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谈玄论之士,时常会追求自己彻悟,以期能够明悟天地之间的所有奥秘,有渐学而入明者,有顿悟而得明者,总觉智慧显现之后,便能了然一切。然而世间狂明者多见,真明者而少识。


这种求于彻悟,是不正确的,南华真人庄子养生主》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若是未尝领悟庄子之洒脱,便会简单地认为,庄子是在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想要知道是有无限的,如果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这是错误的,最起码,能写文总要识字吧,怎可说是厌学


有人说,《道德经》里有:“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所以老子祖师是在向往那种小山村原始生活,人们之间没有交流,老死不想往来的生活的。


这是非常奇怪的认识,别人告诉你,吃多了会发胖,于是你便义愤填膺地列举绝食危害,并说绝食会把人饿死。问题是,什么时候让你绝食了?


《道德经》里描述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里描述小国寡民的景象,整个是一种尽量客观的描述,是提出来给人参考的,但并没有是让你完全照搬,更没有说“人当效之”,若真是需校仿,如何又有“治大国若烹小鲜”之说。


同样的,庄子这句话实际上说的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能知晓的却是无限的,如果以有去随无,这就是把无给限制住了,于是这样便是错误了。


在现实中,很多人在明悟一点点东西后,便沾沾自喜,自以为明白了一切,又或自以为得到了彻悟,将世间一切都看得透彻了,然而,事实总会证明,他们实际上这是被局限了而不自知。


未知是无限的,但这不意味着就应该放弃探索,当未知变成了已知,自然就会产生更多的未知,于是这些未知又支变成已知,如此循环相复。


正如科学界的发展,第一次数学危机之前,人们以为自己懂得数学的一切,第二次数学危机之前,人们以为知识只剩下了修补工作,第三次数学危机之前,人们又觉 得自己已经把世间的大概掌握得差不多了,于是又产生了第四次数学危机。然每次的危机总是能让人发现更新的知识体系,于是又反过来促进了数学自身的发展。


阳积到一定程度,必然生阴,阴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生阳,阴阳相互转化着,这是因为所以自然的道理。


所以,当一个事物你充分了解它时,往往就能发现不足之处,而当你认为它是完美的时候,就说明你对它不够了解。


彻悟也是一样,所谓的彻悟真实,大多是自以为明白了,其实仍然是不明白,不过是因为不够了解而导致。


庄子的《齐物论》中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 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 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与对立的一面,而它们是共同相互依存的,但这不意味着你可以用对立的一面来限制自己的这一面,反过来也一样,正如有与无一样,无限制不了 有,有限制了无,那么无也变成了无,不再是那个彻底的无了。于是,有与无终究是同出而异名的,万物莫不一同,这便成了齐物。


然而,对称的,必然会破缺,于是才有了变化,世间的一切皆因此而来,于是乎,生生而不息。


悟永远只是一个过程,彻悟则是悟的尽头,也意味着悟到了终点,于是便不可能再进步了。


万物之运动,皆产生于无法完美,生生而不息,在于其不足,故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

道家文化,道家祖师,道家思想,道家功法


延伸资源下载(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彻悟意味着狭隘发布于2021-06-30 21: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