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巫傩文化是产生于人类早期文明史上的一种以巫祭傩仪活动为内容,以驱逐疫、了愿纳、祈求平安为目的的古老民间文化现象。简单农业社会的广阔背景,是巫傩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求福”、“避祸”的民间愿望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

?

从造字角度看,“巫”是一男一女顶天立地,巫文化是人类最早的文化,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竖代表人通过灵魂灵感天地沟通,最早人类是群居母系社会,女性社会地位极高,现在部分彝族仍然保持的女系族社会形态,当时主要是女巫,因为女性的直感与感觉(第六感)远比男人强大的多,就好比男性的逻辑思维比女性强一样,女巫用第六感与天地沟通、用直觉或灵感与天地沟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男系社会代替了女系社会,社会中出现了男巫(觋xi),但是男巫(觋)的感知力(灵感)比女巫要低得多,所以就出现了用眼睛看得见的符号代表天地、大自然现象等。目前已知最早的女巫是女娲,男巫是伏羲,女巫靠灵魂直接与天地交流,男巫靠推算预知事情的发展……,“傩”是人遇到大难。有天地之后发齐天洪水,傩公傩母兄妹逃脱,成婚繁衍后代。“傩”吸收了外来文化,巫文化后来融合了傩文化演变成巫傩文化。巫傩文化的本质不是论,而是灵魂论,认为灵魂不死。


傩(nuó)又称跳傩、傩舞、傩戏,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流行于江西南丰、福建邵武、四川、甘肃、贵州、安徽贵池以及湖南、湖北西部山区等地。戴柳木面具的演员扮演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傩神,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固定的节日演出。极具原始舞蹈风格。电影《千里走单骑》中有关于傩戏的情节。

 
?

在傩文化中,人们认为人神是一直共处的,而神要和人沟通,就需要一个媒介。


这个媒介不能空口胡说,得有信物,而所谓信物,就是傩面具。


尔等凡人,戴上面具,借神之相,显以神威,总结就是假借神威。

?

巫傩文化,一般指的就是傩文化,它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宗教(自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的传人以伟大的浪漫主义心性创造了灿烂的巫傩文化。“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巫傩活动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已经融入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


古代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


傩祓:驱除疫鬼,祓除灾邪


傩逐:驱除疫鬼仪式中所唱的歌


傩鼓:驱除疫鬼仪式中敲击的鼓声


傩神:迷信传说中的驱除瘟疫的神


傩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戴柳木面具的演员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节日演出


傩戏


傩,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远古既有傩。度朔山大桃树上的神荼、郁垒二神人捉恶鬼喂虎,皇帝依此办法立桃人于门。夏代帝相时,商族首领上甲微发明杨,杨用于葬礼,也用于傩。


《周礼·夏官》“方相士,狂夫四人。方相士。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傩),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枢,及墓,入扩,以戈击四隅,驱方良(魑魅)。”

?

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驱傩》:“《礼纬》曰:高阳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二居江水中为疟,一居人宫室区隅中,善惊小儿,於是以正岁十二月命祀官持傩以索室中而驱疫鬼。


仪式


驱傩在宋代有大傩仪、小傩仪之分。盛行于宫中的主要为大傩仪。据宋代人解释,大傩,意在“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除夕这天,“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晶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


而对比其他史料记载,南宋时期的临安驱傩仪式也大体如此。

?

上刀山下火海:


时至今日,贵州有些地区在一定的季节里通过一些巫傩仪式来为一个村庄或所有的家庭驱邪。一些尚未失传的古老巫傩绝技仍可以在西南等地区见到,吃瓷碗、吃火炭、赤脚走火堆、上刀山、钢枪刺肚等绝技表演至今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瞠目结舌。直到现在,傩巫的一些神奇法术依然让人费解。


巫傩绝技之一的“踩火犁”


在贵州一些旅游胜地,还会有这个非遗傩戏表演,见到傩巫作法,傩巫作法踩住锋利的刀梯向上攀行,一双赤脚却能毫发无损。此外,赤脚走火堆,吃火炭,均能安然无恙。这就是被称为“上刀山、下火海”的傩技绝活。


