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城记》总第138期  2018年8月12日



致敬一份不能忘却的纪念

 

□ 郑彩霞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愿你天黑有灯,下雨有伞,愿你路上有良人相伴。愿你受过的所有苦痛,最终都会变成这世界闪亮的馈赠。愿所有努力生活默默付出的人,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题记

 



人在旅途行走,皆有平淡无奇或跌宕起伏的经历,也有缠绵悱恻的牵绊和轻音低唱的绝响。不管是清澈的眼眸曾穿透岁月的迷茫,还是灿烂的微笑曾温暖过光阴的薄凉。总之,我们都在属于自己的人生分岔点衍生出各色各异的绝版人生。


在我的三十多年跌跌撞撞的人生悲喜剧里,在我静默的灵魂一隅,安放着一个人。

这个人,曾让我在薄情的世界里,燃起新生的勇气和信念,让我倍感时光安暖。

这个人,曾如弄潮儿一样,影响一个时代。

这个人,曾如灯塔一般,照亮了我的一生。

因了这个人,我学会感恩所有的人,包括哪些伤害过我的人!

因了这个人,我逐渐领悟到,唯有勇敢坚定,方能宠辱不惊,淡定从容!

 

黄叶萧萧闭疏窗,

淅沥秋雨暗自凉。

前冬杳然遁世去,

今秋静坐忆离殇。

君埋泉下泥销骨,

我寄人间霜满头。

商海叱咤多少年,

风云际会太匆匆。

半生峥嵘九州羡,

一抔黄土掩风流

 


随处可见的顺宝的名字,是我听到的最好听最亲切的名字。

 


公司大门


公司办公楼

 


刘耀曾董事长经典语录:


把顺宝办强、办大,让更多的农民子弟来就业,发财致富奔小康。


一个公司的好坏成败,完全都是由员工的想法来决定的,绝对有必要先使公司里每位员工成长。没有成长的人才,就没有成长的的事业


只有工厂爱工人,才有工人爱工厂。


 


刘耀曾,男,1943年生于河南省新密市,1973年11月参加工作,1975年7月毕业于洛阳建筑材料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水泥工艺系,大专学历,高级工程师。198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3年参加工作以来,历任郑州顺宝水泥厂化验员、化验室主任、生产副厂长、厂长,郑州顺宝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EMBA2007级学员,中共刘寨镇党委副书记、正科级协理员,中国企业家全国理事会理事、中国水泥协会立窑研究会副会长,郑州市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先后被评为“郑州市农民企业家”、“郑州市优秀企业家”、“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郑州市创业企业家”、“郑州市劳动模范”、“河南省乡镇企业家”、“河南省科教兴豫高级人才专家团成员”、“全国建材行业优秀企业家”。

2016年2月13日(正月初六)因病在新密去世,享年73岁。

 

金光闪闪的荣誉墙

 

少年时,爷爷就给不谙世事的他起名叫“耀曾”,意思就是“光宗耀祖”。伴着亲人的希冀和期待,这个名字从此激励了他一生。初中时,“有志者事竟成”是他的座右铭。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不是所有的梦都能够实现,就连他自己做梦也没想到一辈子能和水泥沾上边。

 

1973年11月5日,郑州顺宝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时隔十天,也就是11月15日,30岁的刘耀曾以化验员的身份被招进厂,是第一批被派到太康县水泥厂学习的十名学员中的一位。



在此之前,他还对水泥一无所知。自此以后,他一辈子只钻研水泥这门东西。郑州顺宝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刘寨公社磷肥水泥厂。与水泥厂临时建起的还有4家社办水泥企业,三家国营水泥厂。用第一任厂长邓金有的话来形容:“那时的水泥厂是靠(五个一)即一张办公桌、一把椅子、一张床、一口锅和一百块钱起家的。那时化验室执行的是“十字方针”即土法、代替、自制、借用、购买,也就是土法不行再自制,自制不行再借用,以此类推。

 

