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家:中华文明的重要支点


“家”最早见于甲骨文,上面是“宀”,下面是“豕”,屋内有猪之形。猪乃古代“六畜”之一,既是食物的来源,也是平民祭祀中的重要祭品,构成了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家从初义之居所,可逐渐引申为夫妇子女聚居之家庭。在西周的礼乐制度中,“家”还与“邦”“国”相对,指卿大夫的封邑领地,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层发生了激烈的变动,“家”的指称对象也逐渐泛为一般的血缘家庭中华文明从最基本的伦理单位发展出“家国同构”理念,进而递至“天下一体”的宇宙认知,因此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支点。

  一、 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
  梁漱溟说,“中国文化家族生活衍来”,钱穆亦说,“
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在传统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伦关系有五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基于此,中国传统社会推导出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和朋诚友信的系列德目,建构起一个人伦教化的意义世界
  基于人在家庭当中所切身体悟到的以血缘亲情为起点的
人与人之间的仁爱之情,即《中庸》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就是爱人,亲爱父母就是最大的仁。因此,在种种仁爱的情感中,亲亲之爱是最为真诚、最为自然、最为强烈的,甚至被视为人的本性,是良知良能的表现。源自家庭的天然“亲亲”之情,最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凝结为“”这个重要德性,成为中华伦理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
孔子曾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认为弟子们只有在“入则孝,出则悌”的基础上“推己及人”,才能实现“大爱”,做到“泛爱众而亲仁”。孟子则不仅把与孝相关的“父子有亲”作为“五伦”之首,列于“君臣有义”之前秦汉之际的《孝经》则把一切美德统统置于孝德之下,认为孝是修身之根本、家庭德之首务、社会政治道德之基石

    二、忠孝一体 家国同构
  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家庭为基础,家庭以亲亲为起点,家庭中的亲亲,便构成社会政治的尊尊、代际之间的长长。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一切社会关系以家庭关系为原型,一切社会生活以家庭生活为基础,一切社会伦理以家庭伦理为起源,伦理与政治高度合一,孝与忠可直接贯通。
大学》首章明确把“治国”“平天下”视作“齐家”合乎逻辑的扩大与延伸。《孟子·离娄上》则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士章》:“以孝事君则忠。”忠孝一体、家国同构成为理解中国古代伦理政治的关键,家也因此取得了塑造社会政治秩序的根本意义。

    三、天下一家,万物一体
  “家”在中华文明中的特殊地位不仅囿于伦理与政治,更在于它构筑了华夏民族对宇宙、世界乃至天下的独特理解模式:天下一家,万物一体。《》曰:“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可见,从宇宙论来看,“家”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阴阳生生必然产生的生命结构,是“生生”之形上预设的现实载体,宇宙秩序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均围绕“家”而展开
  宋儒张载在《西铭》中对具有形而上依据的“天下一家”进行了阐释:“乾称父,坤称母……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宇宙是一个大家庭,不仅化育万物,也化育万物之首的人,世间万民都是我的同胞,天下万物皆是我的朋友。
  正是在这种宏阔的思想范式下,中华文明提出了社会政治与世界秩序的理想,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从子夏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到《礼记》的“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皆是对这一理想的不同表达,将从家庭场域中所生发的天然团结、相亲相爱和守望相助的善意,拓展到家庭之外,延伸到社会政治乃至更广阔的天下。
  总之,通过“家”这一支点,家、国、天下相连缀,“我”与世界相勾连,身心与家国相贯通,再递至天下,融个人修养、家庭伦理、政治想象、民族理想和世界图景为一体,塑造了中华文明即微即宏、豪迈旷达、温煦正义的独特气质。












延伸资源下载(命理经典古籍汇总、四库全书、杨公风水经典古籍、玄空风水古籍、八宅古籍、生基秘法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读书笔记 2023077】家:中华文明的重要支点示发布于2023-12-16 20:19:5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