除了傩技外,傩祭亦是巫傩一项比较重要的项目,在祭祀当中,必须要用到鲜血,现在的傩祭“开红山”,就是傩师将一把锋利的钢刀钉在自己的头上,然后,头顶钢刀跳起神秘的祭祀舞蹈。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些绝活的真实性。据一位掌坛师透露,巫术学徒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要学三,并通过合格的传统法式考试,以法器大印为凭证,方能成为掌坛师,这些绝技是祖传的巫术,从不传外人,平常人亦不能学,只有本门的弟子方可学。法师只要将咒语一念,召唤兵将,兵马自然前来帮助,且用科学无法解释的。


对于巫师神灵之说,自然难以相信。但这些在常人眼中如同特异功能一般的傩技绝活,巫师总是能毫发无损、面不改色的轻松完成,他们究竟是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做到的呢?


由于巫术只在他们内部秘密流传,所以巫术的秘密也被隐藏得越来越深。其中有一项“下油锅”,傩巫念出咒语以后,能够将赤裸的双手深入沸腾的油锅。


分布


在我国的贵州、湖南、江西、河北、重庆、四川、云南等地,具有广泛的傩文化分布。傩发形成于唐宋,扎根于民间,极具晦涩、神秘之特征。傩戏仪式繁多,器具众多,傩面具则是界定傩戏艺术的重要特征。


历史演进


汉代就开始有“方相舞”和“十二神舞”的名称。后来傩逐步向娱人悦众方面演变,加强了其娱乐成分。


分类


傩是黄河流域惟一的古傩戏,被称为“戏剧活化石”。它是上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的一种仪式,目的是祈求神灵逐鬼除疫,保佑百姓过上安宁生活


傩文化是巫文化发展到后期而应运而生的,当时的人类已进入农耕时代,而此时鸟类是农耕的重要帮手,所以,傩也就是人们进行的一种祭祀活动,而祭祀的对象就是鸟。


特点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经历过原始社会阶段,有过信仰原始宗教的历史,并产生了本民族的宗教职业者——巫。巫师为驱鬼敬神、逐疫去邪所进行的宗教祭祀活动,称为傩或傩祭、傩仪。傩师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称为傩歌、傩舞。傩戏又是在傩歌、傩舞的基础上出现的。 

?

中国巫文化的起源与史前社会的图腾制有关,在中国的古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傩文化的记载。当今中国一些地区,还保存着相当完整的傩戏,便是古老傩文化的载体。


傩戏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一直在民间传承,成为我国傩文化的“活化石”。


宗旨


“傩”的宗旨是“驱鬼逐疫”,以商周时期《周礼》的文字记载为始。数千年来,周代傩仪延伸为傩俗,衍为傩戏,扩散到中国文化圈周边地区的民族和国家——特别如东亚地区的韩国日本


“驱鬼逐疫”是原始初民的精神寄托,欧亚地区普遍表现为神鬼信仰和驱赶巫术,体现于仪式。在中国,傩仪、傩礼、傩俗、傩戏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融入了诸多文化艺术因素,包括诗、歌、乐、舞、戏等。于是,它给文化艺术的起源和发生带来了诸多启迪。


巴蜀巫傩文化


?巴蜀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地区。“沃野千里,号为陆海”、“地狭而腴,民勤耕作”,以农为主、农业发达,乃是古今四川的特征之一。以农村为主要传播地的巫傩文化自然会在此找到栖身之地,繁衍生息,世代流传。古代巴蜀更是一个巫风盛行的地区,历来被视为巫术的故土,其少数民族“俗好巫鬼禁忌”(《后汉书·西南夷传》)。相传,时巴蜀一带,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规模的淫祀害民。祀奉鬼妖的法教巫师聚众敛财,无恶不作。祖797/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天师携王长、赵升等弟子平定妖邪,斩杀巫师,后改造当地巫傩,使法在此传播,所以现在的巫傩中就有道教的东西。


祖天师灭巫


张道陵祖师创建正一盟威道的背景:当时在巴蜀一带,原有巴人信奉原始巫教,大规模的淫祀而害民。而这些祀奉鬼妖(学名为:妖邪)的法教巫师聚众敛财,无恶不作。祖天师携弟子和黄帝九鼎丹经,来到北邙山修行,平定了那些祸害百姓的巫妖之教。川渝一带流传的张天师太上老君剑印符箓大破鬼兵的故事就是以此为原型的。

?

