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播放列表

道教文化道德经

 

养生文化与人文关怀
 
教的养生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命文化,是道教对人类社会个体生命的一种尊重与爱护,也是道教对于生命科学的探索和实践。
 
首先,是对“重生贵命”的倡导。道教是重视生命和尊重生命的宗教,所谓“仙道贵生”。
 
学道修仙始终是道教徒的理想和追求,但是,要想长生必须先尊重生命、尊重自然,通过修炼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与道和真”的境界。
 
道教认为:人之生命与“道”紧密相联,相辅相成。所谓“生道合一”,才能“长生久视”。
 
内观经》说:
“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
 
这就是说,人的生命要想长存于世,就必须要有道,要与道共生。
 
道教认为万物皆有道性,人人都有道性,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修炼而达到长生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道教徒始终把“贵生”作为追求的目标。
 
所以道教珍惜生命、崇拜生命,既重视个体的生命,又重视群体的生命和自然的生命。
 
其次,是对“养生重在修心”思想的强调。道经中说“大道至简”。
 
修心之道,应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怒、少好、少恶。
 
养生的人要明白事理,对于名利,要做到可有可无,顺其自然。
 
善于养生的人,把自己的心性、行为、作息、劳逸等都放在一定的尺度上来,使其符合天地阴阳运行之道。
 
身心太和,心性至善,内外百病不生,灾害也不会滋生,这样就进入了养生的殿堂。
只有修得好心性,方能养好身体。
 
道教养生,是道学医学的结合,道学与医学同根同源,相互依养,共同维系着中华医道养生文化,造福于万代而不朽,是中华文明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再次,是对“积善修身”的规劝。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修德能长寿行善福报的观点。
 
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强调:“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从身心关系上,着重指出了人的道德素养对于身体的作用。
 
《赤松子中诫经》说:
“人行善道,天地赐福,助之增延寿考。”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能积极向善、乐善好施、行善积德,那么其精神生活肯定是充实的,也必然是健康快乐的。
马丹阳在门山重阳会上对大众说:
“日常的修为,上不得欺瞒天地,要勤谨修持,寸阴珍惜,虚日莫度。长要心定,行住坐卧都是行道。”
 
又说:“薄滋味,所以养气;去嗔怒,所以养性;处污辱卑下,所以养德;守清静,所以养道。”
 

 

慈善文化与人文关怀
 
道教的慈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爱心文化,是道教对人类社会的一种关爱,也是道教服务社会的功德善举。
 
首先,是对“慈心于物”的倡导。慈心于物,是道教关爱众生的一种慈善文化,是道教的普世文化。
 
道经称,大道可以“济度天人”。济度就是慈悲万物、普济天下,具有明显的慈悲济世思想。
《三天内解经》称:“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
 
这种“使民慈心于众生”的思想,洋溢着积极入世的情怀。这种主动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以慈爱之心善待万物之举,正是道教关爱社会的一种爱心之举。
 
道教主张慈悲济世,慈心于万物,倡导人间“慈爱”精神,以“慈爱”为人类社会至上之真情。
 
感应篇》提出:
“慈者,万善之根本。心若不慈,善何以立。”
 
明确指出了“慈”与“善”的关系。
 
《太平经》说:
“夫天道恶杀而好生,蠕动之属皆有知,无轻杀伤用之也。”
即蠕动的小生命都有知觉,皆不能轻杀伤。从宇宙伦理的角度来看,人类凭借自己的强权,残杀众生,显然是不道德的,也是违背天道的。
 
这种劝人行“善道”的思想,对于倡导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是有积极作用的。
 
其次,是对“济世利人”的规劝。济世利人,是道教关爱他人的一种慈善文化,是道教的爱心文化。
 
道教认为,财物乃天地中和之气,任何人都不能独自占有,应当行仁好施,周穷救急,赐饥者以食、寒者以衣。
 
《太平经》称:
“天地所以行仁也,以相推通周,足令人不穷。”
 
这就是说,天地是公正、仁慈的,天地赐民众之财物,使其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
 
财物应该是民众所共有,并非少数人所独占,若是积聚过多财物,就是违背天意。
 
当然,对于那些通过合法手段和自己劳动所得而致富的,还是应该给予积极支持和鼓励的。
 
对于聚财过多者,也不应该独自占有,要“行仁好施,周穷救急”,多做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关于“济世利人”,道教提出明确要求,如要“敬老怜贫”“救人急难”等。
 
要求人们要做到“惜衣食周道路之饥寒”,并且“点夜灯以照行人,造河船以济人渡”,还要“修数百里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乃至舍药材、施水等种种善功德行。
这种“济世利人”的思想,是道教对人类社会的关爱,在当今社会值得广泛提倡。
 

 

生态文化与人文关怀
 
道教的生态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环保文化,是道教对社会人类生态环境的一种保护,也是道教化解全球生态危机的宝贵资源。
 
首先,是对“天人合一”的倡导。
 
道经说:“天地合和,万物萌芽”;“天地不和,阴阳失度”,讲的就是一种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理念。
 
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太平经》说:
“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
 
又说:“天、地、人、万物,本共治一事,善则俱乐,凶则俱苦,故同忧也。”
 
这就是说,天、地、人同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
 
因此,必须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处。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万物是人类的朋友,也是人类生存必须的条件。
如果没有自然万物与人和谐共生,人类也不可能独立存在下去。
 
道教主张关心爱护万物生命,以谦下的精神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
 
要求人类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安排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
 
其次,是对“道法自然”的规劝。《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为道生万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动过程都是“自然无为”的,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
 
“道法自然”的生态思想,就是一种主张天、地、人三者自然共生,共同遵循“自然”法则的天人和谐。
 
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性,无不遵从一定的自然法则。
 
任何人都不能违背,也无力违背,否则,就会导致灾难,形成生态危机。
 
人类社会,凡事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必须“守道而行”,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人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最有智慧的生物。人类就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责任。
 
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道教认为,人要想在其安身立命的天地间得到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谐安宁,然后人类才能长久安宁。
 
面对当代社会的环境遭到破坏和生态危机问题,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性危机”,人性危机“使人类文明失去了道德和智慧的指引”。
 
人性危机所释放出来的贪欲,直接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与破坏。
 
这就需要到道教文化中去寻找生态伦理,运用道教的生态智慧来化解全球生态危机,共同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

 


延伸资源下载(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学《道德经》:道教文化与人文关怀!发布于2021-05-07 23: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