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舍,军行三十里。

后重耳…

【今译】

春秋时(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逼死太子申生,)公子重耳为避祸逃离晋国辗转到了楚国

楚成王设宴招待他,问:“如果公子将来回到晋国,用什么报答我呢?”

重耳回答说:“子、女、玉、帛,君王全不缺,

鸟羽、皮毛、象牙、犀革,更是君王的土地上出产的。如果托君王的福,得以以君王的身份回到晋国,一旦晋楚两国打起仗来,我就后退三舍(一舍为三十里)(退避三舍)。如果还得不到君王的宽大,那就左手执鞭执弓,右手挂着弓袋箭袋,跟君王较量一下了。”……

(公元前636年,重耳回国做了晋君,就是晋文公。四年后,晋楚两国交战于城濮(在今山东省鄄城)

(注:鄄城 —— 旧县名。春秋卫鄄邑,西汉置县,辖地在今山东省鄄城县北旧城)

(注:鄄城 —— 县名。在山东省西南部,北临黄河,邻接河南省。)

为躲避楚军的锋芒,晋军主动后退九十里。

晋军的一些将领不理解为什么要后退,子犯说:“出兵作战,理直就是气壮,理曲就是气衰(师直为壮)。当初如果没有楚国的帮助,我们今天也到不了这里。主公那时曾许诺过晋楚万一打起仗来,就退避三舍作为报答。我们现在将军队后撤,既实践了主公当时的诺言,又可避开楚军的锋芒。”

晋军后退了九十里,重耳重新部署,最后终于将楚军打败。

【赏析】

舍 —— 春秋时行军的里程,合当时的三十里,15公里。

退避三舍

retreat ninety li,

后退三舍,把军队撤退90里,以遵守以前的诺言。

to fight shy of sb.

retreat about thirty miles as condition for peace,

成语“退避三舍”现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be prepared to give way to sb. else,

shy away from sb.

“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

也喻指自愧不如,或忍让。

to avoid … like a plague,give one a wide berth,

取得了有利的位置

keep a good distance from sb. and get

a favorable position,

后用“退避三舍”指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give way to someone to avoid a conflict,

“退避三舍”形容作出让步,使彼此保持适当距离。比喻对人退让或回避。

give way to someone,keep a good distance from him,and get an advantageous position,

《左传》是先秦历史散文名著。

又称《春秋左传》、《左氏春秋》。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丘明所作。

“春秋”本是东周时各国史书的总称。

只有鲁国的《春秋》(孔子所作)流传下来。但鲁国《春秋》记事太简略,于是出现了《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对鲁国《春秋》作补充说明作用的三部书,这其中《左传》的资料最翔实,内容最丰富。

儒家把《春秋》看作是重要的经典,而把解释经义的文字称为“传”。

因此把《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经”与“传”原来是分开的,不编在一起,西晋的杜预,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把《春秋》和《左传》按年代插编在一起了。

《左传》按年记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起,至鲁悼十四年六月(前454)止,共269年。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

它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优秀的文学著作。

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是晋献公的儿子

晋献公在他夫人死后,就把他最宠爱的骊姬立为夫人。

骊姬想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就逼死了太子申生,并且想谋害比奚齐年长的公子重耳,重耳只得逃到国外去避难。

重耳和赵衰、狐偃等一帮谋士武将,逃到外祖父狄人那里避难。

一住就是12点,还是不能回到晋国,只好奔走于齐、曹、宋、郑等国,等待时机。

大约在公元前638年,重耳和他的一帮人狼狈地来到了楚国。

楚国当时是南方的一个大国,多年来就想称霸中原,国君楚成王深知,要想向北发展,和晋国修好关系是必要的。

楚成王于是非常隆重地欢迎重耳,用招待国君的礼节招待这位流亡公子。

席间,他对重耳说道:“公子如果回到晋国,当上国君以后,用什么来报答我呢?”

(“退避三舍”上文)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国重兵的支持下,当上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从43岁起逃亡,到即位的时候已经62岁了,算起来,在外颠沛流离,前后整整19年。

长期的流亡生活,使重耳和他手下赵衰等那班谋士武将,磨练了意志,增加了见识,增长了政治才干。

晋文公当上国君后,整顿国内政治,加紧发展生产,安定人心,训练军队。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内部已经统一,国土也扩大了不少,国力逐渐强大,成为北方的一大强国。

这时候,楚国的势力已达黄河流域,大有替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势。

而新兴起的晋国,只有向南发展,才能获得霸业。这就必然与北进的楚国发生冲突,两国的战争不可避免。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的军队终于在曹国相遇。晋文公看到楚国军队来势猛,表面上说为了实践“退避三舍”的诺言,其实是避开楚军的锐气,选择有利的地势,晋军主动从曹(今山东省定陶县)退到卫国境内的城濮(今山东省鄄城北旧城)

(注:鄄城,春秋卫鄄邑,西汉置县,在山东省南部,北临黄河,邻接河南省。)

这时,齐、秦、宋等国派来援军也先期到来,与晋军汇合,等待楚军的进犯。

(城濮之战)

楚国的主将子玉是一个十分骄横的人物,晋军后退,别的将领都主张楚军也撤军,子玉却不干,并命令楚军一直紧追到城濮(即鄄城)。

这样,春秋前期最大的一次战争 —— 城濮之战就爆发了。

晋军大败了不可一世的楚军。

从此,楚国北进的打算受挫,逐渐向南退缩。晋文公的霸业就此确立了起来。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舍旧谋新”“师直为壮”出自同一个故事。“《左传》发布于2024-03-06 19: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