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

? 清·郑板桥《郑板桥集》

【原文】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哉!

【今译】

江边旅馆中也可以感觉到清凉的秋天,早晨起床后,我又一次观赏起屋前屋后的竹子来。

这时清晨的烟光,日影,和着没有完全散尽的露气,一齐在零散的竹枝与茂密竹叶之间飘浮流动。

于是我胸中情致勃勃,不由得涌出了画竹的冲动,有了作画的灵感意念,不过,胸中的竹,已经不是眼中所见(眼睛所看到)的竹子。

我因此磨好墨,展开铺好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一下笔,就一气呵成迅速完成了,但画出的竹子又似乎不是胸中的竹子。

总之,意境要在下笔之前先定下来,意在笔先这是一般法则,但情趣韵流溢在法则之外,趣味不为“成竹”所限是进入创作自由境界后的“趣在法外”,“化机”这是变化的奥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

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这样,岂止是画画呢?

【赏析】

画竹,必先看竹,在自然界里反复观察体验,仔细揣摩,熟视于心,从而形成“眼中之竹”,到 “勃勃遂有画意”时“胸中之竹”便呼之欲出,再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作者通过对画竹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的记叙,从对竹的生活体验“眼中”到竹的艺术形象的诞生“手中”,是一个生动的画竹创作的全过程。

而“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也不是“胸中之竹”,告诉我们,画到纸上的竹和自然形态的竹,并不完全机械式的相同。画出来的竹是经过了从“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升华“变相”而成。

这里,“胸有成竹”仅仅是意在笔先的一般法则,不为“成竹所限”才是进入创作自由境界后“趣在法外”的“化机”,这是艺术创作的一个更高境界。

本文谈的是画理和美学,实际上也揭示了艺术创作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并指出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情同此理。

后用“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郑板桥(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

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他的“怪”不是怪异,不带贬义,带有的是一种济公般辛辣善良的“怪”。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成就最为突出。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是康熙时的秀才、雍正年间的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为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的知县,县官在任10余年的时间,有惠政,政绩卓著,获得了老百姓的爱戴。

郑板桥被黎民疾苦搞得昏了头,他放着高官厚不去享,偏为民请命。山东潍县灾荒,遇上饥荒,紧迫关头,他等不了层层官员通报朝廷,便私开皇仓放粮,救活了一万多潍县的百姓。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竹,胸有成竹,清·郑板桥《郑板桥集》发布于2024-03-06 17: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