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与四夷



01

华夏是中国的古称,同时也是汉民族的别称。

中国历史上,“华夏”一词曾经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使用“华夏”一词来指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随着历史的发展,“华夏”一词的含义也逐渐扩大,不仅指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还指代中国的人民和民族。


“华夏”的说法产生自夏朝,后来扩大至将九州地区全部包括在内,遂成为州(即汉地,汉族的民族共同地域)及汉族的别称,又称为“汉地九州”。

当时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于是当时的夏朝人形成了一个笼统的“夏族”概念,也称“华族”或者“华夏族”。

“夏”,是广大的意思;

“华”是“花”的衍变,与古人对花的崇拜有关,为美丽之意。

“华夏”,意即广大而美丽的地方。

“华夏族”的概念刚产生时人们对自己的这种种族认同感并不强烈。


到周代时,相对于夷族,周人不仅拥有了明显先进的物质文明,而且因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而在文化上也明显区分于四夷。于是人们便产生了一种优越感,进而产生族群认同感,“华夏族”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如《春秋左氏传》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可见,“华夏”在当时除了作为中原民族与四夷的在种族上的区分之外,还包含了一种区分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的内涵,类似于现在的“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区分。

到战国时则成了华夏诸邦中最强大的诸侯国;而南方的楚国,本被中原诸国视为“南蛮”之邦,诗人屈原曾为自己的“蛮夷”身份感到苦恼。但到战国时,楚国已挺起腰杆以“华夏”自居了。


事实上,整个春秋时期,四夷的华夏化是整个时代的基本旋律之一。而后来的历代都存在着汉族人扩张到蛮夷之地并同化蛮夷或者蛮夷迁居汉人居住区并被同化的现象,因此可以说华夏族就是中原民族与四周夷族不断融合而形成的。

因为汉代的强盛,人们便将华夏民族称为汉族。

古代早期文献中,经常以“华夏”代指“中国”,因此后世的人们还经常以华夏代指中国。





02





“华夏”的记载



 ● 《尚书·周书·武成》:

“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 《左传·定公十年》: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 《孟子·滕文公上》: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 《三国志·蜀志·关羽传》:

“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 《后汉书·班固传》:

“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华夏”的文化遗产



 ● 汉字

汉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具有独特的书写和表达方式。


 ●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和东亚地区的政治、哲学、教育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 中医药:

中医药是华夏传统医学的瑰宝,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疗法,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 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包括太极拳、少林功夫等多种流派,体现了华夏人民的身体文化和精神风貌。


 ● 传统艺术

如京剧、昆曲、民间艺术等,是华夏文化的艺术瑰宝,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


 ● 古代建筑:

故宫、长城、颐和园等,是华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建筑工艺和审美观念。


 ● 文学经典

诗经》《楚辞》《红楼梦》等文学作品是华夏文化的重要遗产,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 传统节日: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华夏”历史上重要的人与事



 ● 夏商周三代: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持续到公元前3世纪,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国家形态和文化传统。


 ● 春秋战国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持续到公元前221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商鞅李斯等。


 ● 秦汉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结束。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董仲舒等。


 ●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的时期,从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结束。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如陶渊明、谢灵运、王羲之、顾恺之等。


 ● 隋唐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从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开始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结束。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唐太宗、唐玄宗魏征、房玄龄、李靖等。


 ● 宋元明清时期: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时期,从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开始到公元1912年清朝灭亡结束。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如宋太祖、忽必烈、曹雪芹、吴敬梓、徐霞客、黄宗羲、顾炎武等。




?



03

1、“华夏”是穿着华服讲究礼仪的民族。

这种观点认为,“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合起来就称呼为“华夏”,显然礼仪之邦的“华夏”是与外族胡人相对应的民族,“华夏”的意思就是指穿着华服讲究礼仪的“中国”民族。


2、“华夏”取“华胥国”和“夏朝”第一个字合称而来。

这种观点认为,“华夏”是远古的两个国家,夏朝之前还有一个国家,“华”就是夏朝之前中华始祖伏羲的故土“华胥国”,至于而“夏”字则来源于中国现在公认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夏”字,“华夏”就是取“华胥国”的“华”字和“夏朝”的“夏”字的合称而来。


3、“华“与“夏”通用,“华夏”来源于夏朝(另说华夏也称“夏”或“诸夏”,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

这种观点认为,“华夏”中“夏”来源于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华”与“夏”是相互通用的,夏即是华,华即是夏。大约从我国春秋时代开始,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为“华夏”。因此,今天所说的“中华”实际上又称为“中夏”。例如《左传》就记载孔子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孔子实际将“夏”与“华”看作是同义词。为避免重复,人们将“夏朝”也称为“华夏”,此乃“华夏”之来源。


4、“华夏”是当时我国众多古老民族之一。

这种观点认为,“华夏”是与“东夷”和“南蛮”并列的远古三大民族之一。“华”指的是居住在华山,以玫瑰花(音同“华”字)为图腾的“华族”;而”夏”则指的是居住在夏水即汉水旁边的“夏族”。两族地理位置靠近,随着两族人们长期的交往,两个民族逐渐合融合为一体,统称为“华夏族”。后“华夏族”打败并合并另外“东夷”和“南蛮”两个部落,渐渐成为当时的一个华夏部族,这就是“华夏族”的来历和中华民族的前身。


5、“华夏”乃诸侯国称谓。

这种观点认为,“华夏”是当时的诸侯国之一。据说早在我国远古时期,今天的中华民族可分为华夏、东夷、南蛮三大“诸侯国”。其中“华夏”诸侯国的代表人物黄帝炎帝,“东夷”诸侯国的代表人物有太昊、少昊和蚩尤,而“南蛮”诸侯国的代表人物则有伏羲和女娲。最初“华夏”的黄帝与“东夷”大战蚩尤,黄帝获得胜利。后来黄帝又打败炎帝,原本一家的黄帝和炎帝最后合并为炎黄部落联盟,再后来炎黄部落联盟势力壮大,又兼并南蛮部落和统一其他各部,“黄帝”逐渐成为“华夏族”也即今天中华民族共同祭奠的祖先。


6、比较流行的观点,“华夏”与早期“中国”一样是以文化标准来确定的。

这种观点认为,“华夏”一词是相对四周落后地区是以文化高低为标准确定的。众所周知,我国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最早进入文明时代,相对于中原以外“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这“四夷”未开化的野蛮落后地区,中原地区就属于文化比较高的“华夏”。具体来说,早在我国远古时期,人们将中原地区文化发展较早的周礼地区称为“夏”,而文化发展水平比较高的民族称为“华”,“华”与“夏”合起来,就代称为中原地区文明程度比较高的“中国”。与中原地区的“中国”的“华夏”相比较而言,生活在“华夏”四周文明程度相对比较落后的人,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当然,随着中原地区华夏“中国”文明的扩散和不断发展壮大,周边的这些未开化的民族也逐渐接受和被纳入到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范围,这样“华夏”就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代称了。


综上所述,今天的中华民族又称为“华夏子孙” ,这显然是与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日后的华夏族有密切关系。至于“华夏”的主流含义最初似乎仅为相对于四周"夷蛮戎狄"而言的一个文化概念,至汉代以后成为汉族的别称,开始慢慢带有民族概念,成为中华民族的别称。








分享转发 功德无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国学杂谈:4、“华夏”一词的缘由发布于2024-04-17 16: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