事》《江南别录》《江南野史》等,增加新内容的同时,做到事增文省。另外,据胡峤《陷虏记》、高居诲《使于阗记》等补充了契丹、于阗的史实。清人王鸣盛曾就采择史料方面比较新、旧《五代史》,“欧史喜采小说,薛史多本实录”,“大约实录与小说互有短长,去取之际,贵考核斟酌,不可偏执”(《十七史商榷》卷九三)。比如,《梁太祖实录》与薛史《全昱传》均未载朱全昱博戏诋斥之语,欧史据小说补入。王鸣盛评曰:“欧公采小说补入最妙,然则采小说未必皆非,依实录未必皆是。”(《十七史商榷》卷九三)
    《新五代史》成书并流行于世后,逐渐取代了《旧五代史》的地位。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诏“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金史》卷一二),《旧五代史》的地位更趋下降。明代以降,《旧五代史》罕有流传。清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之时,邵晋涵等馆臣从《永乐大典》中将《旧五代史》辑出。此后二书并行于世。
     《新五代史》成书后,因删繁就简,法言词约,受到学者好评。如王鸣盛赞扬《新五代史·职方考》“虽简略,然提纲挈领,洗眉刷目,此则欧公笔力,非薛史所能及”(《十七史商榷》卷九六)。清人赵翼亦称赞《新五代史》选材“虽多据薛史旧本,然采证极博,不专恃薛本也”,叙事“则直书其事……薛史全据各朝实录,而不复参考事之真伪,此欧史之所以作也”,文字“欧史书法谨严”,“欧史纪传各赞,皆有深意”,总体上“虽不及薛史之半,而订正之功倍之,文直事核,所以称良史也”(《廿二史劄记校证》卷二一)。



二  《新五代史》现存版本



    《新五代史》自问世后屡被刊印,目前现存宋元本十部,关于《新五代史》宋元版本的研究成果可参考尾崎康《正史宋元版之研究》、唐雯《〈新五代史〉宋元本溯源》、鲁明《点校本〈新五代史〉修订本初稿刍议》等。宋元版本系统现存五种:
     1.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初刊本(存卷一至卷一四),其中卷一至卷一二原系傅增湘旧藏,卷一三、卷一四系周叔弢旧藏,后二本皆归国家图书馆,今合为一本。
     2.台湾“国家图书馆”所藏南宋初刊明清配补本,系杨守敬自日本访得。
     3.南宋庆元年间刊曾三異校本。因卷一八后有“庆元五年鲁郡曾三異校定”一行,另有数卷后刊“鲁郡曾三異校定”一行,系南宋庆元间曾三異校订本。百衲本据傅增湘所藏该本影印。
     4.国家图书馆藏元大德间宗文书院刊明修本。此本系大德九路儒学刻本之一,传世有五本,皆系元明递修本。《中华再造善本》曾据以影印。
     5.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南宋刊元修本(存卷四三至卷四五,卷四八至卷五〇)。尾崎康考证该本系南宋中期刊本。
     《新五代史》明清本版本系统主要有:
     1.明万历四年(1576)南监刊本;
     2.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北监刊本;
     3.明嘉靖汪文盛刊本;
     4.明崇祯三年(1630)毛晋汲古阁刊本;
     5.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刊本;
     6.清同治十一年(1872)湖北崇文书局刊本;
     7.清宣统三年(1911)贵池刘世珩玉海堂影刻南宋刊本;
     8.清四库全书诸本。
     目前,《新五代史》的各个版本分藏于海内外诸多机构。域外所藏机构中,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的藏本数量较为丰富,且已对外公开,包括元宗文书院刊本、南监本、北监本、汪文盛本等,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此外,日本还藏有和刻本《五代史》七十四卷,为明杨慎评、锺名臣订,日本堀正修校、村濑之熙重订,安永二年(1773)刊、文化十年(1813)大阪前川嘉七等补刊。
     目前学界通用版本为中华书局点校本。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华书局承担了点校本二十四史的组织和编辑工作。1964年4月,柴德赓从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借调至北京,协助陈垣点校《新五代史》。1971年,《新五代史》点校工作转由华东师范大学承担,于1974年12月出版。原点校本以百衲本影印元覆宋庆元本为底本,同时参校了明清诸本。2015年,由陈尚君为修订主持人,复旦大学承担的中华书局修订本《新五代史》出版。此次修订,仍采用百衲本为底本,以国家图书馆藏宋本、台湾“国家图书馆”藏宋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宋本、宗文书院本为通校本,同时参校南监本、北监本。



