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座以园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其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以西,鹰山森林公园东南侧。中国园林博物馆全面展示了中国园林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辉煌的成就以及多元的功能。

中国园林博物馆由主体建筑、室内庭院和室外展园3部分组成。其中,室内庭院以南方风格为主,室外展园以北方风格为主。余荫山房作为园博馆3座室内庭院中岭南园林的杰出代表,展示出其独特的东方园林魅力。



 

1.余荫山房及深柳堂庭院

 

余荫山房始建于清同治3年(公元1864年),历时5年,同治8年(公元1869年)竣工。为纪念先祖的福荫,以“余荫”二字作为园名;山房则表明园林地处山岗并寄托园主人的隐居情致。余荫山房布局精巧。它以“藏而不露”和“缩成寸”的手法,将画馆楼台轩榭山石亭桥尽纳于三亩之地,布成咫尺山林,造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幽深广阔的绝妙佳境。通过名工巧匠的精雕细刻,使全园的纹饰做到丰富而精致、素色而高雅,给人们一种恬静和雅淡的美感,如置身于“波暖尘”之中。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有两个:一是“缩龙成寸”,园内的建筑布局精巧有致,藏而不露。弹丸之地,把亭、台、楼、阁、堂、轩、桥梁、廊堤、石山碧水、浮莲全都包含其中,且回廊、花窗影壁相互借景,游入其中感觉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好一个曲径幽深。二是“书香文雅”,不离居室,满园的诗联、佳作文采缤纷浓郁,真可谓岭南园林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中国园林博物馆岭南园总面积536.75m2,以广东余荫山房为原型,选取余荫山房中“浣红跨绿”桥廊西侧,以深柳堂-方形水池-临池别馆为主要景观结构的西部景区作为仿建对象,力求还原出地的岭南园林风貌。考虑场地朝向与空间布局需要对空间局部调整,水池始终位于园林中部,体现岭南园林以水居中、环水建园的造园主旨。深柳堂是余荫山房中的主体建筑,其结构为砖木结构,体量适中,造型典雅优美。



 

2.中国园林博物馆余荫山房深柳堂庭院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秦汉以来,岭南成为一统中国的组成部分,儒学渐起。两汉之交,出现了儒学名家陈钦陈元父子。汉末至三国间,岭南儒学一时繁荣,出现了以士燮和虞翻为代表的儒学研究群体,出现了诸多儒学著作,为岭南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岭南儒学思想与中国儒学思想一脉相承。

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三大支柱之一,它源于周朝礼制,被孔子和孟子加以阐述和发展,在汉以后影响中国文化各个领域,在园林方面亦有深刻影响。其精义如入世、治世、仁政、德行、同乐、娱人、孝义、礼乐、中庸、重农等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园林的创作主题,在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中比比皆是。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主景创作、环境营造、文联匾对、绘画雕刻,有时是综合多种表现方式,从而达到名符其实,情、景、名相得益彰,使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交流更为便捷,生动而不失高雅。余荫山房作为一座文人山水园林,不仅是自然山水的缩影,传统儒家道德伦理也被融贯和物化其中。



 

2.1仁山智水

 

中国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山水文化组成的。纵观历史,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中国文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退居山林,悠游于山水之间、放情于世俗之外,对当歌、清流赋诗。从儒家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面对大川,看到时间流逝,感叹人生,这就是山水文化的魅力。道家的“上善若水”面对静水,可以悟出水的包容、善性,这就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内涵所在。

“仁”是儒家治国和修身的核心思想;“智”是作为与“仁”相对的概念提出的范畴。《论语?宪问》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论语?雍也》把仁智与动静、乐寿、山水结合,定位了后世园林和游览的社会学意义(山水比德):“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从此仁山智水把人性与园景对位起来。于是,拙政园的小沧浪有联:“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高义园的门洞有砖题:“仁寿、知乐。”曹魏?应璩在《百一诗》中道:“所占于此土,是谓仁智居。”晋?王济在诗《诗纪平吴后三月三日果园诗》中道:“仁以山悦,水为智欢。”梁?庾肩吾在《赋得山》中道:“仁心留此属,休奉愧群龙。”梁?王台乡在《山池应令》中道:“历览周仁智,登临欢豫多。”唐?武则天在《石淙》中道:“且驻欢筵赏仁智。”唐?上官昭容在《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中道:“仍留仁智情”,在《同时作》中道:“暂游仁智所”。唐?张说在《奉和圣制幸韦嗣立山庄应制》中道:“自非仁智符天赏。”余荫山房深柳堂庭院中的水石景,正是儒家仁山智水的杰出展现。余荫山房深柳堂庭院正中为方形水庭,建筑物沿水池四周环列布置,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方形水庭之东,叠砌英石假山一座,流水从上而下,动静相宜。水庭之西,为堆叠英石实景“童子观音”。孔子曾指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而把山水与人的品格结合起来。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余荫山房深柳堂庭院中的山与水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仁与智,同时可以直接面对自然山水之美,从而更好地理解自然、敬畏自然、回归自然。



