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在世界读书日的时候,写一篇关于读书的文字,但由于各种原因,一转眼读书日便已错过数天,不过事后一想,觉得这也没什么,对于热爱读书的人来说,每一天又何尝不是读书日?


 

事实上今年世界读书日的热闹,我也多少凑了一下。大约早在读书日之前的一个月左右,王素芬就说要在读书日到来之际,采写一篇关于我和读书的文章。

 

王素芬以前在《乌鲁木齐晚报》跑的是户外之类的口子,而那时候我刚好在玩户外,因此而相熟,王素芬也跟着参加了我当年组织的个别活动,一起在克尔碱的雅丹中扎营喝酒量很好。大概也正是这个缘故,王素芬在和我聊读书话题的时候,思维很容就往户外上靠,比如读书与行走的关系等等。

 

后来我给王素芬说,户外徒步什么的,只是我人生某个阶段的一个组成部分,固然那也是我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虽然我写的第一本书是关于户外徒步的,但如果我没有户外这个经历,当年即使是卖了几年烤红薯或者烤包子,也大概率会写出本什么烤红薯秘籍或者烤包子大全——我觉得这两句话不错,因此后来在王素芬写好的稿子里加上了这两句,不过王素芬觉得这样写对我有点不敬,更重要的是在传统纸媒上,这样的表述不够严肃。

 

其实我倒觉得偶尔调侃两句无伤大雅,我对王素芬说,反正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你看着改吧。后来我看到改出来的稿子变成了“他即使不行走,只看着窗口的流云,也大约会写出一本看云的书”。也好。

 

其实这个意思无论怎么说,理都非常浅显:只要是一个爱思索的人,无论在何地,都能有所获得,而思索则来自于读书与实践。


 

读书和行走自然是有关系的,这一点中外大哲皆有论及,最上口的,便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也大概是同一个意思,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只行走不读书的是莽夫,只读书不行走的,则是书呆子。至于西方思想中,也说过人获得知识的三个途径是通过前人、实践和反思。通过前人获得知识,自然最主要的是读书,而实践,当然也包括了行走在内的各种阅历。只不过,行走,不一定非得去户外徒步。

 

其实读书就是一种兴趣爱好,而不应该功利化。大多数中国人读的最多的书,应该就是课本,这一点,咱们有传统,古时士子寒窗苦读,皓首穷经,很多人四书五经之外一概不读,只为了入仕,读书成了敲门砖,到了今天,有过之而不无不及的情况,随处可见。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许大家伙儿课本都读的太苦太累,反倒在之后视读书为畏途了。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看到过一篇报道说,世界上读书最多的是以色列人,大概一人一年平均要读几十本,咱们好像是只有零点几。



 我的读书就是全凭着兴趣爱好来,也正因为如此,我一直都不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好学生,不好好学课本光看课外书,自然会影响考试成绩。这样的情况,好的结局是能够最终在内心构建出一个丰富、深邃而强大的世界,差的结果是变成了一个什么都是半瓶子的万金油。我觉得我还凑合,至少我觉得读书能让我获得一些成就感和快乐,人会变得有趣一些。

 

但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读书方式,我年少时便曾听说一个老人家用了一年还是几年的时间通读完了《辞海》,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样的阅读有什么意义和乐趣。事实上这样的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全都是碎片化的。

 

说起碎片化,那么显然更严重的是当下,电子技术的兴起,尤其是社交软件的兴起,使人们用短暂的时间,便能接触到五花八门的知识,但这样的阅读,是电视上“开心辞典”、“一站到底”式的,文字一长就看不下去,内容一深就头疼,如果是一个原本就没有较完善知识架构的人,那么这样的阅读意义不大。

 

不过技术还在发展,据说今后的方向是在大脑里安装芯片,应该是所有的知识直接可以拷贝存储进大脑,人机联网什么的。显然,这样的学习方式,考试什么的应该就会被淘汰,大家再也不用背要点、背单词、背中心思想,这或者会让阅读更纯粹也不一定,也许会形成新的乐趣吧。



附上《乌鲁木齐晚报》4月23日 B03版文章《书是探索世界的一扇窗》


原文:

书是探索世界的一扇窗


文/王素芬 


十多年前,李敬阳还活跃在新疆户外圈,大约也就从那时起,他有了“半路一把刀”这个网名,并以此行走江湖。那时的他,经过多年在新疆山水之间的徒步行走,最终凝结成了一本关于新疆经典徒步线路的作品——《秘境——新疆深度徒步探险》。事实上,对于一个如李敬阳这样热爱读书、热爱思索的人来说,行不行走和写不写书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换句话说,他即使不行走,只看着窗口的流云,也大约会写出一本看云的书。

