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是2016年农历五月初三,六年前的今日,刘廷璧先生因病与世长辞。他的死,仿笼罩在庄浪县城上空的黑色帐幔。这帐幔六年来一直罩着先生的家人,让他们痛苦不堪。2010年农历五月初二夜间,我梦见庄浪南山瞬间崩塌,其势万分危急,我拉着父亲拼命奔逃。醒来之后一身大汗,我担心父亲有不测。第二天下午,却得知先生死讯。宛如晴空一声霹雳,让我目瞪口呆。先生死,南山崩,原来如此!
先生葬礼,脱身不得,没能参加。先生三周年追思会,我被琐事缠绕,又没能参加。作为先生昔日的学生,六年里我一直没有去过他的家,他的墓地。我怕见他的家人,怕看到那种悲痛欲绝的场面,怕那种笼罩着巨大悲伤的环境。
今日,是先生去世六周年祭日。正如马路明所言,“他没有死,他不会死”,“他的生命已经转移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就将这作为沉重的祭品,奉献于先生的灵前,算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都记着他——一个演绎庄山浪水的诗人、作家,思想家!
先生不朽!文学不朽!
                            柳小瑛
             二零一六年五月初三
·
在天安门广场看见三只麻雀

北京真好呵,如果登上天安门城楼
看一看天安门广场
就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
当然,能坐在广场上休息一下
也是一种美妙无比的享受
 
人头在攒动,车辆在穿行
可以慢慢地品味北京的繁华和喧嚣
突然,在广场草坪的边缘处
我看见了三只麻雀
三只身穿灰色土布衣衫的麻雀
我眼睛一亮,这不就是我家
屋檐下的几只麻雀吗
它们是我儿时的朋友
名字就叫铁蛋、狗剩和把牛儿
 
好几年不见,多想和它们亲热亲热
可它们装作不认识,目中无人的
在啄食,而且迈着绅士的步子
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进城没几年,就变得这么世故
连儿时的朋友都不认识了
这是我在北京遇到的第一件
不顺心的事情

掌 上 的 珠 玑
 1
看老张修表真是有意思
南巷口,老张每天静坐在那里
等待一些人的时间坏死
他拿起小锤子敲打几下
表就修好了。许多人的时间
时常需要老张修理一下,才能正常
今天早晨下雪了,老张像个雪馒头
仍旧静坐那里。三天没见
老张满脸皱纹,老得不像样子了

 2
我的一颗大牙不幸英年早逝
令我不禁悲从中来,追思无穷
曾伴我度过最寒酸的日子
就在我还清债务,买了房子和电脑
在我有望被提升之际
它却撒手人寰,离我远去
没有这颗大牙的日子里
我知生活的坚硬
我只能化悲痛为力量,只吃软的
不吃硬的

 3
李白对杜甫说,今天又喝高了
只觉得头比天大,白发三千丈
诗多令我手渴,恨多令我脚痒
爱多使我牙疼呵
杜先生温怒着,却笑了笑
醉汉不知饿汉饥,你听
八月秋高风怒吼
路有冻死骨

 4
一只蚂蚁在大地行走
它的脚步声把大地惊醒
它走得气宇轩昂,不亢不卑
很有绅士风度
想一想我自己吧
总是低着头走路,夹着尾巴做人
有时候捧读一本巴尔扎克的
人间喜剧》,仍是消沉苦闷
一脸的愁容

5
西藏来的朋友请我吃饭
草原肥肥羊大店里的那道
红烧东坡肉,吃得我心里发怵
几年不见,朋友胖了许多
他老是谈论佛寺,喇嘛和藏红花
以及经幡和灵魂超度
五粮液在胃里燃烧,觉得有一座雪山
正在融化,一只鹰在我心上盘旋
分手时觉得无比惋惜
朋友与其花钱请我吃饭
还不如把那八百大钞
送给我多好

 6
病房里走出一位三十八岁的
驼背老人,他是我小时候的老同学
生活压弯了他的腰,如今他又把
三分之二的胃割掉了,扔在医院的
垃圾箱里。这些年他生活在城里
为城里人筑楼、搬家俱、清除垃圾
城里人活得越好了,他的病却越重了
今天他走后门才出了院
送别的路上,他老是念叨
城里一个混小子还欠他五百元工钱呢
望着不久就要在世上消失的
我的驼了背的老同学,我想拼命
把一滴泪挤进眼里,可它还是
流了下来

