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力生,1904年生于中国无锡。在他人生的前五十年,章先生潜心于儒三教,拒绝基督信仰,并最终皈依宗。章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法律学者,二战期间曾在中华民国政府任职,后来为了“消灭”基督教而创办江南大学。然而,在其旅居印尼期间,他戏剧性地闻道归主。很快,他开始钻研圣经,并开始在多个基督教学校教授比较宗教学。从戈登学院(现为戈登-康维尔神学院)毕业后,他被邀请在不同的地方担任讲师。他的专著《亚洲的宗教:基督教与异教的重大邂逅》,可能写于20世纪60年代。1999年由中国地平线出版社(China Horizon)通过长老会与改革宗出版社(P&R Publishing)出版。

 

这本大部头的著作首先讨论了世界宗教的不同进路,然后从基督教的角度审视儒家道教佛教、禅宗、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在不同情况下,章先生都提供了对宗教的“基督教认识”,然后是“基督教批判”。

 

基督教对儒家的认识

 

I. 儒家思想的本质

 

儒家是一种宗教吗?这个问题已经被争论很久了。在考察了赞成和反对的论据后,章得出结论,儒家不是一种宗教,因为孔子本人从未自称是一位终极真理的先知或教师;孔子承认他对终极真理一无所知,也没有达到他自己的道德标准。

 

“孔子只传授达成(attainment),却不提供赎罪机制(atonement)。正如他自己所承认的那样,他自己所达成的不过是一种悲剧性的失败。他不仅对“真理”和“生命”没有把握,也没有领悟,而且对通往天堂的‘道’更是一无所知。” 章承认儒家的思想有一些宗教元素,比如“相信”对信仰的必要性;“天职”(或天命,mandate of heaven);某种神圣的存在和力量;献祭的功用;祷告以及誓约。然而,“儒家学说作为一种宗教而存在,并不是因为它有任何合理的神学论证,而仅仅是因为它的实践。”

 

事实上,章主张“只有一种真正的宗教——基督教;所有其他宗教都是错误的。一个真正的宗教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因素:一为客观的(religio objectiva)既上帝及其启示,一为主观的(religio subjectiva),既人对上主的敬畏。从这两个因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

 

孔子本人相信的并非《圣经》中的天父,而是“天”这个概念。因此,他的宗教只是一种“粗浅的原始的一神论”。 后来的宋明理学(新儒家)转向相信太极无极意味着“他们既没有救赎主,亦没有救赎之道”。 同样,儒家思想的主观方面也不在于对超验之上帝的敬畏,而在于天命(ordinances of heaven)。一个人应该尊敬神,但要与他们保持距离。其伦理教导则以仁为中心(对人的仁慈),而不是对上帝的敬畏。因此,儒家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体系,而不是真正的宗教”。

 

注:第二段的天命(mandate of heaven),更多指为上天赋予的意思,比如天赋人权等等。最后一段的天命(ordinances of heaven),意为天道的意志,例如: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注:人文主义(humanism):16世纪左右,即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与今天的意义差异较大。当时的人文主义者并不主要是指那些认为人类价值高于一切的人,而是那些致力于研究“人文学科”与希望复兴古典文学的人。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是由民间和教会领袖、书商、教育工作者和作家发起的文化和教育改革活动,是质疑经院大学教育的一种回应。16世纪人文主义者的公认领袖是鹿特丹的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其整理翻译了《圣经·新约全书》的希腊文版。而在今日,人文主义已经成为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高举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极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

 

 

II. 儒家的经典

 

五经。章简述了儒家五经:《诗经》,《尚书》,《礼记》,《经》(周易),《春秋》。他最关注的是《易经》,他认为《易经》是“几乎所有中国哲学的基础”,其也“否认上帝,永恒和终极实在的存有;没有实有,只有转化(即易)。因此,也没有绝对真理。” 在评注《礼记》时,章指出,孔子作为一个汇编者,“筛选掉了一些具有很高属灵价值的资料”,因此我们这个时代他可以归为自由派或现代派的神学家。

