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西力村归山西省定襄县晋昌镇管辖,在定襄县城东八里处。牧马河由南向东北绕村而过。这里地势平坦,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生息。张姓先祖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朔州马邑棘针沟迁于此。600年来,子子孙孙以农为生,至今已繁衍25代。现在北西力张姓族人遍布全国许多省市,总人口在4000人以上,不仅人丁兴旺,而且人才辈出。
张氏祠堂
村名演变史
北西力村,东与东力村、下东留村隔河相望,南与南西力村接壤,北与王进村毗邻。据清光绪版《定襄县补志》卷三载,北魏拓跋氏时,这里为尔朱氏的野场;五代为智家堡,当以村中智氏人口居多而名;宋代为黑脸村。又据《定襄金石考》卷一所载立于宋元祐庚午(公元1090年)的《新修打地和尚塔院碑》,其时为郦村。《定襄县补志》称,“元郦君积故里”。又据1982年版《定襄县地名录》载:“相传,后因水患分东西两村,元代《普显和尚经幢》记为‘西力里’。”“后又因水患,西力村分为两处,该村居北,故称北西力村。”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版)《定襄县地名典》载为“北西力”,一直延用至今。

根据1993版《定襄县志》所载,从1918年起定襄县分设三个区,北西力村属二区管辖。1941年定襄县调整为六个区,北西力村归三区管辖。1947年增设武装区,北西力村属武装区管辖;同年9月又改为七区管辖。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仍属七区管辖。1954年3月全县撤区设乡,北西力村隶属于稳进乡(乡政府驻该村)。1956年又归城关镇管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忻县、定襄合并,北西力村隶属于忻定县五星人民公社。1961年忻、定分治,北西力村归定襄县城关人民公社。1984年取消公社建制,改设乡镇,北西力村隶属于城关镇。2001年城关镇更名为晋昌镇,北西力村隶属关系未变,一直延续至今。

张氏发展史
张姓在百家姓中处四大姓氏之一。溯其源无一定说。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晋国始有张姓。山西属古晋地,故可认为张姓始于山西。
北西力村张姓家族有史料记载自明朝初年始。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张姓始祖宗冕携妻刘氏由阳曲迁到定襄县王村都三甲北西力村定居下来。张氏先祖来到这里,举目无亲,人地生疏,开荒种地艰难创基立业。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北西力村张氏家族的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以下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
从始祖到四世祖为初创时期,大约经历了100多年(即从明朝洪武初年到天顺年间)。
这期间是艰苦创业时期。一则因为初来乍到,人口不多,二则加上朝廷年年抽丁。正如祖谱记载,“宗冕生三子,长名士元、次名士全,三名士廉,不幸抽出二名,只士全在定邑生一子三孙,且外来小户倍受人凌侮,危乎微矣。延及五、六世而人丁始渐蕃焉。”尽管勤劳俭朴、处世仁让,也难免天灾人祸,生活艰难。到四世祖才有兄弟三人,人丁开始兴旺起来。他们长大成人,成家立业,遂按在村居住位置,分为东、中、西三股,福山为东股,福荣为中股,福海为西股。
第二时期
从五世祖到八世祖为发展时期,大约经历了100~120年时间(即从明天顺到嘉靖年间)。在这期间,北西力张氏人口从四世的14口人到八世祖发展到140多人。西股六世祖廷义以农业起家,辛勤劳动,丰衣足食。走上仕途的人也多了起来,如:西股六世祖廷礼任直隶(今河北省)饶阳县知县,廷祯任直隶肃宁县主簿,廷俊任直隶保定府教授;西股七世祖张政任山东夏津县教谕,张牧任陕西扶风县主簿;西股八世祖保民明万历甲午科中举,先任直隶完县知县,后升陕西西安府同知,署巩昌府知府。同时,增广生员、廪膳生员、国子监生也屡见不鲜。外出经商者也开始出现,到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进行贸,并定居在那里。
第三时期
从九世祖到十三世祖为大发展时期,约240年左右(即从明朝的嘉靖年间到清嘉庆年间)。北西力村张氏人口迅速増加,由八世的140多人到十三世増至750多口人。不但向本县外村发展,如中股十一世祖七祯到高蒋村,西股十三世祖月灿到山,还有的到中霍、受、卫村、上东留等村地而定居;且到外县定居的也越来越多,如灵丘、宁武、应县、五台、孝义等地均有张氏子孙落籍生息。外出居官求学者儒学生员逐渐増多。西股十世祖张洪,清顺治年间甲午科拔贡,任山阴县教谕,升汾州府学教授,又升任大同府教授;其子天彝为雍正丙午科亚元,任江西星子县知县,升邢部主事、户部正主事,特授湖广武昌府知府。中股十一世祖张翮任吉州蒲县训导。经商者也逐渐增加,向山东、张家口、包头、西口、东口等地发展。保民居官后,按明制为其父修造府第于定襄城内,后人称为“张家巷”。同时住在神山、卫村、高蒋等地的张氏家族,也得到极大发展。原来“外来小户常受人凌侮,危乎微矣”的北西力村张氏,逐渐成了占北西力人口总数60%以上的名门望族,并在康熙六十年(公元1661年)修起了张氏祠堂,建起了隔照壁。又有西股十三世祖克明、克顺在村内开设了“谦和益”、“源隆号”锹铺,由于货好价实,诚信为本,远销冀、蒙、陕等13省市,生意兴隆,规模宏大,吸引了不少外村人来我村打工。同时,还办起了私塾,注重文化和人才的培养。
张氏古碑
第四时期
从十四世祖到十八世祖为进一步发展时期,共约140年时间(即从清嘉庆年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期间,虽然经过了咸丰光绪等满清衰败时期,直到辛亥革命,又经过了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连年,加上干旱、蝗虫等自然灾害,农业减产,农村工业萧条,为了逃避战乱,农民流离失所,生活极不稳定,但张氏人口仍在不断增加,且不少人弃农经商,东西口外遍布足迹。不少仁人志士,背井离乡,参加革命。中股十四世缵祖,任江苏太仓州镇洋县巡检、陕西洛川县典吏、华阴县县丞、蒲城县正堂。民国初年,张锡光扳倒神像学堂。中股十九世张仁槐弃笔从戎,参加革命,奔赴抗日前线,与敌英勇奋战喋血沙场。20多位革命烈士,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此外,不少人从事实业,如西股神山张书田任太原兵工厂厂长等。
第五时期
从十九世到二十二世,为飞速发展时期,近70年时间(即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
这期间,经过土地改革,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张氏族人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不仅兴修水利、平整土地,使旱地变成水田,农业生产收入逐年增加,还腾出部分劳动力在村里开办工厂,大搞副业,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纵观北西力村张氏家族的发展史,从明清到现在,张氏家族75~80%的人长年耕耘在黄土地上,终日披星戴月,从事农业生产,养成了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的性格。茭子面窝窝、黄豆散散是常年的主食,只有过时过节才有改善。即使生意兴隆的二掌柜虎泰,也是四两豆腐分两顿来吃。现在说起来好像有点“小气”,可是在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老百姓确实是数着粮食吃,掰开钱来花的。

