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门左行城阴下[1],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来,又见城端柳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于园林。后五日,献孺召焉[2]。止生坐森阁未归[3],潘子景升、钟子伯敬由芦洲来[4],予与林氏兄弟由华林园、谢公墩取微径南来[5],皆会于潭上。潭上者,有灵应,观之。


冈合陂陀[6],木杪之水坠于潭[7]。清凉一带[8],坐灌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勺入浚潭中[9],冬夏一深。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往水轩。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气,令筏先就之。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初上蒙翳[10],忽复得路,登登至冈。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冈下结庐,辟一上山径,頫空杳之潭[11],收前后之绿,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


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頳[12]。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如七夕电影[13],柳丝垂垂拜月。无论明宵,诸君试思前番风雨乎[14]?相与上阁,周望不去。适有灯起荟蔚中[15],殊可爱。或曰:“此渔灯也。”


注释

[1]旱西门:南京城门名,又称清凉门。
[2]献孺:姓宋,作者之友。
[3]止生:茅元仪,字止生。森阁:茅元仪所建,在乌潭附近。
[4]景升:潘之恒,字景升。伯敬:钟惺,字伯敬。
[5]华林园:南京园林。原为三国东吴宫苑。谢公墩:原为晋谢安园池。地近钟山。
[6]陂陀:倾斜。
[7]木杪:树梢。
[8]清凉:清凉山。
[9]浚:深。
[10]蒙翳:此指草木覆盖。
[11]頫(fǔ)低头。同“俯”。
[12]頳(chēng):红色。
[13]电影:雷电之光影。七夕电影:指作者二游乌龙潭遇雷雨时情形。
[14]前番风雨:指二游乌龙潭事。
[15]荟蔚:茂密的草丛树林。
[16]森阁:在乌龙潭附近。
[17]新亭:茅元仪在乌龙潭建的亭子。
[18]结庐:构建房子


译文

我第一次游览乌龙潭,从旱西门(南京城门)向左走到城北边,那里芦苇就像一片小岛,芦苇的缝隙中露出潭水的影子。我在七夕节再来,又看到城的尽头柳树完了是竹林,竹林尽头是芦苇,芦苇青青直到园林。又过了五天,我的朋友宋献孺邀请我。茅元仪(字止生)住在森阁没有回去,潘之恒(字景升)、钟惺(字伯敬)从芦苇荡上来,我和林家兄弟从华林园、谢公墩走小路从南边来,都相逢在乌龙潭上。潭上有灵气,我们共同观赏。


山岗倾斜,树梢上的水滴掉进潭里。清凉山就像一条带子,坐落在乌龙潭的后边,和潭边人家的屋檐的排水槽、下水沟伸入深潭中,冬夏水一样深。楼阁离潭虽然三丈多,就像在潭水中耸立;竹筏在潭水中行走不管哪儿都能到达,倒像去水上楼阁。潭水北部,荷叶还没有凋残,正散发着秋天的香气,于是我们让竹筏先去那里。又喜欢隔岸的树林,有红色的墙点缀在深绿色中,于是让竹筏靠岸。刚上岸时土地全被草木覆盖,忽然找到一条路,沿路向上走到了山岗。山岗外边是田野池塘,远处有湖近处有苗圃。宋献孺指着这些对我说:“这个地方很适合居住。如果在山下建造一座房屋,开辟一条上山的路,俯视空旷的潭水,观赏前后的绿色景致,天下太平,在这里终老一生都没有遗憾了!”不一会茅元仪到了,他又把这话告诉了茅元仪。


这时候夕阳和月亮同时在天上,晚霞在四方升起,红光照下来,底下是水上面是霞。开始只照红了芦苇荡的边上,不一会潭水的左边也红了,又不一会红光照到了莲叶底下,再不一会全潭都红了。明亮的霞光作底色,五种颜色忽然又掺杂进来。下山找竹筏,月光已经布满半个潭面等着我们了。于是撑着竹篙停在新亭的柳树下面,观赏月光在水波中沉浮,金色的水光好几十道,就像七夕节雷电的光影,柳条下垂碰触水中的月亮。不管今天晴朗的夜晚,各位能否想到上次有乌龙潭的那番风雨吗?我们一起登上楼阁,向四周眺望不愿离去。正好有灯光在茂密的草丛树林里亮起,非常可爱。有人说:“这是渔灯。”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翻译器古文翻译古文观止古文字古诗词大全古诗词鉴赏古诗词名句经典古诗词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古文阅读-三游乌龙潭记(谭元春)发布于2021-06-21 11:47: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