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属于寒湿疫。近三百年来,从疫毒的寒、热、湿、燥的属性来看,以湿寒为重所发生的寒疫已经极其少见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央文史馆馆员王永炎认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中医是一个新挑战,也是一个新机遇。

 

 

  王永炎说:“中医药及时介入本次疫病防治是国之幸事。”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于1月25日就赶赴湖北武汉,支援当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病的防治工作。中医药人勇赴疫区、在疫病重灾区展开中医的诊治工作。全国各地中医药医疗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踊跃献计献策来探索防治方案。从历史上看,在我国重大疫病防治中,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有效方法,是我国防治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医疗卫生资源。

 

  结合抗疫一线传来的病例和相关信息,王永炎阅读了《中医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以及一些刊物和网络首发的文章,同时参考古代疫病流行的年表,重点是明清两代。在明末清初,吴又可著有《温疫论》,之后是叶天士、吴鞠通等为代表的中医温病学和温病学派,他们提出的“疫病是由毒邪上受首先犯肺,顺传阳明,逆传心包,卫气营血”,是温病辨证的纲领。这是中医药学对于疫病诊疗的伟大创新。

 

 

  本次疫情有两大临床特征。第一,中期湿寒闭肺向重症转化,由呼吸肌疲劳状态引发呼吸困难。进入到危重的阶段时,就出现呼吸窘迫,既有炎症反应,又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第二,中医所观察到的舌象,表现为舌质暗、舌苔白厚腻,显示出来湿重,很多重症患者没有出现高热,甚或不发热,这种湿应是秽浊之气的寒湿。提取证候要素是毒、寒、湿。寒邪郁而化热,形成寒热错杂,日久必然成瘀,加之内有燥邪,最终导致了虚,形成气阴两虚、内闭外脱的厥脱证。

 

  因此,这次疫情与2003年非典疫情证候要素有很明显的区别。2003年7月份结束以后,分析全部论文发现,非典主要证候要素中,第一位是毒,第二位是热、火,第三位是湿、瘀、阴虚、气虚,符合温疫。这一次疫情是毒、寒、湿、燥,而后成瘀,主病都在肺,早期兼有卫表,中间可能出现脾胃的一些症状,有轻度的腹泻,后期伤及心肾等脏腑。从证候的病机来看,气机升降出入的障碍,就引起了血瘀、交变闭阻的状态。静脉血氧迅速减少,由于血氧交换的障碍,氧气进不到血络里面了,从而出现了颈动脉的短路,这样就形成了呼吸困难,最后发展到呼吸窘迫。发展到中期,寒湿痹肺后可以发展成为重症。

  对于处方遣药治疗,王永炎认为,毒、戾气、疫病的传播、传变要纳入人群——自然社会的复杂巨系统考虑,中医更重视人体的反应状态。邪与正既是对立的,又是关联的。要符合邪与正对称消长、辩证交替的韵律,方能保持阴阳平衡。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广安门中医院主任医师薛伯寿和王永炎研究了宋代《局方》所载的治寒疫的汤,与人参败毒散合方化裁,加之认真研读了《新药学杂志(总462期)》刊发的已故中医名家蒲辅周用十神汤治寒疫的论文,他们合方拟出来一个十神败毒饮,建议用来治寒湿痹肺,于中期或者中期转重症的时候推荐使用。十神汤的主治是时令不正、瘟疫妄行,蒲辅周警示用药不宜辛凉、苦寒。宣闭解毒,以解毒为第一要义,应当是解毒、除湿、活络,作为大法。

 

  相较于西医需要病毒分析、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复杂程序,中医药在疫情爆发时以症状收集、病机分析、临床分析后即可确定中医治疗方案,可迅速用于临床,具有应对及时等优势。在对新病毒知之甚少、相关研究还在路上的时候,2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向全国推荐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救治中使用清肺排毒汤。王永炎和薛伯寿分析后确定为寒湿疫。中国中医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葛又文拟定并提供的清肺排毒汤,之所以能够快速有效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也在于精确抓住了这一核心病机。这个方剂由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五苓散等《伤寒论》名方组成,组方很好,对外寒内热或者是痰饮阻肺的患者都可以使用。王永炎对此方非常赞同,希望清肺排毒汤能得到更广泛使用,以使更多患者获益。“以清肺排毒汤为代表,中医药通过了抗疫百年大考。”王永炎说。

中医养生,中医,中医药,命理中华中医药文化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赞!中医泰斗王永炎:本次疫病,中医药通过了抗疫百年大考!发布于2021-05-24 15: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