近几年,不怎么在户外行走的李敬阳似乎有了更多的沉淀,更加偏爱新疆多彩的历史文化,相继出版了《不一样的吐鲁番:深度自助游》《新疆的七个季节》等作品,让人领略到不同视角的新疆之美。同时,他开设了微信个人 “西域一刀图志”,专门聊新疆美食、文史、地理的 ,虽然更新时快时慢,但其旁征博引,诙谐风趣的文风,往往使其单篇阅读量过万。

而这一切的背后,自然是他拥有着一个丰富的精世界,而这个精神世界的源泉,便是书籍的海洋。在挥别去年那个特殊的庚子年时,他曾说:“幸好,这个世界上还有阅读,还有思索。我希望所有人在每一个瞬间,安详、从容,坚守着自己的心灵居所。”

阅读,就是一种日常

再次见到李敬阳,他的办公桌上放着几本关于历史的书籍。随手翻开,竖版繁体字旁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隔几页还穿插着用烟盒锡纸裁成的小书签,上面记录着此页内容概要。

“见笑了,这样便于后期整理和引用。这几年,我正在梳理撰写一些历史故事,已经在‘西域一刀图志’上连载了一段时间,反响还不错。”

利用一切碎片时间阅读,早已成为李敬阳的日常习惯。“古人云:马上、枕上、厕上。”他笑言,“挤一挤,时间总是有的。我每天都在阅读,经常是随手拿来读。这种断断续续的碎片阅读方式,在读故事类的书时,或许会很难受,但在读社会科学、历史类书籍时,便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和很多人一样,喜欢上阅读,离不开家庭的影响。李敬阳说:“我小时候,父母都曾是企业的宣传干事,算是当年的文艺青年。家里面积不大,书架就放在我和弟弟的卧室,时不时翻翻这些课外书,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小学时,我就把《水浒传》和《鲁迅小说诗歌选集》《鲁迅杂文选集》读完了,还拿到学校给同学们借阅。我也常到班主任的家里借书,包括《西游记》。”

初中的一个暑假,李敬阳在书架上抽到老子的《道德经》,读得似懂非懂,却沉迷其中。至今,他仍记得那些“不明觉历”的句子:比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意为天地间大雨大风都不会维持太长时间,只有和风细雨才长久,天地都尚不能久,何况人类呢?

“那时,我觉得这些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挺有‘范儿’的,也是跟朋友聊天的谈资,于是,喜欢上了古典诗词和论著,开始大量阅读诸子百家。”

青春期正是人生观形成期,很容易吸纳思想。高中时的一天,李敬阳在公交车上偶遇同校的历史老师,告诉他应多读历史书,历史会为现代人借鉴很多经验。于是,他的阅读方向慢慢转向历史类书籍。

至今他还记得,自己曾搬个小凳坐在自家五楼过道尽头看完的那套《战国策》。“书是原文无注释的,尽管我边读边查字典,但仍有许多地方看不懂。即使是这样单纯地‘硬磕’,我也是甘之如饴,同时也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坐在那个角落,我仿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读书空间,可以专注精神,自得其乐。”

记得曾经有一篇文章,大意是说“如果家里藏书千册,孩子就相当于出国了”。李敬阳常拿这事儿跟女儿调侃:“你看咱家藏了这么多本书,相当于出了几趟国了。”其实,书的存在,本身就会形成一种浓厚的氛围,“按照古人的话说,这大概就是气场,哪怕书只是放在那里,也会吸引着孩子去翻阅,引起孩子对知识的好奇。”李敬阳说。

行走,也是一种书写

曾经热爱户外徒步时,每走过一处,驴友们都有所谓“交作业”的惯例,即在网上晒出途中的照片与感受。当时,“半路一把刀”的作业是最受大家期待的,因为其中有高水准图片,有途中趣事,更有考据这一处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读起来酣畅淋漓,回味无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入户外,读书并不会很直接地转化成什么,而是在不经意间推你一把。读书多了,你的思维方式可能就会改善,影响的是整体。”
  

阅读与行走,于李敬阳来说,最大的关联就是走到户外后,会愈发地想了解一个地方的往昔。旅途中行至每一处,他都会将当地地名的由来出处和历史变迁弄个透彻,许多信息连多数新疆人都鲜有知晓。
  

