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翼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为之柰何?”
太公曰:“凡举兵帅师,以将为命。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因能受职,各取所长,随时变化,以为纲纪。故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应。备数如法,审知命理。殊能异技,万事毕矣。”

武王曰:“请问其目?”
太公曰:“腹心一人:主潜谋应卒,揆夫消变,揔揽计谋,保全民命。
谋士五人:主图安危,虑未萌,论行能,明赏罚,授官位,决嫌疑,定可否。
天文三人:主司星历,候风气,推时日,考符验,校灾异,知人心去就之机。
地利三人:主三军行止形势,利害消息,远近险,水涸山阻,不失地利。
兵法九人:主讲论异同,行事成败,简练兵器,刺举非法。
通粮四人:主度饮食、蓄积,通粮道,致五谷,令三军不困乏。
奋威四人:主择材力,论兵革,风驰电击,不知所由。
伏鼓旗三人:主伏鼓旗,明耳目,诡符节,谬号令,暗忽往来,出入若神。
股肱四人:主任重持难,修沟堑,治壁垒,以备守御。
通材三人:主拾遗补过,应偶宾客,论议谈语,消患解结
权士三人:主行奇谲,设殊异,非人所识,行无穷之变。
耳目七人:主往来,听言视变,览四方之事,军中之情。
爪牙五人:主扬威武,激励三军,使冒难攻锐,无所疑虑。
羽翼四人:主扬名誉,震远方,摇动四境,以弱敌心。
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
术士二人:主为谲诈,依托神,以惑众心。
方士二人:主百药,以治金疮,以痊万病。
法算二人:主计会三军营壁、粮食、财用出入。”

论将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
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
勇而轻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贪而好利者,可遗也;仁而不忍人者,可劳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信而喜信人者,可诳也;廉洁而不爱人者,可侮也;智而心缓者,可袭也;刚毅而自用者,可事也;懦而喜任人者,可欺也。
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
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武王曰:“善哉。”

选将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欲简练英雄,知士之高下,为之奈何?”
太公曰:“夫士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十五:有严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有精精而无情者;有湛湛而无诚者;有好谋而不决者;有如果敢而不能者;有悾悾而不信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实者;有诡激而有功效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肃肃而反易人者;有嗃嗃而反静悫者;有势虚形劣而外出无所不至、无所不遂者。天下所贱,圣人所贵;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见其际,此士之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也。”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知之有八徵: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
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
三曰、与之闲谋,以观其诚。
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
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
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
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
八曰、醉之以,以观其态。
八徵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立将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则士众必尽死力。’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将威 

武王问太公曰:“将何以为威?何以为明?何以为禁止而令行?”
太公曰:“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及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励军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
太公曰:“将有三。”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阴符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三军卒有缓急,或利或害。吾将以近通远,从中应外,以给三军之用。为之奈何?”
太公曰:“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
有大胜克敌之符,长一尺。
破军擒将之符,长九寸。
降城得邑之符,长八寸。
却敌报远之符,长七寸。
警众坚守之符,长六寸。
请粮益兵之符,长五寸。
败军亡将之符,长四寸。
失利亡士之符,长三寸。
诸奉使行符、稽留,若符事闻泄,告者皆诛之。八符者,主将秘闻,所以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术。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武王曰:“善哉。”

阴书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主将欲合兵,行无穷之变,图不测之利。其事烦多,符不能明;相去辽远,言语不通。为之奈何?”
太公曰:“诸有阴事大虑,当用书,不用符。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书皆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部。三发而一知者,言三人,人操一分,相参而不相知情也。此谓阴书。敌虽圣智,莫之能识。”
武王曰:“善哉。”

军势 

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
太公曰:“资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陈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足见也。倏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
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
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
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
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圣人徵于天地之动,孰知其纪。循阴阳之道而从其候;当天地盈缩,因以为常;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
故曰: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
故曰:无恐惧,无犹豫。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
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
夫将,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见而视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衡敌,对无立国。”
武王曰:“善哉。”

