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代州老兵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NDgzNjcxNQ==&mid=2247483754&idx=1&sn=278b8f4a7714795f34bb2db6ad6c1a02

走进代州张氏

                    ——探寻家族文化历史








位于雁门关南麓的山西省代县(古称代州),素有历史文化名城之称。这里依山傍水,环境秀美,人杰地灵,由于雁门关的特殊地位,在历史上不仅是北扼漠原,南控中原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商贸口岸。发生在这里的许多事件,无一不是围绕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展开,从而衍生出了千古耀眼的文化,不仅程度不同地见证和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成就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英雄豪杰和声名显赫的姓氏家族,代州张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代州张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早在元末明初年间,代州张氏一支由直隶延庆州迁代,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家族繁衍二十一代,其后代子孙遍布于山西、内蒙乃至海内外。据不完全统计,现居山西省本土的张氏宗亲就逾千人。


始祖张观,明永乐三年中举,永乐十年壬辰进士,受朱棣皇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士,终任监察御史。从始祖起,代州张氏家族多以科举求仕为业,文化兴盛,科甲蝉联,贤哲君子辈出,仅明清两代就出进士1人,文武举人18人,贡生16人,监生10人,增生8人,秀才73人。这些人入仕后,供职于全国各地,上到三品御史、参政,下至七品州判、教谕,遍布于军队,司法、文化、教育、水利、税务的文官武将、学仕、教授、乡饮介宾更是累不胜数,他们忧国忧民,恪尽职守,甘于奉献,为中华之崛起、民族之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三晋大地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素有雁门关内“名门望族”“官宦人家”之称。


代州张氏的初栖之地是在代州城东的显旺村,距县城约二十多公里,四世时,随着世雄祖出任县丞而移居西关。之后,家族迅速发展壮大,支系繁多,分门别户,遂向三里河、小关庙街和五里村扩展。其中尤以五里村一支的发展势头最为强盛。到清朝中期便由一个外来小户发展成为十里八乡的名门大户。


家族中第一个到五里村扩疆拓土的是九世祖张钺,人称“六扁担”,为人憨厚老实,勤俭本分。因生不逢时,出生于朝代更替、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明末清初,特别是顺治五年,代州前明副将刘迁作乱,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原本还算殷实的张氏家族惨遭重创,实业被毁,家财被掠一空,年幼的钺祖只能放弃学业,以做小本生意为生,并经常涉足于五里村一带挑担卖菜。起初,村里人不知他姓甚名谁,只晓得他在家中排行老六,又见他诚实守信,亲和热心,人们就索性不问其姓名,亲切地称他为“六扁担”。之后,“六扁担”其名愈叫愈响,不仅成了他远近闻名、无人不晓的标识,更成为他传奇人生的一张靓丽名片。


钺祖从小就聪慧过人,有胆有识。他慧眼识宝地,见到五里村依山傍水,环境幽雅,风景秀丽,实乃安居乐业之风水宝地,于是便拿出挑担卖菜积攒下来的全部积蓄,在五里村买房置地,繁衍生息。钺祖有一个独生儿子名元振,性格内向,善良自安,从小酷爱诗书,整日闭门不出,以书为伴,虽然一生未能取得功名,但至老手不释卷。元振妻子庞氏,本县赤土沟人,出生富厚之家,但闺训严谨,不娇不奢,淑慎其身。进入张门后,面对百废待兴,生活仍陷入窘境的张氏家族,生性要强的她没有退缩,没有屈服,决心要与命运抗衡,向困难挑战,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走出一条让张氏家族东山再起,重获新生的经济复兴之路


庞氏祖母先后生有四子二女。四子分别起名为德、應、懋、憼,取弘扬祖宗德行之意,四字皆为心部,意在要用心去做事。当时还居住在西关村的她,听说五里村尚有祖辈留下的几间破屋,便命子带领前往,洒扫躬亲,略事修补,即日移居之。严督四子垦荒种地,非日落不得归。一日四子稍早归,母大怒,责令其讲出原委,否则不给吃饭,无奈哥哥们只好如实道来。原来,夕阳西下时分,哥哥们突然听到远处似有狼嚎之声,惟恐吓着年龄尚小的四弟,便匆匆收拾工具带领四弟回家。闻听原委,母亲庞氏自然气消不少,但还是少不了一顿责骂和警告后,才允许四子吃饭。从此四子再不敢早归,整日风餐露宿,戴月披星,埋头耕耘,历经两代人数十年弃而不舍,坚韧不拔的努力,四子果真不负众望,使一度中落的张氏家族在他们的手里日渐复兴。天遂人愿,名遂其意,祖宗之福泽懿徳,一应茂进。十世祖母庞氏当之无愧地成为扭转代州张氏家族乾坤的功臣,名载家史,千古留芳,世代传颂。


