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皇渺,厥旨幽深,火记六百篇,沦作趋避尘事而设。

东汉魏伯阳真人出,准精义,着为参同契,徐从事等,从而笺注之,黄老丹学乃彰。

汉晋以来,得其粗而遗其精,流为采取旁术,祸延至今。

栖云山悟元子,姓刘名一明,以儒入道,博览群书数十年,穷理尽性,由参悟透入三易,著书一十三函,而易居其四。

道德经会要一函,参悟直指一函,西游原旨四函,指南针一函,会心集一函,指南三书共一函,知其名,未见其书。

今春正月,新安鲍生,名兰浦、字淦亭、号昆峰、派名阳用;从事玄学久矣。孔君昭璞授之书,交采抽添结圆之旨,行承亦有日。

以余曾遇至人,折节事余,几六年也。至日,乃以悟元子着修真辩难全编,印证于余。始得反复探讨。

书为湖北长春观主崔名教淳律师,募梓悟元子全书之一,上下共二卷,上有崔序,序言是书前编;言简义该,意在学者先识正途,不致惑于淫辞邪说,误入旁门外道,以害性命大事,是故言愈浅近,则道愈显明,虽略读书粗识字义者,亦可寻踪而入,由浅及深,最为初学切要之书。

崔知论及此,故能发愿首刻是书,续为尽刻所著,乃为圆愿。

崔之护道传宗,此功此德,倍于悟元子矣。不有崔刻,何由广布!他日得是书而因入正宗者,留则度师,而崔乃引进者矣。

不知顶礼而罔阅是书,必妄人也。

要知是书得成,乃由读破万卷而来者,则其所著三易等书,不有数十年苦学,断难发泄者也。

然即是书而论,惟于玄关一窍,致开功诀未备,则于虚空大交大媾,从何入手?所谓坤方不死之人,从何会面乎?如是则全部无用矣!

余感作者刻者一片婆心,千古一遇奇缘,余既有所闻,淦亭请问甚殷,不敢自秘,爰为采择师传,谨述补于问答则中义泄未备下,似注非注,似批非批,上以求印于悟元子,下以请证于得读是书者。

书垂成,恍惚感至悟元长者,为易一答,谕非原本,易自从学某手,余述云云,均沐印证,可易是书为某子修真辩难参证,语毕遂隐,灯光黯然,乃坐梦耳。

既觉气犹存,而非兰非麝,爰立注于原答之下,不敢为真,亦不敢为幻,三才本一气,万古本同心,余即悟元子,悟元子即余,又何异焉!

书成,爰并识诸序,以告鲍生,鲍生阅是书,慎毋勿如昔揣,是书乃吾宗之至宝,当如东汉魏氏书读之。

若得三易注略各种,幸即示我。

道光九年春二月吴兴后学金盖山人闵一得谨序。


原序

  金城唐介亭先生来武昌,见示璞素老人所著《道德会要》诸书,并留存观中,以为有志修真者法。

中有前后辩难一书,衲反复熟读,悦其前辩,言简义该,意在学者先识正途,不致惑于淫辞邪说,误入外道旁门,以害性命大事,是故言愈浅近,则道愈显明,虽略读书粗识字义者,亦可寻踪而入,由浅及深,最为初学切要之书。

慈悲之德,不其大欤。

然踪其所著各书,卷帙浩繁,重刊不易,明经秦瑶圃先生,乃雅意捐资,以广流传。

是则为塔合尖,广种功果,实衲之私心而虔祝者。

书目并载于后,谨为条其厓略,弁诸卷首。

嘉庆十六年三月长春观道衲崔教淳璞然子序。


悟元子自序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夫理即道也,道即理也。阴阳之道即性命之道。

此理此道,位天地而育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最幽最深,至精至细。

知之者,成圣成仙;迷之者,为人为物为

然不得师诀,千譬百喻,以有形无,以实形虚。

或露枝条,或泄根底,甚难穷究。加之后世旁门曲径,穿凿圣道,紊乱仙经,各说其说,各是其是,认真经书之喻言,埋没古人之本意。或流而为闺丹,或误而为炉火,或执其色身,或着于空寂。

邪说谣辞,流行宇内。即有一二志士,满眼针刺,两耳梆铃,聪明无施,主意不定。

一入网中,终身难出,此予辩难之所由作也。

辩何难?