三  今注本《新五代史》的编纂特点



     其一,今注本《新五代史》集标点、校勘、考订、注文为一体,是一部具有全新特点的整理本。在校勘方面,今注本以百衲本为底本,以中华书局点校修订本、宗文书院本、殿本为通校本,在充分尊重并吸收中华点校本校勘成果的基础上,补充中华点校本未出校记之处。如卷三九《王处直传》,底本作“闭门不复出”,宗文本、殿本皆作“闭城不复出”,今注本据宗文本、殿本出校;卷四四《刘知俊传》,底本作“攻兴元”,宗文本、殿本皆作“使攻兴元”,今注本据宗文本、殿本出校;卷四六《安重霸传》,底本、宗文本作“秦川花木”,殿本作“秦州花木”,今注本据殿本出校;卷四八《高行珪传》,底本作“军兵于佗所”,宗文本、殿本皆作“库兵于佗所”,今注本据宗文本、殿本出校。
     其二,今注本《新五代史》发现了以往工作中的点校失误,并据实纠正。如中华点校本《新五代史》卷二四《安重诲传》:“重诲怒,未有以发,乃遣其嬖吏韩玫、副供奉官乌昭遇复使于鏐。”不确。唐五代“供奉官”泛指侍奉皇帝左右的臣僚,亦为东、西头供奉官通称,无“副供奉官”之说。又乌昭遇使还,为韩玫谮于安重诲而死,《新五代史》卷六《唐明宗纪》载天成四年(929)“九月癸巳,杀供奉官乌昭遇”。因此,此行当以供奉官乌昭遇为正使,韩玫为副,故“韩玫副供奉官乌昭遇”不当点断。又如中华点校本《新五代史》卷四一《雷满传》:“是时,澧阳人向瓌杀刺史吕自牧据澧州,而溪洞诸蛮宋邺昌、师益等,皆起兵剽掠湖外。”此处“宋邺昌、师益”恐误。据《新五代史》卷六六《楚世家》:“朗州雷彦恭召吴人攻平江,许德勳击败之。(马)殷遣秦彦晖攻朗州,彦恭奔于吴,执其弟彦雄等七人送于梁。于是澧州向瓌、辰州宋邺、溆州昌师益等率溪洞诸蛮皆附于殷。”《通鉴》卷二六七开平四年(910)十一月壬午条注引《湖湘故事》:“吕师周斩潘金晟于武冈,其年十月十一日,辰州宋邺、叙州昌师益一时归投马氏。”同书卷二六八干化二年(912)正月戊寅条:“辰州蛮酋宋邺、昌师益皆帅众降于楚,楚王殷以邺为辰州刺史,师益为潊州刺史。”可见,中华点校本“宋邺昌、师益”当为“宋邺、昌师益”之误。今注本已据实纠正。
     其三,今注本《新五代史》工作重点为名物、典章制度的疏解注释与史实的纠谬补阙。今注本对五代时期人名、地名、职官、礼制、风俗等专有名词作出注解,特别是对过去未有注释、难以理解、极出错的名词进行了笺注考证。在此过程中,参考了《中国官制大辞典》《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资治通鉴大辞典》《宋代官制辞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敦煌学大辞典》等,并吸收了学界对《新五代史》的校勘和研究成果,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国内外五代史研究成果,在保证校注学术性的同时,为读者提供了阅读与研究的学术索引之便。如《新五代史》卷四“落落”,今注作“人名。李克用之子。时为铁林军使,将铁林小儿三千骑薄于洹水,与葛从周部作战失败,为葛从周部将张归霸所擒,朱温命将落落送于罗弘信斩之。事见《旧唐书》卷一八一、《旧五代史》卷二六、本书卷二二”。《新五代史》卷八“广评侍郎”,今注作“高丽王朝官名。广评省(仿唐尚书省)副长官,协助广评侍中总领百官。品秩不详。详见龚延明《高丽国初与唐宋官制之比较——关于唐宋官制对高丽官制影响研究之一》,《韩国研究》第一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4页”。再如《新五代史》卷五四“起居”,今注作“朝会礼名。即‘群臣五日一随宰相入见内殿’,或称‘内殿起居’‘五日起居’。后唐时于洛阳中兴殿举行。按,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四月即位,五月初三下诏设立五日起居。参见《册府》卷一〇八”。


四  今注本《新五代史》的校注分工



      本书由纪雪娟主持校注工作,朱义群、黄晓巍、孙方圆、王荣彬、陈久金等共襄其事。全书由陈智超先生审订。
     纪雪娟,博士,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古代史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宋史、域外汉籍。在本书中承担的部分为:《梁本纪》(卷一至卷三)、《梁家人传》(卷一三)、《梁臣传》(卷二一至卷二三)、《死节传》(卷三二)、《死事传》(卷三三)、《一行传》(卷三四)、《义儿传》(卷三六)、《伶官传》(卷三七)、《宦者传》(卷三八)、《四夷附录》(卷七二至卷七四),共16卷。同时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
     朱义群,博士,任职于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研究方向为宋史。在本书中承担的部分为:《汉本纪》(卷一〇)、《周本纪》(卷一一、卷一二)、《汉家人传》(卷一八)、《周太祖家人传》(卷一九)、《周世宗家人传》(卷二〇)、《汉臣传》(卷三〇)、《周臣传》(卷三一)、《杂传》(卷三九至卷五〇,卷五六至卷五七)、《职方考》(卷六〇),共23卷。
     黄晓巍,博士,任职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研究方向为宋史、中国礼制史。在本书中承担的部分为:《唐本纪》(卷四至卷七)、《晋本纪》(卷八、卷九)、《唐太祖家人传》(卷一四)、《唐明宗家人传》(卷一五)、《唐废帝家人传》(卷一六)、《晋家人传》(卷一七)、《唐臣传》(卷二四至卷二八)、《晋臣传》(卷二九)、《唐六臣传》(卷三五)、《杂传》(卷五一至卷五五),共22卷。
     孙方圆,博士,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宋史。在本书中承担的部分为:《十国世家》(卷六一至卷七〇)、《十国世家年谱》(卷七一),共11卷。
     王荣彬,博士,研究员,任职于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数理文学史。在本书中承担的部分为:《司天考一》(卷五八),共1卷。
     陈久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历法、天文学史。在本书中承担的部分为:《司天考二》(卷五九),共1卷。
     陈智超,研究员,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宋至明代历史、历史文献学等。主要著作有《解开〈宋会要〉之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美国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宋史十二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等。
     同时,感谢李森编辑为本书稿的底本核对所付出的辛苦劳动。游自勇、康鹏、张寅、周永杰等诸位学者对本书稿的完善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谨致谢忱!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今注本二十四史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原文地址:《今注本二十四史新五代史》前言发布于2021-05-06 17: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