 7
从书中抬起头来,听见南窗下
一株小草呐喊了一声
远远望去,南山上的树叶全黄了
原来秋已秋得很深了
南河仍旧干涸着,没有流水的意思
南桥仍旧高大雄伟,桥上人来人往
熙熙攘攘。我猛然发现
这些年来,我一直堕落在
小草一样凄凉的诗歌
            2003年12月11日

树 的 笔 记
1
好日子里
幸挨着福
欢挨着喜
而我的身上
一个人
挨着另一个人

 2
你知道
山不能飞翔
大地不能飞翔
为了绿色、阳光和梦
我永远守候在这里
飞翔着的
是我的心

 3
一只小小的
蛀虫
也会把我蛀空
我思念那个
名叫琢木鸟的
反贪局的
小小的
战士

 4
我不拒绝
你用我的枝桠做斧把
怕只怕
回头的大斧
把我砍成硬伤
一生
也难以治愈

 5
我有十只鸟
一声枪响
一只毙命落地
我还有几只呢?
 
呵,请不要向小学生
再问这个问题
请关心那些飞走的鸟儿
又在何处择木而居
请查一查,究竟
是谁
扣动的枪机?

 6
我欲静
而风不止
谁也不知道我的忧伤
 
少一些误解
少一些仇恨
世界更加生动
因此,我活着
维持大地的和谐
生存的和谐

 7
西风把我刮歪
东风把我扶正
只要我的心坏了
你就知道
啥叫腐败

 8
我领悟过生长的快乐与艰辛
见识过高处的美丽与孤独
体验过暴烈的残酷与无奈
沉默里的躯体
禀承四季的轮回
循着自然呼吸
永远向上
永远向上

 9
我死后
有人把我制成琴
有人把我雕成
有人把我制成木鱼
去敲
有人把我制成筷子
去吃
 
而我活着
迎风挺立
就是我的命运

 10
你需要一根拐杖
请砍下我的
一根手指
你需要一副棺材
就把我整个儿
拿走吧

关于土地的十四行诗
 
土地上安身立命,土地上种植
光阴,也种植品德和智慧
所有的词语在大地上都有黯失色
土地说:我永远是怀孕女人
 
活命的粮食,深入到生命深处
生命的意义凝重。大地用倾听的胸膛
让森林茂盛让日子鲜嫩让太阳耀亮
热爱的人,总是噙满热泪
 
我以一匹瘦马的精,向大地
向河流向山川向蓝天深深致意
无论我流落何方,黄土就是我的故纟
揩干腥味的悲伤,才有狂欢和庆典
 
情感植进土里。请允许我长成
一棵高原树,纯明不染,春暖花开

·
骑  马  上  班
                                        
人活着活着,一不小心就活成了名人。我因为写诗和喝酒,“成名”较早,县城里的人大多能认出我。20年来,我是住在了单位上班,可谓“爱单位如爱家”,可自从我骑了一辆破自行车去一家新单位上班,一时间又成了人们饭前便后议论的热点话题,知名度不亚于网上的影视明星
大家都知道,我目前还是个有班可上的人。和下岗了的兄弟姐妹们相比,我和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有着一样的满足感。新单位距我家5里之遥,要直穿县城繁华的街道,上班的路总是发脾气似的横在了我的眼前。孔庆东教授曾说,他要骑一小时多的车,才能到距他家40里外的北大去上班。与之相比,我占大便宜了,我要“御驾亲征”新单位,只须骑车10分钟,这段路就算是拿下了。
        我最艳羡的虫类是蝉。要知道,知了的幼虫最初藏在地下,黄昏时爬上树干,天明时就脱掉旧壳,长出了翅膀,长鸣高枝,颇为得意,成了极富诗意的虫类,引得诗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可恨我不能像蝉一样,有一双翅膀,飞翔着来来往往。所以,每天清晨,我首先剃了胡须,穿戴整洁,便和家人一同出门。岔路口,我们相互告别,像晨雾中的四只蚂蚁,向四条不同的路分别走去。8岁的儿子说一声“爸爸再见”就不见了,我挥出右手,完全是新任总统发表演说的那种姿势,挥出的手老半天放不下来,心里有说不清的滋味。
        起初,我步行上班。我会点燃一支烟,尽量装出很有风度的样子,步履坚定,目不斜视,走得不亢不卑。没想到第一天上班就遇到了新鲜事。走了没几步,两个女人在吵架,大意是女人甲把人家女人乙的男人勾引了,好像还那个了,因而女人乙怒火冲天,骂语极其粗野,涉及到了男女身体的某些部位,还操起了地上的一块砖头,有要攻击的动机。女人甲自觉理亏,被骂得狗血喷头,惊恐中抱头鼠窜了。忽然,南巷口出来一个西装领带的小伙子,看样子也要上班,脚下却踢着一个拉罐。清晨的柏油路上,咣咣地响得很愤怒,好像他和可口可乐公司有着不共戴天之仇。
