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毛主席评点刘邦


毛主席曾说:“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还曾批注:“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毛主席有着自己的思考,给出了三个重要答案。


一、“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这句简短的总结,实际上是毛主席在深入研究楚汉相争历史后,从行事角度就刘邦取胜原因给出的精评价。先来看“决策对头”。

其一,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进入咸阳之后,与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他还下令“封秦重宝财物府库”。刘邦的“约法三章”政策是非常高明的,其有两方面的政治意义:一方面它维护了拥有重要话语权与地位实力的地主阶级的利益,保护了地主阶级的财产,受到地主阶级的拥护,获取了重要支持;另一方面也稳定了民心,使广大劳动人民能够安心生产,得到了普通百姓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社会稳定。

总得来说,这一政策是非常得人心的,刘邦也因此得到了关中地区各个阶层的拥护与支持。

其二,开放关中苑囿。关中,是当时全国最富饶的地方。据司马迁估算,关中人口不过全国的百分之三十,而物产却占全国的百分之六十。刘邦在进占关中后,下令开放这些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即把里面的土地都分给百姓耕种,以此满足部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这一政策在不损害地主阶级利益的原则下,缓和了关中紧张的土地关系,促进了经济恢复,赢得了百姓支持。

再来看“用人得当”。“据《史记》载,刘邦称帝之初,曾问群臣,他为何得天下而项羽失天下?对此,刘邦有一段著名论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用人的一大特点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他选用人才不重其出身、门第、冠戴,而更重其才华。

毛泽东肯定刘邦的“决策对头”和“用人得当”,呼应与对照的正是他1938年10月1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对领导干部提出的两点要求,即: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出主意”便是决策谋略。领导干部只有具备战略思维,善于做出正确决策,才能推动事业走向成功。

毛泽东对此有过生动比喻: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用干部”便是识人用人。毛泽东曾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有了正确的“主意”,如何贯彻执行,选人用人是关键。历来有这样的两条路线。组织路线(就是干部政策)是随着政治路线改变的。”在用干部方面,毛泽东非常擅长知人善任。

解放战争时期的“刘邓大军”,其领导人刘伯承和邓小平便是两位风格迥异的统帅。刘伯承的领导风格是“举轻若重”,谨慎周全、万无一失,而邓小平的领导风格则是“举重若轻”,大刀阔斧、敢于冒险。刘邓前后共事十三年,感情十分融洽,工作非常协调,堪称合作的模范。毛泽东将这两位不同类型的领导者放在一起,产生了1+1>2的效果,这正是毛泽东善于用人的体现。

大胆放手,用人不疑,这也是毛泽东用人的又一个重要特点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发给前方将领的电报和指示,许多都写有“望机断行之”“请按实情决定”等。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曾将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修改为“我劝马列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正是坚持不拘一格的人才选用,才能汇聚起激荡风雷的磅礴力量从这一层意义上而言,毛泽东从“决策对头”与“用人得当”两个方面对刘邦的肯定,也是对领导者应具备的行事能力的概括。


二、“‘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的讲话中曾称赞:“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他强调:“党委的领导,是集体领导,不是第一书记个人独断。只要是大事,就得集体讨论,认真地听取不同的意见,认真地对于复杂的情况和不同的意见加以分析如果不是这样,就是一人称霸。这样的第一书记,应当叫做霸王,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长’。”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曾评价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这句话看起来似乎显示出刘邦的无能和无知,实际上这正是刘邦作为一名领导者的“高明”之处。刘邦听张良劝说,封韩信为齐王。楚汉划定鸿沟为界后,刘邦听张良、陈平之劝,乘胜追击引兵东向的项羽。刘邦的“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引起了毛泽东的共鸣。毛泽东本人也是善于听取意见的典范。

古语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三、“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史记》中曾记有一事,可予以一证:刘邦在泗水当亭长时,曾押送苦力前往骊山服役,途中多有逃亡者,刘邦心想这些人到达骊山时差不多都跑光了,于是在到达丰西泽这个地方时,他干脆晚上释放了所有苦力,并言“公等此去,吾亦从此逝矣”,此举令众人深为感动,当即便有十余壮士愿跟随他起事。刘邦起于草莽,才可有此经历,亲身感受过民众苦难,才能有此意气。正是因为熟悉社会生活和了解人民心理,刘邦才能在楚汉之争中决策正确,赢得人心。

有感于刘邦的经历,毛泽东曾得出一个结论:老粗出人物。他认为,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帝王里边最厉害的一个。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可不要看不起老粗。一些老粗能办大事。他为此举了刘邦、思汗、朱元璋的例子

延安时期,毛泽东编印了《农村调查》一书,他在序言中特别强调:“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他告诫党内,如果我们的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却在那里担负指导工作,这是异常危险的现象”。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了解社会,熟悉民众,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因如此,毛泽东肯定了“老粗”出身的刘邦“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毛泽东对刘邦取胜原因的总结与评价,蕴含着他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工作方法。








延伸资源下载(命理经典古籍汇总、四库全书、杨公风水经典古籍、玄空风水古籍、八宅古籍、生基秘法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读书笔记 2023073】毛主席评点刘邦发布于2023-12-16 20:20:5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