“风景背后,有许多人文的载体可能更精彩,如果我们只是用眼睛去看,一湖水就是一湖水,一座山就是一座山。”李敬阳坦言,“从中学起,我就对地名很感兴趣,发现很多人搞不清汉轮台和唐轮台的不同,可可托海翻译过来有着不同的说法等等。后来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疆地名,开始了解这些地名地域的变化,捋清其中蕴藏的诸多内涵,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地方的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的变迁,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无论是通过书本还是行走来阅读这个世界,积攒的多了,就会有和大家分享的冲动,这应该是李敬阳开设个人微信 “西域一刀图志”的初衷。“一开始就是想着玩玩,没想到后来关注的人越来越多。”李敬阳说。
  

现在,这个 拥有了一众“铁粉”,多是源于李敬阳的美食和历史类文章。对于写美食,李敬阳反对就美食而写美食,“否则那就是一个菜谱,”李敬阳说,“写美食,本质上也是写其背后的文化。”在李敬阳一篇名为《新疆没有本地菜》的推文中,李敬阳写道:新疆美食都是民族融合产生的,体现了一种包容和互鉴。比如拉条子的手法实际上就是陕甘地区的棒棒面,过油肉是山西传过来的。大盘鸡的来历虽众说纷纭,其实就是纳仁的变种。李敬阳说:“新疆没有土生土长的传统美食,其实恰恰反映了新疆的独特,作为东西方交流的要冲,新疆自古以来便传递和交融着各种文化,催生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文明。没有土生土长的特色美食,而是分别从东西两个方向吸收和交汇,再在新疆这片神奇土地上传承和演变,这,才是新疆真正的魅力和特色。”
  

问起李敬阳最推崇哪位前人的美食文章,李敬阳说:“梁实秋和汪曾祺”,原因自然是这两位大家文章中的书卷气和趣味性。这一点在他自己的文章中也有体现。比如他曾考据,古代的馒头就是带馅儿的。《水浒传》第二十七回中,武松取了一个馒头掰开,里面就是有馅料的。馒头,最早其实就是包子,而包子和馒头的分道扬镳,其实只是清代的事。读之果然趣味横生。
  

阅读,体验到无垠的时空 
  

自少年起,李敬阳逐渐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并发展成了一种爱好。人到中年,李敬阳发现自己阅读的兴趣一直在变化。儿时,喜欢读故事性强的书。他常去红山商场的售书柜台转悠,缠着父母很久,才买到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到中学时爱上古文。20多岁时,他有过一段摇滚青年时期,除了阅读历史、文学书籍,如冯梦的《三言二拍》和王小波的作品外,还订阅了期刊《看电影》。走入户外领域,置办了专业相机,他又不断购入摄影杂志……
  

2017年至2018年,李敬阳受邀撰写了《不一样的吐鲁番:深度自助游》一书。翻阅此书目录,读者会瞥见熟知的吐鲁番“标签”景点,但详阅内容却又会发现其有别于普通旅游手册的资料,这大大地颠覆了人们对吐鲁番的固有认知,领略到书中有不一样的吐鲁番。不少人读后感叹“自己好像从未去过吐鲁番”“过去是不是去了一个‘假’的吐鲁番”,还有人称“读痴了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新疆人”。
  

自2009年,李敬阳开始阅读有关新疆的书籍,将目光转向脚下这片土地,一直持续至今。他说:“我想对新疆的当下有所思考,追根溯源一些事情,总的思路是把清代乾隆以来的新疆历史大事件梳理出来,本质上算是自己的一个读书笔记和心得。”
  

李敬阳手不释卷的习惯对女儿也产生了影响。女儿小学时就看完了沈石溪和杨红樱的全套作品;他的 推文,女儿也每篇必读;《博物》杂志是父女二人的共同爱好,一直在订阅。阅读的内容仿佛融入到女儿的血液里,也让她写作文的思路总是与众不同。

起初,他将家中最大的房间让给了书房,后来书太多,书架放不下就堆在地下,再后来,为了藏书,他又置了一套更大的房子,整面墙都定制成书架。

知识的世界能让你超越时间和空间,去探索远方,而书,就是探索世界的窗口。李敬阳的人生因阅读变得不同,他说:“阅读就像一棵树,看一类书时,有时会接触到另外的领域,于是就会顺着那一支脉发现一片新天地。这种延伸阅读在不断生长,自然而然越看越广。在不经意的某个时刻,这棵树就会开花结果……”


    感恩的句子经典语录张爱玲语录经典语录村上春树经典语录小王子经典语录乌鲁木齐晚报





律师声明

本微信 「一刀西域图志」的所有原创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均受《著作权法》及相关法律保护,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不得转载、摘录和编辑,不得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果用于非商业用途,应明确标明来源和作者;如果用于商业目的,那么应提前征得作者的书面同意。

凡侵犯本 版权的,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本律师受权利人委托,特此郑重声明!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  陈栋律师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一刀西域图志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天天都是读书日发布于2021-05-18 12: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