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很久以前,鲁国,曾经有那么一条法律,如果有人在国外沦为了奴隶,那么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回来的话,回国后可以报销。


有一次,孔子的一个弟子子贡,去赎回了一个鲁国人,鲁国要给他报销,他辞而不受。孔子说,你这事做错了,因为你这样做,便再也没人愿意为鲁国人赎身了。又有一次,子路遇到一名落水者,将其救起,那人感谢子路,于是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听说后,非常高兴,说:“这样做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只是文字的讨论的话,会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我们可以引入博弈论来进行考察。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说,每个参与人都会力取争求最大化收益,而对于后来者参与这件事来说,可以将每一次事件都视作一次重复博弈,于是就有了判读的工具。


现在进入正题,原来鲁国设立了这条法律后,会形成这样的局势(而且即假定即使不救也不会被指责):


名誉/钱财

报销

 救

 1,0

 不救

 0,0


设为1代表获取,设为-1,代表失去,最大化收益便是正值的策略。


可以看出,救人不但能报销于钱财无损,而且还能获取名誉,更何况,在可以报销的前提下,遇到了还不救,就显得太糟糕了,还有可能被指责的风险,从而失去名誉。所以救人是最佳策略,它会刺激更多的人去救鲁国的人。


然而,当子贡不报销这个博取名声这个先例出现后,局势变得复杂了,面临救与不救时,会遇到如下的情景:


名誉/钱财

报销

不报销

0,0

1,-1

不救


0,0

 

如果救了报销,名誉上就有可能受损,设置其收益为-1,因为报销了钱没有损失,所以算为0,如果救了不报销,虽然可以获取到名誉,然而金钱上就有可能受损。如果不救,自然是没有名誉与金钱上的事。

在这里因为只是可以报销,所以它就变成了这样一种情况:


如果救了,就会面临二难选择,要么损失名,要么损失了钱来换名。


在这里,有人会质疑,说有些人就是不求回报,也会救人的,这个当然是存在的,然而会救人的,无论有没有这条报销法律都会救人。


鲁国设置了这条法律,本意是为了在这种基础上,能够出现更多会救鲁国人的帮助者。而子贡的行为结果,会导致这条法律失去本来想要起的作用。


所以孔子会训斥子贡说,这样做了后,以后就不会有人再给沦落在外鲁国人赎身了。


那么,孔子为什么又会称赞子路呢?子路首先是一个半武夫,然而却很聪明,并且非常能够洞察人心。孔子曾经称赞他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所以针对子路的博弈,可以列出来如下表格:


名誉/钱财

接受回报

不接受回报

1,1

1,0

不救


-1,0


从这个博弈形势来看,会发现,子路的救人后,接受回报是最佳的选择。


同样的,在后来者中,一样可以把这个看作是重复博弈,即使是把可能的回报看作是期望,那么一样让人认为,如果救了人可以获取到丰厚的回报,即可能又得名声又得回报。


然而后面有很多人对此认识极不深刻,便指责子路贪财,如现代人举了例子说:比如发大水时,有人被淹死在水里了,于是就有其它人去捞了出来,等人来认尸,认尸时就索取高价,这样是不德,所以子路受牛也是不道德的。

 

实际上,两者的区别在于:挟尸要钱形同勒索,而子路是受人赠与。


子路救人的时候并没有先说需要高额回报,而是事后被救者知恩图报而产生的赠与行为。


另外还有一种反对的论述是这样说的:子路收取回报被称赞,然而子贡不去报销却被孔子训斥,这样置那些不求回报的慈善行为于何地?


