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籍。从远古走来,中国人的家族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而未曾改变的,却永远是来自血缘和亲情的温情和归属。
这些古老的文化,在新鲜时尚的生活面前,似乎游离得愈来愈远。但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都早已烙印下了来自于自己家族的血缘传承
每天一早,68岁的张经祥都要练习他的书法。遒劲的笔力,透露着他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作为家族中为数不多的有学问造诣又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人,村中不管谁家的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愿意找张经祥来出面张罗。2003年,怀着对祖先强烈的好奇,张经祥展开了对家族历史的探寻。
寻找自己家族的先祖,不仅是张经祥对自己身份的认知,也是张家族人的一致愿望。对于张经祥续写家谱,他的亲戚们充满了期待。
时移世,人到老年的张经祥越来越能体会家族、亲情所带来的温暖。他内心那份续订家谱的愿望更加迫切,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很多的史料遭到损毁和遗弃,追根溯源已经不再是件容易的事情。
好在张经祥手头上有一本民国时期重印的家谱,这本1925年印制的张氏家谱中,记载了从元代末年到1925年,张家族人近七百年繁衍生息的历程。
历经无数的风雨和时代更迭,这本张家族谱尽管已经变得发黄、脆弱,但还是用纸张的坚韧,抵抗住了时间的流逝。
历经近百年的时光,这本家谱如同一个永不磨灭的信物,保守着传承的诺言,穿越时空,与今天的我们再次相遇。
沉甸甸的族谱上,写满了张氏族人的名字。纸张上的方块字,见证着张经祥与这些陌生名字之间的血缘关系。
这些名字的背后,却是他们或精彩绚烂,或藉藉无闻的一生。
现今,张家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名字,或者只有短短的一两行字,但却是这个人曾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深刻印记。
从2003年开始,张经祥走上了寻访之路。
走访老人,是张经祥必须要做的功课之一。
上湖村现有的张姓族人约有1500多人,都需要张经祥一一去查访,记录。
桓台县的楼二村,是上湖村张氏一族的迁出之地。村中央的张氏祠堂,是张家的圣地,也是张经祥的一个重要寻访地。
从古到今,祠堂承担着传宗接代、祭祀祖先等诸多职能,生相亲爱,死相哀痛,祠堂提供了一个永恒的庇护之所。
由礼到情,宗亲血缘构成了传统人文的核心,也是张家维系亲情的古老法则。
临近清明,四散在外地的张氏族人们纷纷回到上湖村,要给自己的祖先和逝去的亲人们上坟。
68岁的张克农,回到上湖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来到村里的敬老院,去探望他85岁的母亲赵克英。
村落北边的山坡,是张家祖坟所在地。张克农将供品一样样地摆好,祭奠逝去的先人。由于都是来自同一个家族,同宗同族,张克农的行为得到了张家族人的积极响应。
血缘和亲情,永远是联系族人的特殊纽带,也是延续着张家族人扶持共进的特有的情感方式。
又是一年春天,张家先人们的过往,早已湮没在周而复始的时光轮回中。然而,关于张家薪火相传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张明连,张氏家族的第22世,几个月前,孙子降生,张明连家的第四代,开始了一生的旅行。添丁,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是一件值得全家高兴许久的大事。四世同堂,让张明连一家其乐融融。
经过家谱世代表查证,张明连孙子的世代和辈份清晰可循。
虽说没有遵循辈份起名,但作为张氏一族的血脉,家谱会忠实地纪录下小孙子一生的人生轨迹。
因为张经祥的努力,让张家的家谱在断代近一个世纪后,重新聚合到一起。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传统中绵延不断的家族传承。也许下一轮的续谱,将是十几、几十年后的事情了。
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昆曲京剧,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从这个角度来说,家谱不仅仅是家族的记录者,也是传统文化的伟大传承者。
700多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上的先人们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离散与聚合。
这本厚厚的家谱,让我们触摸到了张家先人播下的质朴而坚韧的种子,寻找到了最初的家的记忆。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这套张氏家谱,也许是淄博最全的族谱!发布于2023-03-04 22: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