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黄庭坚评杨凝式 -

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唐末五代时期宰相书法家。

杨凝式在书法历史上历来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都深受其影响。李志敏评价:"五代杨凝式的草书,雄强可追鲁公,又别开生面"。代表作品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仙起居法》。

《韭花帖》是杨凝式手书的一封信札,大意是他午睡醒来有些饿,恰好有人送来了一些用韭花做的食物,杨凝式觉得很好吃,就随手写了一封书信表示感谢。可以想象,写这封信札时,杨凝式的心情必定极为闲适和满足,这样的心态写出来的作品也必然是轻松畅达、萧散有致,也就为《韭花帖》奠定了一个旷达高远、悠闲自在的情怀韵致。
杨凝式厌世恶俗,又不喜作尺牍,故其流传墨迹甚少,存世作品极为罕见。在其传世作品中,《韭花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尤重,为千古不朽之作。
从视觉上讲,书法作品中字距、行距对章法的整体感影响极大。字距、行距大则黑白对比度大,黑少白多,视觉效果疏朗,反之则茂密。《韭花帖》字距、行距之大是历代墨迹中少有的。布白极多而气不散,格调甚为淡雅。宋之林逋、明之董其昌多效此法。杨凝式以信札之有限空间,随笔拈来,错落有致,复归自然,似江南水乡之黑瓦白墙,星星点点。似晨星之寥落天际,深远空灵。又似信步于闲庭,不急不躁。

通篇七行,前三行较后四行字距、行距稍密,特别是首行最为密集,而五、六、七行空间最为疏阔,构成了通篇前密后疏的自然变化。而二、三、五、七行呈底部齐平状,一、四、六行则呈上走之势,既统一又富变化,妙不可言。

从结构上讲,《韭花帖》结字中宫内敛,与欧阳询字略有相似。中宫收紧式与通篇字距、行距拉开的处理极为协调,营造出更加疏阔的氛围,这是明显的文人士大夫痕迹,不放纵,不恣肆,追求一种内在的、文雅的精神气质。纵览帖中诸字,结构或长或扁、或收或放、或疏或密,呼应揖让一任自然,如“乍、报、韭、切”等字之极收与“秋、伏、察”等字之极放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实”字宝盖头下留出大量空间,与下部之密集点画形成强烈视觉反差,这就是杨凝式分间布白的过人之处,邓石如曰:“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此帖已是表露无遗。
若细察单字结构的微妙变化,则各字欹侧对比,而又复归平正。如帖中第六行“伏、惟”呈纵向关系,“伏”字有明显左倾之势,而“惟”字三个竖画的支撑又使这组关系最终取得平衡,这是在欹侧对比中产生的平衡,是在不正中求正的深远的美感。
从笔法上讲,笔法的最高法则是以中锋为核心,以侧锋为变化,由中化侧,由侧化中,中锋为常,侧锋为变。中国书法以用笔为上,核心在于线条,只有通过精准入微的笔法才能表达出准确的线质。

而《韭花帖》中的用笔,杨凝式将点画细部刻画得丝丝入扣,无懈可击,深得“二王”精髓。行笔或轻或重,或将笔毫猛然下压或迅速提起,笔势迅疾,若鹰啄小鸡。起笔稍重较为含蓄,顶锋入纸,点画收放自然,力贯点画始末。寥寥数字,用笔却虚活而厚实,含蓄而利落,顿挫有致,神完气足。

综合以上几点,称《韭花帖》为千古不朽之作,可谓是名符其实。
以上图文信息均来源于网络)

 

 

行书,韭花帖行书,韭花帖行书,韭花帖行书,韭花帖行书,韭花帖行书,韭花帖行书,韭花帖行书,韭花帖行书,韭花帖行书,韭花帖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天下十大行书”之《韭花帖》赏析发布于2021-04-18 09: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