注:being 和 becoming 在哲学上的翻译不一,牟宗三在《周易哲学演讲录》中强调这两个概念在中西方的不同理解。按照西方哲学,这两个词应分别译为“实有或存有”(being,存在对应其动词am, is, are, be )和“始终过程”(process of becoming),但若对应到中国传统哲学,“有”(being)和“生”(becoming)能部分表达其意,但又不完全相同。章力生先生在其《系统神学——圣道论》及《人文主义批判》两书中,分别讨论过此问题,章分别译为“存有”(being)和“转化”(becoming)。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这部分章称之为“对孔子学说及其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关联的阐述。”

 

III. 孔子的基本教导

 

章表示,孔子的“教导对全体中国人生活和品格的塑造是最有力的单一因素,并被中国人接受为具有绝对真理和权威性的印记。两千五百年来,孔子一直是中国人的人生导师;他的教诲触及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渗透到人生的各个阶段。”在总结这种世界观之前,章就主张孔子的教导“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 儒家仅仅是一种人文主义的体系或者是一种个人和社会伦理的体系。

 

儒家学说的简明纲要包括其关于人、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学说。我觉得这很有帮助。“人的本性是好的。人人都可以被教育为圣贤之人。” 社会是建立在理想人之上的,其之于一个理想的社会和政府是不可或缺的。当然,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这一道德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维系家庭内部的爱将向外扩展到所有人,因此必须在我们心中占据首要地位。

 

理想人所寻求建立的社会,是“一个人之义的国度,而非上帝的国度”。这种社会的道德标准将跟随某些被称为君子的榜样,而非律法。“仁”、“义”、“礼”、“智”、“信”,即所谓的“五常”引导着每个人努力成为一个成熟的国民。一个人也要在“五伦”中,来履行他应有的责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理想的政府将由一位体现这些美德的统治者来管理。一个邪恶的君主若不对百姓负责,如果百姓们哪天决定把天命从他身上收回,他就可能被推翻。这样一个政府的终极目标将是回到明镜高悬与国泰民安的黄金时代。

 

基督教对儒家的批判

 

现在,章从圣经的角度对儒家进行了评价。他的大部分批评都是在传统神学范畴内进行的。

 

上帝(上帝论)

 

正如章所言,孔子淡化或忽视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属灵”元素,从而将焦点从至高的统治者(上帝)转向了“天”,而“天”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位格”。“因此,便出现了属灵的堕落”。渐渐地,人们开始崇拜祖先,以至于“祭祖的浪潮开始发展成势不可挡的巨浪”。

 

宋明理学(新儒家)将早期天人合一的思想发展为一种空幻虚无的泛神论,即“一即多,多即一”, 各人都各有太极。“他们将自我神化,事实上,否认了位格的上帝,成为自然主义者或‘实用主义的无神论者’。”

 

创造论

 

孔子并不愿讨论最初起源的问题。十二世纪伟大的宋明理学家朱熹,“谓天地之间,有‘理’有‘气’。这两者是相互永恒的,无限的,独特的,并形成了创造的基础”。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转向了“自然主义、唯物主义、又或是不可知论,并且永生的、全能的上帝被他们驱逐出去,与国人的生活毫无相干,尽管他们还未意识到这个严重的事实!”

注:“理”和“气”的评价,参章力生《系统神学——卷二》第五章:又如宋儒朱熹,他虽亦信神,说:“风起见雨,震雷闪电,花生花结,非有神而何?”但是朱熹乃是一个自然主义者,甚至不信上帝创世,而谓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为“行而上之道”,生物之“体”;“气”为行而下之“器”,乃生物之“用”。“理”为发动万物之原始动力;“气”则仅为太极造物之工具。他说:“太极只是一个理学,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

 

人论

 

正统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无知和“蒙昧”的思想而堕落了,并且试图通过修身来“明心”,章将其归为“自义”。 然而,根据圣经,没有一个人是义的,所有人都是在罪中出生的,再如何自律都无法克服。只有转向上帝,才能恢复真正的人性,并且藉着重生而“与上帝的性情有份”( 彼得后书1:4)。

