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中国第四大主粮”,这一重大变化被粮食专家释出“粮食危机”之信号。其实在唐宋以后,由于人口的增加,“粮食危机”在中国就变得突出了。为了让国民至少在过年时能吃上一顿米饭,早在北宋时中国即从今泰国、越南等地调稻米了, 也就是说,中国人最晚在宋代已开始吃进口大米。

图:影视中赵本山、宋丹丹吃快餐情景


康熙鼓励进口“泰国大米” 


“高铁换大米”成为新近的国际新闻。中国从泰国进口大米,有久远的历史并非现代才开始,在清朝前期,中国已大批量地调进“泰国大米”。


当时的泰国叫“暹逻”。康熙六十一年,时已69岁的清圣祖玄烨,听暹逻来使说他们国家的大米又多又便宜,决定进口“泰国大米”,并亲自过问进口事宜。


据《清史稿·属国列传三·暹罗》,康熙对礼部官员说:“暹罗米甚丰足,若运米赴福建、广东、宁波三处各十万石贸,有裨地方,免其税。”礼部官员遂和暹罗使臣议定,“年运三十万石。”这是中国官方大批量进口泰国大米的最早贸易记载。


暹罗大米当时一石仅卖二、三钱银子,时中国正常米价一石要七、八钱银子,暹罗国的米价连中国米价的一半都不到。在这种情况下,出于粮食安全考虑,康熙积极鼓励暹罗商人把本国的大米贩运到中国来卖,以补充国产大米的不足。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暹逻商人将首批大米运到了广东,同时向中国贡献了稻种和果树苗。时康熙已去世,新皇帝雍正下令广东那边,接当时中国的市场价从速销售这批泰国大米,而且一律免税。


广东的老百姓们,就是这在这个上时候首先吃上了泰国大米。此后,进口大米便与中国老百姓的肚皮连到了一起。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厦门的老百姓也吃上了泰国大米,当年暹逻米在厦门开始发售。


清政府鼓励外商向中国输入大米的同时,还鼓励本国人去国外贩运大米,尤其对一向缺粮的广东、福建等省,朝廷给予特殊政策,就今天看来就是——“乌纱换大米”。中国人如果能将国外大米贩进国内,还能获得官衔。如福建省,如果前往暹逻、占城等国运米回漳、泉二府接济民食的,奖励优厚——


凡进口大米在1000-2000石的,生监给予吏目职衔,一般商人给予九品顶戴;2000-4000石的,生监授予主簿职衔,一般商人授予八品顶戴;4000-6000石的,生监授予县丞职衔,一般商人赏给七品顶戴;6000-10000石的,生监可以获得州判职衔。


由于朝廷鼓励进口大米,在清朝,“进口米饭”端上了中国老百姓的餐桌,已很平常。


宋代最早引进国外稻种

 

中国从国外进口大米,清朝并不算最早。如今的中南半岛,一直是中国大米的输入国,不只进口“泰国大米”,也进口“越南大米”;不只进口成米,还引进优良稻种。


早在北宋赵恒(真宗)当皇帝时,即有从国外进口稻谷的记载。宋代僧人文莹撰《湘山野录》中有这么一种说法:“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西天绿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


占城国域在今越南中南部,当地盛产水稻,其国水稻很有名,耐旱耐贫瘠,产量高,中国古人称之为“占城稻”。宋代1石相当于120宋斤,约为152现代斤;20石约相当于现代1520公斤。从笔者所查及史料来看,这1520公斤占城稻,应该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批进口稻谷。


这批稻谷并不是用来直接消费的,而是做稻种,中国吃“进口大米”是不是在这个时候,尚不能肯定,但中国人对占城大米特有胃口,是可以肯定的。《湘山野录》记称,在取得占城稻种后,宋真宗亲自在皇宫后苑中种植,秋收后还特地请身边的侍臣品尝新稻米做出的饭。


《湘山野录》所记属实。《宋史·食货志上一》记载,“帝(宋真宗)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高仰者莳之。”


这事发生于大中祥府五年,即公元1012年。这一年被国内农学界视为中国推广国外进口耐旱水稻的元年。吃进口水稻所做出的米饭,从此成为中国人的生活常态。


大中祥府五年,宋廷从福建地区所调取的三万斛占城稻稻种,是当地生产的,还是从占城进口到福建的,史书上没有说明。如果是福建所产,说明占城稻在此之前已引进中国。


先秦最上档次的是“蒸饭”

 

中国古今重视进口稻米,是因为米与麦一样,都是古今中国人的主食。


中国人吃米饭的历史相当悠远。1973年在浙江余姚境内河姆渡遗址上,曾考古发现储藏量逾120吨的稻谷,经测定,这批稻谷距今有7000年,籼稻、粳稻都有,且属人工栽培。