        步行上班还真的麻烦不少。走在路上,领导见了,要握手、寒喧,有时要向我发一支烟,以示压惊;熟人见了,要点头、微笑,有个醉汉还向我敬了个礼,以表致意;朋友见了,当胸就给了我一拳,相约着要再喝一场,拳上见高低;女人见了,目光中掠过一丝嫉意,这家伙还这么瘦癯英挺,居然看不出长时间见不到阳光的呆书生的样子;乞丐见了,看我人眉狗眼的,就向我伸出了热情的手,我只有不多的一点儿,就全给了他。我的钱一般是存在农行里或者装在夫人的兜里,许多人误认为我是个有钱人,其实不是,这得说明一下。
        后来我就改乘公交上班。可公交车老是不听我的话,我等,它不来;我刚走,它就紧追其后。偶尔坐一回,感到很郁闷。我必须道貌岸然,即使有千军万马在胸,也得表情肃穆,一副城府很深的样子。这对于放浪不羁的我来说,实则是一种人格的压制,可以说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如你所知,我不能天天打的,买私车的希望还很渺茫。一天,我忽然有了一个伟大的想法:我决定买一匹马,红色的骏马。若是骑了一匹骏马奔驰着去上班,那该何等风流倜傥,一定会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你想,骏马一声嘶鸣,四蹄生风,一下子就到了单位的院里、朋友的门前、小姐的窗下。很有“千树万树梨花开”,“乱花渐欲迷人眼”,“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盛唐景象。有一年,我到北京旅游,到了和珅府,才知道和珅家虽然富可敌国,但他天天要骑马到皇上那儿去上班,有一百多里路,早出晚归,的确也够辛苦的。和珅毕竟不是好人,骑在马上,也要想着如何害人,如何玩弄权术,如何搜尽天下财富。可我不是这样的,我活得简单,只想着如何把单位里的事情做好。
        不幸的是,我的想法不攻自破,若是人人都像我这样骑马上班,成何体统。大家都纷纷效仿我,那么满街都是高头烈马,就再也看不到车流如注的现代城市了。可以想见,各色骏马声声嘶鸣,满地马粪;头尾相触,人仰马翻;如有男马与女马一见钟情,这就更了不得了。显然,这与现代文明极不相称,可以说严重影响了社会进程。如是做法,真是罪孽深重啊!
        看来,我只好骑一辆自行车去上班了。而我能做到的,只能是想像着把一辆破自行车当作一匹骏马来骑。而且,越是当作马来骑,就骑得越是人高马大,骑得威风凛凛,骑得声名显赫。大家都知道,马要吃粮草,而我的这匹“马”山珍海味也不闻不问,它只会两轮生风,载着我一会儿就到了新单位,真是省事多了。据说城里有一小人,树敌太多,生怕一出门就遭暗算,因而他要回家,三楼上下来,门口必有一辆普桑等着他。不过他这种人,即使不出门,也有人在谋算他。好在我屋内没有金银,窗外没有仇人,骑上自行车,一路上走得心胸坦荡,走得整洁干净,走得心旷神怡。我非常喜欢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他反复阐释一句话:“生活的最终目的是生活本身。”走在街上,我就开始了关于生活的阅读和思考,感觉有一盏灯亮在我生命的路上。佛家有一层醒悟,叫“离暗出明”。我还没达到某种境界,因此我还是过着大家都知道的那种极其庸常的日子,并且相信“生活在继续”的箴言。
        一般而言,大街小巷里没有什么著名学者、教授,没有明星、大腕,他们是普通市民、农民、知识分子,是普通劳动者,骑车和他们走在一起,感觉真是美妙极了。普赛人有首歌谣,真是很好:“时间是用来流浪的,生命是用来遗忘的,心灵是用来歌唱的 。”可在此之前,差不多有三年时光,我一直闷在一间办公室里上班,郁郁寡欢。骑车上班,我终于见到了阳光。现在,我内心世界里的歌谣只有一句:“生命是用来奉献的。”这一句可以反复咏叹,直到永远。

