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今译】

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圉,死后被谥为 “文”的称号。


孔子弟子子贡就这件事,询问孔子,说:“孔文子这个人,凭什么得到的谥号是 '文'  ,何以谓之文也?”


孔子回答说:“他既'敏而好学' 聪明灵活,爱好学问;又'不耻下问' 谦虚下问,向学识比他浅、地位比他低的人请教也不认为是羞耻,是以谓之文,所以给他谥号为'文'  。”


【赏析】

学问,是“学” 与“问”的结合,在交流和传递中体现其价值。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任何人都不可能精通和包罗一切知识,皆有不如人处,当学问不如自己的人某方面强过自己的时候,我们更要勇于向他们请教,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千万不能不懂装懂,或存在优越心里,骄傲地误认为学识或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就总是而且事事都不如自己。


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谦虚使人不断地进步,如果觉得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掉面子,失身分,就会固步自封,裹足不前,渐渐变得落后。


要想不断有所提高,必须放下架子,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 原意是孔子称赞孔文子虚心好学,乐于向比自己学识差或职位低的人虚心请教 

be modest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



后以“不耻下问” 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能够不拘地位、身份,拜能者为师,虚心求教,ask and learn from people below,尽量大范围地学习别人的长处。


“敏而好学”聪明而又好学 be bright and be fond of studying.

“敏”为聪明和头脑灵活的意思,来自先天,不过那是有限的。“好学”是后天的养成,那是无限的。勤能补拙,勤奋好学能弥补先天的不足。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与孔子同一时代的孔圉,字仲叔,卫国大夫,孔圉为人正直,聪明好学,敏而好学,而且谦虚,不耻下问。


孔圉为卫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卫国国君为了表扬他,并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在他死后,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谥号。

谥号是一个人一生言行的总结。



后人都尊称孔圉为孔文子,而孔子则为孔夫子。古代讲文治武功,“文”历来是个很高的评价。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他对孔圉享有“孔文子”这么高的荣誉称号,感到不服气,很不理解,认为孔圉得到那样高的荣誉称号,似乎有点评价过高了。


有一次,子贡询问孔子凭什么赐给孔圉“文”的称号,说:“老师,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为什么要偏偏赐给他 '文' 的称号呢?”


孔子回答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他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有任何不明白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向人家请教,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和丢脸,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所以,赐给他 '文公' 的称号并非不恰当。”

在古代社会,等级观念十分严重,地位高的人和地位低的人很少有来往,位高的人多耻于向地位低,身份卑下,学识不如自己的人求教,

地位高的人能做到“不耻下问”是很不容的,因此孔子认为卫国大夫孔圉在这一点上尤其可贵。


只有虚怀若谷,善于向别人请教,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精益求精。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发布于2024-03-06 17:15: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