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人民和平幸福地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人这一辈子,太苦了。


古人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普通人的生活,东边来,西边去,整天忙忙碌碌,身体和精神没有一刻空闲的时候。


也不知道到底在忙些什么,既不知道为什么而来,也不知道为什么而去,生命就像一场追逐欲望的游戏,不能满足就烦恼、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乏味。


春去冬来,又是一年立冬,又是一个四季轮回,我们依然是重复着去年的自己,眼睁睁地看着镜子中的人儿在缓慢而迅猛的老去。


一天又一天,每个人的脸上依然是苦恼和虚弱的气息。




你为什么不快乐?





李太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呢?我要去做官、建功立业而不得呢?我不愿意做“蓬蒿人”呢?我想“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而不能呢?


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还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染秋霜?”


总之一个字,愁人啊!


生、老、病、死,愁人;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更愁人。


没有五斗米,愁;为了五斗米,摧眉折腰也是愁。


人啊,在少年爱上层楼和天凉好个秋之间,都是愁啊愁。


仔细想一想,这么漫长而珍贵的生命时光,竟然没有个痛快淋漓地快乐的时候,真真是亏大发了,人生不值得啊!


愁!愁!愁!





人生不快乐,只因不懂阳明





我辈俗人,大都听过王阳明的大名,反正“知行合一”四个大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搞学问的宗师,提起来好像都是严肃面孔,让人害怕,但王阳明其实就像孔夫子一样,其实是一个顶有趣的人。


王阳明人生最悲催的时候,是因为得罪宦官刘瑾被一贬到底,从朝堂上的兵部大人直接跑到了贵州场当个小驿丞。


但就是在这个蛮荒瘴疬,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道理,史称“龙场悟道”。


在龙场的时候,王阳明曾经遇到过一个从京师而来,带着一子一仆去上任的吏目,可惜可叹的是双方只是有缘见过一面,还没来得及说话,这三个人就在赴任途中死了。


是王阳明埋葬了这三个人,并写了篇《瘗(yi,埋葬的意思)旅文》悼念。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说出了心情达观快乐对人的重要性:



古人不会轻易离开故乡,做官也最多千里之遥,王阳明说自己是被流放不得已来到这么偏远的地方,而你又因为什么非来不可呢?


接下来王阳明就开始批评这个吏目,薪俸不过五斗米,自己带着老婆孩子去耕种就有了,你何必拿着性命去换这区区五斗米?


而且为此还填上了儿子和仆人的性命。


但人各有志,你如果真心想要做官,那么就高高兴兴地去赴任就是了,何必愁容满面,忧虑不已呢?


旅途劳顿,筋骨疲惫,再加上化外蛮夷之地的瘴疠毒气侵袭,更重要的是你内心的忧愁、郁郁不快让你失去了抵抗病患的能量


因此,你是这样的状态,注定是早晚要死的。


而我来到这个瘴疠之地三年,还可以保住性命,是因为我没有“未尝一日之戚戚也”,而我现在悲伤,也是因为“吾为尔者重而自为者轻也”。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明白了人要保持心情愉快的原因,现代医学也早就证明了快乐的情绪、积极向上的心态,可以升发人的阳气,让人健康长寿。


有次,王阳明的弟子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问他,我们讲格物致知,病这个东西是很难格的呀,你当下觉得怎么样?


陈九川说,这个功夫太难了。


王阳明告诉他,“常快活便是功夫。”


临终之际,王阳明遗言“我心光明”,可以知道先生的修行功夫之高,而凡人的心地动辄处在烦恼忧愁、阴雨连绵之中,又何尝知道光明晴朗的境地?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人生就是一场不死不休的修行,修的就是一个心安而已。


你看红楼里的黛玉,伶牙俐齿,才气逼人,可她整天是哭哭啼啼,思虑太多太重,心没有个安稳,以至于早早就香消玉殒了。


“除掉睡眠,人的一辈子只有一万多天。人与人的不同在于:你是真的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


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说,你不喜欢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我们要明白,活在当下才是活着,除了活过的刹那,前后皆是暗夜。


而纪伯伦也说,你的日常生活,就是你的宗教,你的殿宇。


人这一生,无论顺境逆境,都要保持乐观奋发的精神,不然,顺境也会变成逆境,而逆境里的忧愁哀怨更会让人沉沦下去。


你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凡是经常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人,一般都不会有多好的境遇——叹气,就是把好运气赶走了。


文天祥曾在幽暗狭小、肮脏不堪的监牢里生活了两年时间,他虽然身体虚弱,但却没有得病,他在“正气歌”里说, 这是因为他心里有浩然正气,所以病邪不能侵袭。


古人以磨砺心性、养气为功夫,刘禹锡被贬谪困顿之际,只能住在一个小破屋里,“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但他不改其志,仍然心态豁达,认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于是写“陋室铭”,作“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人的高风亮节,让今人汗然。


信息社会,物质生活繁盛,我们有太多的欲望,有太多的追逐,也有太多的不快乐。


因为知道、看到、听到的美好事物太多,所以我们想要的也有太多。


金钱和财富,是每一个人都想要的。


但是,聪明的人儿,我问你:你的辛劳是为了金钱,还是为了活得快乐?或者说,快乐是可以用钱购买来的吗?


要知道,钱和快乐,钱和美好,有关系,但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我们的不快乐,大多是因为心中有太多的私心杂念,有太多想要出风头的虚荣心。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折腰解酲须五斗。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亦何有——你看那些富贵的人如同醉酒一样,你想要讨好他们,也必须喝上五斗酒才行。


现实如此,欲望如此,人怎么会不焦虑。一边患得患失,杂念丛生,一边吃饭没滋味,睡觉不安稳,这样的状态,怎么会不得病呢。


我们活着,究竟是快乐呢,还是快乐呢?


快乐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得来也简单。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王阳明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网上说,断舍离,做减法。


都是一个道理。


而老方也有一个秘诀:不要对别人、不要对以后发生的事抱有太高期待。


你要清楚,不是自己努力得来的快乐也会逊色几分,不是自己修来的福报也会有几分不尽兴,快乐不快乐,一念而已;长久不长久,一心罢了。


冬会去,春会来,是岁月不饶人, 而我们也不能饶过岁月,人生多一点快乐,就多一点美好的日子。


人要笑得出来,日子才会过得有滋有味有希望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欲望少,杂念就少,人就能够活在当下。


而不论春天冬天、顺境逆境,人能够宠辱不惊,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一切安适快乐,就是活泼泼地生机盎然。


是谓仁者无忧。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精髓陆王心学... ...


易如反掌的易学智慧

正本清源,易如反掌

学“易”真的很容易

从自卑走向自信,从根本上了解中华文化

抗击疫情中看清楚“对立与分裂”的西方文化。

易学统摄四海八方之学,回归文化自信之根本!

从残缺走向完整,文化人格的完整在工业化教育中无法实现

中、西医的“三观”能和吗?

大难兴邦,这次疫情我们读懂了一体之仁

《传染病》的神预测一点也不神

大灾大难面前,正是修心

心学传统是怎样对待瘟疫

一名西医的视角,有关西医与中医的思考

司马昭之心 路人未必知

临大事而不乱,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人在大病时,人生观都要改变;社会大病一场,是否也会改变?

没有任何一场灾难可以打败中国!

真正的修行,是透过身边的人来觉察自己





阳明心学王阳明心学精髓陆王心学


延伸资源下载(命理学经典古籍汇总、四库全书、杨公风水经典古籍、玄空风水古籍、八宅古籍、生基秘法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王阳明:不快乐,是功夫不够!发布于2023-03-05 23: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