1973年底,水泥厂从太康县水泥厂购买了第一台(1.2*3.2)托轮球磨机,那时,厂里以生产磷肥为主,水泥为副,要生产生料、水泥、磷矿粉三种物料,经常清仓轮流磨。1975年,又购买了一台球磨机,自此,才逐渐减少清仓次数,但运转率低下。那时,初进厂的刘耀曾,被安排住在宋寨大队西头生产队饲养室,住的是废弃的砖窑,被称为“延安洞”,那个时候的破碎到包装有17生产工序,所有工序都是工人靠大掀和车子,要经过人工翻腾17遍,工作中安全帽买不起,是从煤矿上借了几顶的柳条帽,窑工买不起手套,是用麦秸垫着手,交不起电费,月月向电业局写保证书,那时工人工资14元/月,即便如此还不能按时发,因为公司穷的叮当响,成为老大难,刘耀曾曾说:他外出办事,身上背个挎包,挎包上绣的有“刘寨水泥厂”五个大字,因为怕人瞧不起,挎包都得反着背,外出推销水泥,还多次遭受过别人的白眼和侮辱。

 


熟悉“顺宝”的人都知道刘耀曾是企业管理的行家,他把一整套的管理分为三步曲:一是教育,二是规范,三是落实。

 

刘耀曾当厂长期间,一直把工厂当成一个大学校,通过不断提升的教育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把农民改造为工人,培养了员工的质量观念、成本观念、销售观念、团结协作意识、遵法守纪意识等等。我在顺宝时,曾记得职工每年都要进行比较严格的考试,考试时不同的部门做不同的试卷,有制造的专业知识,有企业文化,安全生产,还有生产工艺,甚至是本部门的专业知识,并通过不断的学习,还有本厂及聘请外边老师(或内部精英)的每周讲堂,不断提高员工素质,还根据考试成绩及业务能力,绩效考核,层层筛选,设置了初、中、高级工,并根据这些变革,将员工工资公开化,透明化。

 

“顺宝”产品,历来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推行“质量否决制”,内定质量指标均高于国家标准,从制度上根除了粗制滥造行为,保证了道道工序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确保最终优质产品质量。

 


由于他是厂里第一批经过专业培训学习的化验员,对水泥工艺和质量标准非常熟悉。并且,经过多年摸索,他有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制度。许多规章制度,都是他亲手制订的,并在工作中监督落实,如今的顺宝能有如此标准化的管理方案,规范了员工的行动,使公司从“人治”向“法治”转移奠定了良好基础

 

曾为了加大规章制度的落实力度,他每年亲自组织对各科室规章制度开展一次自查自纠,自我完善,以整风精,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严肃而认真地进行一次思想再教育、觉悟再提高、制度再落实的教育活动。在管理上,他做到从严执行,从严追究,使员工警醒振作,规范自己行动,达到防微杜渐、水湿麻绳自己紧的目的。

 

有人常说:刘耀曾成就了顺宝,而他却说:是顺宝成就了他。


从书上拍几张珍贵的老照片

 

刘耀曾在郑州市人代会上发言


 

刘耀曾,亲历了初创时期的艰辛和困难,投产后任化验员和生产组副组长。1980年12月,以绝对多数票额当选为厂长,接手这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时。自此,他朝乾夕惕,殚精竭虑,带领着水泥厂几百号人摸爬滚打,凭着一股子韧劲,锲而不舍,矢志不移,其间,他当过化验员,亲自给磨机喂过料,配过料,翻过仓,装过球,操作过球磨机,建设过烘干塔,并且还到洛阳建筑材料专科学校进修过......总之,与水泥有关的他都比较在意,每一道工序,从原料到成品,他都事无巨细的观察、学习、体验、琢磨、研究。

 


优秀的企业文化

 


1982年顺宝提出“追求科技进步,努力赶上时代发展步伐”的指导思想,并在此思想指导下坚持了26年的扩大生产规模技术改造,开始筹备上第一台立窑,到2007年顺宝拥有全国最大规模五台机立窑生产线,年产量达到一百万余吨,数项生产指标位居全国前三名,其中三项为国家第一。

 

从1992年起,顺宝企业即为“无债企业”至今25年久一直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无任何银行贷款,个人借贷。

 


2001年,原董事长刘耀曾被直接聘请为中国水泥立窑协会副会长,参与立窑生产,节能,降耗技术研究。

 