复兴后的张氏人更加珍惜来之不的生活,心怀本然,知恩图报,始终秉持“诗礼传家,勤俭清廉”之家风,为官者克己奉公,清政为民;为师者著书立说,倾心育人;从军者浴血疆场,忠勇报国;为民者敦亲睦邻,帮贫济困,恤孤寡,赈灾荒,施义粥,修桥补路,为民请命。举族上下,肝胆与共,同舟共济,报国为民。不仅赢得了历代政府之褒奖与赏识,更深得百姓的爱戴和赞誉,逝者俱祀名宦、乡贤,生者牌匾连挂,扬名颂德。家族中扩宅建屋,修谱立祠,兴学堂,办农庄,开商号,从此开启了张氏家族农耕商贾的新纪元,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那么,张氏家族究竟是如何取得如此成就,又是靠什么历经数百年之历史变迁而久盛不衰的呢?其实,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文化。张氏家族之所以能历久弥新,长盛不衰,除了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重;与时俱进、奋发努力外,靠的就是优秀家族文化的滋养和支撑。这种文化源自于家族优秀思想传统美德的积淀与升华,她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文明的主流特征,更是张氏家族永恒不变的灵魂和世代传承的根。


代州张氏家族文化,以儒教文化为主体,兼容并蓄了释教、道教文化之精髓,践行着以儒治国、以道修身、以释养心的原则,把忠、孝、仁、义、礼、智、信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家族中崇文尚武,爱国忧民,诚实守信,倡勤杜懒,守忠厚,遵礼法,亲正人,远邪僻,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困难不畏,威武不屈的家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夫妻相敬,妯娌相和,乡邻友善,孝亲敬长,孺幼无欺,勤劳节俭的家风,成为张氏家族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训之于堂室,传之于后代。


家族中视“忠孝”为第一要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是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至整个家族的“大厦”,就如同是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大厦才能稳固,否则家国大厦就会倾倒。“忠孝”又宛如是一对孪生兄弟,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忠”关乎江山社稷,是正道,是大德;“孝”涉及养育之恩,是品行,是本分。二者各为其主,但又相互作用互为一体。试想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能尽孝,还谈何做人,又谈何报国尽忠?所谓“百善孝为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始祖张观,一生从政,为国分忧,为江山社稷执纪、规法、督政是为忠;五世祖张定清正自律,廉洁奉公,勤政爱民,造福一方也为忠;十二世祖用章弃笔从戎,横刀立马,血战沙场,保家卫国更是忠。然而,在他们看似傲骨铮铮、铁面无私、刚毅挺拔的身躯中却都有着一颗柔软的孝心。十二世祖用章为给母亲医治疮疾,用嘴吮吸毒脓,面无难色,连在场的医生都为此动容,是为孝;出征前跪拜母亲慰曰:儿此次出征定当努力报国,绝不辱及先人,是为孝;十二世祖用治悯父年迈,放弃学业回乡务农,服劳奉养双亲至终,不惜其力,不计前程名利,是为孝;十三世祖张琢在家事继母如亲母,百般孝顺,奉侍备至,在外克己奉公,倾心育人,桃李芬芳,更为孝。自古道:忠孝难两全,可张氏家族的实践证明,忠孝并不难,只要心中有国,心中有家,无论是赴汤蹈火、为国捐躯,还是守侍尽孝、蜡烛成灰,都不失男儿之血性,亦不失家国情怀之英雄本色。


“仁义”是儒教的重要伦理范畴。其本意为仁爱与正义,宽惠正直。“仁”,仁者,人人心得也。心得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义”,道义也。真正的仁义不仅包括“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之类的大仁大义,也包括亲善、亲和、孝悌这些融于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人情与礼节。张氏家族视仁与义为并用的道德代表,故有“银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之说。


仁,在张氏家族被尊崇为最高的思想境界,是贯穿日常生活和行为活动中的基本要求。家族中无论举家生活、对外交往、以及仕途履职中所体现出来的仁爱、仁慈、仁心、仁政累不胜数。五世祖张定爱民如子,清正廉明,在任马湖知府时连破数十年陈冤积案,惩恶扬善,为民伸冤,妻子死后不再娶,将每月的薪酬全部与堂兄弟八人共享;十三世祖修如公礼贤下士,体恤穷人,在平遥任教谕时正逢朝庭对官吏进行政绩考核,一寒门秀才因外出没能及时上报材料,面临被黜职的危险,修如公得知情况后,不辞劳苦,专程深入其家中拜访,当得知实情后,亲自呈文,上报恳请,使得其学子免于被黜职。诸如兄弟相帮、邻里相助、和睦相处之事更是累不胜数。家族中似乎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外忠厚友善,对内友爱备至。“仁”,不仅成为张氏家族优秀德行的内在动能,更成为其传统品格的鲜明特征。


义,既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一种责任与担当。据《代州志》记载,道光十二年岁荒,十二世祖用永慷慨出粟三百石赈灾济荒,乡人德之,匾其门曰:《辉映东里》是义举;用治祖惟恐乡民出入不便,不顾年迈体弱,修桥补路,为民造福是义举;用章祖面对顽凶,义无反顾,勇赴国难,英勇牺牲还是义举。总之一句话,凡对得住自己良心的事,顺应天理的事就是正道,张氏人就为之,哪怕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礼,是一种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而礼又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所谓的“明礼”就是讲文明,讲道义,讲礼貌,讲礼节,讲礼仪,讲礼让。张氏家族十分崇尚礼制,注重礼教。从幼儿起就教之于礼数,授之于礼法,“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尊卑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庄中正之态”。人们至今习惯称呼张家为“礼仪之家”,其实,这正是对张氏家族最中肯的评价。