一碗红烧肉
高考落选,补习,人就不那么值钱了。学校学生宿舍很紧张,也就不再考虑补习生的住校问题了。1983年,我16岁。当时县城里是没有房子出租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通过同学的关系,在东关水洛一小旁的一条深巷里找到了住处。那是一座两年多没住过人的极是荒凉的古院,有一间正房和一间厨房。这院子本是中街孙老头女儿家的,他女儿随丈夫去了白银,院子就空了。打开院门,我惊呆于它的败落,蒿草长得竟和我一样高,两间屋子好像埋在草里,死静得怕人。一想到我已是高考的失败者,也就把自己看得贱一些,觉得能有一处安身之地,就相当不错了,也就少了“天地之大,无我立锥之地”的喟叹。我从邻院的人家借来铁锨,铲除了蒿草,收拾了正房,勉强能够住人了。
  阗寂的院子里,住进我这样一个活人,多少有了些生气。只是晚上睡觉,一个人很有些害怕,老是怕深夜里有“”推门进来。好在院子四周有人家,晚上还能听到广播匣子的声音。就这样,时间悄悄地流淌着,秋天就过去了。
  冬天来了,老孙也来了。
  老孙是房主孙老头的堂弟。他来者不善,是要在这里搭起锅灶,烤制锅盔,然后拿到街上去卖。那时,改革开放不久,买卖生意少。看得出,老孙是个老谋深算的人。他说他筹谋了多日,才瞅中了这个行道。于是只用了两日,一切便收拾好了。我原先住着的正屋就这样被老孙夫妇“霸占”了,我只能住在厨房里,睡在老孙用两块门板为我搭建的“床”上。我的被子太旧太薄,褥子太小太潮,很难御寒。牛皮纸糊的窗子,根本阻挡不了寒气。冬日寒夜里,凛冽的刀子风从各个缝隙里钻进来,我缩在床上打颤,常常能听到墙角的老鼠也冻得吱吱叫唤。那时我吃学生大灶,一个玉米面粑子和一份水煮洋芋,一会儿就消化了。晚上既饿又冷,感觉真是度日如年。
  最可怕的却不是寒冷。许多个夜晚,我爬在案子上复习功课,总会有老孙夫妇烤制好的六七个大锅盔,顺墙立在案子上,显得威风凛凛,不可一世。锅盔的香气直入我肺腑,我的胃就急骤收缩着,坐也不宁,站也不宁。确切地说,是那香气折磨得我浑身燥热、饥渴。我就别无他念,死盯着锅盔发呆,觉得考上学校,能吃上酥脆香甜的锅盔,就是我最大的理想了。
  老孙夫妇起初对我还算是友善的。他儿子刚刚当上民请教师,女儿辍学在家,他们做锅盔生意的劲头很大。后来他的生意越来越好了,就开始慢慢地嫌弃我了。先是那女人晚上等我回来,就和我商量让我搬出去住的事情。其实这没商量的,因为我在县城无亲无故,无处可去。女人渐渐地看我实在没办法,她也没什么妙计良策,于是每每见了我就开始指桑骂槐,再后来就日天日地乱骂一通。我全然装作没看见。“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寄人篱下的日子总之是不好过。后来她女儿来帮忙,见我也是如此,先小骂,后大骂,骂得比她母亲更厉害。她说她条件这么好,都不念书了,你还念个狗娃子屁。幸亏我聪明了,说我已经交了半年5元钱的房典钱,而且我是先搬来的,我凭什么要搬呢?老孙还算个好人,眼睛一眯,装聋作哑,日子就又过去了一些。
