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对于这首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写于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伟人毛泽东创作。


整首诗大气磅礴,铿锵有力,充分展现出了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气势,也折射出了一代伟人豪迈壮阔的胸襟。


尤其是最后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把此诗恢弘的气势凸显的淋漓尽致。



但很少有人知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其实是直接借用了唐代诗人李贺诗中的句子。这首诗的名字叫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金铜仙人”是汉武帝时建造的,矗立在明台上,高二十丈,雄伟异常。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它被拆离汉宫,运往洛阳


李贺的这首诗,便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另类书写。


见证了汉代兴衰的金铜仙人,几乎看穿了九十多年后唐代的灭亡。而因为不忍离开长安而清泪如铅水的铜像,正是仕途无望、被迫离开长安的李贺的凄凉写照。


而说起李贺,这位享命27岁的天才诗人,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王维齐名,被称为“诗,后世更有“太白仙才, 长鬼才”的赞誉。纵使命短,李贺也有着十分离奇坎坷的一生。



  • 边缘皇室,出身险恶

李贺作为一个没落朝代的偏远皇室,出生前几年正好赶上武则天建立武周、屠杀李唐王室,当时,他的父亲李晋肃已经举家迁往河南,他家落魄到什么程度呢?


就连情报系统全国第一的武则天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支皇室远亲,李晋肃因此逃过一劫,这实在是文化之大幸,因为几年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出生了。



  • 天才也需要呕心沥血
李贺从小就身体瘦弱,眉毛长在一起,手指又很长,长相极有特征。而且他才思聪颖,七岁就能写诗,又十分擅长疾书。

虽然家境贫寒,有时候温饱都成问题,但李贺对于自己皇室的身份十分骄傲,从他后来的诗中“唐诸王孙李长吉”、“宗孙不调为谁怜”、“为谒皇孙请曹植”就可见一斑。


也因此,李贺对自己的要求高于常人,有书记载:

长大一点的李贺,常常骑着一头毛驴沉吟佳句,


如果有灵光乍现的时刻就赶紧记下来,把纸扔进跟随的书童背的口袋里,


晚上回家时就是满满一口袋诗句,他母亲见他这样十分心疼,说:


“你这个孩子,是非要把心血呕尽才罢休么!”

可以说,李贺后来的早逝,与他当时的这种“苦吟”有很大的关系,他的确是用生命在创作。天才也需要呕心沥血,这可能就是光耀后世者与泯然众人者的差距所在。


  • 贵人相助,也不一定顺遂
李贺十八岁时,就已经诗名远播,但作为一个有志青年,李贺非要得到大咖韩愈含金量极高的肯定。听说当时韩愈在洛阳,他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去见韩愈,自荐信就是这首《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边塞诗作为唐诗的一个主要题材,在当时已经有许多佳作,像高岑、卢纶、李颀这样的前辈大家也已发表过许多名篇。

但李贺的这首诗,构思新奇,想象丰富,成功引起了韩愈的注意。后来韩愈带着皇甫湜回访,李贺一首《高轩过》,再一次得到了韩愈的赏识和肯定。

为此,踌躇满志的李贺,带着韩愈的期望,准备参加科举考试重振家风,开启自己的坦荡仕途。


刚开始,李贺的科考之路确实十分顺遂,天才也确非浪得虚名,他一路顺风顺水到了长安准备参加进士考试,但是麻烦又来了。

有嫉妒李贺者,怕他抢了自己的饭碗,就拿李贺死去的父亲李晋肃做文章,硬说“晋肃”与“进士”同音,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就是对父亲的不孝。

这显然十分荒唐。

韩愈听说李贺受了这样的委屈,做了一首《讳辩》声援李贺,在其中发出犀利的质问:“父亲名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考试;要是父亲叫‘仁’,儿子还做不做人了?!”

只可惜,在当时的社会舆论面前,大人物也是人微言轻,李贺就这样被剥夺了考试资格,困在长安,进退两难。


  • 天妒英才,惨淡收场
在长安那几年,李贺报国无门,整日郁郁寡欢,间歇性混吃等死,持续性壮志满怀。即使在这样糟糕的境况下,李贺也从没忘记写诗,千古名篇层出不穷,尤其是那首《致行》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 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 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其中“雄鸡一声天下白”更是被后人多次引用,虽然身在穷困潦倒之时,但少年人应当有凌云壮志,还有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

举进士而不得的李贺,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往返长安,虽然凭借自己皇室远亲的身份和良师益友韩愈的举荐,也做了几个小官,却依然是仕途惨淡。


后来在长安徘徊的那段时期,他自觉被命运击垮,再也不复当初志得意满意气风发,在身体疾病精神萎靡的双重打压下,李贺最终决定辞京回乡。

恰逢金铜仙人离迁,李贺化悲愤为诗歌写下了文首那首著名的《金铜仙人辞汉歌》。

而其中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一直以来就被众多的文人雅士所对。

200多年后,宋代的石延年为这句诗寻得了一个惊绝的下联——“月如无恨月常圆”。

1000多年后,一代伟人毛泽东则赋予了这句诗另一种恢弘博大——“人间正道是沧桑”。


诗鬼,亦是诗诡。

就连司马光都称这一句诗为“奇绝无对”,那种辽阔高远的意境、苍凉而博大深沉的情怀,仿佛可以洞穿人心,使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此后李贺又做了三年幕僚,仍旧沉沦潦倒,得不到重用。眼看着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了,明明才二十多岁,鬓间却已添了许多白发。

现实生活的苦闷,身体的疾病,精神的折磨,让他早早地就有了迟暮的伤感,27岁就病逝了。


天妒英才,王勃如是,李贺亦如是。

在中晚唐漫漫的长夜里,李贺独自守着窗前,望着天,头晕了,脸苍白,眼睛里飞舞着各色幻想。

这一曲《金铜仙人辞汉歌》,瑰丽而苍凉,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家国之哀、身世之悲、人生之恸。


是啊,纵使像李贺这样的千古奇才,也经历了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按理来说,这样失败的人生,绝不足以让李贺为后世所赞颂,可绝就绝在——

他在短短27年的人生中,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梦想的追逐,即使现状穷困,写诗悲叹世事,李贺也从没想过就此放弃。

越挫越勇,越潦倒越坚韧。

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人生中,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的选择,与他人无关,与世界无关。

与什么样的人交往,过什么样的生活,全凭本心哪怕世事多艰难,只要你想,生活总能多点甜。
只愿我们都能找到心中的答案,往后余生,淡定从容,向阳向前!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汉语字典古汉语词典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他一生只活了27岁,却凭借一首诗名垂千古,毛泽东直接借用其中7个字发布于2023-03-04 11: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