张氏祠堂

从祖谱上看,张氏族人经商贸易的人口占到10%左右。从八世祖开始就有西股的抱珍等人到山东、河北等地做买卖,尤其在清代时十四、十五世有不少人走西口、到东口,甚至到外蒙古做买卖。在本村的锹铺、缸房、面铺也为数不少。这些人以诚信为本,靠质量取胜,赢得顾客。据说“源隆号”锹铺第一年给客户送货不收钱,第二年送货才结算第一年的账。龙门村齐梦彪办事宴,指名要北西力村“源深泉”的烧。这些都显示了他们笃守信用、公平交易的品格。
明清两代有5%的人读书求学。他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民办事,清正廉洁,深受群众爱戴。西股八世祖保民在河北省完县任知县时,兴修水利,引水灌田,受到人们的称赞。在他离任前,完县百姓为他建立生祠一座,永久纪念。西股十一世祖天彝,受到奸佞迫害,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给后人留下佳话。
从古至今,张氏族人还有2~3%的人出生入死保家卫国,如二世祖士元、中股十一世祖张衝、西股十二世祖张龙光,现当代的张仁槐、张连奎、张富勤、张明高等20多名革命烈士,以及现在参军服役的新一代军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东讨西伐,南征北战,为国家为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张氏族人还有一部分巧匠能人,他们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总之,北西力村张氏家族以农为主,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真可谓群贤毕集的家族。家族的传统美德加强了内聚力,睦邻相处团结互助,尊老爱幼谦逊礼让,注重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学习,使家族更加兴旺发达。

作者简介:张虎明、张富林、张晋华,均为定襄县北西力村民


— END —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定襄你好(ID:sxdxwxb);整理编辑:转发分享,传播中华孝道宗祠文化,功德无量!!!平台。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不当,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投稿、合作、建议等可后台回复“传统文化”添加本站编辑。

胡氏宗祠、张氏宗祠、龙川胡氏宗祠、吴氏宗祠、转发分享,传播中华孝道宗祠文化,功德无量!!!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北西力村张氏家族史略发布于2023-03-04 22: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