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

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今译】

相传古时离边境不远的地方,在边塞附近有一个人精通数术,擅长法术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上:指长城一带;术:术数,推测人事凶祸福的法术,古代看相、星相、占卜、医药等技艺)。


有一天,他家的马无故走失(马无故亡),进入了胡地,跑到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而入胡,胡:古代对我国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


人们都来安慰他(人皆吊之,吊: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慰问),那家的父亲塞翁却说(其父曰):“怎知这件事不可能很快地变成一件好事,何尝不是福呀(这此何遽不为福乎)?”


过了几个月(居数月),他那匹跑失的马带着胡地的骏马回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们都前来恭贺他(人皆贺之)。


塞翁却说(其父曰):“怎么知道这件事不可能很快地变为一件坏事,又未必不是祸呀(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他家里有了好马(家富良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其子好骑),有一次从马上掉下来折断了大腿(堕而折其髀),把腿摔坏了,人们又都前来慰问他(人皆吊之)。


塞翁又说(其父曰):“怎么知道这件事不能很快地变成一件好事,而是一种福呢(此何遽不为福乎)?”


过了一年(居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进犯边塞(胡人大入塞),边塞的青壮年男子全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跟胡人作战(丁壮者引弦而战,丁壮:壮年男子;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


住在边塞附近的人(近塞之人),牺牲的达十之八九(死者十九,十九:百分之九十,意思是绝大部分)。


唯独塞翁的儿子因为跌断了大腿,跛脚的缘故(此独以跛之故),免于出征,和他父亲一起保全了性命(父子相保)。


因此好事可以变成坏事(故福之为祸),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祸之为福),它们的变化是不能穷尽的(化不可极),深奥的道理是难以测度的(深不可测也)。



【赏析】

本篇的主人公是一位精通道家法术老人,《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即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本篇以生动曲折的故事反映了道家哲学中福祸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哲理,并劝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要绝对化,不应过分地萦怀于得失,不过于计较眼前的一得一失,不可用一时的或对或错论成败,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难关于阻力。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塞翁虽然认识到福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并未认识到事物须在一定条件下才能相互转化,忽视了转化的条件,忽视主观努力,而把福祸的转化看成是纯粹的偶然,一切放任自然,这就走向了不可知论。再者,塞翁是从狭隘的家庭利益出发来衡量福祸得失,却是消极的。


《塞翁失马》说的是古时候住在北部边境的一个老人, 不以一时失利为忧,不因一时得利而喜,坦然对待失马、得马和儿子的堕马,反映了他对待福祸的朴素的辩证思想


“塞翁失马”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为成语,塞翁丢了马,an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但不一定是坏事。比喻坏事可以转化为好事,或得失、好坏、福祸等表面上完全对立的两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也比喻暂时受损,但却因此反受其利 a loss something spells a gain.


也作“塞翁”、“失马”指乐天知命,不以一时的得失为意的人。


刘安(前179 ~ 前122),西汉人,汉高祖刘邦之孙,袭父封为淮南王,喜好文辞,曾召集门客集体编写《淮南子》一书,书中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五行等家的思想。书中保存了不少自然科学史料和话寓言故事,也记载了不少秦汉间的轶事趣闻。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发布于2024-03-06 16:3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