  一个雪夜,我回来打开厨房门,一股仿佛从来没闻过的香气扑面而来。顺着香气一看,原来那大黑锅里放着一碗红烧肉,尚还冒着热气。那肉切成了我从未见过的半寸见方的块状,略凝,色呈桃红,层次分明,晶莹可喜,鲜艳肥腴。面对这样一碗红烧肉,我显得惊慌失措,看着,瞅着,瞟着,胸口很闷,胃收缩得疼痛难忍,涎水便势不可挡的流了下来。我那时家中很穷,我家最好的吃食当是酸酸的、当心有一汪清油和一撮菜末的长面。这样吃肉,我从来就没见过。事实上,我早已经便陷入了一种极为可怜而可怕的想象中。我想,咀嚼红烧肉的过程,绝对是一个美妙的过程。把一块块烧得透烂入味的,肥而不腻的红烧肉送到嘴里,只那动作,何其美妙;如果已经开始咀嚼,那种美好更是妙不可言;舌头和肉块相互厮磨,牙齿稍稍用力,肥肉里的油液便顺着牙缝往上爬,痒痒的,感到只有大块的肥肉,才不枉然于牙齿的坚强和舌头的灵活。如果真的吃起来,就如同赤足踩在水中的草地上一样,软绵绵的,凉沁沁的水,从脚趾缝里往上冒,痒痒的让人惊喜。
  时间过得很慢,红烧肉在慢慢地变凉,变凉的过程中仍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仿佛要溺毙在这种香气中,泪水就从我16岁的脸上流了下来。有惊诧,有委屈,还有一种无穷的欲念。一个饥肠辘辘的人,忍受一碗红烧肉的折磨,那绝对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那晚我一夜无眠,一会儿看看锅里,一会儿闻闻香气,一会儿叹叹气,竟无心读书了。我甚至想,不如吃了这碗红烧肉,明天远走天涯,从此浪迹江湖,也算一种英雄之举吧!天亮时分,我终于有了一个伟大的冲动,我决定搬出去,男儿丈夫当有志,我不再忍受那锅盔和红烧肉对我撕心裂肺地折磨了。
  过了三两天,我居然被一个好心的同学收留下来,和他挤在一起住。老孙永远不会明白,赶走我的,绝不是他那令人生厌的老婆,也不是他利牙利嘴的女儿,而是那碗冒着香气的红烧肉。
  如你所知,我后来考上了师专,毕业后当了教师。我从乡下调到县城教书时,孙老头的孙女孙慧芳刚考到高中,恰好分在我的班上,我便把她从高一教到高三,她如愿地考上了武汉的一所大学。老孙的锅盔生意后来不行了,就开了个批发部,卖假冒伪劣商品,也不行,就收场了。他女儿先在车站一带卖水果,后来在中街卖麻子,再后来不见了。只是她偶尔见了我,仍是充满敌意,一副像是要训我的架势,令我不解。
  多年过去了,那碗红烧肉无以伦比的香气,依然在我的口舌之间,甚至我的肠胃里飘荡着,挥之不去。我一直相信,热爱美食的人,对生活也是充满热情的。一碗红烧肉,不仅仅是千般滋味,更是万般心情。而今,虽未吃遍人间美味,但小地方有特色的佳肴差不多都已尝遍。无论生活如何颠簸,饭却一直是有的,萝卜白菜是有的,红烧肉也是有的,但我再也没有在味觉上感知到早年那碗红烧肉所散发的无法复制的香气。细想起来,这多年来,我之所以没有在金钱美女面前有所闪失,算起来,得功于我16岁时就经受住了那碗红烧肉对我的诱惑、考验。美食如同美女,总有一种让人悲伤的力量。常常,面对一桌美味佳肴,我就不免地胡思乱想起来,仿佛是一场梦,觉得这么好的饭菜,竟让我这等俗人饱享了!对于生活,我没有过多的奢望,所谓豪宅珍馐,所谓高官厚,在我看来无非是过眼云烟。我老是想,能吃饱穿暖,就得珍惜疏水箪瓢的日子,整日大鱼大肉的胡吃海吃,我绝对是消受不起的。