奇兵 

武王问太公曰:“凡用兵之道,大要何如?”
太公曰:“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夫两陈之间,出甲陈兵、纵卒乱行者,所以为变也;深草蓊蘙者,所以逃遁也;溪谷险阻者,所以止车御骑也;隘塞山林者,所以少击众也;坳泽窈冥者,所以匿其形也;清明无隐者,所以战勇力也;疾如流矢、如发机者,所以破精微也;诡伏设奇、远张诳诱者,所以破军擒将也;四分五裂者,所以击圆破方也;困其惊骇者,所以一击十也;因其劳倦暮舍者,所以十击百也;奇伎者,所以越深水、渡江河也;强弩长兵者,所以逾水战也;长关远候、暴疾谬遁者,所以降城服邑也;鼓行喧嚣者,所以行奇谋也;大风甚雨者,所以搏前擒后也;伪称敌使者,所以绝粮道也;谬号令,与敌同服者,所以备走北也;战必以义者,所以励众胜敌也;尊爵重赏者,所以劝用命也;严刑罚者,所以进罢怠也;一喜一怒,一与一夺,一文一武,一徐一疾者,所以调和三军、制一臣下也。处高敞者,所以警守也;保阻险者,所以为固也;山林茂秽者,所以默往来也;深沟高垒、粮多者,所以持久也。
故曰: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通治乱,不可以语变。
故曰: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
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
武王曰:“善哉。”

五音 

武王问太公曰:“律音之声,可以知三军之消息、胜负之决乎?”
太公曰:“深哉!王之问也。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宫、商、角、徵、羽,此其正声也,万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可以知敌。金、木、水、火、土,各以其胜攻之。古者,三皇之世,虚无之情以制刚强。无有文字,皆由五行。五行之道,天地自然。六甲之分,微妙之神。其法:以天清净,无阴云风雨,夜半遣轻骑,往至敌人之垒,去九百步外,偏持律管当耳,大呼惊之。有声应管,其来甚微。角声应管,当以白虎;徵声应管,当以玄武;商声应管,当以朱雀;羽声应管,当以勾陈;五管声尽不应者,宫也,当以。此五行之符,佐胜之徵,成败之机。”
武王曰:“善哉!”

太公曰:“微妙之音,皆有外候。”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敌人惊动,则听之;闻枹鼓之音者,角也;见火光者,徵也;闻金铁矛戟之音者,商也;闻人啸呼之音者,羽也;寂寞无闻者,宫也。此五者、声色之符也。”

兵徵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未战先知敌人之强弱,豫见胜负之徵,为之奈何?”
太公曰:“胜负之徵,精神先见,明将察之,其败在人。
谨候敌人出入进退,察其动静,言语祅祥,士卒所告。
凡三军说怿,士卒畏法,敬其将命,相喜以破敌,相陈以勇猛,相贤以威武,此强徵也。
三军数惊,士卒不齐,相恐以敌强,相语以不利,耳目相属,祅言不止,众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徵也。
三军齐整,陈势已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三军无故,旌旗前指,金铎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此得神明之助,大胜之徵也。
行陈不固,旌旗乱而相绕;逆大风甚雨之利,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戎马惊奔,兵车折轴;金铎之声下以浊,鼙鼓之声湿如沐。此大败之徵也。
凡攻城围邑,城之气色如死灰,城可屠;城之气出而北,城可克;城之气出而西,城必降;城之气出而南,城不可拔;城之气出而东,城不可攻;城之气出而复入,城主逃北;城之气出而覆我军之上,军必病;城之气出高而无所止,用日长久。
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辅。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
武王曰:“善哉。”

农器 

武王问太公曰:“天下安定,国家无事,战攻之具,可无修乎?守御之备,可无设乎?”
太公曰:“战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耒耜者、其行马、蒺藜也;马牛、车舆者,其营垒、蔽橹也;锄耰之具,其矛戟也;蓑薛、簦笠者,其甲胄、干楯也;镢锸、斧锯、杵臼,其攻城器也;牛马、所以转输粮用也;鸡犬、其伺候也;妇人织紝,其旌旗也;丈夫平壤,其攻城也;春鏺草棘,其战车骑也;夏耨田畴,其战步兵也;秋刈禾薪,其粮食储备也;冬实仓廪,其坚守也。田里相伍,其约束符信也;里有吏,官有长,其将帅也;里有周垣,不得相过,其队分也;输粟收刍,其廪库也;春秋治城郭,修沟渠,其堑堑垒也。故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也。善为国者,取于人事。故必使遂其六畜,辟其田野,安其处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紝有尺度,是富国强兵之道也。”
武王曰:“善哉。”

道德论语阴符经春秋左传孟子中庸大学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六韬龙韬发布于2021-07-12 13:16: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