《三天内解经》记载了老君创世之初,施行三道教化三地民众,而此时是在六天的统治下。三道在各自的地区运行,六天的统治也处于兴盛的状态。老君在每任帝王时都会化名出世辅佐他们。在这一时期,“六天”在经文的叙述中处于正面状态,是老君所认可的。到了周代后,老君认为周朝的统治难以长久,遂西出化胡。此后的社会状况渐趋混乱,“妖恶转兴”“真伪不分”。


到了汉代,太上两次派遣使者,一次是要帮助六天检正邪气,另一次则是让他们辅助汉室的统治。所以在经文的记载中,汉代时期的“六天”,其统治己经受到邪气的影响,不能再很好地遵循真道。在这一段的记载中,经文对“六天”的态度仍然还不是批判的,只是记载了六天的统治出现混乱,太上采取了措施进行挽救。后来混乱的情况更加严重,经文记载:“群邪滋盛,六天气勃,三道交错,病气纵横,医巫滋彰,皆弃真从伪,弦歌鼓舞,烹杀六畜,酌祭邪鬼,天民夭横,暴死狼藉”。在这里提到了“六天气勃”,也就是说经文将这一时期以后的“六天”明确分判为与真道相背离的状态。


到了后汉时期,经文记载了汉明帝将教引入中国。在经文的记载中,佛教在中国的传布违背了老君当初设置三道的理念,是属于“人事越错”的行为,导致了“天气混池,人民失其本真”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太上终于提出要整顿“六天”的统治,分辨真道与伪道。


祖天师曾经伐巫伐的是“邪巫”也就是按照《三天内解经》记载的烹杀六畜酌祭邪鬼天民夭横暴死狼籍…,也就是说伐的是这种“邪巫”,有这拨乱反正的作用。


祖天师也的确去伐巫了,但是伐是“后来学坏”的巫。因为上古之时,巫还不是我们现在映像中的“围着篝火跳舞”般的形象。相传,黄帝时有医生巫彭,此为巫姓之始。而巫人的后世子孙多在夏商两代为任,仍操持祈祷、治病职业,渐成一种固定的职官,或称巫祝,或称巫臣,他们的后代都以巫为姓。从三皇五帝开始到商朝其地位一直是很高,在商朝有巫咸、巫贤父子宰相主持国家政务,大权在握,并且还有些大夫一级的官员。这些巫氏个个都是为民利国之臣。


由此可见,在上古时期,巫还是正面形象很好的存在,而到了后来至汉世,群邪滋盛,六天气勃,三道交错…太上谓世人不畏真正而畏邪鬼(出自三天内解经),因自号为新出老君。即拜张为太玄都正一平气三天之师,付张正一盟威道,由此可见是到了汉代,信仰之风渐渐变了,太上老君才让祖天师去伐巫,伐的变是这“变样”的巫。


巴蜀巫傩文化指的即是以历史悠久的巴文化和蜀文化为主体(包括省内各少数民族文化在内)至今仍然传承于乡村民间、迎神赛社、祭祀礼仪活动中的一种“鬼神崇拜文化”。巫傩文化自产生以来,便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巴蜀巫傩文化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它与神话传说和民间说唱文学的密切联系上。至今存活于巴蜀地区乡村民间的巫傩文化现象——巫傩歌舞、傩戏等,不仅延续了巫傩的发展历史,而且保存了文化史研究的活的社会化石。