南窗散记(一) 
     1 
      “他们孤独地生活/在一起,//她带着她的宽臀/和鸟脸,/他带着他的肥肚/和平头。//他们从不说话/却忙碌依然。//今天他们/擦窗户/(一起擦每扇窗)/她擦里面,/他擦外面。/他喷出洁窗灵/对着她的脸,/她喷出洁窗灵/对着他的脸。//现在他们向对方/挥动着/抹布,//没有笑颜。”(美国艾伦·伊文斯《邻居》)
       我读诗大约也有二十多年了,所读的诗也不少了,但若是检点起来,所存记忆却不多——除了那些人人耳熟能详的名诗之外。李白的诗好像读了不少,但一首《赠内》的诗,我是永远不能忘记的,诗写道:“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妻,何如太常妻?”看来再浪漫主义的诗人还是心中有人间烟火的。这首小诗也算是李白准确地表达了他当时的“婚姻状况”吧,思念、悔妻之情蕴含其中。而直白的语言尤其为我所爱,一如那首“白日依山尽”的诗。这两年我读新诗少了,除了一些诗仍是晦涩之外,一些诗离我们的生活还是太远了。而网上的有些自称是诗人的“诗”,真是不堪入目,哪能称得上是诗呢?许多有识之士呼喊着要重新整顿诗坛,可还是混乱一片,我甚至不知道诗坛到底在哪里?在国内,报刊杂志对于发表诗歌的热情降到了最低点,与此同时,美国报纸的编辑和读者对诗歌抱有很高的热情,他们正在认识到,生活需要诗,诗并非是复杂难懂的词汇的拼图。
       66岁的特德·库瑟如此谈论诗歌:“我们得回到那个时候,它们既好玩,又有趣,还能给我们的生活增光添彩。” 他还说:“那种认为诗歌是一种需要加以解决的难题的观念,着实令人气馁。” 要知道,他自己毕生致力于创作人民大众能读懂的诗歌,他的诗真正把人民群众带回到了诗意生活。库瑟于2004年获任美国桂冠诗人。宣布这一任命的国会图书馆馆长毕灵顿称他是“代表美国乡村和小城镇声音的卓越诗人”。库瑟的第10本诗集《乐与愁》获得了普利策诗歌奖。看来人家美国评“桂冠诗人”是动真格的,当然人家的诗人姿态也高,绝不像咱们这里的做法。我有一文友,写诗发诗不到十首,有一天,他居然收到了一家著名单位的信函,说他被评为本年度的“中国桂冠诗人”,当然要收银子若干。
        前面所录的一首小诗《邻居》,是《中华读书报》刊出的一首小诗。读后让人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我着意把它抄在了前面。纯正,平静,直白,像是一株天然生长的白菜。当然,这诗并不是着意要表达一对夫妻的婚姻状况,而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细节,让人久久地难忘。——而这样的生活细节也许我们曾经多次经历过,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把这样的细节变成诗啊!“现在他们向对方/挥动着/抹布,//没有笑颜”,事实上,一对擦玻璃的夫妇能有多少笑意呢?但伊文斯却用极其朴素的语言表达成了一首精美的诗,特别是,这样的诗让人读后,久久地难忘。
        2
        电视里易中天教授正在热火朝天地讲《曹操》,可历史上真正的曹操谁能说得清呢?易教授采用的方法是正史加野史加《三国演义》,他也因此取名为《品味曹操》。
      《后汉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与他的儿子和女人有关:“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袁绍)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妃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这真是一段精彩绝仑的叙述。
       其实,曹操带兵打仗,仗胜,就把人家敌方的漂亮女人“没收”,也可以说是当作战利品拉回来供他和将士们享用。可这一次非同一般,那位袁熙之妻甄氏,不同一般的漂亮。曹丕见了七窍出魂,几经曲折,通过疏通关系便把甄氏纳为妾,据为已有。于是乎金屋藏娇,曹丕乐得夜夜欢宴,宴罢和漂亮的甄氏同床共枕,鱼水得欢。
