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原文: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馀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陈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

汉书原文:武臣至邯郸,自立为赵王,陈馀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胜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

我的翻译:武臣率军到了战国时赵国的国都邯郸城以后,就自封为赵国国王,任命陈馀为上将军来统军征伐,任命张耳为右丞相、召骚为左丞相,让他们在自己身边进行辅佐和帮助治理国政。楚王陈胜知后很生气,就把武臣等人的家属逮捕囚禁了起来,打算杀死他们。

我的读法:

史记原文:武臣、到、邯郸,自立、为-赵王,陈馀、为-大将军,张耳、召骚、为、左右、丞相。陈王、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

汉书原文:武臣、至、邯郸,自立、为-赵王,陈馀、为-大将军,张耳、召【shào】骚【sāo】、为、左右、丞相。胜、怒,捕、系、武臣、等、家室,欲、诛之。

点评:

“至”与“到”同义,都有来到、到达的意思。“召”和“骚”,都是多音多义字,这里的“召”按照唐朝人颜师古注释说读作“邵”。还有,《史记》和《汉书》中凡是氏号“召”的,一律读作“邵”。

“大将军”一词据说最早出自春秋时的楚国,后来弃用。西汉之前,各国使用的称呼都是“上将军”。汉孝武帝刘彻时,开始正式设置“大将军”这一官衔。“上将军”并不是一个正式官职,它是打仗的时候才临时设置,目的是节制各路将军,打完仗后就撤销。“上”含有“大”的意思,也就是大将军之意。还有,“大将军”一词,司马迁在《史记》里用的很混乱,比如对韩信的称呼有时是“大将军”,有时是“上将军”。总之,在这里,“大将军”称呼的出现是司马迁“后职前置”造成的。

“左右丞相”的最早写法出自《史记·秦本纪》“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史家在这里没有对“左右”二字进行注释。但是,在《汉书·韦贤传》中有“左右昭宣”一词,唐朝人颜师古就注释说:左读曰佐,右读曰佑。因此,翻译时就采用“佐佑”的说法。而在《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记载“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一语。也就是说武臣当了赵王以后,沿袭了秦帝国的右丞相和左丞相的官制。武臣既然为赵王,就应该采用赵国官制,这是政治正确的问题,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犯如此重大错误,难怪赵人不支持他,一场兵变,就把小命丢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赵歇当赵王时期恢复了“相邦”的官制,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记载“赵王德陈馀,立以为代王。陈馀为赵王弱,国初定,不之国,留傅赵王,而使夏说以相国守代。”这里的“相国”指的就是“相邦”。另外,战国时,赵国使用的是相邦【史书未见记载赵国有相丞或丞相的记录,但是有西汉楚王国丞相府的“相丞”泥印的出土可应证这一官职的存在。虽然战国策·赵策三》记载:建信君说……仆官之丞相。但是《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一本书,后人多怀疑是伪作,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是刘向对战国文献进行过重新删改,不属于原作。不过在《史记·赵世家》“十五年,……燕王令丞相栗腹约驩”一语,记载了战国时的燕国使用了丞相的】和司寇【全称应为“邦司寇”,地位稍低于相邦,主掌一国的司法。】制。见《史记·赵世家》记载“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即以其徒与田不礼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杀之。……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这里的“相”是“相邦”的简称。

五月十二日三度修改后重发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术数中医:天淡云闲历史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汉书陈胜传解读二十三发布于2021-05-18 11: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