2007年底,国家对水泥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机立窑被关停,不少企业撕掉盖有政府大印的封条,偷着生产。顺宝公司5条立窑生产线全部被关停,损失惨重。但顺宝公司以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大局,积极配合政府,停止了立窑生产,利用原有设施、设备实施“升级瘦身增效”,改造成年产高标号水泥120万t的粉磨站,得到了政府、客户和周边群众的肯定和赞扬,顺宝公司在社会上的形象更加高大。自此,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社会责任。

 


2009年顺宝完美实现了“调整结构,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宏伟战略目标

 

今天的顺宝,更像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更加稳健和成熟。如今,顺宝拥有国内最为先进的生产粉磨配置系统,每年均投入数百万进行生产技术革新和环保提标治理改造。

 

公司在现任接班人刘艳丽董事长的决策和引导下,秉承了刘董事长所倡导的“高瞻远瞩,自强不息,团结和睦,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事业精神,更加专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做水泥。

 

如今,顺宝拥有在岗职工近百名(其中不乏企业同岁的老干将,工龄30--40年20--30年,10年--20年,5--10年的员工占企业人数70%)。就是这样一群满怀赤诚和热情的顺宝人,他们不屈不挠,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精益求精,发挥工匠精神,把毕生的青春和热血,通过顺宝这个平台,源源不断奉献给了社会。

 


 

刘耀曾,这个奋战在水泥战线上的老兵,自任厂长以来,亲身经历了“地蛋窑”“机立窑”“回转窑”三种水泥生产工艺,并参与了其中技改和创新,见证了中国水泥技术的巨大进步,他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助推水泥行业的革新,对水泥行业的发展,对刘寨镇乃至于对新密市的经济发展曾做出过且现在仍然还在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贡献!

 

有些事情,比如税收,我们常常可以用数字来估量和计算,对于一个运营快四十五年的企业,其贡献我们可想而知。但有些事情,比如人,我在职的那些年,顺宝拥有职工600多人,在多年来不间断的学习和潜移默化的提升中,他又为社会培养和输出了多少优秀的人。对于这样一个对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我觉得纵然时光可以淹没所有的印记,但他以及他身上那种笃定,敬业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铭记!

 


几十年来,他始终实践着“把企业办大办强,让更多的农民子弟来就业,脱贫致富”的诺言,实践着“为人民谋利益,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生理念,用血和汗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地蛋窑小水泥作坊发展成为工艺先进、技术一流、无债经营、效益显著的国家中型企业,成为中国立窑水泥的一面旗帜。

 


在任职期间,他先后到中国农民大学、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MBA班,即使后来已过耳顺之年的他,还报考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EMBA班,成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EMBA历史上的一千多名企业家学员、河南EMBA企业家学员里面最年长的一位企业家。

 


据悉,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EMBA学习时,他上课一定是在第一排的,听课一定是最认真的,笔记做得一定是最完整的,作业一定是最规范的!一次《战略管理》课程的案例讨论,针对“六味地黄丸”的问题,他曾认真的到药店买回六味地黄丸,去分析成本和产品定位!课上每一次案例讨论刘耀曾都是积极的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班级活动也从不落后,2007年,65岁的他还曾坚持不用人陪同,自己爬完 3500米高的白云山,成为班级里令人敬佩最年老也最年轻的学员!

 

中国EMBA教育诞生至今已经有好几年了,未曾见过关于年龄的具体统计数据。但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EMBA历史上的一千多名企业家学员、河南EMBA企业家学员里面,刘耀曾是最年长的一位。同时也是中国年龄最长的EMBA企业家。

 


“顺宝”牌水泥一向以颜色发青、早期强度高、袋重不缺斤短两而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不少新客户拿着别人用过的顺宝公司水泥袋子找上门来,顺宝水泥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小编我曾经也是顺宝招聘的一名工人,从车间岗位工干起,再到化验室化验员,后到办公室、企管部等部门,在我印象中自1999年-2007年八年多的时间里,经常能看到来顺宝买水泥的车子排成长队,车队一下子能排到几公里之外的李岗口,在顺宝最鼎盛的时代,我亲眼目睹过顺宝水泥供不应求的场面以及顺宝稳扎稳打的发展历程。

 


顺宝公司也在刘董事长的带领下,树立起“全国水泥行业一流企业”的目标,“争创一流”就是顺宝公司的企业文化,并成功的创出了“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诚信为本、无债经营”的发展模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战胜了众多竞争对手,从泥潭中挣扎出来,从令人厌恶的“丑小鸭”蜕变成了令人羡慕的“白天鹅”,多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在全国立窑水泥界素有:“南有长江,北有顺宝”之说,中国中小企业的寿命已从7.3年,缩减到3年左右,并仍然有缩短的趋势,但顺宝公司已经稳健生存并发展,历经四十多年,正在向百年企业迈进!

