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生民以来,孔子为盛

 

   公孙丑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曰:“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曰:“不动心有道乎?”曰:“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於人,若挞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宽博,亦不受於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後进,虑胜而後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让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曰:“敢问夫子之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气。’不得於心,勿求於气,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有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於其心,害於其政;发於其政,害於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於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於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     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问所安?”曰:“姑舍是。”曰:“伯夷伊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曰:“然则有同与?”曰:“有。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曰:“敢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夏、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於夫子,贤於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类也。圣人之於民,亦类也。出於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

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孔子对自己弟子的教诲也遵循这个原则,所以罕言天道性命。“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叩其两端而竭焉”,即是因材施教、对机说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回答学生的问题都比较短小精炼。孔门弟子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孟子周游各国虽然也是“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但比较著名的弟子很少,只有乐正子孟子称他为“善人”“信人”,其他大都较平庸。例如孟子与告子辩论,告子是理屈辞穷,但孟子的学生公都子、屋庐子却不是告子学生的对手。孟子如果像孔子那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不会给后人留下一部《孟子》了。例如在《孟子·公孙丑上》“夫子加齐之卿相”章,公孙丑问的问题都很肤浅,孟子则主动引导着学生一步步将问题展开并引向深入。

   当公孙丑问:“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这个问题与后面问的“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敢问所安”一样,都非常庸俗。然而孟子不说“姑舍是”,或直接回答“不动心”,而是通过“我四十不动心”、“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等把话题转移到“不动心”上。当公孙丑对“不动心”产生兴趣而追问“不动心有道乎”?孟子也不是直接作出回答,而是举出北宫黝和孟施舍养勇的例子,目的是说明“不动心”是有不同层次之分的,然后说到告子和孟子的不动心之道,进而把这一章最关键的“知言”和“养气”也引出来。

   程子说圣人孔子是“降而自卑”,孟子作为贤人是“引而自高”,“孟子常自尊其道而人不尊,孔子益自卑而人益尊之,圣贤固有间矣”。其实孟子决不是“引而自高”,“孟子之后,道不得其传”,孟子以继承和发扬孔子之道为己任,需要把相关问题论述清楚。孟子也清楚公孙丑等不会明白自己所谈的问题,他的谆谆教诲其实是为后人垂言立教。《孟子》中还有大段直接的说理和议论,这都是“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不得已为之,无丝毫的自私用智参杂其中。程子对孟子的评价有失偏颇。

   当公孙丑说:“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孟子说“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其实还是接着前一个问题“不动心有道乎”而说的。因为“不动心”本身是无法说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是告子达到不动心的途径,而不是告子的不动心本身,孟子的不动心之道则是“必有事焉”的“集义”。黄梨洲说“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是告子一生的学问。而通常认为“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是告子的不动心本身,把“勿求于心”、“勿求于气”的“不求”看做是“不动”,这正好把“求”字的含义理解反了。黄梨洲说:

   “言者,天下之义理也。告子以为义理散于天地万物,心之所有者惟知觉,故不以义理求之于心,心既空无所有,則一切行事靠我之气不得,须求理于天地万物,故勿求于气,气者知觉运动也”。

   告子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即是“得于言而求于心”,告子一生的学问是“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求于心”如梨洲所理解的,是以理求心,而不是以心求理,即“心”是作“求”的宾语,而不是“求”的逻辑主语。告子认为理在心外,“得于言”是择善,“求于心”是以义理来充养心性。而朱子说“告子谓于言有所不达,则当舍置其言,而不必反求其理于心”,“有失于其言,则曰无害于心;但心不动,言虽失,不必问也”,“求于心”是以心求理,把“求”字的方向理解反了。孟子说“‘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因为心即是理,“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所以“求于心”是无条件的,“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黄梨洲说“告子病痛在不知求义理于心”,如果告子认识到心即理,那么“求”就是“必有事焉”,不是“得于言”才“求于心”,而是“自得于心,自求于心”,“得”与“求”不二,功夫就不会间断了。

   朱子说象山之学似告子,其实他之所以把“求”字的方向理解反了,在于他的格物穷理之说和告子一样,也是心外求理、心与理割裂为二,从而把告子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理解为“告子只是守着内面,更不管外面”,把孟子的“知言”也理解为穷理。孟子说“‘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是指不应该心外求理,“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而朱子则理解为如果“不得于言”,则应“求于心以考其所失”。对理解“不得于言,勿求于心”的干扰在于孟子后面提到的“知言”。如果说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是不“知言”,孟子“陂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是“知言”,那么从境界上看,孟子与告子还仅处于伯仲之间。其实所谓“知言”既不是不动心之道,也不是不动心本身,更不是朱子所认为的“穷理”,而是“必有事焉”的不动心境界自然能知是知非。孟子的“知言”虽然因告子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而发,但并不是直接对治“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同样,孟子说的浩然之气与告子“不得于心,勿求于气”的“气”,涵义也是不同的,而朱子认为“气便只是这个气,所谓“‘体之充也’便是”。

   对于“‘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朱子和船山的理解有误,惟有陆象山和黄梨洲的解释接近于孟子。但黄梨洲说“心既空无所有,則一切行事靠我之气不得,须求理于天地万物,故勿求于气”,对“不得于心,勿求于气”的理解则稍有偏差。其实,“勿求于气”顺着“勿求于心”下来,“气”也是作“求”的宾语,而不是“求”的逻辑主语。告子的养气是“得于心而求于气”,如大学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于心”即心能定能安,然后以心之义理去统率气,使气得到涵养,气的有序性就会增强。“不得于心”是心有未安,不能“持其志”,如果这时以心去统率气,则不但不能养气,反而会动气,所以孟子说“‘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是对“‘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作出的进一步的解释。“夫志至焉,气次焉”,正说明“求于气”是以心率气,而不是黄梨洲说的心求义理于气。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四书五经六艺,四书五经是什么,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是哪五经孟子论语围炉夜话吕氏春秋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孟子025发布于2021-07-11 00: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