产生这种疑问,是因为混淆了子贡与子路行为的背景:子贡是该报销的不报销而可能导致后来的人不救人,而子路的行为是该收到回报时收取了回报,而能导致后来的人更多去救人。


子路是被救者实施赠与行为中的“受赠者”。


而在慈善行为中,慈善者是赠送者,实施的是赠送行为,既不是不领取本该得到的东西,也不是受人所赠


将这个流程画出来会更加地清晰。



这里受益者的回报,无论是选择做慈善来回报,还是直接回报慈善家,都能够对慈善行为起到推动作用。


现实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慈善家捐助了不少贫困山村的孩子,然而大部分受捐助却没有感激之心,甚至还有人认为这个是别人应该的,于是便心安理得,不少人受助到读书工作,也从未对捐赠人说过真心一个简单的谢字。


于是这样,便形成不了良好的循环。


类似子路这样收受赠牛的行为,虽然能刺激额外的做慈善行为进入,然而这种行为是脆弱的,因为这类额外加入的人,在发现不能产生回报后,通常就会中止继续慈善的行为。


当然幸运的是,在现实中,仍然有大量的人做着善事,是大多做慈善的,能够做到“施恩莫望报”,只是自己觉得应当去做,于是便去做了,这是非常有值得称赞的。


然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如果认为子路受牛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即使不考虑救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付出,也会形成这样的局势:



名誉/钱财/情绪

接受回报

不接受回报

-1,1,-1

1,0,-1

不救


0,0,0


如果将其中心理影响提取出来,会变成这样:


情绪

接受回报

不接受回报

-1

-1

不救


0


也就是说,如果不救人,不会产生任何情绪问题,而救了人,反而会出现情绪问题。如果考虑大众的道德观念更高一点的话,如果不救人会产生内疚,那么也是这样的局势:


情绪

接受回报

不接受回报

-1

-1

不救


-1


仍然不足以让人去产生救人的想法,这种在现实中的现状是什么?


无论是道德水平一般的,还是道德水平稍高一点的,便是虽然看到了需要救的人,也只会是充当“围观群众”

 

对于大众的行为引导,必须考虑名利上的影响,名利上的追求能够超过心理上的影响,这便是治世的方式。


然而对于宗教来说,则是采取另一种手段,即通过改变人的想法,从而实现促进正面行为的产生。


比如对于正统东方的宗教来说,大多认为做好事,能够积累功德,见死不救则是罪恶的,那么这个功德就产生了宗教内的价值,这个价值可以变现,而钱财是身外之物,并不重要,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在这种教义的引导下,那么就会变成产生如下的局势:


功德

接受回报

不接受回报

0

1

不救


-1


因为有了功德的存在,所以救人而不求名誉及金钱上的回报,成了最佳的选择。这意味着,对于正统宗教人士为说,传统的名利本身就失去了它的作用。但通过比类会发现,凡是以功德论为主的,仍然避免不了功利主义的,因为大众本身就是功利的。


然而这世间有一条定论,只要是功利的必然就会出现问题,理想总是很美好,现实总是不如意。因只要有功利,就会出现欺诈,从很多劝善的善书一样,虽然旗号是劝善,然而内容却大多夸张荒诞,又多不乏恐吓之辞,虽名诱人向善,实是在愚昧众生。典型如《玉历宝钞》《了凡四训》之类,都是这类伪善的代表,虽声称说是劝善,而实际目的却是夹带私货,欺骗民众。


所以在道教正统的流派里,提倡的是“无为”,为什么是“无为”,这个很有讲究。天地产生了万物,让万物成长,然而却不居功。而道家讲究人法地地法天,所以天地是学习的榜样。所以提倡人不能被名利所束缚,无为即是无有所为,即是不因为某种自己可以得到的结果去做某事,即是“虽名得道,实无所得”。然而虽然无所得,却是在无所得之种产生了德,因为德必然是要因无而生。德为什么要因无而生?水有水德,火有火德,它的德就是它有别于其它万物的特性,是因为有了这些特性,才会被认为是水,并不是因为它是水才有了这些特性,修道也是在讲这个。


所以道家讲究的要无所拘束,然而又不能完全随心所欲,若是这样,便成了被心欲所控,又不是逍遥自在了。所以在道家而言,通常不会去谈行善积功,然而在教内而言,又多会谈及行善积功的事,这两者并不矛盾,因为教是起教化用的,故有着处,而道家思想却是让人摆脱功利束缚的,道教不离道家,两者之间的微妙要细细体会,才能够体会到真正妙处。


道家文化,道家祖师,道家思想,道家功法


延伸资源下载(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博弈论角度谈宗教的不同---从子路受牛说起发布于2021-06-30 21: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