关于老君的神话传说


从目前收集到的端公舞神歌唱词和傩戏(包括阳戏、地戏)唱本来看,尽管地区不同、种类繁多、名称不一、程序有别,但从所唱诵的众多神灵来看,都首推太上老君为最崇高的尊神,在其世代传录的唱词中,保存着有关太上的各种神话传说。如川东奉节县端公舞《神歌》唱词:“生我之时无日月,长我之时天不全。上山采药无松柏,下海擒龙又无泉。自从盘古分天地,女娲炼石曾补天。有人问我多少年,先有吾身后有天。”这段唱词讲的是有关老君出生的神话传说,将老君的出生视为万物之先,明显受到道经的影响,实际上是道经的通俗化和形象化。其中有关“盘古分天地”、“女娲炼石补天”的说唱更是直接采自上古神话,为神话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达县端公舞中的“拔愿书”唱词,实际上是一段颂扬词,赞颂李老君的崇高地位和赫赫神威:“吾神不是非凡神,吾是茅山李老君。当初佛法是吾制,哪见邪魔敢出生。大鬼拿来上枷锁,小鬼拿来下油锅。锅内煎,油内炸,皮烂骨髓化灰尘。”就是与之相关的物和人也有不少的传说。绵阳旺苍地区传说,道教的“道祖”李老君不仅建立起一套降魔驱邪的法事,而且法事中的主要法器和神物都是由日夜陪伴祂的宠物“青角板牛”化成。青牛与老君为伴,更增添了这一仙气十足的神话人物的神奇性。同时,牛与广大民众最为亲近,因此,在这一人物的创造上又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


有关“三圣”(川主、土主、药王)的神话传说


在四川的巫祭傩仪活动中,除老君之外,就要数三圣职高位尊,法力通天。更因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往往被请来做镇坛神。

?

南充地区“傩坛戏”有“天上三十二戏”(即天戏,为提线木偶戏)、“地下三十二戏”(即地戏,为戴面具表演)之称,实际上是十五折,三十二个人物。戏中神、仙、人、鬼融为一体,皆听命、服务于三圣门下。三圣之所以如此威风,以下唱词为我们作了说明:“吾是一川曲祀神,英雄到处显威灵。施主愿信皆圆满,来时降福去留恩。吾是壁山土主神,主持与泽杏宴临。红莲愿信皆圆满,田蚕五谷足丰登。吾是唐医好杏林,一能起死又回魂。我把仙丹丢在此,你家灾疾永不生。祈恩施主好诚心,一坛愿信了分明。金钱宝马火中化,三圣起马转回程。”对于讲求实用性的民众来说,自然会对给自己带来“好处”的神灵备加尊崇,深信不疑。


川主者,乃灌口锁孽龙之二郎神也。因灌口在四川(今都江堰市),故称其为川主。从四川各地巫祭傩仪活动中出现的“二郎神”(或供奉的川主)来看,主要指的是李冰父子(李冰之子又称李二郎)或赵昱真人(又称为赵侯圣主)。南充地区“傩坛戏”中有一出《二郎清宅扫荡》,通常为压轴戏,表演者自称灌州二郎,在戏中,二郎成了清宅扫荡、捉拿鬼怪的“ha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镇宅神”,与最初治水斩孽龙的神话传说已相去甚远。但是在为民除害,作为民间保护神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只不过与民众的利益更为接近。


土主和药王,分别指的是汉成帝时平夜郎的陈立或三国刘备唐代名医孙思邈真人。怹们也如川主一样,以其无比的法力,成为深得人们信赖的神灵,而位居三圣之列。有关的神话传说层出不穷,其中不少通过巫祭傩仪活动中的唱词得以保存和流传。如梓潼阳戏《戏门启白坛前仪》中诵词:“土主金像降宝坛,威灵显应化世间。诸神归正道,邪魔不敢当。仰望药王开大宥,腾云勒马降人间。善心圆满后,人间保安康。”