注:clear 译为 “明心”,参章力生《人文主义批判》第一編 论人文主义之本质:可见儒释二教,都认为人类无需上帝超自然的助缘;而单凭明德修身,明心见性,便可自救。

 

原罪与救赎

 

“和其他非基督教的宗教一样,儒家并不教导原罪、救赎、赦免、赎罪和成圣。” 这是因为,纵观中国历史,“古代‘圣贤’向来教导国人,没有原罪,只有各人照其意志所作的行为才被认为是罪。一个人既能不犯罪,也能犯罪,所以有人主张,人可以藉着‘意诚’或专心行善来消除罪恶”。

 

章告诉我们,他曾经是阳明的信徒,他相信“知行合一”,但发现自己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这种境界。成为一名基督徒后,他接受了圣经的教导,即我们得救是单单靠上帝的恩典,藉著基督在十字架上为我们所献的赎罪祭,而这份恩典是我们通过信心而非行为所领受的。

 

祭祖(祖先崇拜)

 

现在章转向讨论传统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祭祖。章承认这给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都带来了困境,因为“圣经教导孝敬,但责备包括祭祖在内的偶像崇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从儒家著作中极力论证“孝之真谛,非在祭祖”。 他的结论是“孝亲与祭祖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孝敬父母,仅为孝之起点;敬畏上主天父,实为孝之终极。因此,对上帝的信仰与孝道并不矛盾,而是真正的孝道最圆满的终极实现。”

注:参章力生,《人文主义批判》卷下/ 第贰编,“证道书简”,拾柒论明道起信(二) ──致美国林启堡大学沈教授书:国人以‘孝’为大德,惟根据孝经:“孝始于事亲”,可见‘事亲’仅为孝之起点。须知上帝乃天上圣父,生命之主,故‘昭事上帝’,方为孝之极义。国人偏重‘事亲’,而昧于‘事神’,不仅舍本逐末,尤为数典忘祖,大逆不道。

 

末世论

 

众所周知,“孔子关心的主要是人在此时此地的世俗生活;他的整个学说体系所顾念的是暂时的(所见的),而非永远的(所不见的)”(林后4:18)。因此,儒家缺乏关于个人复活、审判、永生、新天新地的教导。

 

章总结到,“说到底,儒家思想是一种人文主义。所以,‘救恩属乎耶和华’(诗篇3:8),而非孔子。中国人为民族复兴所作的努力将是徒劳的,除非他们悔改并归回上帝,即活水之泉源和我们荣耀的希望。”

END

 

1.更多请東方智者:章力生》,章力生 著;G. Wright Doyle 编。

2.参章力生,《亚洲的宗教:基督教与异教的重大邂逅》,p38。所有的引文都将来自这本书,并且在之后的正文中仅用括号中的页码作为标注。

3章力生的儿子告诉我,章在成为基督徒的第二天就停止了所有的祭祖活动。章已经就这个问题写了一本单独的书。参章力生,《祭祖运动驳议》,(美国:中国文字宣道会,1977)

G. Wright Doyle博士,现任中国研究所(www.reachingchineseworldwide.org)创始人、所长,世华中国研究中心(www.globalchinacenter.org)主任。著有《走向世界华人》、合著《中国:古代文化,现代社会》,编译《東方智者:章力生》,《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英文编辑。

图片感恩的句子经典语录张爱玲语录经典语录村上春树经典语录小王子经典语录章力生的水彩画肖像是由他的儿媳Jean Anne Chang所画。

G. Wright Doyle 和 Lit-sen Chang 


 

往期文章

基督教和世界其他宗教的三大区别

宗教那么多,人为什么要单信耶稣

10分钟明白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关系与区别

引领佛教徒归主的经验谈

有关伊斯兰教,每个基督徒须知的十件事

……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基督教信仰,基督教,信仰,儒家思想基督教信仰,基督教,信仰,儒家思想基督教信仰,基督教,信仰,儒家思想基督教信仰,基督教,信仰,儒家思想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章力生:从基督教信仰的角度看中国儒家思想发布于2021-05-09 23: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