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 渔人获利

避免两败俱伤之策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


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原文】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


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译】
一只河蚌刚从水里出来,正张开两壳在河滩上舒舒服服地晒着太阳。(蚌 —— bang,河蚌,一种水生活在淡水里的贝类 ,水生软体动物,有椭圆形的两壳。)


被一个鹬鸟发现了,鹬鸟忽然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于是,河蚌连忙将两片甲壳紧紧地合拢起来,闭紧蚌壳,牢牢地夹住了鹬鸟的又长又细的嘴巴。


鹬鸟用尽力气,怎么也拔不出嘴来。河蚌夹着鹬鸟自己也脱不了身。

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干渴而死在这河滩上!”

河蚌也对鹬鸟说:“我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也不张开壳放了你,你这只鹬鸟就会饥饿而死在河滩上!”

它们两个都很来劲,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松口放开谁。

一位打鱼的人看见它们这样僵持着,喜出望外,便轻而举地把它们两个一起捉回去,鹬蚌双双被擒了。



【赏析】
战国时,西方的秦国一心称霸天下,可是其他诸侯国间也经常发生战争。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想出兵攻打燕国,主张联合抗秦的苏秦的弟弟苏代,替燕王去游说赵惠文王,来到赵国去劝阻赵惠文王,劝说赵惠王终止燕赵两国的战争。

苏代便向赵惠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然后又说:“如今大王您伐燕,燕赵争战,长久相持,持久下去,劳民伤财,以弊大众,就像这鹬蚌一样啊。我恐怕强大的秦国会成为“渔夫”啊,坐收渔人之利的,乘机把燕、赵两国一起吞并掉。对伐燕的事,愿大王再重新慎重考虑一下。”


赵王认为苏代的话有理,没有再伐燕,中止了这场愚蠢的战争计划。


它说明冲突的双方要警惕共同的敌人。
two dogs strive for a bone and the third one runs away with it,千万不能犯鹬和蚌的错误。这则故事的艺术感染力很强。



鹬 —— yu,一种季候水鸟,羽毛褐色,嘴和脚都很长,长着细长的嘴,常在水边或田野中啄食小鱼、小虫或贝类。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if a snipe and a clam are locked in fight,it is only the advantage of the fisherman,
鹬是一种的嘴巴很长的鸟,它与蚌相互争持时,却被渔人趁机捕获了。
when the snipe and the clam grapple,a fisherman came and caught them both,

它说明:争斗的双方为了眼前利益,相持不下,各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被第三者乘虚而入,从中得利。as neither the snipe nor the mussel would give way in fighting,the third party will benefit.


“鹬蚌相争”这个成语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in the complicated and confused situation,要以大局为重,警惕共同的敌人,shall be care of the common enemies,不要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自相争执,create disturbance within one's rank,好勇斗狠,like to be bravery and attend to fighting,目光短浅,be shortsighted,让第三者坐收其利。the third party shall easily take the advantage of them both.


假如双方各退一步,而不是毫无意义地纠缠不休,彼此消耗,对人要宽容,不要斤斤计较,否则也许是失去的更多。


后以“鹬蚌相持”、“鹬蚌相争 渔人获利”,比喻当事双方互不相让,争斗不休,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占了便宜。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发布于2024-03-06 16:08: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