关于“土地”的神话传说


笑容可掬、与人为善、滑稽幽默、极富人性的“土地”老头,是四川各地傩坛歌舞戏中最受欢迎的神祗


在奉节端公舞中,《出土地》是庆坛、祭坛、圆坛中的重点节目,由土地公和土地婆对唱对舞,相互调侃:“土地那个公来嘛土地公,一嘴那个胡子哟白如葱,白天一个拿来打露水,夜晚一个拿来打蚊虫;土地婆来土地婆,一对金环坠耳朵。土地公来本性肖,龙头拐杖节节高;土地婆来本姓郭,一对奶子象秤砣……。”这是一场风趣幽默、轻松愉快的歌舞法事。语言诙谐戏谑,词意放纵,动作狂放,表现出古朴淳俗的世态风情。土地给人类带来收获的喜悦,土地神在世人眼中,不失为接近民众、宽宏大度、可亲可敬的神祗。南充“傩坛戏”中,当“开路先锋”出场为所请诸神开通道路后,接着“点坛土地”出面点坛,看主家是否将所许一切贡品和愿戏备齐,继而要请神、参神、敬神,最后方才“扫过五方转回程”。“吾把一年四季猪瘟、麻瘟、牛瘟、豆瘟,十二月的痢瘟扫出去,福善神扫进家来。吾把官瘟火盗,口罪事非,百杂邪祟,扫出去,金银财宝扫进家来。”如此一个扫瘟逐疫,招财进宝,甚至调解口角是非的小小善神,难怪乡民们视其为与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休戚与共且最富灵性的一种神,对他格外亲近。因此,土地神在民众的心目中主要是喜神和福神。供奉怹,在于怹能为民祈福,带来财富;欣赏怹,在于能从中取乐,给人愉悦。


庞杂无序的神灵系统及其传说


巴蜀巫傩文化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庞杂无序的神灵系统,无论人、鬼、神,不管天上、地下、人间,统统请来,一一尊崇。在巴渝杨(阳)戏中“请神”一节唱词中,举凡如来佛及五百阿罗汉、李老君、孔夫子、真武祖师,都一一请到。在这里,儒释道不分,神灵鬼怪杂陈,不论其教派、尊卑、法力大小,只要能驱鬼逐魔、禳灾纳吉、送子保寿、招财进宝,统统请来,共处一坛、烧拜忏、请愿许愿、酬演神戏,构成了最为纷纭复杂的多神崇拜系统。所崇奉的这些神灵对象,大多取自上古神话、历史演义、英雄史诗和神魔小说,而且多有一个与此人物相关连的动人故事。如梓潼阳戏《地戏》“上祖师”唱词,实际上就是一段历代神话传说故事的大汇串。“……叹盘古开天地分出混沌,前三皇后五帝制就乾坤,伏羲爷制人马才有百姓,神农皇治留下五谷丰登,轩辕皇制衣服黎民不冷,宇王母炼顽石补过天心,尧王爷坐江山普天同庆,舜帝爷掌基业四海清平,夏禹王开九江农民有贲,修民房搭窟台礼义才兴。殷纣王登了基可算君正,他不该女娲庙去把香焚,粉壁墙提淫诗戏耍神圣,女娲母见淫诗大怒大恨,宣扬坟插宝旗召来狐精,苏旦妃入了朝国运不正,害文武害大臣比干挖心,贾夫人坠楼口伤心废命,黄飞虎领人马杀出皇城,甲子日都齐把加兵造定,戊子日把朝阁一火来焚。周文王夜梦见飞熊入侵,渭水河访子牙会见大臣,臣坐车君拉纤何等恭敬,保周朝锦江山八百八春。列国中又出了尼丘孔圣,治诗书行大孝教训黎民,有七十二大贤难表名姓,一个个尽都是满腹经伦。秦始皇焚儒书其罪不轻,吾把这先贤古表之不尽。……”唱词上自盘古王开天地,下讫秦始皇一统天下。主要根据上古神话传说,明代历史演义《列国志传》以及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传说故事,取其精华而成。以其强烈的故事性、充分的表现力、特有的通俗性、突出的夸张手法等特点,不仅保留了文学遗产,而且为民间文学的通俗化、大众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巴蜀巫傩文化中这些说唱词口耳相传、生动形象、通俗懂,具有强烈地方色彩。流传至今的说唱词,既是该地区民俗和信仰的反映,又是神话传说故事的讲唱,两者难以截然分开,这正是巴蜀巫傩文化的特征之一。