辩其似是而非、似真而假之难;辩其古人托言隐语、指象画形之难。

其中天道圣功、性命源流、药火是非,无不一一分晰。

书成之后,又恐头绪涣散,语句冗繁,阅者不能会通一贯,故外着二十六条,名曰《修真后辩》,撮其大要,分出题目。

言浅意显,文简理明。去譬喻而就实义,削枝条而拔根蒂,庶乎同道者见之,一目了然。

于阴阳性命之理,可以极深研几,深造自得而无难矣。

吁!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时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三月三日,

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自序于自在窝中。


悟元子自着后序

   庄子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盖以道本无名,有何可称?道本无形,有何可言?称且不可,言且不可,更何可辩?

然世有称道者,有言道者。一自有称,则是非混杂,而道不真矣;一自有言,则邪正相争,而道有假矣。

称道不真,言道有假,不是称道,反是谤道;不是言道,反是埋道。

谤道埋道,塞修真之门,阻行道之路,为害最大,此予不得不强辩,以破其称之不真;不得不细辩,以辟其言之有假。

辩不真之称,则不可称之道,学者可不难于渐悟;

辩有假之言,则不可言之道,学者可不难于默会。

难悟者能使自悟,难会者能使自会,此前后辩难之存心也。

虽然,既辩矣,谓之无言可乎?既有言矣,谓之无称可乎?既有称矣,既有言矣,犹辩不真之称、有假之言,可乎?

人亦称矣,我亦称矣;人亦言矣,我亦言矣;焉知人之称者真乎,我之称者不真乎?

焉知我之称者真乎,人之称者不真乎?

焉知人之言者假乎,我之言者不假乎?

焉知我之言者假乎,人之言者不假乎?

谁真谁不真,谁假谁不假,是在不称道、不言道者,见而自知之,吾乌乎辩?

悟元子再序。



《栖云山悟元子修真辩难前编参证》(一)

桐城刘一明先生 著

金盖后学闵一得 参证


  大清乾隆壬寅中秋之夜,月朗星稀。
悟元默坐栖云峰顶,入恍惚杳冥之乡,形归虚无寂寥之境。
  〔即境通玄,门开山见,从而深入,何等活泼!个中正子、活子跃如昭如矣!学者莫作序事文看过〕

  众弟子侍侧,候至中宵,一弟子启而问曰:
“师不动摇,无声无臭,其悟道乎?其坐忘乎?”
三问而三不答。
  〔非序事,乃假点此刻玄用耳!
师是师,不作悟元子会,当作众弟子侍侧会,则得此则师字义矣!
其旨脑在不动摇,无声臭,故能由悟入忘。
而中宵之一,乃启而问,问有着落。
子字非虚文,子动而口现于门下矣!
故必三问而三不答,答在其中矣!
是明明一幅阳动寂采,无上玄况图象也。
二千五百人曰师。师无动摇,师无声臭,有一以视之。
一者谁?子中之悟元子。要知一子之启,启自门内者也。
厥口有三:曰天曰地曰人。
三而一则得,一而三则失,故此三问三不答。
答字大有玄义。不归于一,则答失所归,乌乎可?
吾故曰:三问而三不答,答在其中。学者审之〕

  弟子复请曰:“师不发一言,毋乃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不足与语乎?”
悟元熟视良久,从容而告曰:“此非尔所知也。”
  〔此则是假问答从明妙义,以后亦然者,毋庸言外探讨。此则玄意,盖示门下当自静省,故熟视良久,而仍告以‘非尔所知’云〕

  弟子问曰:“敢问其故?”
悟元曰:“吾将以天地为逆旅,以日月为过客,以万物为游丝,以世事为梦幻,以人情为寇雠,以富贵为浮云,以形骸为桎梏,以四大为枯木,以六根为孔窍,以身心为灰土,何动何摇?何声何臭?”
  〔是仅答其所以能无动摇,所以致无声臭焉耳!
其实即是学启玄关初步功法。悟元子极欲点破,无如世众正在沉溺,急切棒喝,无从下手。
故姑以放下身心入门,而逗有借假修真妙用,乃在于以六根为孔窍也。
盖言看达一切,心志斯一。
我于斯时,即从六贼孔窍,透入希夷神域耳!
无如学者不悟何?是乃举世通病,法惟导之使由而已〕