 

2.2崇文重农

 

儒家讲究文以化民,以文士为尚,以农事为重,于是排出社会阶层的士、农、工、商。于是,士最受尊重,农为其次,工商受挤压。

余荫山房深柳堂庭院有着浓重的崇文重农的儒家思想。山房故主邬彬,字燕天,是清朝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员外。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举人,因而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之说。邬燕天告老归田,隐居乡里,聘名工巧匠,吸收苏杭庭园建筑艺术之精华,结合闽粤庭园建筑艺术之风格,兴建了这座特色鲜明、千古流芳的名园。深柳堂内有4块双面书法木雕,内刻有多个名家手迹。具体为:“搏击西风力有余,高枝欲立意何如,羽毛已具飞扬势,莫待磻溪老后车。——陈恭尹题书”、“韩持国在洛中作诗云:‘闭门读程夫子,宴坐焚香范使君。顾我未能忘世乐,绿樽红芰对斜曛’。——石庵刘墉题书”、“峡云微釀雪,十里畿阴晴;野鹳峰头老,疏林石上生;世缘何日谢,人境此中清;欲采丹砂去,春山杜宇声。——张问陶题书”、扬州则东南齐开,庾岭则南技先发。香迎小岁之杯,寒映渭溪之雪。——胡襄兰题书”、扬休山立玉色金生元气之会浑然天成,瑞日祥云和风甘雨龙德正中厥施斯普。——秀光题书”、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翁方纲题书”、“荃荪孤植不以岩隐而歇其芳,石泉潜流不以涧幽而不清,人在暗密岂以隐翳而回操。——刘书新论,梁山舟书”、皮日休,白莲诗:‘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清风欲堕时。’裴璘,白牡丹:‘别有玉杯承露冷,无人起就用中看。’可知诗以传为贵。——陈希祖题书”。园主对古代文人的尊崇,体现在书法木雕之上,更展现了自己深厚的崇文儒家思想。崇文的儒家思想是邬氏家族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原动力。深柳堂取名沿自刘慎虚唐诗“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句,意思是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蕴藏着读书的堂。这里的悠闲的笔触写出隐逸的读书生活,在来往稀少的山间杨柳深处读书,更显得作者的生活的情趣和个人追求。余荫山房原临池别馆仅被保留为墙景,营造出与深柳堂对望的对景,这正是书屋园林化的体现,也是儒家崇文思想的显现。

儒家以农耕为本。中国的重农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盛行于西汉。汉昭帝始元6年(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期间的“义利之辩”首开农商争论的先河,以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家倡导“崇本抑末”论,奠定了后代封建帝国重农抑商思想的理论基础。农耕就是建立在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形态,耕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为目的。在深柳堂碧纱橱上有“渔樵耕读”4幅扇画,其中耕所指的是舜在历山下教民众耕种的场景,这也体现出园主不忘本的本意。



 

2.3独乐共乐

 

在《独乐园记》中,司马光谈到几种“乐”,一是孟子所说的与众同乐,他称之为王公大人之乐;而颜回所代表的那种是圣贤君子之乐,就是“一箪食,一瓢饮”,而仍“不改其乐”。然而司马光并不以这些“乐”为乐,他所追求的乐是这样的:“若夫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乐也。”故此以“独乐”名园。“各尽其分而安之”的“独乐”,也就是追求安恬自足、顺任自己的平常性情,自足自适,这与苏轼等人的适性逍遥、淡泊无求的情趣有内在的一致性。

共乐是一种博大之喜,就如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放下个人的得失悲喜,以后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胸怀是何其的浩瀚。这种喜是战胜庸俗和烦恼清明澄澈,如一抹朝霞,引领一个民族前进。

儒家以乐为心之本体,这种思想,意味着肯定幸福的追求是人生意义的根本依据。在古典思想世界,它同其它宗教传统中的苦业或罪感意识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反对任何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儒家乐观哲学中对身之乐的肯定,使之同各种类型的禁欲主义划清界线。只有肯定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人快乐的基础,才能由此规划造福社会的纲领,才谈得上行仁政。儒家的精神有着很深刻的人文关怀与伦理内涵。心里的快乐和人本身的身体欲望追求没有直接的关系,精神之乐可以包括有人们生活伦理之乐、获取知识之乐、信仰之乐。生活伦理之乐体现为爱与被爱、关怀与被关怀;求知之乐体现为一个人对外部世界不断探求的满足之乐;信仰之乐则是具有形而上的意味,它是超越感觉经验之上的,又是难以捉摸的。后两种的快乐是不需要建立在物质条件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它是可以被共享的。越多人来分享,这种快乐就越大。余荫山房深柳堂前有一幅对联。“鸿爪为谁忙忍抛故里园林春花几度秋花几度,蜗居容我寄愿集名流笠屐旧再同来今再重来。” 区区38个字,道出了建筑余荫山房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邀集名流雅士,或者是穿蓑戴笠的农夫、穿屐的街市商贩,不论新朋旧友,只要有文才的,都一起来这里吟诗作对、把酒言欢。这正是儒家独乐共乐思想的展现。儒家自来重视现世的幸福体验,大体上说,儒家重此岸幸福而非彼岸幸福,重社会幸福甚于个人幸福。幸福并不是一个人自己独处的幸福,因为我们生活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是群体的一分子。所以我们自己的幸福,也取决于我们能否给别人带来幸福。正如《论语?雍也》所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里的“达”,从儒家仁爱观念的角度来说,“达”有达观、豁达之意。生存在一个社会圈中,差异性在所难免,重要的是我们以什么样地态度来达到我们的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提出的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孔子以自己的感受来判断与取舍,体现了一个儒者该有的豁达胸襟。