 

当时,河南省水泥企业最多时有760家,目前仅剩下50多家,与顺宝同时诞生或早就存在的水泥厂,其中包括新乡李固水泥厂、南阳水泥厂均已先后倒闭,退出历史舞台。

 

旧时光里的不曾褪色的老照片

 

顺宝以他多年稳定的质量,诚信的服务,建厂40多年以来,顺宝先后获得“免检产品”“河南省免检产品”“中国企业100强”“河南省建材优质产品”“新密经济工作重大贡献企业”“中国信用最佳单位”“AAA信誉企业”“全国水泥行业标兵”“中国消费者信得过产品”“河南电视台上榜品牌”等各项殊荣近500项。

 


1998年,长江流域突发洪水,顺宝公司捐献10万条编织袋用于抢险,得到了郑州市政府的表彰;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顺宝公司于14日就把10万元的现金交给河南省红十字会,表明了向灾区捐资的意愿。顺宝公司捐款都是自觉自愿,并非上级号召,而且在河南省是捐资最早的企业。

 

而且,顺宝公司在刘董事长的仁厚之心倡导下,曾经帮助了不少贫困家庭,资助过不少贫困学子。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顺宝有恩于我,我后期的个人成长和人生积累,大部分来源于顺宝曾经对我无私的馈赠,来源于我在顺宝的不断摸索学习和积累。

 


顺宝公司拥有自己的厂徽,厂歌。业余还让员工自己当作者,出版员工自己的事迹,顺宝公司已经编辑出版了《顺宝人风采》《顺宝人的故事》《无债企业是怎样形成的》《我伴随顺宝成长》系列丛书。员工以能登录丛书为荣,在员工之间起到了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作用,大大地满足了员工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不但起到了传播企业文化的效果,而且还促进了员工自身的成长。

 

其他人眼中的顺宝——

 

原来在密县任县长时,就对顺宝水泥创始人刘耀曾同志非常了解。今天我要讲的是:我们要弘扬耀曾精神,铸就百年名企!

——密县人民政府原县长、河南省厅级巡视员、河南省豫密商会总顾问谷中立

 

顺宝水泥原董事长刘耀曾主编出版过多部书籍,有《顺宝人的故事》、《我伴随顺宝人成长》、《无债企业是怎样形成的》等,展示记载着企业成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商会深信,顺宝水泥在以刘艳丽董事长为核心的领导下,会更上一层楼。

——新密市人民法院原副院长、河南省豫密商会顾问付满圈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4年前顺宝为国家纳税4个多亿,截止2017年为国家纳税5个多亿元。先后解决一万余人的就业问题,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专业技术工人及企业经营管理精英人才,为家乡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坚信全体顺宝人,接下去顺宝人会创造出连绵不断事业辉煌!

——黄帝宫旅游区委员会原主任、河南省豫密商会顾问刘海法

 

顺宝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历史悠久。1973年建厂至今,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地百姓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当前黄帝宫文化旅游规划,郑州顺宝水泥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全力打造工业旅游点,在全国开辟水泥制造一条线工业旅游的先河。

——河南科技报副主编于松伟

 

全国各地同行业纷至沓来参观学习顺宝先进管理经验,顺宝也创下了业界:“北学顺宝,南学长江”的美誉。顺宝水泥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高速公路等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和广大农村。在河南地区有诸如省团委中大厦、郑石高速、宋大路马连沟大桥等重点形象工程。

——河南省豫密商会顾问、新密市企业家联合会会长陈贺平

 

顺宝公司是新密人的顺宝、全社会的顺宝,是以顺宝创始人刘耀曾及刘艳丽董事长为核心上万名顺宝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顺宝正值青年时期,年富力强,精力旺盛,阅历丰富,久经历史考验,他正昂首阔步,英姿飒爽,以百倍的努力和信心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密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河南省豫密商会顾问王拴正