当时,吃米饭的也不限于东南沿海的中国人,在以小麦为主的中原地区也吃上大米。在河南安阳殷墟上便曾发现商代晚期稻谷遗存。史书的记载也证实,上古时中国北方人也吃米饭。《史记·夏本纪》有“令益与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大禹让舜帝的女婿益发给老百姓稻种,在低湿的田地种植,可见,当时地处中原的黄河中下游已种植水稻。


那么,早期中国人米的吃法和现在一样吗?差不多。普通人多吃米粥,最上档次的米饭应该是“蒸饭”。


蒸饭一直传到今天。但古人早期的蒸饭做法,与今稍有不同:先把米下锅中煮一下,等到半熟时再捞出来放进蒸锅(甑)中的箪子上,蒸熟。这种蒸饭在先秦时很流行,《诗经·大雅》中的《泂酌》一诗,开头就描写了时人做蒸饭的情形:“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餴饎。”意思是,远远的取那活水,那儿舀,这儿倒,蒸米饭真是好。


诗中的“餴”,就是蒸饭的方法。这样的米蒸成饭后,米粒胀大高起,饭粒之间不粘,一粒是一粒,如果在现代,用来做饭团更合适。


秦汉人喜欢吃“干饭”

 

到了秦汉时期,人们吃得最多的米饭不再是蒸饭,而是一种“干饭”。这种干饭与现代一些地方将区别于粥的米饭说成的干饭,完全不一样,是真正的干饭——晒干没水份的饭。


秦汉时的干饭又称为“糒”。《说文解字》称,“糒,干也。”《释名·释饮食》说得更具体,“干饭,饭而曝干之也。”干饭的制作方法是:将做熟的米饭晒成干饭。当然,这种干饭并不一定要用大米来做,小麦也可以。


干饭做好后一般放在陶罐一类盛器中,随食随取。吃时把干饭投放进汤水中,这叫“飧”;如果是米与大豆一起制作出来的干饭,称为“糗”。因为糗与糒两种食物形态差不多,往往并称为“糗糒”。


飧食,实际就是水泡饭,《说文解字》“食部”将之称为“水浇饭”,这与现代喜欢吃的“盖浇饭”不是一回事情,但在语境上有相通之妙。


干饭易于长期保存,携带和吃起来都很方便性,实是中国早期的一种“方便饭”。所以,干饭在汉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出行,人们往往将干饭随身携带,部队行军打仗,士兵也都带着干饭。


在居延发现的汉简中,有许多“糒”的记载。如有一版简上写着:“凡干饭廿一石八斗。”还有一版简上所记的米糒,竟然有231石之多。由此可见,干饭在秦汉人生活中消费量之大。


需要注意的是,干饭并不是一种上档次的美食,而是一种大众化的食物,有身份的人似乎不吃。汉末权贵隗嚣便为吃糗糒而羞愧,《后汉书·隗嚣传》记载,“嚣病且饿,出城餐糗糒,恚愤而死。”


魏晋人推崇“白米饭”

 

把米饭吃出花样来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现代人们所吃的各式米饭,在这一时期基本都出现了。如现代城里人喜欢吃的菜饭,就是魏晋人最早吃出来的。


菜饭,在当时叫“蔬饭”,或“蔬菜饭”,做法很简单,就是将蔬菜剁碎混合在米里,然后烹饪成饭。与现代城里人吃菜饭是为了换口味不同,在魏晋时,吃饭菜饭是为弥补主粮的不足,以菜充饭,填饱肚皮。


当时的稻米饭称为“白米饭”,因稻米产量不足,普通人家不能常吃。到南朝中后期,随着水稻种植推广,稻米增加,普通老百姓也能吃上白米饭了。


魏晋时,中国最著名的大米是“新城粳稻米”,这种粳米做饭时,飘出的饭五里外都能闻到。时人做米饭的技术也有很大的进步,米要精选细淘,用甑蒸而不能用铛炙,这样烹饪出的米饭才能色香味俱全。


白米饭是用精米做出来的上好米饭,受到魏晋人的推崇。而让较差的杂色米做出白米饭的味,是时人的创新。《齐民要术·飧饭》记载有“治早稻赤米令饭白法”:不论冬夏,都用温热水浸米,泡约一顿饭功夫后再用手搓;水冷后倒掉,再用冷水淘,再搓,直到米发白为止。这样淘洗做出的饭,“饭色洁白,无异清流之米。”


隋唐以后,古代米饭吃法与现代几无不同,特别在宋代,米饭的吃法最为丰富,宋人喜欢用米与其他食材一起做饭,根据配料的不同,有青精饭、蟠桃饭、金饭、玉井饭、盘游饭、二红饭、蓬饭、石髓饭、大骨饭、淅米饭……


正是宋人对“米饭”的深度开发,稻米的消费量激增,国产稻米已不能满足民国消费,于是“进口米饭”开始端上了中国人的餐桌。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在线查询, 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序, 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汉字故事,汉字的演变过程


延伸资源下载(命理经典古籍汇总、四库全书、杨公风水经典古籍、玄空风水古籍、八宅古籍、生基秘法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国人“吃米饭的历史”发布于2021-07-10 15:5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