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要素。智者行天下,智者得天下。智,从道德智慧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就是我们今天所需要发扬的时代精神。张氏家族十分重视族人智慧的启迪,崇尚文化,追求文化,世代以读书为荣,世代以诗书传家为道。为解决家族学子读书之需要,十四世祖咸亨将居所“过厅”作为学堂,高薪聘请先生;十四世祖士俊则主动利用课休时间为家族学子补习辅导,批文改错,授其以法,不厌其烦。家族中勤学苦练之气由此蔚然成风。此外,家族对文字的信仰与敬畏更是达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字纸掉在地上严禁脚踩,必须要捡起来放在头上顶一顶;如果有人将字纸当做手纸用,就会被视为大逆不道之举,会遭报应。以前到过五里村的人也许还会记得,在张氏聚居的东街街口上曾有一座砖石门楼,人称“东阁”,东阁上面建有魁星阁,常年供奉着魁星,魁星是道教中的星宿,执笔踢斗,主宰着文运兴衰,是读书士子们的守护神,在儒士学子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旧时,凡是家族中求学求仕的子弟都要恭拜魁星爷护佑,故此魁星阁常年火缭绕,香客如织。仅此种种就不难窥见张氏家族对文化的信仰与追求是何等的迫切与执着,难怪张氏家族世代科甲蝉联、人才济济,也难怪至今的张氏家族人都擅文好学、能诗会咏、出口成章,有着极高的文才天赋。这或许是一种家族基因的传承,但更应该看作是一种家学之风在家族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至。他们中有不少人后来还成为了文化与智慧的直接传播者,仅明清时期和民国年间家族中担任教授、教谕、训导、校长之职的就有十五人之多,他们呕心沥血,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实可谓是“门生遍三晋,桃李满天下”,为三晋大地乃至中华文化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信,是儒家伦理的范畴。一个人对自己说过的话要负责任,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信”,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信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九世祖张钺虽靠小本经营、挑担卖菜,也不失诚实守信,不欺不哄,不瞒不骗,货真价实,赢得一方美誉。后世中纵有仕途失意者改从商贾,也都能安分守己,童叟无欺,不贪而忘本、暴敛欺天,脑子里装的仍是圣人之箴。所以有人说:代州张氏家族有大儒达官,而无大商。此言不虚。


张氏家族在践行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上,还特别推崇志气、节操和奉献精神,把刚正不阿之气看成是男子汉们必备的品行,以此来训导男丁,教化幼青,庙高不傲,位低不卑。清末年间税赋繁重,朝官贪得无厌,差役又趁机敲诈勒索,农民苦不堪言,十四世祖风仪对此深恶痛绝,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声张正义,多次与腐败州官李光斗对薄公堂,据理力争,显示了为民众利益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代州,家国沦陷,国难当头,十六世祖友桐大义凛然,在强敌面前视功名利为粪土,数次拒绝日伪请其出仕之要求,甘居荒村过清苦生活,也不为日伪当奴,展示了坚贞不屈、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还有十三世祖修如公,十五世祖子余公端庄以持,为人师表,从不为利益所动,面对钱、权、利的诱惑,洁身自好,俭朴如旧,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赢得当地民众的一致信赖与喝彩。所有这些至今道来都让人感到正气凛凛、振奋不已,虽历史久远,但其傲骨雄风犹在,成为世代张氏人尊崇和效仿的榜样。


此外受教思想的影响,知恩图报、荣枯轮回的意念也在家族中植根。尤其是在女眷中,佛教的影响更为普遍,她们以慈悲为怀,以勤俭持家为荣,行懿德,尽孝道,相夫教子,善行乐助,成为家族优秀家风的忠实践行者和传承者,为张氏家族的兴旺、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代州张氏文化延绵流长,传续了几百年,其内涵极其丰富,不仅蕴含着“仁义、和谐”的处事风范,承载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彰显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还包含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体现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不断赋予了新的思想和理念,使得张氏家族文化更加绚丽多彩,引领和激励着一代一代的张氏族人不断进取,创新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


纵观张氏家族之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奋斗史。张氏家族不仅与时代同生死、共命运,还以民族大义和社会担当为己任,自强不息,英勇奋斗,谱写了一曲曲激荡人心的时代颂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家族是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就要首先研究、挖掘、继承好家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取精用宏,革故鼎新,发扬光大。这不仅是我们对祖宗的最好纪念,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贡献。“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累积之德必益于我,相信代州张氏后代定能秉承先祖遗风,弘扬家族优秀传统文化,让这份厚重的祖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造福于家国社会。

    


代州张氏第十七世孙张显
写于二零二零年初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山西代州张氏:探寻家族文化与历史发布于2023-03-04 22: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