 

职工眼里的顺宝


顺宝是个大熔炉,历经几十年的时间,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很多人才。当年的那一批老顺宝人,一部分仍然扎根在顺宝,为顺宝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另一部分老顺宝人,散落在祖国各地,奋战在各行各业的战线上,很多都已创业或者成为部门的骨干。

——崔师傅

 

顺宝培养了我,没有顺宝,就没有我的今天。无论今生走到哪儿,我都不会忘记顺宝曾经对我的扶持和帮助。

——小郑

 

我大半生的青春曾经在顺宝闪光过,难忘刘董事长的谆谆教诲。

——王师傅

 

很难忘在顺宝度过的美好时光,顺宝对我人生有很深远的影响。

——马师傅

 

 


顺宝水泥从建厂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四十多个春秋,为国家创造税收5亿多元,是名符其实的明星企业。创始人刘耀曾的创业精神,非常值得中小企业学习。而现任董事长刘艳丽跟随时代环境,务实创新,更是众多企业家学习的楷模。

 


当年,那个意气风发叱咤风云的商海骄子,那个带领几百人驰骋商海的掌舵者,领航人,在2016年已驾鹤西去,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毕生付之心血的顺宝……顺宝就像一棵小树苗,在他的辛勤培育下,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顺宝更像他亲手养大的孩子,逐渐从青年步入中年,更加内敛和成熟,那一栋栋熟悉的办公楼还在,车间一台台设备还在,当年那一帮子跟着他打拼的兄弟还在,而我们爱戴和敬重的那个他却永永远远地离开了。

 

活着的时候,偶尔也能看到他身穿背心,脚穿舒适的布鞋,在某个街角散步。仅看背影,特像一位平凡的老农,丝毫没有当老板的架子和气魄,遇到熟悉的同事朋友,他会善意的微笑着打招呼。

 

后来,由于我婚后琐事繁杂,为人妻,为人母,人生也曾遭逢过一次意外变故,我离开了顺宝。记得离开时,曾因不舍,我哭得跟个泪人一样。毕竟,我最美丽的时光曾在顺宝度过,我最难忘的青春曾在顺宝被燃亮。

 


其后辗转十多年,各忙各的,少有联系,偶尔我也会打个电话淡淡问候一下老领导。也许,现实的距离会让人那份诚挚的情感逐渐变淡,但还不至于疏远,心中的那份关注和惦念一直未曾走远。我除了每年在他的寿诞上举杯默默祝福外,未曾敢多叨扰,更未曾想过有一天他会远离。

 

当真的有一天,一抔冰冷的黄土将这份祝福和牵挂生生阻断时,才发现他曾对我身处的这个时代曾做出过不可估量的贡献,他也曾如灯塔一般,照亮过我黯淡的人生。


我建立的群——顺宝如山   四季常青

 

如今如繁星一般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顺宝人,他们或已创业自己做了老板,或已成其他战线上的精英骨干。但不可否认,都在顺宝得到了锻炼,磨砺和成长。

 


1999年,初中辍学的我曾以一封朴素的求职信深深地打动过他,他破例录用我。自卑的我在他的鼓励下,勇敢从最基层的岗位一步步做起,经历很多挫折,也收获了成长。后来因疼惜我那所谓的才华,他助我重返校园,继续学习,无论人生阅历还是知识积累上,我都比曾经那个自卑,狭隘,浅薄,怯懦的自己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他曾对我说过:孟子有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苦难,其实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只有经历暗夜和苦痛的人才能懂!”

 

的确,在顺宝的那些年,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也亲眼所见,老董事长他以其长远的眼光,勇于开拓的魄力,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高超的领导能力,历经拼搏,使一个破败不堪的农村小作坊逐渐发展成为水泥行业的一面旗帜,他把一群目不识丁的老农民逐渐改造成拥有现代化水泥制造专业技术的新时代的工人。他这份活到老,学到老,毕生对水泥事业的初心和恒心就足以令我钦佩!更不用说言传身教中留下的那些“诚以待人,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魄,这一段段美誉和佳话,或许对别人而言,不过是余饭后的故事,但对我来说,其内涵深远。

 