 

2.4礼乐复合

 

中国园林与住宅合为宅园。宅为外代表了礼,园为内代表了乐。余荫山房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礼乐复合。礼乐涉及的范围很广,大体来说:“乐”代表天、阳、神、动、生、内、始心、情、仁、盈、同、欢、明等等;“礼”代表地、阴、、别、静、死、外、终、身、理、义、减、异、倦、幽等等。儒家哲学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孔子主张的强调维护等级制社会秩序的安定和谐、主张的以“礼”、“乐”的教化维系社会道德的稳定、特别注重文化和艺术教育作用的思想,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之大为后世所不及。“立于礼”、“成于乐”是其理想人生的实现,也是儒家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所在。余荫山房深柳堂庭院是“乐”的具体体现。乐文化在儒家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儒家创始人孔子阐发了“乐”的艺术性、道德性与政治性,探讨了礼乐关系以及乐的政治教化功能,奠定了儒家乐文化的“乐治”基调。荀子对“乐”进行了专门讨论和阐发,分析了乐的人性根源、精神价值、道德内涵、政治象征、和同功能以及正乐的必要性,进一步确认了儒家乐文化的“乐治”性质。汉代诸如着力突出了乐“与政通”的“治世”功能,乐“通伦理”的“内修”功能,乐处理多种关系的“和同”功能,乐的“尊卑等级”礼教功能,最终使儒家“乐治”彻底定型,成为乐文化的最大特色。



 

2.5传承儒学

 

植物承载思想注入文化,尽显无尽和谐景致。余荫山房深柳堂庭院入口栽植桂花,既取“丹桂迎旭日”的景致,也取余荫山房园主“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的美誉,以示“月中折桂”之意。渔、樵、耕、读中,前3者是基础,读是过程,中举治世为目标。科举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因以分科考试选举官员,故名“科举”。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推动儒家思想在民间的普及,培养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读书风气。不论其读书的初始动机如何,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50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儒家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余荫山房深柳堂庭院西墙有一口形似铜钱的水井,铜钱作为货币的计量单位,自古与商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论语》到《大学》,儒学精神几乎渗透到国家与国民的脊髓。无论国家治理,还是国民治学、谋生,都被“儒”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深刻影响着。“商”作为一种谋生方式,在儒学精神出现的初期,二者之间就有了联姻与变异。儒商作为我国传统价值观念中对商人从业绩到品行的至高荣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特殊而偶然的现象,产生于春秋晚期。正统儒家学说,由于无视商业对于社会的作用,鄙薄商人,使士商长期对立,因此从秦汉到宋元时期,儒商销声匿迹。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士大夫开始改变传统看法,出现了士商合流,弃儒就商的情况,儒商开始出现。这也是儒家思想一种突破性的发展。



 

3.小结

 

长期以来,儒学在广东的发展形成了3大特点:务实求真;开放兼容,择善而从;学贵自得,富于创新。岭南旧称岭外、岭表,远离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人们难免会认为岭南文化远离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其实岭南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核心部分仍然来自儒家思想。

中国园林博物馆余荫山房深柳堂庭院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映着儒家思想的精华,更体现出园林文化的真谛,为园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光中,我们究竟需要哪些伦理道德,去指导人们建立自己立身处世的标准?去调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是我们大家亟需思考的问题。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从人类的善性作出发点,发展出一套最能符合人性、切合人情的伦理观念,这一套伦理观念,其中蕴涵着不少精华的成分,它可以不受时间的影响,而与时俱进,因时变化,适应时代需要,即使在未来的社会中,仍然有其指导人生道德取向的价值,同时,针对当前社会的弊病,也仍然有其从根本上加以挽救的功能,因此,非常值得我们去重视、去加以弘扬和应用。在经纬万端的未来社会中,儒家的伦理思想,当然不应成为人们唯一的道德观念,其他各家传统学说的优良成分,西方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学理,以及其他许多与伦理思想可以相辅相成的各种学科,都可以加以简择淬取,而共同成为未来国人足以适应新世纪的新道德新伦理,只是,笔者仍然认为,儒家伦理思想中所蕴涵的精华成分,仍然将是我们迈入21世纪的伦理道德思想中的主导力量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三山五园雅集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国园林博物馆余荫山房深柳堂庭院的儒家思想发布于2021-05-10 08:34: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