  弟子曰:“如师所言,一无所有乎?”
悟元曰:“安得无有?”
弟子曰:“所有者何?”
悟元曰:“惟知有道耳!”
弟子曰:“然则道无为乎?”
悟元曰:“安得无为?道有体有用,有进有退,有逆有顺,有急有缓,有止有足,有始有终,有先有后,有爻铢,有层次,有变化,有等等大作大用,安得无为?”
弟子曰:“弟子入道多年,阅尽丹经,参访多人,毫无一知。望师慈悲,稍开茅塞。”
悟元曰:“道为天地所秘,鬼神所忌,非可立谈。若非戒,不得妄听。”
弟子拜退:
一、四大不着而身斋。
二、诸虑俱息而意斋。
三、回光反照而眼斋。
四、声音不入而耳斋。
五、香臭不到而鼻斋。
六、是非不动而舌斋。
六斋已毕,复进而请曰:
“弟子斋矣!敢问其道。”
悟元曰:
“未也,尚有一斋未完,如何敢问?”
弟子曰:
“六斋之外还有何斋?祈师指明。”
悟元曰:“尚有心境一斋,此一境,其秽污更甚六根。六根为外贼,有时而来,有时而去。心境为内贼,此境有识神居之,为万劫轮回之种子,此境不斋,六斋无益。”
弟子大惊而退。
  〔莫谓六斋无益,第此六斋,皆属有心。斋至于心,出诸自然,亦得谓之克斋矣!此六斋也,一一出诸自然,则可名心斋也矣〕

  于是扫净万缘,离种种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片刻之间,如冻冰解散,毫无滓质。
复诚敬跪前,位而问曰:
“蒙师慈悲,已斋无斋,无斋可斋;斋之不斋,不斋而斋;不斋谁斋,谁斋其斋;斋者不斋,不斋是斋;知斋非斋,斋无可斋;若欲真斋,斋不见斋;斋既无斋,何用强斋?”
悟元子曰:“尔知斋矣!尔已斋矣!可与问道,可与闻道。”
  〔功到此际,道体全现,一点即悟。
若令从此体认,而仍有无不立,人法双忘,造至无所无边,自入无量化域,身机心机,自与造化合一。
更令散斋七七,不失此况。
待到时至,随机应点,自已身证自然,而六通具足,何先天之或昧,而胎有不结不圆乎?
如是开导,大可顿超无上知德。
惜仅允以知斋已斋,可以问道闻道,不为当下点破,又不为加鞭策进,或即座前面试,相机棒喝,自必一了百当,乃竟坐失此机,惜哉!
盖此种高弟,能自勉,能精进,其去生知,仅隔一线耳,余惜未之遇。
余若遇之,余必乘机踏入,是乘其锐,巧以接引,必奏奇功者也。
纵或有阻,而玄关一窍,必自大开而常开;采取、结养、脱化等等,乃可随问随点;总以无住无所,觉而勿着为用焉耳!
悟元先生岂不识此?盖亦设此问答,以明至道,未必有此高弟得遇焉!
有则未必如此失机者也。〕

  问曰:“何为道?”
答曰:“道者,先天生物之祖气;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包罗天地,生育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在儒则名曰太极,在道则名曰金丹,在释则名曰圆觉。
本无名字,强名曰道;拟之则非,议之则失;无形无象,不色不空,不有有无;若着色空有无之象,则非道矣!”
  〔按所答,道之本体,和盘托出,则此金丹大道,学者知所从事矣!其旨脑在一无着,觉而勿着,便是矣〕

  问曰:“道既无形无象,是浑然一气,何以《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答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就道之用言;无形无象,是就道之体言。
太极未分之时,道包阴阳;太极既分以后,阴阳生道。
若无阴阳,道气不见。惟阴阳迭运其中,道气长存,历万劫而不坏。
在先天则为道,在后天则为阴阳。
道者,阴阳之根本。阴阳者,道之发挥。
所谓太极分阴阳,阴阳合而成太极,一而二,二而一也。”

  问曰:“太极分阴阳,是即两个阴阳矣!何以古人又言两重天地、四个阴阳乎?”
答曰:
“两重天地,先天后天也。四个阴阳,先天后天阴阳也。
先天阴阳以气言,后天阴阳以质言。
先天阴阳,太极中所含之阴阳;天阴阳,太极中生出之阴阳。
金丹大道,取其气而不取其质,于后天返先天,故曰先天大道。”