记得有一年他生日,我特意定了一大束鲜花,这是我成长三十多年来,第一次买鲜花送给一位年过古稀的长者,我精心的写了小卡片,附在白色的百合花中,托别人交给他,然后坐在一旁,和同事们一起分享他的生日蛋糕。那画面,至今想起记忆犹新。

 

人啊,往往只有在一次次失去后,才更懂得珍惜。友情,爱情,亲情,大抵如此。我对顺宝,对老领导,拥有一份割不断的亲情。我觉得我就像一个远嫁的女儿,每一次路过顺宝,我都会禁不住回眸。每当有人提及顺宝,我都会莫名的激动。看过电影《芳华》的人,尤其是那些当过知青的人,因那段特殊岁月里的特殊印记,格外怀念曾经的知青点。或许顺宝对我,也是青春最美好的芳华吧!

 

2016年,是个难忘的黑色年度。那一年,人到中年的我,在不同的地方,怀着悲痛的心情,几乎同时送别了两位亲人。这两位亲人都是不凡的伟人,都曾经历过繁华,也都曾历经人生九九八十一难,都曾干过人生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拥有过令人羡慕的事业,都在同一个季节谢幕人生。

 

2016年大年初一,当千家万户欢天喜地正在庆祝辞旧迎新的时刻,惊闻我远在陕西的姨夫不幸辞世。大年初二,我和母亲千里迢迢坐火车赶回去,初六送别了他,顺便回老屋看看,去看望了长眠于地下的父亲,为他焚上一炷,想起我人生所经历的种种,难掩悲伤,竟然像个无助的孩子一样,瘫坐在地上,旁若无人的大哭了一场……

 



初八返回当日,又在车上惊闻老领导去世的噩耗,匆匆往家赶。终究还是没能见他最后一面,已近傍晚,我才赶到墓地。此时,所有送别的人都已离去。而我穿过一排排冰冷的墓碑,只见一座触目惊心的新鲜土堆,冰冷地呈现在我眼前。

 

那一刻,在纷飞燃烧的纸片中,我禁不住泪如雨下。

那一刻,他在地下,我在地上,我就站在他面前,而他看不到我。我怀着一份深深地歉疚和自责,歉疚自己竟然没有勇气去看望过他,自责这么多年自己被自己那份锅碗瓢盆的俗世烟火所淹没。

 

我平生最敬重的老领导,是真真切切离开了他所眷恋的这个世界。我从此再也见不到这个人了!

 


以前他在世时,我偶尔也写点豆腐块文字,老领导常笑称,我好比是个有棱有角的不经雕琢的石头,啥时候磨成了温润溜圆的玉,就说明我真的是成熟了!说我的文字和我的人一样稚嫩,单纯,澄澈的仿不曾浸染一丝尘埃。那时候,我不太懂,自卑的我也从来不敢用文字来写他,唯恐有阿谀奉承巴结领导之嫌,也怕我稚嫩苍白的文字不足以描述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他这辈子是如此的爱才、惜才,宽厚待人,付出从来不图回报,清贫的我直到今天还是无以为报,只是默默地稳扎稳打的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工作上从不敢懒惰懈怠!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我今天之所以写下这些只言片语,就是想谨以此小短文,致敬一份不能忘却的过往!致敬一个在我无助彷徨时,渡我一程的老领导。

 

若这世界上有灵魂,一愿他永无病痛,一路安好!二愿众望所归的顺宝,能乘风破浪,奋勇向前,争创百年名企,永葆基业长青!







【作者简介】郑彩霞,1980年出生,新密市岳村镇任岗村人,郑州烨达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热爱文化,喜欢写作。



征稿启事

 

那些过往的如歌岁月,是什么让你魂牵梦萦?

那些家庭的亲情往事,是什么让你痴念感动?

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生命中不能忘怀的人和事,通过《密城记》,分享给更多的故乡人。

《密城记》长期征集亲情故事,热忱欢迎朋友惠赐佳作,本刊将以最快的速度刊发。

投稿信箱:命理四柱八字排盘

投稿的同时,请将相关照片多附几张,以为岁月留痕。



关注密城记  下期更精彩

随缘知识付费进入

可阅读更多的文章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密城记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人物春秋‖致敬一份不能忘却的纪念发布于2021-05-07 10: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