       话说有一天,甄氏无事便在曹营里乱转,此时的甄氏,看上去更加美若天仙了。要知道,曹丕在其父曹操眼里很是得意,曹操认为他煌煌战绩的背面,曹丕是他的一个最好的战果。曹丕红光满面,年富力强,夜里有甄氏垫枕,每天可以精神焕发地来帐中上班。想必那甄氏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被征服了,因而更是美目流盼,顾影生情,摇曳如柳,情随风生。曹植也恰巧在此时遇见了甄氏。霎时,曹植的目光呆了。原来眼前这位嫂夫人——其实就是个小妾,竟生得这般美妙。他彻底地神魂颠倒了。
       回去后,曹植像许多艳情小说里写的那样,饭不思,夜不能寐,几若神经病。忽一日,抓起毛笔,写下了一曲《感甄赋》(后改为《洛神赋》)。梦想“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以过其柏拉图式的恋爱之瘾。
       一个插曲:曹丕临位后的某一天,丕与众谋士欢宴,一阵发神经,让甄氏出见。诸谋士不敢抬头,只有刘公干(名祯)不放过机会,直眼“平视”了一下,因而得罪,被罚做苦工改造思想。后来,当然是后来,山东柳泉居士诗史有感,抱不平,写了个《甄后》的故事,编入《志异》,让刘公干的后身与甄氏“曲尽欢好”。这当然是癔造。
       我上中学时,对曹植的《洛神赋》崇拜得不得了,一个时期天天早晨背诵,却是不知其意,只觉得它华美至极。后汉文风多用譬喻,开启六朝华美文风的曹植当然擅长于此。《洛神赋》的书写策略即为用譬。形容洛神的“丹唇外朗、皓齿白鲜、明眸善睐”,“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近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即是以美女譬喻自己的“才美”,并赞美他至爱的魏王朝。“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喻意更是明显。《洛神赋》写于黄初四年,曹丕在位,这篇作品是子建特别写给嫉他、害他的哥哥曹丕皇帝看的。当然,他心知肚明,老哥雅爱文学,必然是会看到的。也相信他一定会看得懂赋中譬喻之意。文情并茂的作品可能有如“良媒”,化解他曹丕心中的疑虑,了解到老弟绝非想要争夺政权,而只是身为魏王室曹家的一员,热爱曹魏,自忖才能尚堪驱驰,希望能泯忘前嫌,弃瑕录用,让他在文艺之外的事功之途也能有所表现,庶几无忝所生,无负家国。
       然而,曹植想得太幼稚了,幼稚得连我也不如。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世说新语》载一个故事说,曹丕曾命他七步中为诗,不成则将行大法。他作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个传说很能表现他当时的处境。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表现这种处境和心情。
       曹门四子,个个有所长,这也是曹操的成功之处。曹植是以文所长的建安七子之一(曹丕也是)。他最著名的七步诗似乎成了生命的绝唱,《洛神赋》也引来众多的感叹——有的感慨其文字华美,瑰丽无比;一些却对文中的甄氏的身份探密不止,追寻那段真真假假的史话故事。

     《洛神赋》的寓意毕竟成空,高才数奇的子建以强壮华年,抑郁咽恨辞世,年四十一岁。真是可惜!


(注:刘老师照片均由其女刘阿宁提供)


  刘廷璧老师因病猝然离世,留下作品两部,一为诗集《微雨尘梦》,一为散文随笔集《素履》。刘老师一生致力于诗文创作,博闻强识,《素履》乃其呕心沥血之作,其中闪烁人性之光辉,美文之光华。然由于介绍甚少,知之者不多,《素履》还有部分存货,需要者请与洪老师联系。
定价:20元/册(另加邮费5元)
卡号:608336001230110784
户主:刘廷璧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庄浪支行
联系方式:洪老师   15095539076    

心在江湖
主编:石上柳
主编微信:lxy18093118896
 邮箱:664103863@qq.com
平台公号:xinzaijianghu666
随缘知识付费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晨钟作文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人物春秋】刘廷璧诗歌散文作品选读发布于2021-05-07 11: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