  问曰:“先天后天阴阳各有分界,何以又云后天中返先天乎?”
答曰:“先天一破,生出后天阴阳;而后天阴阳,一动一静,其中又生先天。
至人于此后天中,采取所生一点先天之气,逆而运之,返本还元,复全太极之体,故曰还丹。”

  问曰:“阴阳既分先天后天矣,何以又有内阴阳、外阴阳之说乎?”
答曰:“内阴阳,即后天之阴阳,生于形体。
外阴阳,即先天之阴阳,出于虚空。
形体阴阳,顺行之阴阳,天地所生者也。
虚空阴阳,逆运之阴阳,生乎天地者也。
所谓内外者,以用言耳!”

  问曰:“阴阳既有内外,五行亦有内外否?”
答曰:“五行从阴阳中出,阴阳有内外,五行安得无内外?
天干十二地支,五行皆二。
以天干而论:丙为阳火,丁为阴火;甲为阳木,乙为阴木;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为阳水,癸为阴水;戊为阳土,己为阴土。
以地支而论:亥水为阳,子水为阴;寅木为阳,卯木为阴;巳火为阳,午火为阴;申金为阳,酉金为阴;辰戌二土为阳,丑未二土为阴。
阳为外,属于先天;阴为内,属于后天。
此先后天之所分,内外药之所别也。”

  问曰:“内药了性,外药了命,乃是修持性命,各有时节矣。
《易》曰‘先天而天勿违,后天而奉天时’,则是逆施顺运,两不相关矣!何以《入药镜》云‘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也?”
答曰:“祖师慈悲,分明说了,尔自不悟。
夫内药了性,即‘后天而奉天时’;
外药了命,即‘先天而天勿违’者。
用逆道,先发制人,所以夺造化而结丹。
奉时者,用顺道,天然火候,所以融五行而脱丹。
前后两段功夫,故曰‘性命双修’;
内外一齐修持,故曰‘逆顺并用’。”

  问曰:“性属阴,命属阳,是太极所分之阴阳乎?”
答曰:“此有分别。
性有气质之性,有天赋之性。
命有分定之命,有道气之命。
气质之性,分定之命,后天有形之性命。
天赋之性,道气之命,先天无形之性命。
修后天性命者,顺造化;修先天性命者,逆其造化。
修行人,借后天而返先天,修先天而化后天,混而为一,性命凝结,是谓丹成。
性命者,阴阳之体;阴阳者,性命之用。
但有真假之分,先后之别,惟在辩的详细,认的分明耳!”

  问曰:“性命必赖阴阳而后凝结,则是有阴不可无阳,有阳不可无阴,何以又有‘群阴剥尽丹成熟’之说?到底用阴乎?不用阴乎?”
答曰:“所用者,真阴真阳;不用者,假阴假阳;
真阴真阳为先天,假阴假阳为后天。
先天成道,后天败道。”

  问曰:“何为真阴真阳?何为假阴假阳?”
答曰:“阳中之阴为真阴,阴中之阳为真阳,此所用之阴阳,古经所谓‘阴阳得类’者是也。
亢阳无阴为假阳,孤阴无阳为假阴,此不用之阴阳,古经所谓‘孤阴寡阳’者是也。”
  〔惜此节所泄“类”字,未为透顶泄出。盖此精义,先圣所秘,故仅引丹经曾泄者欤!
然此义泄不彻透,后之学者,仍在荆棘中也。
余故于《阴符经玄解正义》中述示焉!无如唱和绝少知音。
噫!丹经所谓‘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此两句诀法备矣!’
味此“类”字,知在先天中讨同类。大地生人,虎无量,其中合星合潮者,亦自有无量数可接可取,第以见不见为可否焉!此道惟吾北宗得之。
其谓种者,义更精矣!不知彻用种义,适合水火空煮之讥。
见此批者,幸勿草草看过。
然此采法,岂仅不宽衣不解带哉!鄞鄂宽广,百里之内,不面不期,如磁吸铁,而迩若同座也。
惟玄关窍开者,行乃不妄,亦不幻也!〕

  问曰:“阴阳交感,天地自然之道,何以有孤寡?”
答曰:“吾亦曾言矣!阴阳交感,即是真阴阳,不交,即是假阴阳,其真假,在交与不交上分别耳!”