历史变化


?中国的巫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走了一条由民间到宫廷再到民间的曲折道路。《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傩仪一般大年三十在宫廷举行,称为“大傩”,是国家级的典礼,叫“国傩”。傩又有“古傩”和“今傩”之分,唐代以前的傩成为“古傩”,唐以后的傩称为“今傩”。唐代是古傩向今傩转变的关键时期。《新唐书·礼乐志》和唐·段安节的《乐府杂录·驱傩》记载,有唐一代,相关的傩仪,一方面继承了先秦以来的傩仪和傩祭古礼,另一方面,又进行了许多改革和创新。这主要表现在:古傩中原有的神秘、庄严的气氛渐渐淡化,而歌舞和娱乐成分却相应增加。唐代傩仪,最明显地变化是由“祭礼”变为“演礼”。《乐府杂录·驱傩》载:“晦日于紫宸殿前傩,张宫悬乐。太常卿及少卿押乐正到四阁门。丞并太乐署令、鼓吹署令、协律郎并押乐在殿前。事前十日,太常卿并诸宫于本寺先阅傩,并遍阅诸乐。其日大宴三五署宫,其朝寮家皆上棚观之,百姓亦入看,颇为壮观也。太常卿上此,岁除前一日,于右金吾龙尾道下重阅,即不用乐也。御楼时,于金鸡竿下,打赦鼓一面,钲一面。以五十人,唱色十下,鼓一下,钲以千下。”此种审傩彩排仪式,前代所无。这说明唐代傩仪之中,驱鬼逐疫的主题已变为象征意义,并将先秦至两汉时期的祭礼不折不扣地变为一种演礼。

 
?

其次,傩仪中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唐中叶以后,创造了另一位驱鬼逐疫的大神钟馗。钟馗的出现使古傩中“玄衣朱裳,黄金四目,执戈扬盾”的方相氏,被其形象所取代。据《唐书·礼乐志》记载,唐代傩仪中还加入了大型乐队,由戴面具,穿皮农、执棒鼓角的人率领,举行驱鬼仪式。宋代以后,方相氏、十二兽、侲子等古傩中的传统角色,在傩仪中完全消失,而由教坊令人扮演钟馗、小妹、土地、社神、将军、门神、判官等,在傩仪进行时,作戏剧表演。这就是今傩的雏形。


宋代,特别是南宋,是中国傩戏的形成时期。南宋在中国南方的统治达一百五十多年之久。这一时期,也是傩仪从宫廷向民间流布的时期。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载了北宋都城开封禁中大傩的情景。古老傩仪中的方相氏,十二兽(又为十二神)、侲子这些角色均已消失,代之以教坊伶人扮演的将军、门神、判官、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

?

傩戏是古老的祭祀仪式剧,在“还傩愿”时演出,又称为“傩堂戏”、“傩愿戏”,以驱鬼逐疫、避邪纳福、祈求人寿年丰为目的。傩戏的剧目分正戏和副戏两大类。正戏是还傩愿时演出的戏,包括法事戏和搬戏两种;副戏是在法事之外,在傩堂之外上演的戏,有的与还愿有关,有的则演世俗故事。傩戏面具多选用木质材料,雕刻精细,上面覆以彩绘。傩戏内容很丰富,剧目繁多。傩面具的神情及其冠饰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指向,雕刻工艺精湛,面具神态古朴,手法夸张,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傩面具的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

伍柳派,全真,蓬莱派,龙门派,全真南无派,广慧派,霍山派,闾山派,民间法教六壬仙师,茅山,华光派,普庵派,梅山派,金英教,三元教,元皇派,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民间法教——巫傩发布于2023-07-01 17:45:3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