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金鞍随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


赏析

《青楼曲》第一首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两个场景:一个是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前进,渐走渐远,到后来就只见马后扬起的一线飞尘;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那优美的筝声并没有因楼外的热烈场景而中断,好象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场景是那么热烈、雄伟,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后面的场景又显得端庄、平静,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这两种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衬,对照鲜明。


诗人是怎样把这两个不同的场景剪接在一个画面上的呢?这就是通过楼头少妇的态,把长安大道上的壮丽场景,从她的眼神中反映出来。表面上她好象无动于衷,实际上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欣羡,于是就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着那马上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还没有收回她的视线。“楼头少妇呜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我们仿还听到她从筝弦上流出的愉快的乐声。


这少妇跟马上将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此关注他的行动呢?这可从《青楼曲》的第二首中找到答案。原来那马上的将军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来,封侯拜爵,连他部队里许多骑将都受到封赏。“春风得意马蹄疾”,他们经过驰道回来时,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


把这两首诗合起来看,前一首描绘的当是一支皇家大军凯旋归来的场景。由于这次胜利的不平常,连皇帝都亲自出迎了,作为将领的妻子,她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诗人未用一句话直接抒写她内心的激动,只是写她从楼头看到的热烈场景,读者却可想象到她面对这热烈场景时的内心感受。这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对诗创作所概括的两句话:“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长杨是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建章宫是汉武帝建造的,都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盛唐诗人惯以汉武帝比唐玄宗,此诗也如此。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画卷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


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使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容威赫,实力强大。试想一支千军万马的军队,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严明的纪律,怎能够旗帜鲜明、队伍整齐地前进,连楼头弹筝少妇都丝毫不受惊动?诗里还映现了唐代都城长安的一片和平景象,不言而喻,这支强大的军队,维护了人民和平美好的生活。从楼头少妇的眼中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尚武风气。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晋以来以及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痛苦教训,整军经武,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聘得良人,为国愿长征。”(敦煌曲子词)在这盛极一时的封建帝国里,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在这两首诗中,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器古文翻译古文观止古文字古诗词大全古诗词鉴赏古诗词名句经典古诗词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唐诗鉴赏-青楼曲二首(王昌龄)发布于2021-06-21 1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