  问曰:“阴阳既有交感之道,则道出自然,何待修持?”
答曰:“后天阴阳,有时而交,有时而不交。
圣人先天学问,顺中逆运,使长交而不散,所以人能胜天而不为阴阳所拘。”
  〔谨按是答,当循马丹阳还原秘旨功法,不入歧途,谓须深耕以置种,浸灌无亏,所以待时也
已而人机齐应,是为天人合发,乃可假幻以勾玄。
个中反复,鬼神莫之测。不假混沌片时,得不圆成,不置身心局外,必有‘飞走’等虞。
钟祖处之泰如,吕祖得而三失。
诀惟‘清和’两字,以济以调,乃得四季长春,人定胜天也。
其即所谓先天学问欤?
盖以节节事事而先于天,乃得时至不落于后,切勿胡思杂测,致入歧途,而悟元子述既及此,不为和盘托出。
余恐后学,仍在荆棘中求生计,故为述而补之〕

  问曰:“阴阳之交,在内乎?在外乎?”
答曰:“然。后天阴阳在内,先天阴阳在外。在内出于自然,在外出于作为。”
  〔若论后天之交,全在逆施,而答曰‘自然’;先天之交,全在无为,而答曰‘有作’。
是犹贴两色身之内外言欤?抑贴两幻法身气感之内外言欤?
以贴两幻论:阳幻藏有先天阴,阴幻藏有先天阳。
若从先天,则当逆施,故曰‘有作’;
若从后天,则入顺行,故曰‘自然’。
如是之答,谓之泛答,似非悟元子之本旨。
应从幻法气感而言,方有精义。
盖按丹法:有形有象者,曰后曰内;无声无臭者,曰先曰外。
当其两幻相值,神凝气结,出之自然;郁而外透,达于虚际,亦出自然;已而太极应感,沛然元注,充乎两幻,个中玄况,笔难罄述。
吕祖三还三失,正此时至焉!
必须步步合作,乃得泰定。
是乃悟元子所述有作之宗旨,学者慎勿泛泛体之〕

  问曰:“在外阴阳,必不关乎我身,或谓在天地,或谓在彼家,是否?”
答曰:“愚人不明在外之义,或吐纳天地云霞等气,或采取妇女红铅梅子浊血,弃正入邪,做孽百端。殊不知外者,包罗天地,不属于我之谓。
有生之初,原是我家之物,因先天一破,假者用事,真者退位,日远日疎,与我无涉,所以为外。这个秘密,不遇真师,难以识认。”
  〔按:所辟是也。
然以秘密之物,端从同类中求之,曰内曰外,乃从现前而言,其实是一物,何有阴阳内外哉!
行从先天立脚,天地日月云霞红铅梅子等等,质皆是假,气皆是气,气岂类外气哉!古哲缕示,皆有妙用,第非初学所能,更非执著者可得。
惟能步步不离先天,从头寻讨先天之先。玄关八达,触着撞着,无不先天,如一亮纱大罗罗帐,物物珍珍,洞明洞见。
只须具得千手千眼,随意检收。向所失物,全在此中。
然不得遇真师,嘱开玄窍于前,具此千手千眼法身于后,从何识得?
悟元子秘之不泄,余故述以补之〕

  问曰:“先天之物与我疏远,则必一身纯阴,不得执此身而修。何以《易》有‘不远复以修身’之说?”
答曰:大道不离此身,亦不执此身。在外求之,非我同类,便是入于邪道;在我求之,一已纯阴,便是着于后天,是特有法在,能使无者而复有,去者而仍来,所以谓还元返本”。
  〔按此答云云,已详前批;前批云云,正是此答特有之法。
学者可详味之,诚行无不验也。究此特有之法,还自斋心一诀入手。
此诀习透,然后循行马祖所授口诀,加一恒字可也〕

  


中华道藏,正统道藏,道家文化道家思想万寿道藏美利坚)

中华道藏,正统道藏,道家文化,道家祖师,道家思想万寿道藏美利坚


延伸资源下载(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栖云山悟元子修真辩难前编参证》(一)发布于2021-07-23 11:09:13

相关推荐